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1
标题: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
古诗词背诵
1.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
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原文中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回乡偶书》中通过一个小小生活细节寄寓作者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淮上与友人别》中从听觉、视觉方面抒发各自天涯的离愁之情的诗句是: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杜牧《江南春》中写景的句子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0.杜甫的《望岳》 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曹操的《观沧海》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被分隔两地,隔河相望,难以相会的痛苦的句子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7.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8.杜甫的《春望》 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3
字音篇
恰当(qià dàng) 倘若(tǎng ruò) 徜徉(cháng yáng)
空旷(kōng kuàng) 粗犷(cū guǎng) 开矿(kāi kuàng)
讴歌(ōu gē) 欧洲(ōu zhōu) 海鸥(hǎi ōu)
抠门(kōu mén) 殴打(ōu dǎ) 枢纽(shū niǔ) 崎岖(qí qū)
旗帜(qí zhì) 炽热(chì rè) 殉职(xùn zhí)
和煦(hé xù) 绚丽(xuàn lì) 询问(xún wèn)
中流砥柱(zhōng liú dǐ zhù) 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
玷污(diàn wū) 粘贴(zhān tiē) 抵押(dǐ yā)
哽咽(gěng yè) 咽喉(yān hóu) 狼吞虎咽(láng tūn hǔ yàn)
憎恶(zēng wù) 恶心(ě xin) 堵塞(dǔ sè) 要塞(yào sài)
提防(dī fáng) 提心吊胆(tí xīn diào dǎn) 渗透(shèn tòu) 惨淡(cǎn dàn)
顽强(wán qiáng) 倔强(jué jiàng) 勉强(miǎn qiǎng)
相形见绌(xiāng xíng jiàn chù) 笨拙(bèn zhuō)
阻挠(zǔ náo) 妖娆(yāo ráo) 侥幸(jiǎo xìng) 富饶(fù ráo)
铸造(zhù zào) 踌躇(chóu chú) 赡养(shàn yǎng) 瞻仰(zhān yǎng)
惴惴(zhuì zhuì) 揣摩(chuǎi mó) 喘气(chuǎn qì)
湖畔(hú pàn) 绊脚(bàn jiǎo) 挑衅(tiǎo xìn) 裁判(cái pàn)
差距(chā jù) 差额(chā é) 参差(cēn cī) 差使(chāi shǐ)
侮辱(wǔ rǔ) 隐晦(yǐn huì) 教诲(jiào huì)
纤维(xiān wéi) 歼灭(jiān miè) 忏悔(chàn huǐ)
折本(shé běn) 拆台(chāi tái) 斥责(chì zé)
奖励(jiǎng lì) 经历(jīng lì) 再接再厉(zài jiē zài lì)
称职(chèn zhí) 胆怯(dǎn qiè) 惬意(qiè yì) 试卷(shì juàn)
眷恋(juàn liàn) 奖券(jiǎng quàn) 剖析(pōu xī) 陪伴(péi bàn)
崇高(chóng gāo) 鬼祟(guǐ suì) 磋商(cuō shāng)
蹉跎(cuō tuó) 嗟叹(jiē tàn) 盲目(máng mù) 携带(xié dài)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 附和(fù hè) 抚摩(fǔ mó)
地壳(dì qiào) 抬杠(tái gàng) 束缚(shù fù) 龟裂(jūn liè)
宰相(zǎi xiàng) 哀悼(āi dào) 灌溉(guàn gài) 筛选(shāi xuǎn)
懈怠(xiè dài) 囤积(tún jī) 诉讼(sù sòng) 茁壮(zhuó zhuàng)
咆哮(páo xiào) 嚣张(xiāo zhāng) 执拗(zhí niù) 分泌(fēn mì)
狰狞(zhēng níng)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 捍卫(hàn wèi)
诽谤(fěi bàng) 滑稽(huá jī) 搀扶(chān fú) 椭圆(tuǒ yuán)
荒谬(huāng miù) 归省(guī xǐng) 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
不屑置辩(bú xiè zhì biàn) 星宿(xīng xiù)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
有的放矢(yǒu dì fàng shǐ) 屡见不鲜(lǚ jiàn bù xiān) 咀嚼(jǔ jué)
恐吓(kǒng hè) 畸形(jī xíng) 狭隘(xiá ài) 讹诈(é zhà)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 迥异(jiǒng yì) 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
敷衍(fū yǎn) 投掷(tóu zhì) 脍炙人口(kuài zhì rén kǒu)
热忱(rè chén) 迸裂(bèng liè) 造诣(zào yì) 杀戮(shā lù)
戳穿(chuō chuān) 逞强(chěng qiáng) 矜持(jīn chí) 陶冶(táo yě)
洗涤(xǐ dí) 嗜好(shì hào)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
流氓(liú máng) 干涸(gān hé) 酝酿(yùn niàng) 蹒跚(pán shān)
倜傥(tì tǎng) 春意盎然(chūn yì àng rán) 矍铄(jué shuò)
攒聚(cuán jù) 匿名(nì míng) 诘责(jié zé) 鞭挞(biān tà)
娴熟(xián shú) 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yàng) 夙愿(sù yuàn)
怂恿(sǒng yǒng) 杳无消息(yǎo wú xiāo xi) 星辰(xīng chén)
栖身(qī shēn) 缄默(jiān mò) 修葺(xiū qì) 裨益(bì yì)
寥落(liáo luò) 沁人心脾(qìn rén xīn pí) 伶俐(líng lì)
义愤填膺(yì fèn tián yīng) 灌溉(guàn gài) 阔绰(kuò chuò)
怜悯(lián mǐn) 蹊跷(qī qiāo) 荟萃(huì cuì) 栈桥(zhàn qiáo)
嗤笑(chī xiào) 喧嚣(xuān xiāo) 斟酌(zhēn zhuó)
并行不悖(bìng xíng bú bèi) 颓唐(tuí táng) 瞥见(piē jiàn)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4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通假字
(一)七年级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二)八年级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三)九年级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5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古今异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
1. 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2.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3. 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4.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再:(古义:专指第二次。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1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
1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1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益:(古义:更、更加。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1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请:(古义:问。今义:邀、聘、求之意。)
1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
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1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1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19.春社近(《游山西村》)
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2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
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古义:无须,不要。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致:(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崐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
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
蹉跎:(古义:过时。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
令:(古义:好的。今义: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
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其实:(古义:两个词;其:代词,它的;实:果实。今义:一个词,用来说明某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9.居数月(《塞翁失马》)
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指一个数目19。)
41.请献十金(《公输》)
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今义:金银的金。)
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可:(古义:大约。今义: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
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今义:盖住、盖子。)
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往往:(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
47.夜篝火(《陈涉世家》)
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崐。)
48.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
借第:(借:古义是即使,假使。今义指暂时用别人或暂时给别人用的钱或物。第崐:古义是仅、只。今义表示次序。)
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崐人员。)
50.郁郁适兹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适:(古义:往。今义:适合,适当。)
5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恶:(古义:怎么,表示疑问。今义:罪恶,厌恶。)
52.为我谢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谢:(古义:致谢。今义:常作礼貌用语。)
53.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54.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
经纶:(古义:治理,筹画。今义:政治规律。)
55.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河:(山:古义:指华山。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崐切河流。)
5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崐。)
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水,池塘。)
58.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语:(古义:告诉;说。今义:话语;说话。)
59.子何恃而往(《为学》)
子:(古义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
60.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61.将非鬼也(《宋定伯促鬼》)
将:(古义:或许。今义:接近。)
62.不习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63.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
去:(古义:离去。今义:到哪;前往。)
6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6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6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是:(古义:此。今义:判断词。)
67.惟吾德馨(《陋室铭》)
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68.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69.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崐六面体。)
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古义:并,尚且,连......都......。今义:曾经。)
7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
73.发于声(《孟子》二章)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74.而后喻(《孟子》二章)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75.入则无法家拂(《孟子》二章)
入:(古义:国内。今义:进入。)
7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钟:(古义:一种容器。今:计时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7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开张:(古:扩大。今:(店铺)开始营业)
78.引喻失义(《出师表》)
义:(古:适宜,恰当。今:意义,含义。)
7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80.不宜异同(《出师表》)
异同:(古:差异,偏义复词。今:不同与相同。)
8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82.由是感激(《出师表》)
感激:(古:感动,激动。今:感谢。)
8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
84.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古:用来…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85.临表涕零(《出师表》)
涕:(古:眼泪。今:鼻涕。)
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记》)
精力:(古:精神与毅力。今:精神和体力。)
87.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88.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89.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90.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忠:(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诚。)
9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92.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
9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情:(古:实情。今:感情。)
94.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9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汤:(古:热水。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9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jiǎ):(古:借。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5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虚词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6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例:投(之)以骨。(《狼》)
例: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例: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例: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例: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五.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6
记叙文阅读
根据课标要求,中考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如下几个方面:
1.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脉络的基础上,把握记叙的顺序和线索。
3.能结合语言与此无关和文章中心,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正确识别和找出记叙的要素。
5.对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对定于表现力的语文进行品味。
6.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看山老爹
①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②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③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④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⑤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⑥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⑦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⑧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⑨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⑩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⒀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
1.给文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揣( ) (2)贫jí( )
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4分)
(1)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2)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3.第11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4.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1分)
5.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暗线索是,其中插叙了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3分)
6.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3分)
材料一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流逝,我们终于被感动。(白岩松)
材料二 我们往往不缺乏为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于丹)
材料三 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普通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丁立梅)
【参考答案】
1.(1)chuāi (2)瘠(2分,每小题1分)
2.(1)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么山林。
(2)形象写出的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
(4分,每小题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3.不矛盾,“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4.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1分)
5.老爹一天的活动老爹对山林的爱山林被砍伐(3分,每空1分)
6.略(3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入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8
阅读理解—四步分析法
近年来,小小说因其短小精干且寓意深远的特点被各地中考命题者青睐,那么,采用怎样的阅读方式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把握要旨,击中命题目标呢?下面结合实例所谈到的四步分析法或许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
四步分析概述: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小说范例】
赌
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里。
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估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同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第七天,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
附:《赌》2006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因为篇幅短小,小小说的人物并不复杂,《赌》中只有“暴君”、“哲人”和“上帝”三个人物,而主要人物明显是“暴君”和“哲人”。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如《赌》文中对二人的神态、动作描写,对“暴君”的语言描写等。如果我们在分析时仅仅关注“暴君”的语言描写,我们也许只能从文中读出他浮躁(或急躁)的性格特点,但再通过分析他“指着哲人的鼻子”等神态与动作,我们就能进一步了解他张狂(或盛气凌人)、自负等性格。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赌》文第③段中的“他(暴君)很自信,多年的厮杀……”中的“自信”及第⑤段中的“他(暴君)傲慢地站起身”中的“傲慢”等,这些词语不仅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也直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比如,文中多次写到“哲人”的“笑”与“沉默”,无非是为了展示哲人“沉着(沉稳)”、“心态平和”等性格特点。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比如,文章第⑥段末句写到“沙漠越来越静了”,乍看似乎与人物性格无关,但就是在这样“越来越静”的沙漠之中,“哲人”坚韧与平和的心态才最巧妙地得以展现。再比如末段中写道:“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只有以坚毅的性格去战斗,才能看到生命的绿洲呢?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赌”完全程之后我们发觉,“暴君”因浮躁而自食恶果,而“哲人”则因坚毅谦卑而最终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春天,整个情节都是围绕“暴君”的浮躁与“哲人”的平和心态而展开的。
于是,我们可以将“暴君”的性格特点归纳为:张狂(盛气凌人)、傲慢、自大(自负)、浮躁(急躁、意气用事);将“哲人”的性格特点归纳为:沉稳(沉着)、谦卑、耐劳(坚韧或坚毅)、心态平和。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在《赌》文中,“暴君”形象可概括为:“暴君”是一个盛气凌人、傲慢自负且经常意气用事的反面形象:“哲人”是一个遇事沉稳、待人谦卑、心态平和且能吃苦耐劳的正面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工人”、“农民”、“小市民”、“手工业者”……概括;如能确定其评价的,可以“文学家”、“画家”、“政治家”……概括;如能确定其(阶级)性质的,可以“资本家”、“封建地主”、“走狗”……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赌》文塑造“暴君”和“哲人”这样两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从“暴君”的角度来说,无非是告诉人们目空一切的狂妄之徒终将自食恶果,警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心浮气躁;从“哲人”的角度而言,无非是想告诉人们唯有以谦卑与坚毅的心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到达心仪的彼岸;如果再联系题目“赌”,从二者对比的角度来分析,又不难看出文章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赌博,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自己的人生甚至生命,心态平和者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请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答:暴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请用三个词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述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分析标题“赌”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暴君:张狂(盛气凌人)、傲慢、自大(自负)、浮躁(急躁、意气用事)
哲人:沉稳(沉着)、谦卑、耐劳(坚韧或坚毅)、心态平和
2.不堪重负自负傲慢恼羞成怒
3.表层意思是上帝让暴君与哲人打赌,谁能穿越沙漠谁为王者。深层含义是人生就像一场赌博,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人生,输掉性命。
4.可从学习哲人的明智之举这一角度谈启示,如:谦卑、坚毅者才能达到心仪的彼岸;也可从暴君的直横做法这一角度谈教训,如:目空一切的狂妄者一般都没有好结局。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8
文言文——易错字音
(一)七年级
七上:
《童趣》:鹤唳(lì) 怡(yí)然 土砾(lì)
《论语》:论(lún)语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思而不学则殆(dài)
《山市》:碧瓦飞甍(méng) 倏(shū)忽 高垣(yuán)睥睨(pìnì) 连亘(gèn) 黯(àn)然
七下:
《伤仲永》:环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
《木兰诗》:机杼(zhù) 戎(róng)机 可汗(kèhán) 溅溅(jiān) 燕(yān)山胡骑(jì)
《口技》: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曳(yè)屋许许(hǔ)声
《狼》:缀(zhuì)行甚远 假寐(mèi) 狼亦黠(xiá)矣 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
(二)八年级
八上:
《桃花源记》:芳草鲜(xiān)美 黄发垂髫(tiáo) 阡陌(mò) 后遂(suì)无问津者
《爱莲说》:唯吾德馨(xīn) 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 亵(xiè)玩 陶后鲜(xiǎn)有闻
《核舟记》:尝贻(yí)余核舟一 八分有奇(yòujī)
《石壕吏》:如闻泣幽咽(yè)
《三峡》:乘(chéng)奔御风 素湍(tuān)绿潭 飞漱(shù)其间 属(zhǔ)引凄异
《答谢中书书》: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观潮》:京尹(yǐn) 艨艟(méngchōng) 一舸(gě) 无迹僦赁(jiùlìn)看幕
《归园田居》:晨兴(xīng)理荒秽(huì) 带月荷(hè)锄归
八下:
《与朱元思书》:缥(piǎo)碧 鸢(yuān)飞戾天
《五柳先生传》:环堵(dǔ)萧然 短褐(hè)穿结 箪(dān)瓢屡空 晏如(yàn) 衔觞(shāng)赋诗
《马说》: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送东阳马生序》:俟(sì) 负箧(qiè)曳屣(xǐ) 媵人(yìng) 以衾(qīn)拥覆 备容臭(xiù)
《水调歌头》:低绮(qǐ)户
《小石潭记》:俶(chù)尔远逝 往来翕(xī)忽 悄怆(qiǎochuàng)幽邃
《岳阳楼记》:浩浩汤汤(shāng) 谪(zhé)守 阴风怒号(háo) 岸芷汀兰(tīng) 宠辱偕忘(xié)
《醉翁亭记》:林壑(hè)尤美 伛偻(yǔlǚ) 觥(gōng)筹
《满井游记》:廿(niàn)二日 鲜妍(yán)明媚 恶(wū)能无纪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行路难》(其一):停杯投箸(zh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九年级
九上:
《陈涉世家》:辍(chuò)耕 皆次当行(háng) 度已失期(duó) 数(shuò)谏故 陈胜王 (wàng) 忿恚(huì)尉 果笞广(chī) 为坛而盟(wéi)
《唐雎不辱使命》:免冠(guān)徒跣 以头抢(qiāng)地 秦王色挠(náo)
《隆中对》:因屏(bǐng)人曰 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 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
《出师表》:崩殂(cú) 以遗陛下(wèi) 裨(bì)补 咨陬(zōu) 夙(sù)夜忧叹 猥(wěi)自枉屈 陟(zhì)罚臧否(pǐ)
《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jì)卷平冈
九下:
《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ǐng) 胡不见(xiàn)我于王
《鱼我所欲也》:蹴(cù)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xiè)
《惠子相梁》:非醴(lǐ)泉不饮
《曹刿论战》:又何间(jiàn)焉 夫(fú)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mǐ)
《邹忌讽齐王纳谏》:期(jī)年之后
《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 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 亡(wú)以应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8
文言文——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19:58
文言文——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度: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方: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观)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20:00
一、基础知识:着重于运用与实践
今年字的音、形、义的考查与去年相比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向语言实践(应用)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如考查字音不是单纯的对字音的简单识别,而是结合一定的语境辨析,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导向。即便如此考查的范围却并不出乎初中教材所涉及到的常用字词,就其难易度来说,在整张试卷中也属容易题,如果考生把平时学过的课文中字词稍加整理,这6分是能够得到的,也是不应失分的。
二、现代文阅读:
(1)注重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纵观去年各省市中考阅读题,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节选片断,都基本上体现、突出一个特点:即注重选择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的;注重选择文化内涵丰富多样的,人文精神突出的。如去年安徽省中考题两篇课外语段,既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理解领悟、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感受世界、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深刻的人文启迪,培养其探究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因此,考生在备考训练中,应多选取一些这样的文章阅读,在《散文》、《读者》等优秀期刊中不乏此类佳作。
(2)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抓住文体特点,理清概念。有考生错误认为只有理科才涉及概念,文科大都是表述性的题目,没有概念,其实这是错误的。因此,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明确相关知识,如说明文阅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及被说明物的特征或所阐明的事理,弄清常用的“列数据、举例子、下定义”等九种说明方法,把握“总分、并列、因果”等说明的结构,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议论文阅读要明确论点,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辨立论和驳论,体会准确、严密、概括的语言特点;记叙文要辨识记叙的六要素,知道顺叙、倒叙、插叙等记叙顺序,弄清叙事的线索可以时空转移,人物、场景的变化,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能辨别使用的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明了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对比映衬、先抑后扬、象征等技法。
三、名句默写:要注重准确性和规范性。
名句默写题一般难度不大,考查的篇目有明确的范围,而且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但从去年中考看考生得分率却不到一半,主要原因在于记忆不准确,如将“婵娟”写成“蝉娟”,“受任于败军之际”写成“受任于兵败之际”。因此,考生要细心、仔细,不要无谓地失分。
四、文言文阅读: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翻译要落实到“点”。
文言文的考核,重点无疑在文言知识的考核上(当然不是不重视思想内容)。因此,文言文的备考一定要落实在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解释上,对文言文中一些重要的句子一定要准确无误地翻译,重要的字词要翻译到位,因为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文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和名句默写题一样,只要把《纲要》中涉及到的古诗文篇目逐一过关,拿分并不困难。
五、仿句:要特别注意例句内容的内在联系。
仿句首先在句式上要和例句相同,如例句是暗喻,仿句也必须是暗喻;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如例句是“撒下一片阴凉,滋润一方土地”这样的“动+宾”结构,仿句也要采用“动+宾”结构,使之与例句构成一个完整而合理的文段,这是仿句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力求文辞的优美,立意的深远,追求“神似”,也是得分的关键。
六、作文备考:
1.夯实基础。在去年中考作文中,有一批作文一味追求立意的深刻却没有充实的内容;注重了材料的丰富,结构却散漫、混乱;注重了字词的文采,文章却不流畅;一味追求创新却偏离了题意;甚至有的考生错别字屡见不鲜,标点混用,字数达不到要求,这是要不得的。所以在作文备考中要夯实基础,做到书写整洁无误,标点正确,文从字顺,切合题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这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2.多写身边的人和事。只有提倡“感情真挚”,作文才有生命力、创造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情感源于生活,因此,在作文备考中,要广开生活之源,多写身边的人和事,才能留下真情,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
3.注重创新,抓人眼球。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如果有富有创意的标题、匠心独运的结构、精心打造的首尾等无疑会给你的作文抹上亮丽的色彩,令阅卷老师刮目相看,慷慨给分。如去年中考作文有的考生题目设计运用修辞法——“我发现棋如人生”、“小树挺直了腰”、“让生活慢慢发酵”,有的运用悬念法——“师徒征婚”、“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有的运用巧妙的套用法——“笑傲考场”、“我的眼中只有你”、“都是‘耶’们惹的祸”,生动幽默、含蓄优美,实在高明。在结构上,有的采用“访谈式”,有的采用“书信式”,有的采用“诊断病例式”,有的采用“开会总结式”,都获得了满意的分数。去年某市中考题“我发现____”,一考生拟题“我发现了伟大的父爱”,文章结尾写道:“一瞬间,我发现了一切:父爱如云,没有装饰,没有温度,却始终高巍巍地飘逸在你的生命之源,伴随着你走过坎坷而孤独的前程……”这深厚的父女之情,这情真意切的话语,这优美流畅的语言,这意犹未尽的深情,在阅卷老师心中敲响重重的一锤,怎能不获得高分?这真是高明考生的高明一招。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中考书写问题,今年卷面书写分值由4分提高到8分,且不是包含于作文分值之中,而是就整张考卷的书写而言,难度无疑加大。因此,考生务必注意汉字书写要横平竖直,写方块汉字,大小适当、规范整洁,不要“字大如斗”,也不能“字小如豆”,字的间距、行距要合理,不要任意涂抹,不要密不透风。相对于阅读理解题的得分来说,这一项的得分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无疑要容易得多,因此,切不可麻痹大意,若疏忽放任,多扣个两三分,也是情理之中,到时将悔之晚矣。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20:00
语文应试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要求
1、使用符合要求的笔:填涂机读卡地方用2B铅笔涂;书写题用中性0.5毫米黑色笔书写。
2、按照题目序号答题,序号一定不论错乱;有选择的题一定要答准选题,不能写错位置。
3、坚决不准用修改液修改,也不准用胶布粘贴或用橡皮檫涂檫,学会使用修改符号修改。
4、答题不准超过答题卡边线;涂卡必须符合要求;任何书写都必须正确、工整、匀称。
二、选择题
一般是选择“正确的”或“错误的”填空。选择时,用排除法确定答案:不符合要求的,排除;符合要求的,保留。如果一个题有两个符合要求的,选择最接近要求的为答案。
三、默写题
给出上句或下句或两头等的识记性填空默写,一定要根据课本的语句正确默写;提示性默写,一定要符合提示的要求,按照要求默写相关语句;理解性默写一定要审题准确,根据要求默写相关语句。一切默写都要依据现行课本,不得多字、少字、错字、别字,标点正确。
四、名著导读
1、作品的名称、作者介绍:根据短文知识点和教学中的介绍作答。
2、作品内容以及主题思想的介绍:同上。
3、作品人物性格归纳以及评价:同上。
4、推荐作品:从作品内容、思想性、艺术性、给人们的启发等一个或二、三个角度介绍。
五、读图题
做题前,一定要领会图片的内容,感知图片的气氛,领会图片蕴涵的情感。之后,用精练优美的语言把自己读图的感悟写出来。切记,既要考虑图片的内容和气氛,更要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特点。语言以80字左右为宜,不得少于50字。基本模式如:
1、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某种活动或灾难现场图片:在XX节日到来之际(或“XX活动开展之际”,或“XX灾难来临之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XXX(官员名字或职务称谓)亲临XXX(节日、活动场所或灾难现场)。从他XXX(参与的活动或表现)(答出其情绪,推测其心理),我感受到了党或国家(政府)对XXX(被关怀或被慰问的对象)的亲切关怀(或“深切的关注”等),这将极大的鼓舞人们积极的去从事XXX(与节日、活动,抗灾救灾等有关活动)。
2、武警官兵,白衣天使积极参与抗灾救灾图片:在XXX灾难来临之时,武警官兵或白衣天使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XXX抗灾救灾,表现了他们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又一次诠释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科技活动以及科学成就图片:图片真实的记录了我国在XXX(科学技术课题名称)探索和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业,也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又一重要标志。这将大大地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热情,特别是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中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
4、各种统计图的阅读:
1)成就方面的:统计图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了,在XXX(统计的对象称谓)活动(或“经济增长内容名称”,或“资源地位名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内容”等)中,我国(或“某地区”)取得优越的成绩,获得了XXX(成就情况)(或“经济增长情况”,或“资源地位情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情况”等)。但从我国13亿人口的实际来看,这种成绩(或“地位”)并不乐观;从总体上看,我们仍然是XXX(统计的对象称谓)的弱国,是XXX“小国”。我们不能满足与眼前的成绩,要把这作为起点,创造更大更好的成绩。
2)不足方面的: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却是实在的,图表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我国(或“某地区”、“某行业”)在XXX(统计的对象称谓)还存在XXX(问题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大大的影响XXX(涉及的对象)的发展(或“进步”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XXX(自己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等)。
六、现代文阅读题
总要求:考虑文体特点,根据文体以及相关知识进行阅读。
1、仿写句子:必须与要填入的前后句子的句式、结构、修辞等一致,不能句式杂糅。
2、词语增加、删除或调换:根据语言环境确定,先回答“可以”或“不可以”,再从“准确不准确”、“形象不形象”,“符合不符合实际”等方面去说明理由。
3、修辞效果(词语或句子好不好):先回答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回答“运用这种方法XXX好处即效果说明其好或不好的理由。(比喻:使表达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拟人:使表达亲切、自然、充满情趣;对比、反复: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设问、反问:无疑而问,引人思索,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如:语句运用了比喻的方法。通过比喻,作者把XXX(某种人或物的特点,道理或现象)形象、生动的写了出来,使人或物的形象更鲜明,更感人(或把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4、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既要考虑句子的表面意义,更要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5、划分层次及归纳层次意思:
1)记叙类、说明类文章一般根据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分;议论文一般根据论点和论证方法分。
2)记叙文按照“什么人做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或“通过什么人或事的叙述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的方式归纳层次意思。说明文按照“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的方式归纳层意。议论文按照“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或说明了什么观点”的方法归纳层次意思。
6、归纳中心或中心思想:中心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所叙述描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或作者在说明文中主要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或作者在议论问中所论述的中心论点。
记叙文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XXX人(或事件或事物)的XXX(情况)的叙述描写,刻画了一个XXX(人物特点)形象(展示了XXX(事件名称)由… …(盛、衰等)到… …(衰、盛等)的发展过程),表现(或“表达”)了作者对XXX(文章所表现的现象特点)的热爱、赞美(或“鄙视”、“厌恶”、“批判”)等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XXX(某种生活、社会现象)的向往(或“批判”)。
说明文中心思想:作者以XXX(说明顺序)为顺序,运用XXX(主要说明方法),说明了XXX(说明对象)的XXX(事物、事理特征名称)特征,表达了作者对XXX(说明的特点)的XXX态度。
议论文中心思想:作者运用XXX论证方法,论证了XXX(论点),表现了作者XXX(论证的现象)的关注,表达了作者XXX(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等内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人物性格归纳及评价:通过文章所叙述和描写的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归纳出人物形象。归纳和评价要注意人物性格的两面性和复杂性。评价一定要尊重文本和作者,结合生活实际。要言之有理。
8、对文章所说明或论述的观点的评价:尊重文本和作者,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言之有理,有个性。
9、说明文的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三种,要正确判断和分析。不仅要答出说明顺序的名称,还要会分析它的好处。
10、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拟人等,不仅要答出说明方法的名称,还要会分析它的好处。
11、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说明文特征):一种是平实说明;一种是生动说明。主要从修辞方法、说明方法上去判断。一般使用打比方、摹状貌、拟人等形象方法的就是生动说明。其他则为平时说明。
12、议论的方式:议论方式只有两种,一是立论,二是驳论。必须会判断。
13、论证的方法:首先从道理论证(讲道理)、事实论证(举例论证)两个角度判断,再从对比、比喻、类比、引用等方面考虑。一定要会分析论证方法的好处。
14、议论问的特点(语言特征):准确、严密;符合生活规律或科学规律等。学会分析。
七、文言文阅读
1、解释词语:以课文注释为依据;通假字必须先表明“X同X”或“X通X”,再解释。
2、翻译句子:注意课文注释;注意我的“一增二减三不变”的原则,采用直译法,必要时才意译。
3、问题回答及其他:参考现代文阅读,但要注意时代与现实的差别。注意“用原句回答”的要求。
八、诗歌或歌词欣赏:
1)叙事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欣赏:作者通过对XXX(人或事物名称)的叙述和描写,给我们勾画了一幅XXX(叙述、描写的内容)的生活图画,表达了作者对XXX(生活情景)的热爱、赞美(或厌恶、愤怒等)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对XXX(生活情景)的热爱、向往(或愤慨等)情感。
2)抒情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欣赏:作者直接(或“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或“议论抒情相结合”等),抒发了对XXX(人、事物、现象等)的热爱、赞美之情(或“厌恶”、“愤怒”等情感),表现了诗人对XXX(人、事物、现象的本质)的向往(或“批判”)的态度,表现了诗人XXX(生活态度等)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为我们树立XXX(生活目标等)的榜样。
3)山水田园诗的内容、情感态度欣赏:作者运用XXX(表达方式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给我们描绘了一幅XXX(诗歌情景的归纳),表达了作者对XXX(诗歌叙述、描写的内容)的XXX(情感内容归纳)情感,表现了诗人XXX(情趣内容归纳)的情趣。
4)从结构、章法上欣赏:本诗共X节,首先叙述、描写XXX(内容),其次叙述、描写XXX(内容),再其次叙述、描写了XXX(内容)……为我们叙述、描写了一个XXX(内容)的故事(或“中心内容归纳”),表现了作者XXX(情感态度或价值观等)。作者运用了XXX(如复沓手法、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等)形式,给我们营造了一种XXX(前面结构的好处)的艺术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5)从物象和意境上欣赏:作者运用XXX(诗歌物象的列举)等物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优美、朦脓的艺术画面,引发了我们对XXX(某种生活情景)的向往、怀恋等。画面清晰,物象丰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无穷的遐想,有声有色,耐人回味,余音袅绕。
6)从艺术手法上欣赏:作者运用了XXX(艺术手法的名称如象征、联想、想象、夸张、对比、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XXX(描写内容归纳)的图画(或“某种生活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XXX(生活情景)浓浓气息,激发了我们对XXX(生活情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7)修辞手段方面:基本与5)相同。
8)语言方面:语言清新淳朴、自然流畅(或高亢有力、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等),但却饱含感情(哲理)、意象丰富,令人思索。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便于朗读或歌唱,具有音乐的美。句式整齐(或错落有致),给人以结构的美。
9)亲情、友情、爱情诗歌欣赏:此类诗歌常用象征、比喻、联想、想象、比兴、烘托等艺术手段、修辞手法,因此应该尽量综合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欣赏。
10)其他:同学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欣赏。
九、综合性学习
1、注意时政热点和重点,学会一分为二的、客观的分析时政热点和重点。
2、注意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的关系,充分利用有关知识做好综合性学习题。
3、回答要有“语文味”,有“语文特点”,在不违背材料愿意条件下,也要答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十、作文
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特别强调:
1、补充完成“半命题”,并把作文题完整书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中间。
2、根据确定的主题、文体按照正确的格式完成作文。
3、开头精美,有吸引力;中间内容丰富;结尾干脆有力,或余味无穷;结构合理。
4、格式、文字、标点,书写正确、工整、匀称。
5、符合文字要求。等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20:00
如何看待中考写作的复习
到了初三,各科都进入紧张的学习和复习阶段,语文,尤其是作文,好像在众多科目和考试项目中显得不紧急了。很多人无意中认定”作文考的是功底,无法突击复习”,或者”写了这么多年了,就这个水平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在中考语文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然而,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在中考语文复习过程中,写作是很不被重视的,老师往往只是简单地搜集一些中考作文题,让学生写几篇模拟作文而已,甚至还有部分学校的老师根本就不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复习。
殊不知,占有中考语文半壁江山的中考写作,不仅应该复习,而且复习很有方法和规律。
首先,中考阅卷老师是陌生的老师。这点对我们应该有很多启发。一方面,阅卷老师以审视目光,拿着评分标准来考察我们的作文,这要求我们在卷面上呈现的作文是开头漂亮,结尾响亮,结构完整清楚,语言生动,更重要的是,卷面美观。而另一方面,阅卷人对我们没有本来的印象,没有“有色眼镜”,所以只要把握住了评分标准中的几点,在中考考场“翻身”,考出一个高于自己平时水平的作文,是有可能和有希望的。
有一位老师曾向往届考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学生的中考写作答卷进行抽样分析等途径,分别从读题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谋篇、语言运用、推敲修改等角度进行调查了解或统计分析,进而确诊出学生在中考写作应试中时常出现的主要毛病。据统计,有89.6%的同学在写作时,只是将题目粗略地浏览一遍;有90.1%的同学文章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从考前读过的优秀作文或自己曾写过的与考题相类似的作文中套用来的;有95.1%的同学在考场写作中没有编列提纲或写草稿;有93.4%的同学文章写好后没有认真地阅读修改(在考试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即使作过修改,也只是对错字、漏字的改动。由此可知,学生在中考写作应试中主要存在着“不能认真地读题审清题意,不能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的材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认真地进行谋篇布局列纲起草,不能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认真地阅读修改”等毛病,这就为我们组织写作复习提供了借鉴。
建议考生们在初三要做到一下几点:
1.保持写作的频度和热度。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文也是一样,经常练笔可以让自己的书面语言富有美观连贯顺畅。而缺乏练笔的同学一定会提笔头疼,提笔忘字,甚至出现大量的病句。所以,即使到了初三,也应该保持一个训练的频度,一个月篇习作是应该保证的。
2.写作进行限时训练。
到了初三,写作应该进行限时训练。在考场上,考生大约只有50分钟的时间构思和完成一篇作文,为了确保考场上不慌不乱,不紧不慢,应该在场下多练习迅速构思和成文。这样,上了考场,才会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3.用中考的写作标准来评价作文。
写完作文以后,一定要以考试标准去衡量作文,可以自评,也可以请老师提建议。因为评判文章的标准有很多种,作家作品、文学佳作甚至竞赛美文都不一定是考场的赢家。所以,在初三同学们一定要端正态度,努力探索和把握,考场作文的评价标准,然后打造属于自己的高分秘籍。
4.注意从中考优秀作文中汲取养料。
如何把握考场作文的真谛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考场优秀作文中去汲取养料。通过研读,摘录甚至模仿考场作文,我们可以知道评分标准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深刻领会其含义,并且在实践中调整与进步。这就要求考生以谦虚和学习的态度,踏实地读一读别人的作文。
在初三的复习中,好好规划出一些时间来复习语文写作,既是一种长远周密的复习,其实也是一种调剂和放松。希望同学们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20:01
中考作文的四种应试技巧
一.内容求真
从历年来的中考作文来看,选材的雷同是最大的通病。作文材料缺乏现实性,没有新鲜的时代感,缺乏个性化的处理,事件公式化,人物脸谱化,给人以“千佛一面”的感觉。如在写《生活告诉我》时,有许许多多的学生或写父母下岗、或遭车祸、或身患癌症、或残疾瘫痪等等。为了达到符合作文要求,不惜“牺牲”自己的父母以表明自己能够承受生活的磨难,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情感,缺乏生活基础,不仅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反而让人大倒胃口。许多老师阅卷之后摇头调侃:“想不到在这些孩子眼中,国人大多还是‘东亚病夫’!”
材料雷同的根源是失真。因为许多同学的应试准备是在考前背几篇作文(也有老师这样要求学生),然后根据不同的题目去套。因此,出现上述现象也就不奇怪了。要避免雷同,就要选用真实的材料,写属于自己的事,写自己眼中的世界。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过滤”后的材料就有了独特性,当然不会与他人“撞车”了。
当然,在“真”的基础上要求健康积极,不能有病态、消极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否则,就是最真、最切题也是不符合我国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如在《初中生活的苦与乐》中,有的考生写学习之“苦”,写早恋之“乐”,也有的写到校外桃园偷桃之“乐”。这种感情可能是真的,但是对一个初中生而言却是不适宜、不健康的。
二.形式求新
这里的“新”主要是指新异、独特。因为中考毕竟是选拔性
考试,要求在几千份卷子中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要在长时间阅卷的疲惫中引起阅卷老师的兴奋,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选用新异独特的形式。
首先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拟出一个不同凡响的题目,用新颖的题目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如《成功要有怀疑精神》改用《成功在于“?”》是不是独特一些?当然这需要平时注意收集积累一些类似的好题,看得多了,拟题的功力自然也就增加了。
其次可以在结构上下工夫。如像冰心的散文《笑》那样的并列式结构;采用小标题的结构;采用倒叙式的结构;采用悬念式的结构;采用误会法式的结构等等。在考前选用几种反复加以练习,熟能生巧。再次,还可以在文体上做点文章。如记叙文、议论文是不是可以采用书信的格式?是否可以采用演讲稿的格式?此外,在题目下写上一段题记,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主题求异
如果把结构比喻为文章的骨架,材料为血肉,那么主题就是
文章的灵魂,是至为重要的。
虽然说我们不能要求初中生对社会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但在考试中,要“标新”要“立异”,就要出奇制胜。因为只有不落俗套的想法才会让阅卷老师为之心动。可以说文章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立意的高下。
为了与众不同,最常见的是用“反弹琵琶”法,也即运
用求异思维来立意,力避大众化的想法,以求在立意上独树一帜。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要求考生对一段材料发表看法。材料主要写几个人对带刺的玫瑰花的对话。当绝大多数考生对玫瑰花的刺进行非议,把它喻为缺点、错误以至社会阴暗面的时候,有一位考生却提出了“采花莫怕刺”的中心,并运用道理和古今典型事例证明:如果说别人的“批评与劝告”是花,那么“言语犀利的批评”则是带刺的花,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听取下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带刺的意见。文章立意别出心裁,自然高人一筹。
当然,这种新颖的立意也并非空穴来风,需要自己平常注意收集积累一些新颖独特的观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是无可避免的
四.文面求美
考试时,由于时间限制,许多考生忽略文面的美观,有的涂了又改,改了又涂;有的大段大段地删除或插入;有的反复用透明胶撕揭,以至“漏洞百出”;有的用修正液大片大片地遮盖,满目“疮痍”。看这样的卷子怎会有愉悦的心情呢?评卷时有明确的规定,字迹清楚美观的可以酌情加2~3分,而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可以酌情扣除2~3分。里外相差就是5~6分,再加上阅卷老师的心情影响分,更非少数。可见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下笔一定要慎重,不可随意。写了以后一般不要大段地删改(除非有致命的失误,如离题),有了一些小毛病尽量在下文补救,以求整体的美观。这虽然要靠平常养成习惯,但考前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也是必要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20:01
语文仔细斟酌四点
归纳总结一下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不外乎是背一些、写一些、说一些,也就是说要积累一定的古诗词,写一些心得、感悟、想法、片断,学习在一些生活场景说一些合适的话。怎样才能让自己背得有用、写得生动、说得得体?怎样才能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斟酌以下几点:
一、积累与运用,重平时的分类整理和熟记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语文的基础,在中考试题中占20分左右的分值,考查内容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语音、汉字、词语的运用和语法、标点、句子的实际运用以及文学常识和诗句的默写。对于这些知识点,学生应将所有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并强化记忆,用做知识卡片、读背、默写、听记的形式熟记于心。字词音义、诗句默写等内容,可每周进行一次默写训练,这样不仅能熟记,还能记得准确,保证在考试中不丢失分数。
二、现代文阅读,重整体感知和顾“文”思“义”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在做阅读训练题时,有很多学生整体把握很好,也能准确地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但是由于其表述缺乏规范性而导致失分较多,主要表现在:①不能用完整的句子特别是陈述句回答问题,句义表述不完整;②语言表达不流畅;③答题抓不住重点,答非所问。
针对这些问题,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整体感知,把握内涵,重点突破,领会主旨;审查题干,筛选信息;严整表达,突出重点。在整个答题过程中,必须做到以文章为中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筛选信息,顾“文”生“义”,从文中找答案。不论是记叙性的叙事散文,还是时代性强的议论文,或者是科技性的说明文,题目的设计都与文章的中心有密切的联系,而文章的主题根植于文章的内容,内容决定文章的主旨内涵,所以在阅读中一定要强调整体阅读与感知,在了解并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准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内涵。如,进行记叙文的阅读训练时,整体阅读后总要设置这样一系列问题:①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②读这篇文章,你感觉本文作者想传达给你什么样的信息?③你对本文的写作方法有什么评价?④如果让你出题,你将设置什么样的题目?⑤细读所设置的题目,看作者是就哪些段落进行设置的?⑥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语句段是哪些……通过这一系列题目的设问,学会感知文段,有准备地答题。同时,要认真分析题目的要求,善于从已知条件中发现可用的信息,从设题与相关语句段的关系中找答题的依据和思路方法。切忌在做题中断章取义或不看题目、无目地或想当然地答题。
三、文言文阅读,运用辐射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中考语文题中文言文阅读多是考察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字词的分析、语段阅读赏析及古文翻译。复习中可用知识辐射法,以本为本,以本为纲,如掌握某篇文章中的某一词语时,可回顾相关课文中该词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它们进行辨析与归类,这样既在相关联系中辨析了词义,又在重复中加深了记忆,举一反三,见一而知类,把教材用尽、用足,夯实了基础,即使遇到课外文言语段,也可以灵活应对了。
四、写作训练,采取三线并行的方法
作文是中考的半壁江山,它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考成绩的高低,然而在复习中,学生受素材匮乏、生活阅历少、思路不开阔的局限,复习效果不是太明显,成为学生中考作文出彩的瓶颈。对此,建议采取三线并行的方法。
一是写作知识专题编导。即就写作过程中的拟题、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语言表达、结构布局等方面,一周一专题,引例进行知识与写作实践的辅导,辅以片断写作方式,让学生加以练习。
二是鉴赏蓄积,储备素材。“赏”即欣赏佳作。佳作并不匮乏,我们平常的阅读材料就是一个美文库,要在平常的练习中用心体会。“鉴”即借鉴择取。蓄积就是积累写作材料。对于初三学生而言,自己的生活本身就能引发他们纷繁的思绪,临考期间紧张的学习感受,同学间或明或暗的竞争,老师的殷切期望,家长的百倍呵护,同学情、师生情、亲情交织在一起,足以构成一曲情感交响曲,足以为中考作文写作蓄势。
三是各类题型的集中训练。即就中考作文中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各种形式的作文类型进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总之,进行总复习的时候,绝对不能盲目地练题,一定要多动脑子,要多看方向,多研究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率地复习好语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20:01
2010年中考语文语法知识考点及复习策略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法知识,一些语文教师不再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教学,学生也渐渐淡忘了语法知识。但是,从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我们发现语法知识的考查一直普遍存在着。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法知识,导致这方面的失分现象还比较严重,令人叹息。
淡化语法知识,不等于淡忘与忽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法知识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同时强调,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明确了语法知识学习的目的与形式。可以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法知识,不要求学生掌握以往一些深邃、晦涩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说语法知识可以不学了。相反,在人教版语文书的补白处和附录都安排了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的材料供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可以看出初中生还是应该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法知识。掌握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从09年各地语文中考试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法知识在许多省市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具体有以下几种考察形式。
一、排序类试题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008年中考江西卷)
①“水立方”采用的ETFE膜,只有一张牛皮纸厚,捧在手上轻若鸿毛。
②此外,它的耐火性、耐热性也非常出色。
③然而这种膜的耐压性非常强,正常状态下,一辆小汽车开过去膜都不会被压破。
④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⑤ETFE膜的延展性也很好,它可以被拉伸到自身的三到四倍也不会断裂。
A.①④⑤③② B. ①⑤④②③ C.④①③⑤② D.④⑤③①②
例题讲析:此题考察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在做题时,根据语法知识可以很容易找到做题的切入口,理清段落之间的层次与关系。第③句,“然而这种膜的耐压性非常强”,“然而”表示转折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前面的内容也应该是写膜,而且写的内容要与“耐压性非常强”形成转折关系,很容易找到①句,写膜的“薄”与“轻”。第⑤句“ETFE膜的延展性也很好”中,“也”表示并列关系,说明前面的内容也应该是写膜的优点。第②句中“此外”,其实也起到表示并列关系的作用,也是写膜的优点,但写得比较简单,按从主到次的顺序应该在⑤句后面。
正确答案:选C
2.请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边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2分)(2009年中考沈阳卷第3小题)
(1) 但有了梦想而不去拼搏,那梦想也将是海市蜃楼,望梅止渴。
(2) 梦想是生命的花蕾,没有梦想的人生,将会失去目标,失去动力。
(3) 因此,对于前行者来说,坚强踏实的脚印就是对梦想最有力的诠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讲析:首先,我们能很快发现(1)句和(3)句的句首都有关联词。(1) 句中的“但”表转折,(2)句是从没有梦想的角度去阐述,而(1)句是从有梦想而不去拼搏的角度去阐述,形成了转折,两句的关系结合得比较近。因此(2)(1)应该放在一起。(3)句中的“因此”表示结果,是从(2)(1)两句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与前两句形成因果关系,所以在后面。
正确答案:(2)(1)(3)
二、修改病句类试题
1.下面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空白处。(不得改变句子的原意)(2009年中考哈尔滨市卷第5小题)
(1) 夏季的太阳岛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过这次北京奥运会,使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讲析:第1小题,主语是太阳岛,而宾语是好季节,属于搭配不当。第2小题,“通过”和“使”都是介词,同时出现,使句子缺少了主语。
正确答案:(1)夏季的太阳岛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或,太阳岛的夏季,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2)这次北京奥运会,使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或,通过这次北京奥运会,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
2.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009年中考福州市卷第4小题)
A.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B.他一走进运动场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
D.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例题讲析:A选项,“能否”表示两个情况,而充满了信心是一种结果,前后不一致,应把“能否”去掉。B选项,“感受到”后面有两个宾语,“气氛”和“笑脸”,“感受到”与“笑脸”搭配不当,应在感受到后加“和看到”。C选项,“加快”动词,后面缺少宾语,应加“发展”。
正确答案:D
3.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2009年中考重庆市卷第4小题)
(1)“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创作和发送红色短信已蔚然成风。(2)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都是创作红色短信的源流,而激励重庆人创作就是激发重庆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3)通过开展发送红色短信,我们可以(4)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重庆市民的素质。
(1)第1处词语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
(3)第3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第1处删去“的局面”,或删去“格局的”(只删“格局”也可)(2)第2处应将“源流”改为“源泉”(3)第3处应在句末添加“的活动”。(4)第4处应将“发展”和“传承”交换位置。
三、语境理解类试题
1.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2009年中考兰州市卷第3小题)
据市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主要景点接待人数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多。尤其是远郊区县旅游人数明显增多,______。
A.皋兰什川梨园接待游客2.9万人次
B.其中皋兰什川梨园接待游客2.9万人次
C.并且皋兰什川梨园接待了游客2.9万人次
D.仅皋兰什川梨园就共接待游客2.9万人次
例题讲析:此题,几个选项的主要内容没有多大的区别,差别就在几个副词与关联词上。题目要求结合语境,因此,我们一定要联系上文的内容,前面都在表达旅游人数增多,“尤其”“明显”两个副词,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提示我们增多的人数应该很多,那么D答案中的“仅”表达出的意思与前文呼应。
正确答案:D
从近年的语文中考试卷分析中,我们可以预测2010年语文中考语法知识还将作为中考的常规考点出现。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学习语法知识呢?
一、随文学习,加深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法知识提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这就指出了语法知识学习的方法,不能死记硬背,不要求掌握很深的晦涩的语法知识,而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帮助理解课文。
如,在学习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习这一段课文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语法知识理解课文内容。这里“因为”表示前后是因果关系,解释了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的原因。不仅仅,表示前后是递进关系,说明对两种对立的理论的研究,有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运用一定的语法知识,我们能很清晰地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归纳整理,形成专题。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知识的要求并不高,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学,知识点过于零散,不便于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勤于动笔,整理出典型的例题,形成专题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整理“递进”、“转折”等关系复句,强调的重点不同的例子。
据悉,国家语委将推出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规范汉字书写。该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得规范美观,而且还要会认会写。
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河南省2008年中考试题)
这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递进关系复句知识理解运用的程度,“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递进关系一般强调“而且”后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比前面的更进一步。而此题中“而且”后面的“还要会认会写”的要求显然比“要写得规范美观”要低。因此,应改为:该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而且还要写得规范美观。
整理修改病句方面的例子。如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搭配不当、滥用否定词、前后矛盾或重复、关联词使用不当、语序不当、歧义、句子杂糅等常见语病类型。如下面的一些典型例题。
1.只有一到周末,他就去少年宫学习书法。
2.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3.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4.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
5.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不能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
6.语文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
7.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使我市外向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附参考答案:
1.删除“只有”(或把“只有”改为“只要”;或删除“一”并把“就”改为“才”)。2.把“改进”改为“提高”。3.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4. 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5. 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6. 语文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7.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使我市外向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市外向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2-9 20:01
中考语文难点现代文阅读点拨
1.重点词语的语境义。重点词语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回答的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基本含义。考生要查找上下文相关信息字样,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来作答。
2.重要句子的语境义。重要句子包括难句、修辞句、过渡句、呼应句、哲理句、总结性语句。难句答题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分成“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等几个层面来答。修辞句要关注修辞的比喻和对比(衬托),解释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考生可再答上“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增强了感染力,能引起共鸣。”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诠释前面的内容或者结构上的照应。过渡句都是前呼后应,一般找到应句后还要答出呼应的作用,尤其是佐证的具体内容。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证自己观点或引出问题,考生要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闪光点,考生要认真体味,领会其内涵。
3.题目的作用或含义,以此为题的妙处。考生一般只要答出文章主要描写对象,也可能是线索,或答出具体特征就基本到位了。但有时必须答出题目的深刻义、象征义,才有望得满分。
4.整体感悟。整体感悟就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咀嚼总结性语句、整体把握文意的基本方法。黄老师建议考生拿到一篇文章时,先读题目和首、尾段,弄清楚作者在说什么,然后对照文章(段)后的考题再读每段的首、尾句,即抓总结性语句,弄清每段的内容。
5.主观开放题,主观开放题有“谈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看法”、“仿照例句”、“写思想教育意义读后感”、“谈写做特色借鉴”、“扩写”等。考生答此类题,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都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字数不能太少,可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答案丰满。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