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分析与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dyrcj    时间: 2010-3-3 09:30
标题: 人教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分析与研究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教材分析



诗情画意江南美



一、以山为伴相知惜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看似写眼前的景象,其实流露出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到无影无踪;寂静空旷的天空有一片白云,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仿佛世间万物都厌弃了诗人。这“尽”和“闲”两个字,把读者带人了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动中有静,以静衬动,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样写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时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的孤寂,也为下文写“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里采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惜之情。看,鸟儿飞走了,白云飘远了,诗人只好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时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意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啊!这“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惜惜相怜的思想感情。



二、湖月相衬美如画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以轻快的笔触,勾画出了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两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之美。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这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如一面没有打磨光洁的镜子,朦胧之中显示出宁静、柔和之美。其实洞庭湖的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这“潭面”,则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一个小小的水潭,这意味着作者具有十分广阔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把洞庭湖的山水描绘得生动形象,十分可爱。先写从远处看洞庭的山光水色,接着把洞庭湖的水色比成“银白色的盘子”,把洞庭湖中的群山比作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这又跟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妙笔天工画江南



《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时写的,词中回忆了诗人曾经观光游览过的江南(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的美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此词一开篇,作者就直抒胸臆,赞叹之词,脱口而出:“江南好”!一汪深情,浓烈似酒。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了江南春色之妙。因为“好”,方能“忆”,因此,它又与结句“能不忆江南”相关阖。为了强调、证实这一点,紧接着写道:“风景旧曾谙。”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传闻,而是作者过去就熟悉的。因为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的地方长官。他关心当地人民的疾苦,熟悉那里的山水草木。拿杭州来说,那里绕城的荷花、拂郭(城)的松树、画图似的西湖、奇特的钱塘江大潮、碧线毯一般的稻田……都曾写入他的诗篇。这一切是那么美好,使他难以忘怀。这样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妙笔。



“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春花沾满了露水,本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艳得胜过了火焰。“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一种蓼[liǎo]科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制深蓝色的染料蓝靛[diàn]。春天的水色绿得象蓝靛,这是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它写出了春水的色泽和深度,真切地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美。这第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了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印象。它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用“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以设问的语气作肯定的结论,既烘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给人一种悠远深长的韵味。



资料链接



敬亭山?洞庭湖



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市区北郊5公里,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26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月兆《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雀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自唐以来,山之人文景观日益增多,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主要有:



一峰庵,因建于主峰一峰而得名。明人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篱边尚菊英。岩云沉梵影,林霭落钟声”诗句。



拥翠亭,系李白独坐题诗处。此处碧山千层,青翠欲滴,敬亭风光,拥落身前,故名拥翠亭。清人王可第曾作诗:“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



云齐阁,取谢月兆诗“含沓与云齐”而命名。游人把酒凭栏,江城在目,尽览敬亭风光。



翠云庵,位于敬亭山腰,初名卜静室,元末毁,明重建。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小阁虚岩畔,回蹊古桧端。朝晕开锦眺,秋色在雕阑……”



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等。



宣城解放前夕,敬亭山的建筑毁坏殆尽,解放后新建和复建了山门坊、古昭亭坊、昭亭、太白独坐楼、先贤祠、翠云庵、绿雪茶社、昭亭湖等大小景点24处。1987年10月,敬亭山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敬亭山仿古建筑门坊矗立山口,门坊上刻有楚图南题写的“敬亭山”三字和书法名家书写的李白、陈毅的诗作。门坊内筑有李白雕像,迎门而立,飘然欲仙,昭亭湖内筑有昭心亭,湖面荡漾着各种花式的小游艇。湖边小道可直达双塔寺风景区。由双塔而上,三月,梨白桃红,油菜花一片金黄,置身于此,如入画境。俄而,山势渐高,林木茂密,由古昭亭坊拾级而上,步完竹海小径,是绿雪茶社,再盘山而上,便可登太白独坐楼。此地是敬亭山景观荟萃之处,翠云庵、绿雪茶社近在咫尺,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满山遍崖。若乘兴登临山顶,极目远眺,东北的南漪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山下的水阳江蜿蜒曲折,百舸争流;南边江城如画,高楼林立;北边田畴沃野,一览无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3,968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洞庭湖原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现已退居第二。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公里。现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计,湖水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水位变幅达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称。1952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垦殖区,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区,并整修了湖区堤垸水道,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洞庭湖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江南,湘北,那片向北倾斜的凹形地貌上,一泊湖水以天下为怀,一座阁楼以天下为标。北宋范仲淹用一篇散文将岳阳楼树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座地标,而湖区百姓以千百年来的劳作将洞庭湖建造成天下粮仓。



洞庭湖不仅风光佳绝,而且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鱼之多。湖南全省商品粮的40%、商品棉的90%、商品油的50%,商品鱼的70%都来自洞庭湖畔。洞庭湖湿地面积,占我国亚热带湿地的1/4。



对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观赏到。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豪壮不凡。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作者: dyrcj    时间: 2010-3-3 09:30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写意画(或课件)。



3.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古筝曲及《忆江南》歌曲。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独坐敬亭山》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本单元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要在三首古诗中感受一年级下册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书报亭、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宣城市区北郊5公里,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26米。



二、借助注释,初知大意。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试读,教师正音,学生再流利地朗读。



2.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交流汇报。



(1)读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三、介绍背景,帮助理解。



1.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一千多年前的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孤寂之感倍生,因此写下本诗。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四、再读古诗,师生探究。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五、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1.把握事物,体悟情感。



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2.熟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六、熟读成诵,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情画意,现在你的大脑中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呈现这些画面呢?



2.学生试读,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教学《望洞庭》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教师卡片出示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初读正音,读熟明义。



1.初读古诗,注意音形。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之处一起探讨。



三、放飞想象,加深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吟读古诗,想象画面。



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出示问题,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体会妙在哪里?



3.全班汇报,师生探究。



(1)交流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是这样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相:相互;和:和谐、协调。



生:我是这样理解“两相和”的──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是这样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句诗的意思是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交流汇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生:遥望就是远望。



师:“遥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用心读这两句诗: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首诗意境很美,看看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一遍并背诵。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学生动笔画一幅简笔画,即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谁画得更符合诗意。



第三课时教学《忆江南》



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



1.背诵有关赞美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



2.初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小结: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取此词牌来抒发自己的江南情结。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67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二、初知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述说大意。



三、借助学法,探究明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你问我答,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一起讨论。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4)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手法)



四、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1.教师提问引读: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2.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反问句补写完整。



江南的____________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现在赏读其它两首──



《忆江南》之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学生再次诵读感悟,可以进一步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



六、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背诵三首诗词。



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诗词异同。



大家来比较一年级下册三首诗词,看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生小结:



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作者: dyrcj    时间: 2010-3-3 09:30
《古诗词三首》练习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ònɡ tínɡ     rì yuè tán jìnɡ tínɡ shān bì luó chūn



(       ) (     )    (    )       (      )



二、同音字组词。



tínɡ子止宫家



luó鼓筐田巡



tán花水文闲



三、比一比,再组词。



亭()廷()累()摩()hé()



停()庭()螺()磨()和hè()



婷()蜓()骡()魔()huó()



四、先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闲:



诗句的意思是: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青螺:。



诗句的意思: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蓝:。



诗句的意思:



五、小裁判,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2.“能不忆江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不能让人回忆江南。()



3.“风景旧曾谙”与“不谙世事”中的两个“谙”意思相同。()



4.《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感情。()



六、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独坐敬亭山》一诗中让我体会到鸟飞云去心情孤寂的诗句:。



2.《望洞庭》一诗中让我想象到了水天一色、洞庭秀美的诗句:。



3.《忆江南》一诗中让我仿佛看到江南春光明丽的诗句:。



七、默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并填空。





1.诗题中的一个“独”字,烘托了诗人内心的。



2.细品“只有”一词,它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



3.你还学过李白写山水的诗吗?试着背诵一首。



八、妙笔生花。



我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改写成一段话。



拓展阅读古诗词三首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读一读,想一想



1.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背诵。



2.查一查,问一问,说说诗词的大意。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