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未能很好的利用,造成了闲置和浪费
多媒体设备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信息技术的使用价值。但实际上,许多教师一方面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都尝试着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教师不会制作课件,也不能正确灵活的使用,问题不断,久而久之,一部分老师就懒得再用。他们认为这么多年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把课上好,如今同样也可以。所以他们仍是依靠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教学模式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就造成了多媒体设备的闲置和浪费,没有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那么,如何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呢?有以下几点方法:
一、重视科学,择优使用
在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性思想的指导,不要盲从,而是要因学科特点和性质,使用整合的方式、方法、争取达到最优的整合效果,发挥双方面的优势作用,使语文教学获得真正的改革。
例如,在教学古诗中,要想让学生感悟出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光是靠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理解的只能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呢?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春望》时,就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在多媒体课件下,古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这样的画面:纷飞的战火,破碎的河山,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繁花的涕泪四溅,亲人的离散,愁白发的老人。令人闻之不胜悲,诵之愁无限。试想,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多媒体课件所营造的情境下,喷涌而出,一泻千里。而这些,是单纯的“粉笔加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
二、注重实效,适时使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遵循最大作用原则,发挥最大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最佳时机,引入信息技术,使形式为内容服务,手段与效果最佳协调。教师可以在课文引入前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精神振奋,思想集中。在教学需要强化的重点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印象深刻。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惊弓之鸟》一课时,这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弓”和“鸟”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播放影像和模拟燕叫的声音,区别群燕和孤燕的不同,从而使学生了解了大雁生活在集体里,心情舒畅,叫声也欢快;而离开燕群的大雁却孤零零的,叫声也非常痛苦,听了让人伤心。这样,投影与音响配合使用,再现了学生从课本上无从观察的实际情景,使学生理解了那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孤单失群”,叫声“悲惨”的含义,并为认识“射”燕前的观察和推想做了有力、可信的铺垫,为学生创设了理解,运用语言的良好情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重视合作,认清辅助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它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起着辅助作用,它的使用目的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二者的合作最终的目的是要取得更好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
不错,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着其自身的魅力,可以扩大课堂容量,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不足,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把学生的情感“激”出来,让学生的脑子“用”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精彩起来!但一味的追求形象化,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方面就会产生副作用。
所以,我想说:白板虽好,“会”用才行;设备再好,“善”用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