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中学语文阅读论文浅议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6 20:55
标题: 中学语文阅读论文浅议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中学语文阅读论文浅议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摘要:我校语文教研组现正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深入开展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以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和创新。而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一方面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另一方面,使教师在基础积累、阅读、写作等语文教学研究中获得新的、更多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 语文阅读 ; 教学整合
  《新课标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发展思维,提高审美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能否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我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挤出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背诵、甚至让学生默写。读教材中的经典文章,精彩语段,另外,还要求学生读、背《中学生满分作文》,借鉴、体验同时代学生是怎样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增添了语言词汇,还丰富了阅历,能更深的挖掘主题。
    阅读很重要,但阅读的前提是要拥有阅读的源泉。
    教育部长陈至立曾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去,已达到提高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我校虽在城郊,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学已在我校得到广泛运用。引导学生、培养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相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其整合有很大优势。首先可利用已有资源,进行信息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教学课程资源。其次可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信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特别要探索和总结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再次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在信息环境下学习语文,初步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查找搜集处理信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研究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环境语文科教学中的应用,也可探索优化语文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方法。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基础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它确定了语文教学须注重其基础积累、阅读、写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这就赋予了信息技术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特点。
去年10月,我在外校进行“同课异构”公开课教学,授课的前一天通知我讲授七年级的一篇课文《夏感》(我当时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学生是外校的学生。庆幸有一天的准备时间,我借助娴熟的电子信息技术,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备课和教学。教学一开始,我就板书明确告诉学生,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们就只完成这件事。在组织教学中,我把整篇文章当做阅读练习题,至始至终围绕这一目标的内容,时而讲解,时而讨论,时而练习,循循善诱,没有固定的模式,哪一种方式最便于讲透彻景物描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就采用那一种方式。师生间的交流宽松、民主、平等、和谐,同学们积极发言,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课完毕,全场师生长时间为我鼓掌,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我较圆满的实现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学到了相应的知识。高效的课堂教学完全归功于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
应该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的呢?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6 20:55

一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课件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二是教学过程探究化。要求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课件上的相关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三是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能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进行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这样,大大优于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信息来源。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整合要选好切入点。不是随便哪一篇语文教材,都可以在网上任意选择。只有那些有开拓的空间、学生切实需要、老师容易操作的文章才可采用。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是辅助的,不能喧宾夺主。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仍然是语文课,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到位。做到这一点,其整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在语文课堂中,注意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注意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如教师事先利用网络这个海量资源,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进行重新整和,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三是要注意拓宽教学研究范围,促进整体提高。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教学促进作用是越来越明显,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势在必行,我们教师应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做到人到老学到老。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还应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信息查寻,启发学生思维,通过思考迁移变成变成自己所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都能写出通顺完整的文章,但作文却空洞乏味,不生动也不具体,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是学生语文基础积累较少和阅历浅造成的。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精心指导,让学生把已掌握的词语知识得到迁移。比如:让学生通过网络查寻、积累许多优美的词语、名家名句等,从优秀范文的思路以及写作方法中得到启示,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当然造成学生作文空洞乏味的另一重要因素还有是学生写作抓不住重点,内容不丰富,例子不典型,因此学生作文也平铺直叙,没有闪光点,怎么办呢?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网上自主查寻信息,抓住重点来写。
我们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改革,我反复思考,在网上阅读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阅读是积累的重要途经,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从学习说话到写文章,大都是通过不断阅读、不断积累实现的。文学史上,但凡有所成就的作家恐怕很少不大量阅读过中外名著的。只有具备厚重的积淀,才能言而有物,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要写好文章,不仅要多读,还要精读,两方面结合,才能学以致用。我在教学中,就是指导学生通过网上多读书、课堂精读书两方面整合,成效不错。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6 20:55

一、大量阅读。应该是学生课外网上阅读自己的事。
“不管是青菜还是萝卜,只要有营养,就吸取”。引导学生上网大量地阅读一切有用的书籍,吸取前人的智慧,开扩视野,丰富想象,积累储存素材,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久而久之,才能影响自己的作文。一些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往往能够做到提笔成文,笔下生花,就是因为他们在积累方面下了功夫。因此,我特别提示学生在阅读中注意进行作文素材和语言知识的积累。有必要做到以下环节:1、摘录。在全文学习中,哪个片断精彩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指导学生用括号标出来。2、抄写。让学生将一些精彩片段或在阅读中产生共鸣的段落抄写下来。这是我平时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之一。3、读背。这是本项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青少年时代的记忆是最宝贵的,只要熟练地把这个段落背下来,录入脑库,学生将终生受用。4、默写。注意不写错别字。默写了十篇以上的同学,几乎都不再写错别字了。5、欣赏。把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特色批注在书上,只要有理由支撑观点,错了也无妨。
教师把每个同学做的好的进行展示,学生会觉得课外网上阅读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这样他们从阅读的乐趣中更乐意积极主动地上网阅读,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二、精读。这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做的事。用拥有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分析文章。如理解、分析、评价文本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如梳理文中提供的信息,区分重要信息和不重要的信息,区分想象和现实,分析故事的要素(人物/角色、情节、场景、叙述人物/角色的观点、氛围、基调、主题、风格),概述,概括,评价事实和观点,评价事实与非事实,评价文中表达的思想,评价作者的目的和观点,探究和应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对作品思索和做出反应等等。对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2、提问。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3、表达。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做的事,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