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对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路漫漫
时间:
2010-2-9 16:51
标题:
对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思考
浙江省泰顺县罗阳镇第二小学 梅丽翠
一、现象透析
新课程的实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给语文教学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课堂上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让人欣喜不已。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仍然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以往更加严重了,具体是向上分化和向下分化的增大,两极分化时间前移,从原先的中、高年级前移至一、二年级。本学年,笔者担任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感到“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新一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也比较严重。为此,笔者通过对我校一年级四个班学生平时作业、考试试卷和综合测查的研究分析,总结如下:
(一)识字量的差别
现行教材加大了识字量,打破了“由少到多、由易入难”的原则,要求学生识字与阅读同步,这给一部分学生掌握生字增加了难度。从测查的情况来看,能经常达到优秀的不足40%,不合格的有15%左右,而处于中间等级的孩子,则很依赖于老师和父母的监督,情况不稳定。
(二)写字量的差别
课文的识字内容与写字内容并不同步,在识字量又不稳定的前提下,一些学生往往在要求会写的时候,还忘记了这个字怎么念。从每次听写和练习、测试的情况来看,能达到优秀的不足30%,不合格的将近10%,中间等级的学生掌握不扎实,形近字、多音字很容易出错。
(三)阅读能力的差别
在逐渐增多增难的阅读教学中,受学生对识字量和写字量的差异的影响,阅读能力的差异也日益明显。从第二册教材开始,出现了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对于20%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轻松地朗读,能比较正确地理解,而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还有20%左右的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阅读和理解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
诚然,学生个体间有差异,那么分化就是难免的事情。但是如果要是分化过于严重,我们就应该要反思了。刚步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对学习都有着新鲜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自我期望值也很高,是什么因素使得他们的分化这么严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该如何得到关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与深入研究。
二、原因分析
(一)教材内容偏多偏难
在四年多的新教材实验过程中,一线的教师普遍反映人教版一年段的语文教材容量过大(与规定的教学课时相比)。一年级上册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4次拼音复习,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还有6个“语文园地”、6个口语交际话题。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第二册课文34课、8个“语文园地”、8个识字板块及多篇选学课文,篇幅长,识字量多(每课13-14字)。如此大容量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语文的机会,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而农村地区绝大部分新一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汉语拼音的教学就要花5至7周的时间,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往往是忙于完成进度,巩固时间少,容易导致孩子学习上的消化不良。长此以往,两极分化的现象自然出现了。
现行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起点和难度偏高,表现为识字量大、文章篇幅比较长、内容跳跃性大。过去,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的是:“人、口、手、上、中、下”,《小小的船》已经算是难一点的课文了。而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小小的船》已属于篇幅短的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失物招领》等课文字数达300左右,有些生字笔画偏多偏难,查字典、字母表等难度偏高的内容也安排在第二册教材中。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样样都得从头开始,相当一部分学生已跟不上每天认识十几个字,阅读那么长篇幅的文章,因此逐渐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对理念理解有偏差
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洗礼,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但是,在这种可喜变化的同时,由于对新理念理解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许多教师都走入了“课改”的误区。
1.消极退让。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这样做了。但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一味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讨论,失去了有效引领,似乎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新课堂强调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但有的教师为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放”不“收”,课堂纪律难于控制,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教师在教学中消极地退让自己的主导地位,使自主异化为自由,结果造成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学生成绩走向了两极分化。
2.重用优生。现在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灵活了,发言踊跃了,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但总的来说,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少数活跃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内向者仍然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一节课发言的人次可能会有几十次,但发言学生的面并不广。课堂要出彩,往往靠优秀学生来撑门面,难题让优秀学生答,以显示教学的深度;小组合作让优秀学生组织、汇报,来表现合作的成功和高效,而一些学习困难生只能作旁听生,做伴读的书童,有的甚至开起了小差。教师对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没有关注,对不注意倾听的学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以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3.评价失当。教师往往只重视学业成绩的评价,对学习情感态度的评价做得很不够。只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结果的评价,而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和重视不够,往往戴“有色眼镜”,对喜欢的优秀的学生予以积极评价,对成绩差的学生予以消极评价,使得优生越学越有兴致,而学习困难生则失去了信心。
(三)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教学缺乏有效性。部分教师以为若只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便是老教法,便是教学手段落后,一定要用上多媒体课件才说得上是现代化;以为一堂课下来,若学字、词、句所占用的时间多了,便是教得“死”,一定要设计几个环节或题目让学生展现个性、各抒己见才是教活。这样一来,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设计,匆匆过场的讨论披上了“合作”的外衣,放任自流的学习打着“探究”的幌子,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冠之以“现代化”的光环,唱演画拼的杂烩美名曰“学科整合”,过度资料的补充称之为“主题拓展”。教学只求表面热闹,造成学生学习的无效和形式化,一些学生无所适从,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新时期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再加之年轻的父母文化程度都较高,现代家庭经济和精力都充足,家长们都愿意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和培养,千方百计的为孩子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和条件。一些孩子从哑哑学语就开始了拼音、识字、诵读、计算的训练,掌握了相当多的知识、技能:熟练地拼读音节,认识了很多的汉字,熟读唐诗、宋词和《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会简单的计算等等。目前很多孩子家长之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信息:如果不上学前班,不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孩子一年级入学将会跟不上。于是,很多孩子进入了学前班学拼音、学计算、学写字,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上学后学习跟不上,便弄来小学一年级课本,让孩子提前学习一年级的内容。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很多都不上幼儿园和学前班,父母也不会辅导,他们的知识储备可能还是一片空白,一旦入学就会马上显出差距来。
(五)家长重视程度不一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引导、点拨、帮助、支持孩子。新一学生重在养成教育,更需要家长的配合。而在我们民工子弟学校有一部分家长并没有这种意识,他们觉得孩子的学习靠的是天赋,家长的作用是微乎其微。可他们并不知道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是家长与孩子一同学习。从我校一年级四个班级调查情况得知: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对孩子学习很关心,自己也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有所表示,他们的孩子成绩突出,能力较强,有明确的学习意识。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学习缺乏了解、疏于管理,使一些学生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失控状态,他们的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成绩差,而且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个别孩子甚至达到了每天上学迟到的地步,又怎能与其他同学齐驱并进呢?
作者:
路漫漫
时间:
2010-2-9 16:52
三、应对策略
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怎样才能让两极分化现象降低下来呢?我们能为暂时处于“弱势群体”的学困生们做些什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应对策略。
(一)弹性使用教材,讲究一个“活”字
教材是具有普遍性的,很难考虑到各地班级的不同情况,因此教师们针对现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学生实际,自行调整、处理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重点,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取舍,弹性操作。有时一个单元一起上,有时两课一起上,有时变精读课文为略读课文。各个学习内容还要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对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掌握的,课堂教学要粗糙化,争取一课时就上完;而跨度大、学习内容深的可以多花些时间。比如,一年级上册的《一去二三里》、《画》、《日月明》等课文篇幅短,学生学得快、兴趣浓,就没必要花费两三节课来学习;第二册的《识字1》的四个字词语和《识字3》的对子内容相近,可以整合在一起学习;《美丽的小路》一文后的几个问题(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可以放在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中讨论。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规范课堂教学,强化一个“实”字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减缓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关键。
首先,要强化教学目标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还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准确、恰当地制定明确和具有层次性教学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到具体的课堂,做到低层学生拉着走,中层学生小步走,高层学生主动走。让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潜能,各有所得,良性发展。
其次,要强化教学方法的实效性。“语文”应该姓“语”,语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语文”的特点。应该屏弃那些“非语文”的形式,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一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我们不必追求课课导入奇、设问巧、挖掘深、读出情、悟出味来,而是看课文适合于训练什么就重点训练什么,抓住主线,整体感悟,尽量让学生在一堂课内切实有所获。
第三,要强化教学交往的实效性。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互动活动。课堂上的讲解、提问、讨论等,都要区别对待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尤其是采取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时候,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组,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和协调,努力使各层学生发展所长、互相弥补、互相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得随时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去观察、揣摩,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进展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对策,更要而杜绝上课开小差的情况发生,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从而实现减少两极分化的目的。
(三)分层布置作业,要求一个“巧”字
学生的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正视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的差距,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在数量、内容和形式上因“层”而异,巧妙做到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使他们都能较容易地接受。教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分成A、B、C三个层次,并设计三个层次练习与学生配套。比如,同样是写字的作业,我要求A类学生给生字组词、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B类学生抄写生字、组词,而C类学生只要求描红(老师已经将生字组成词语,打印成描红本);布置朗读、背诵的作业,A类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和相关的儿歌、童谣,B类学生只要求有感情地背诵课文,C类学生听课文录音、熟练地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一些段落;学习困难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性的作业,而优生则多要求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等发展性的训练。通过分层练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在作业分层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完成目标作业后,自觉向高层次作业挑战,以主动缩小差距。
(四)讲究辅导方式,注重一个“效”字
说到辅导,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在课后给个别学困生“开小灶”,这种方法虽然能帮助学生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有时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我认为最佳的方法是提前个别辅导。中国有句俗“笨鸟先飞”,如果我们让后进生先飞一步,效果就会好得多。在提前辅导时,教师把一节或几节课要讲的内容提前给后进生讲一遍,一起读读练练,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习,为上新课做好准备。上新课时,学生不但能听懂,而且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教师还要有意给他们以“表现”的机会,借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只要教师能持之以恒地扶着学困生走一段,他们就能取得较快的进步,逐渐赶上其他的同学。
(五)改革评价方法,突出一个“细”字
减小学生之间的差异,评价也要关注个体,落实到平日的细节中。对好的、进步的及时表扬,一种赞许的微笑、一次亲昵的抚摸、一句由衷的赞扬、一个表扬章、一颗小红星、一张小照片等;不好的、退步的及时提醒,可以是自身示范,可以是谈心教育,可以是榜样学习。我曾根据一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识字跑跳奔”争章活动,用“跑”章奖励主动进行课外识字的学生;用“跳”章表扬课内生字巩固扎实的学生;用“奔”章激励学困生积极识字,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每天都急于到“小老师”那里认读生字,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评价学生要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学生自己本身的纵向发展,对优秀生的评价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对中等生的评价要具体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学习困难生的评价重在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因为孩子本身是有差异的。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选择和运用好的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