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5 12:11
标题: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张自力
关键词:图形图像  思维引导 现代教育 子女教育
内容概要:图形(像)以其具体直观的形像容易被少年儿童所接受,在儿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间能否利用利用图形(像)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克服“我怎么教他都不懂”的现象?本文试图以本人多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经验解决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及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条理”,但是条理到足够细微的时候依然要靠大脑的不断联想或者灵感来反复求解,当条理化足够的情况下将会释放灵感,这时的灵感和联想能力可能已不单单局限在这个主干问题上,就像漫天飞舞的萤火虫,我们坐在一棵树上,而这些小精灵会飞到各个树上枝上,这时的我们会感到灵感都是如此精彩却无从下手,又是芝麻又是西瓜。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捕捉灵感联想路径的模型呢?或者如何高效的捕获灵感并且精确合理的安排其空间位置? 这是一幅人的思考模式图,它基本指出了人的优化思考模式

(本图例及前两段文字来自网络,与计算机程式设计类似,模块化)。
有了问题和思考的基本模式以及一些具体的事实性材料,我们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可是,问题来自何处?这一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它来自于观察和思考。
观察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础。观察需要以事实为基础,人通过各种感官(眼、耳、鼻、舌、皮肤等)采用各种方法(看、听、闻、尝、接触、抚摸、掂量等),或通过工具(放大镜等)获得事实性的原始信息,再通过对同类事物的观察比较,找出差异,形成概念或问题。
然而,这却恰恰是我们教师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家庭文化的差异,一些家长并不注重或缺乏教给子女观察及比较的知识,造成学生缺少相关知识(观察、比较、分类,与人交流、思考问题的条理性等),甚至造成儿童失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必需替家长弥补这一缺失。那么,如何弥补?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具体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运用图例,通过观察、比较的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比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人的感官有多种,感官不同,观察内容和方法也不一样,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样,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的比较方法和内容也不一样,在比较过程中联想的内容也不一样。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4-12-15 12:12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的方法顺序及关联、联想等内容。
采用这种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将文字图形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字理识字、景物描写类课文等)。如果在一、二年级看图说话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看图后所说的内容在黑板上进行描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条理性,避免遗漏,对今后学生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二、        运用绘图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并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题问题是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通过上述方法演示解决,但效果不太理想,如果,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用图示法将分析问题的过程书写下来,那么,我们的教学诊断将会真正地起到作用。
这是一个抽象问题形象化的过程。
三、        将问题分解并图形化,发散学生思维

问题表格化(分析、归纳、概括):
实验对象        控制条件        重量        浮力大小        结论
马铃薯        空气                           
        水                         
        油                         
        酒精                         
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对于一些研究问题,可能通过查找关键词及进行与其相关的关联和联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将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解决,然后通过归纳概括解决大问题,得出结论。
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查找关键词,将问题进行图形化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分解问题,有得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