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构建高效课堂,把书本理论融入生活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4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构建高效课堂,把书本理论融入生活中
咸丰第二实验小学        张冬荣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40:35 | 只看该作者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二、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习做有德性的人。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的内容,虽然是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但却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它们构成不了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包括需要、动机、感情、认知、思维等等的活动的萌发与建构)。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一些文字、符号、事实、事件……在这些内容中儿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觉,他们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
三、  到生活中去。
当然,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
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我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40:44 | 只看该作者

2、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吧。
教材内容是一定程度的现实生活重构,实现了高于生活的课程意义 教育“回归生活”,吸引了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开发了生活的教育价值。但是,这还不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全部意义。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要帮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价值观,要实现尊重儿童和积极引导的统一。鲁洁教授明确指出:“课程以儿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炼” 。为实现这一教育的基本目的,该教材编写组努力寻找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的结合点:对精心选取儿童的“生活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构。
     对儿童的“生活事件” 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构,是指要努力提取其生活事件的“真实”,即提取生活中典型的、综合的、对儿童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惟有这样的生活事件,才能促使儿童整理、反思、拓展自己生活经验进而创造更好生活。例如:江苏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的第一课:“自画像”。该课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这一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然而,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其现实的“生活事件”往往是表层的、零散的、孤立的,很难有一个综合的、具体的、能涵盖以上教育内容的“生活事件”。为实现这一课程标准要求,编者精心地将各种生活事件加以整合。首先,该课采用外在活动与学生的内在活动(反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外在的“自画像”、“风采展示”活动, 从“我”的外貌特征引入,引导学生通过对自我的、具体的、能外表化的特征来认识自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接着,再通过内在活动 “心中的啄木鸟”, 给儿童反省自我的机会,发展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与理性。又采用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同学寄语”和“父母眼中的我”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他人(同学、家长是这一时期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从而加强其成长的外在动力。最后以“快乐收藏包”为题,引导学生记录自我成长的过程,也为自我的成长注入内在的动力。这一系列精心编织的“自己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自己期望的我”、“他人期望的我” 的“生活事件”,让学生从中看到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从而体悟到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待自己。这课的“生活事件”不是百分之百具体、真实,但都是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成功地创设了真实的学习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40:48 | 只看该作者

    教材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为缩短它与儿童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该教材将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用儿童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有关文化差异和文化理解的主题,该书设计了“春节与圣诞”这样一课,从儿童所熟悉的两个节日入手来探究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对文明古国的学习,该书设计了“2004年,相聚在雅典”、“金字塔旁留个影”、“现代唐僧”等课,将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让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有趣的模拟游戏和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对国际组织的学习,该书设计了“我在联合国做报告”和“我是志愿者”等课,使儿童在有趣的探究中了解联合国和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所有这些设计,都是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极易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使儿童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进而将广阔世界纳入到自己的意义世界之中。
     总之,由于该教材以儿童现实的“生活事件”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儿童“生活事件”的一定程度重构为策略,其教材的中心价值就不再是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而是转移到学生当下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其教材的价值观教育不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有了生活与情感的依托和确证。小学生看到这本教科书就开心,成功地促进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新课程功能实现。在“生活事件”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出现孩子的各种新问题,教师的教学将不得不由“研教材”转向“研孩子生活”,及时地判断和处理鲜活的学生问题,而不是在脱离学生生活的纯知识点上研究教学技巧,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功能悄然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03: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