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六年级语文《草原》教学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2-2 19:29
标题:
六年级语文《草原》教学随笔
教后感 一年一度的组内同课异构又开始了,按照教学进度该讲16课《草原》,六年级这本教材虽说教了几年了,但每一年教学时都有所不同,有收获也有缺憾。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抒情散文,是作者初入草原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蒙汉情深,民族互助的情感。
今年的同课异构定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了解了作者,理清了文章的条理,学习了第一部分草原的景色美,为第二课时做铺垫。第二课时,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是不是像以往只是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借助文本你还能给孩子什么?因为,教改后语文水平测试也在改变,以文本为桥梁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积累。于是,我把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也是文本的重点。教学伊始简单回顾直接进入主题,然后从整体来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欢迎远客——热情款待——依依话别,在此,潜移默化地渗透写作,我们写作时也要学习作家老舍的表达有序。
接下来的教学主线,就是通过这三个画面来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出示重点文段和重点词,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再结合画面理解,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突破难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时,用注释的方法,让学生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点明这是全文感情的升华,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表达了蒙汉人民亲如骨肉,团结互助的感情。课文到此用了20分钟讲完了,后面用了5分钟图文并茂给学生介绍了蒙古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人口及语言文字,又介绍了蒙古族三个重大的节日“白节”、“那达慕”、“祭敖包”及蒙古族的骄傲和始祖——成吉思汉(铁本真)。目的是借助文本给孩子一些积累,更重要的是激发情趣去读书。又给了学生有关草原的两首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敕勒歌》,整体回顾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以后我们写春游和秋游时也用这种方法。音乐视频轻松回顾课文内容,最后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中结束。
反思这节课从设计到流程,再到课堂教学都比较顺利,不足的是读的还不够,教师也没有范读,以后要养成范读的好习惯,因为,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感谢语文组教师们给我的建议,为我纠正了两个字的读音,一个是“敖”读aó,一个是“野”在《敕勒歌》里读yà,还有就是自己的表情太严肃了,这可能和自己平时的表现是一样的。在课堂上过分的严肃就不太合适了,对于这篇抒情散文,在基调上就不相符了,把文老师课堂上的美和自己课堂上的有条理相结合会更成功。
每年都同讲一篇课文,我追求的是有改变,有新意,与时俱进,不然自己都讲烦了。还有就是不怕出丑,出丑才会有进步,更多的是感谢语文组这个团队。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