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第十二课《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0-22 15:00
标题: 第十二课《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教后记  第十二课《伊索寓言》主要选择了三则寓言故事来供同学们学习,分别是《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三则寓言内容浅显,语言通俗易懂,以简单故事表现了深刻的寓意。
    教学伊始,我先简介了古希腊的这本文学名著《伊索寓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中寓言故事,然后通读这三篇寓言故事。读通读顺后说说这三篇故事的共同特点——都是先讲述一个小故事,再揭示其中蕴含寓意。
    引领学生精读《狐狸和葡萄》这篇寓言故事时,我让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白费劲”等词语,来体会并说说狐狸对葡萄的垂涎欲滴以及所作出的努力。抓住“无望”、“只好”、“边走边回头”来体会狐狸吃不到葡萄后的失望心理和对葡萄的恋恋不舍。全班齐读前两段体会狐狸的心理后,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文章最后的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精读完毕,我让学生小结学习第一篇语言的学习方法。读通读顺——抓住词语体会形象——得出寓意。按照这样的方法,我布置学生自学了后面的两篇则寓言。
    全班先交流《牧童和狼》。待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进行点拨,指导学生抓住牧童的两次“大叫”来体会牧童前后不同的心理。第一次“大叫”是感觉好玩,想法设法捉弄人的手段。第二次“大叫”是牧童见到狼以后惊慌失措的表现。光理解牧童这个人物形象是不够的,要想深入理解这则寓言,还得揣摩村民的心理。我让学生抓住“惊慌失措”这个词来说说村民们听到“狼来了”以后的心理活动。经过提问练说,学生体会到了村民听到呼喊以后着急和担心的心理。抓住“哈哈大笑”,说说村民们知道着急受骗后的心理活动,体会村民的难过和生气。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词语,才能明白后来的狼真的来了,而村民们为何不来帮忙的原因了。进而能引出课文的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交流《蝉和狐狸》这则寓言时,我重点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抓住“美妙”、“天才”、“动听”等词语,感悟狐狸语言的虚假,体会狐狸这样做的动机。一句过渡的语言“蝉相信狐狸的花言巧语了吗?”引出了下面两段的教学。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后,从而看出蝉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的智慧。课文的最后的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这只说明了文章中的一个道理,是从蝉的角度而言的。最后,我再让学生读课文,补充了另一个寓意,从狐狸的角度来感悟:“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课文的小练笔,我选择了第一篇《狐狸和葡萄》进行课文延伸,来完成说话练习。以“第二天,狐狸又来到了葡萄架下……”为总起句写一段话。
    教学本篇课文,主要采用了抓关键词语来感悟文章内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说说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