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借助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如在《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理解课文重点部分。然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①夏天,强烈的太阳光。②在松树林里③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④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再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通过Flash动画再现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以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公开试验的情景,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教学《捞铁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方法,同样以动画形式来表现随着船上泥沙的不断减少,船一点一点往上升,铁牛一点一点往上拔的过程。教学《乌鸦喝水》,一样通过动画演示,再现乌鸦想办法喝到瓶中水的情景。
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加深观察体验,促进真情表达。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习作学习的效果。如习作《可爱的××》,写一种小动物,在教学前,根据习作要求,我让学生事先选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进行观察,教学时,我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拍几组动物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没看清或记不下来还可重放,再看,再观察,写作时注意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来写。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由联想创意,使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展现在眼前,通过直观展示,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
五、信息技术现实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普遍认为:课堂上有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学生一定能学得扎实,收到的教学效果一定好。于是,不论什么内容,都制成多媒体课件,无论教学的那一个环节,都有多媒体课件的介入。接下来我们经常看到在课堂上“一个鼠标按到底”,声、光、色一齐上,课堂气氛似乎显得格外热闹。然而,一堂课下来,黑板上空空如也,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却甚少,而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日渐荒废。这种课堂表面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得很高,其实教学的效果未必好。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与文本接触的机会被大量剥夺,“请看大屏幕”也成了课堂的流行语。语文是以“言”传“情”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通过分析语义、体会语调语势,把握标点的情感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或明白一定的道理,或受到感染熏陶,得以内化,这便是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的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学生学习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语感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其一。课堂教学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过度的使用、依赖多媒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必然会减少,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可能性降低。
现实中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师生交流。这种情况下的小学语文老师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着过度依赖和倾向于信息技术的缺点,比如,在一些可需要可不需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地方,或者根本就能完全进行版面或者口头讲授语文知识的地方也过度地使用图像、动静态画面,使得学生们养成了对于图像的依赖心理,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损害了学生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事实上,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是使用其他媒体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或者是虽然能讲清但教学效率低的内容等。教师选择何种电教媒体,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课堂上,要采用最易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电教媒体。比如语文课,教学目的是通过看图让学生说话、写话、或者作文,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应使用投影。不同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使用时要拥有一个“度”字。“度”就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一个明确的“尺度”。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件、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与作用,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使用多媒体为了是我们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不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会带来意向不到的效果,只有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才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