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病。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节课我通过介绍名医来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自己说说你了解的扁鹊,随后教师出示资料,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介绍,导入新课。在初读环节,主要安排了词语朗读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两个部分。教师为学生带来三组词语:扁鹊、蔡桓公;皮肤、皮肉、肠胃、骨髓;敷烫、扎针、几剂、汤药,学生通过读来发现规律。精读环节通过抓住“名医”,感悟课文。一是质疑“在扁鹊劝告蔡桓公的过程中,从哪些地方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名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寻找自己要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理解是非常准确的。 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扁鹊和蔡桓公的表现,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表达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还能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高尚;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对寓意不能只停留在有所感知和理解上,而应该能结合生活实例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深刻感悟,所以我追问学生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来谈一谈感受,以此来深化寓意的理解。最后安排了古文与现代文对比读的拓展延伸,出示《扁鹊见蔡桓公》原文,从中体会古文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
整节课下来,条理清晰,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课后与几位听课老师进行了交流,在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对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这一过程的分析上环节设计有些繁复,花时比较多,可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可借助表格来进行复述课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