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24 10:07:18
|
只看该作者
教后反思:
(一)以“猜谜语”激发兴趣,首尾呼应。
本节课的开头和结尾,我分别设计了两个关于水的谜语,一是为了激发兴趣,调动思维;二是让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水的特性。尤其是结尾的谜语还诱发了学生课外主动了解水的激情,一举三得,设计巧妙。
(二)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感官认识、操作实践中、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获取“水的性质”之知识。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1. 教学中,我作为组织者,着力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中,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会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如认识“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性质时,我设计了猜想—实践—观察—欣赏等环节让学生慢慢感受之后,最终自己归纳出这一特性。
2. 通过亲自实验得出“一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一些物质不可以在水中溶解”这一知识点。 由于我准备的材料充分,充足,使得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了实验的过程之中,同时我在实验之前明确了实验要求和步骤,让学生操作起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规范、有序。在汇报交流环节,我注意倾听,努力引导,不仅让学生说出实验的结果,而且让他们说出原因,这样,溶解的知识便在实验、交流的过程中潜入内心。
(三)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运用让这节课锦上添花。在认识美丽的水形时,课件一播放,孩子们的唏嘘声此起彼伏,让本节课出现了第一个小高潮,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对水的热爱。实验过程中,课件明确了要求与步骤,结果的呈现更是一目了然,充分发挥了课件的辅助作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练,知识的摄入与生活实践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