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利用媒体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9 20:29
标题:
利用媒体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利用媒体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内容摘要】被动、单一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由于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改变教育观念开始,必须从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开始,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始。要在课堂中充分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做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培养和强化学生为实现目标的一些良好品质和有效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空间,使他们愉快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条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关键词】改变 学生 学习方式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任务和方法的关系时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所以,在教学中不解决“学”的问题,学习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可能的。教学就是要以促进学习方式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而,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成为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 当前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什么是“学习”,大多数学生的认为是“听课”、“做练习”、“做作业”、“考试”等。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学习以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习活动单一、封闭。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的学习如观察、实验、制作、社会调查等很少,学习活动缺少应有的情趣,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受到压抑,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严重缺失。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性)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并最终让学生也相信自己确实是带了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走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上演一幕幕独角戏,学生是老师手中操纵的木偶。死记硬背是应试的法宝,强化训练是高分的保障,于是,“满堂灌”、“题海战”充斥着课堂,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缺乏思考,缺乏创新,学生变成了应试的机器。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也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的记忆,而不去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犹太人将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视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造就了大批的“高分低能”学生。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9 20:29
(二)学习强调苦学、死背(接受性)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慷慨激昂,学生在下面手忙脚乱,忙于记录,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背什么。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习已异化为一种应付考试,对老师交差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始终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记着、练着,死气沉沉,缺少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在导演教案剧的同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磨灭了学生的灵气,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因此以“接受”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只是被动地识记、再现,适应教材,而不是主动地理解和思考,是一种极不理想的学习方式。《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改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我们所面临的确实是如此的难题,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达到自教”。而我们的学生却越教越不会学。
(三)学习多是单打独斗(封闭性)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精英主义的教育倾向严重,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缺少讨论与合作。“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而这种封闭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不愿意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也不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识记、书本知识的掌握。机械重复的时间过长过多,学生没有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学生缺少亲自动手动脑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活力及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当前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根源
被动、单一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而造成这种被动、封闭学习方式的主要根源,在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重教轻学;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形式;在于重知识轻能力教学导向,忽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生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决定了传统的学习模式。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弊端的根源,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失去了自主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学生学习依赖教师,受到教师控制。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说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过程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三是以课本为本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极具保守性。面对教课书,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参是师生头上的圣经。恪守标准答案,缺少深入探究和多角度思考。答案千篇一律,不易提出创新看法。四是以课堂为樊篱,学习范围在课堂,不关注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教学无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处在一种封闭状态,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学习而学习。老师是知识体系的传声筒,学生是知识体系的储备库。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低下是在所难免的。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9 20:29
(二)传统教学严重轻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失去了动力
学生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学没有将二者很好结合起来。总的来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始终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青少年来说,知识与智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养成并终生受益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敢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顽强的意志力,丰富的感情,实事求是的学风等。
(三)传统教学严重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学习失去了探究
传统教学中,教师如何思维,学生就如何存在,学生视教师的话为绝对权威,教师又以课本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为圣旨。重统一标准而轻创造性培养,无数学生的生机和灵气被泯灭。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求标准答案的水平越来越高,学生解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本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他们的个性越来越麻木,他们的创新精神也越来越黯淡。
(四)传统教学严重忽视了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学习失去了合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总是把教师放在中心位置,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忽略了课堂讨论、课堂实验,交流只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这是一种极其封闭的学习形式,缺少与外界交流,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相反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合作学习,可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提高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促进学习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明确指出:“如果你设定了目标,学习任何东西就更容易了。”当船在江海上行驶时,驾驶员不仅要知道船最终到达的目的地,沿途靠岸码头,而且还要循着沿途所设置的航标驾驶,这样才能保证使航船顺利驶向目的地。学习也与江海行船一样,需要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学习最终的目的地和沿途要经过的码头与航标,这样学习者方能将学习之舟顺利驶向知识的彼岸。所不同的是,真正的江海行船中所指的码头、航标、目的地是真实存在的,而学习之舟所指的码头、航标、目的地则是指学习者头脑中存在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行动有力,并确保学习有效地进行。学习目标一旦确立,学生整个身心都将贯注于此目标,从而排除一切外来的干扰和影响,甚至有时会主动放弃许多与学习目标无关的爱好,而专注于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学习活动。学习目标是学生的一种愿望。为了达到这种愿望,学生往往以高昂的学习斗志和巨大的学习热情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那些缺乏学习目标或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的学生,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他们对学习常持一种消极敷衍的态度,或得过且过,或草草从事,在学习上不思有为,不求长进。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9 20:29
鉴于学习目标在学习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及巨大影响,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就尤为重要。教师应在自己的认识上首先明白,与其让学生盲目做一些作业题或开展一些他们摸不着头脑的学习活动,不如去设法帮助学生形成与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不仅应明白教者的教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更应明白学生的学更应具有合理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如果只顾教的目的性,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目标性,那么这样的教也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应该指导与帮助学生去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当学生不懂形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性时,应该帮助其提高有关认识;当学生不知怎样合理建立学习目标时,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加强对学生执行学习目标的必要的监督,使学生懂得执行学习目标比建立这种目标显得更困难、更重要。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执行学习目标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培养和强化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形成一些良好品质和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调整学习目标,做到使学生从认识与实践两个方面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调整学习目标,采取何种有效的方式去调整学习目标等。
(二)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学过程是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填鸭”方式向学生灌注大量现成的概念、原理、公式之类的知识,不管学生愿意与否,只要教师强灌硬填,学生这个盛装知识的容器终究会被填满,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同时,把教学活动仅仅看作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视教学为原封不动地把前人积累的知识“灌注”给学生的过程。学习的特点是接受和记忆,无需要自己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虽然这样做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少,但是灵活运用和发现创造的能力差,智力情感的全面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和损害。因而,要从教与学的关系中,解放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活的知识,要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而不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方法。
其次,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个水壶,学生是个茶杯,教学就是把水倒入空茶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学生绕着教师转;教学重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只顾求同,忽视存异。如果我们今天的教学仍然只是满足于学生学到一些知识,而忽视对他们独立获得知识的培养,那将是一种历史性的错误。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传统教学结构,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观察、讨论、分析、表述、演示、操作等学习过程,教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并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实践、掌握这些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教师教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较之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就犹如得到了“点金术”,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学习的本领。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9 20:29
再次,教学过程应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获取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责任是最稳定的目标。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因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决定学习成败的极重要因素。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条件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1]实际上,每个学生因为其生活经历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学习需要、学习风格不同,他们的具体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要和学生生活实际、爱好、兴趣、能力等紧密联系。
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帮助。遇到学习过程很顺利,很成功的学生,教师只需加以肯定就行,他们自会进行继续学习。学生会遇到困难,教师需要认真对待:有的学生凭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他们会获得比取得成功的喜悦更大的激励;有的需要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克服困难;特别要重视那些可能失败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帮助,很有可能丧失信心,终止学习。对这些学生,教师尤其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化解在过程之中。
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向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能力弱、基础差的学生,首先应帮助其建立搞好学习的信心,对他们的学习要求适当降低,学习的步子适当慢一些,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对于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应提高要求,鼓励他们适当超前学习,同时应帮助他们克服有可能产生的骄傲心理;对于某些因个性问题造成学习落后的学生,应在加强对其不良个性矫正的同时,注重培养与塑造其良好的个性;对于学习方式上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应在重点突破解决其主要矛盾的同时,对其进行综合矫治与帮助。另外,在面向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在实行个别辅导中,应精心选择适合个别辅导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9 20:29
(四)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僵化,课堂气氛呆板、沉闷、枯燥、乏味,教师教得死,学生也学得死。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也很苦,造成学生普遍厌学。因此,新的学习方式呼唤一种和谐、宽松、温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创设这样的氛围,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是关键。这样的课堂,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感情融洽,每个学生都会充满自信,都可以尽情地去发挥去创造,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才智,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学生如果敢说敢议,教师就应当是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共同去探讨、喜忧与共”。[2]在这种轻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觉得不是老师逼着他学,而是他主动要学。教师要多一点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爱护,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因此,教师要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要善于通过非语言行为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还要善于以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和观点,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对于学生不同意见,不要轻易作出否定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饱满,全心投入,做到“课前有悬念,课中有波澜,课后有余音”,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和激发。
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去探索学习过程,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安排学习形式,监督自己的学习进程,展示自己的学习思路,同时教师在研究学生思路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诱导、启发。“教师的参与不是让学生服从,而是平等,认同”。[3]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自由地提出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理由,回答他人的问题,评价他人的见解等。由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所以学生能真正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总之,将课堂作为一种创造生命的活动,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在这样的课堂,教师的劳动处处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全体学生获得多方面发展,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