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让古诗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0-9 22:26
标题:
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让古诗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让古诗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创设诗境,引导学生感知整体美,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让学生感知美、创造美,让古诗教学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关键字:信息技术;古诗教学;多媒体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璀璨的宝珠,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是祖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朵浪花。它以其精练的语言、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古诗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婉约,无一不是作者的精辟之作。这些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远,如果能很好的掌握并运用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为古诗的形式体例、遣词造句等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本身所蕴涵的独特意境和优美韵味很难被学生感悟。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走进课堂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并能让学生较直观的体会古诗的情感美以及语言美。还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识素质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蔽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运用信息技术,就是为了拨动学生的心弦,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让一首首古诗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入学生的心田。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诗境美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制作了一个动画。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捋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伸缩着颈部、红掌轻轻拨动着碧绿的湖水,再配上鹅的叫声与红掌拨水的声音。教学时声形并茂,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古诗相关背景资料,感知情感美
现有小学教材中对诗人的介绍往往没有过多文字的介绍,只介绍诗人的所在年代及姓名,简单而枯燥乏味。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讲,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走入文本的一条线索,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本作者进行深层对话。而我们理解古诗很讲究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作者的介绍更加全面、配以的诗人的画像更能凸显其精神风貌,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诗词作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学习陆游的《示儿》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方便快捷地展示陆游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陆游坎坷悲壮的一生,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以此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学生被陆游的爱国之情深深打动时,教师此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陆游的其他几首古诗,当学生了解到《示儿》这首古诗是陆游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真挚!当学生了解到这一写作背景,就会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境去读诗,悟诗,诗在学生的心中就有了生命和情感。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0-9 22:26
三、利用信息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恰当运用录象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再比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信息技术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画面展示理解诗意,感受诗境美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十分注重形象的描绘。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精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体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鹅》这首诗就包含了丰富的可感形象,有鹅的色彩、形体、动作等等。但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不能完整透彻的表达出来,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一个身穿彩衣的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便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比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课时,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瀑布的视频:瀑布从山顶上飞泻而下,在烈日的照射下,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紫色。这时水珠四溅、雄伟秀丽、雾气缭绕的庐山瀑布全景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运用夸张手法写成的诗句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古诗虽然短小,但诗人却把瀑布飞泻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画交融,情景相配。由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之情,感知诗人眺望瀑布时所见、所感、所想,领略到了诗人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的高超写法。如学习王安石《元日》时,以春节的喜庆气氛为动画背景图,搭配礼花绽放的动画效果,营造出“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热闹的氛围,这种动画效果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0-9 22:26
五、利用信息技术入境悟情,体会情感美
字字落实,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体会古诗的景美、情美。要求学生把高度浓缩的诗的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想象的画画,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画面,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实现声像同步、视听结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感性等特点,能够营造特定的气氛,生动地展现古诗文的思想意境美,使一些抽象的过程或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完全沉浸在古诗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时,对古诗的理解也就上了一个新的层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所描写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诗中流露出的诗人身在异乡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感情,就是成年人也难以领悟,更不用说五年级的学生。教学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然后再以多媒体出现这样的画面:夜色笼罩,在江中小洲边,孤舟停泊,诗人立于船头,遥望天空,原野空旷,似乎天比树低;俯视江中,江水清澈,只有水中月影相伴。同时配上凄婉的古典乐曲和低沉的古诗朗诵。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自然回入情入境,与诗人同忧同愁。例如,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如何让小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独自在外,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之情?此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两幅场景:第一幅图片中几根枯藤缠绕着凋零了黄叶的老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在寒风中破败的农家小院。在第二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缓缓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余晖,这本是飞鸟回巢、牛羊回圈、亲人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愁肠满怀,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呢?通过这两幅图片的展示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哀情和愁苦之情。然后,我现场引导学生:“此时,你们能体会到作者那种思乡的情感吗”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下,很自然就会想到:在秋日的黄昏,作者独在异乡孤苦伶仃,一个人是多么思念家乡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到:正因为寂寞和落魄,触景生情,诗人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很快就读出了那浓浓的游子思归之情。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有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融于天水一色的江南美景之中。在教学中选用了与本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悠扬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见其物,如临其境:他们仿佛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目送帆船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间。可诗人仍伫立江边,不肯离去。再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之中。所以,运用音乐渲染氛围来感受诗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朗读,体会韵律美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0-9 22:26
古代诗歌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诗词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兴趣,激发学生入情境。而使用多媒体朗读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其发音标准,节奏准确,意境生动,既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又能使诗词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在朗读中,我们可利用音乐实现文字与朗读声音的同步,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魅力。再者在学生朗读训练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乐,让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例如指导朗读《天净沙 秋思》这首诗时,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屏幕上显示一幅幅图画: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这时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随着音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边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深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即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在练习时就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这样,同学们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不仅把握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又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先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雄伟,因此读此句时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读,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学生配乐朗读古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七、利用信息技术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0-9 22:27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如教学《咏鹅》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如《望庐山瀑布》,在让学生领会三、四句的诗境时,教师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师:“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学生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流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发现美、体验美,并积极地表达美。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在激发兴趣、促进朗读、激发想象、品词析句、拓展训练等许多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恰当灵活地选择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发挥各种媒体独特的功能,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古诗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就需要教师把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到古诗教学中。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