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错误”设计引起的喜与忧
带着学生领略了《林海》之美后,为了更好的让他们掌握“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写作方法。我设计了一个仿说训练:以“我喜欢秋天”为中心句说一段话。孩子们说得很精彩,我正为这有效的训练暗自欢喜时,有个小小的声音突然冒出来:“我又不喜欢秋天,您让怎么说啊?”我不由的一惊,循声望去,又是那个一贯喜欢标新立异的家伙-----李琦。怎么办?思索间,心念急转而下。我微笑着说:“的确是老师想的不周到,那么你就以‘我不喜欢秋天’为中心说段话吧。”这时,他一改刚才的满脸乌云,爆豆子似的说:“我不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早晨常常会有浓雾,到处一片白茫茫,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好家伙,倒是有几分道理。他这么一开头,马上又引来几声附和:“我不喜欢秋天,记得刚入秋时,天气忽冷忽热,人特别容易感冒。前几天我就不小心感冒了,又打喷嚏又咳嗽,那种日子简直没法过。”“秋天到了,树叶儿纷纷飘落,离开了大树妈妈的怀抱,大树妈妈该多么伤心啊,所以我不喜欢秋天。”还真有点诗意呢,未等我点评,又有一学生插嘴道:“我又有点喜欢秋天,又有点不喜欢秋天。”看,又来了个更难缠的。不过,我照单全收:那你就用这句话作为中心句来说一段话吧。果然,又出现了另样的精彩。
一个小小的设计却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观念上的黑点:设计问题过于一厢情愿,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感受。是啊,为什么非得让孩子说喜欢秋天呢?如果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那么表达又何尝不是呢?难道非得用千篇一律的模式去锻造学生吗?我不由的想起《读者》上那个《跳骚变爬骚》的故事,本来擅长跳跃的跳骚在罩子的作用力下,最终成了爬骚!我们几乎天天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殊不知,其中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呢。想到这些,我真自己捏了一把汗。可别因为我的始作俑,让孩子们迷失了敢于创新的方向。
仔细想来,这一事件也有可喜之处: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几个敢于言他人不敢言者。这几个“不和谐”的声音起码说明我还是一个民主的老师。回想平日的语文课堂,我也总是启发学生说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杂音也总是存有一种保护心理。这一次,我没有凭借“教师的威严”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抓住契机,巧作点拨,促进生成,从而赢得了不可多得的精彩。
喜过亦忧过,沉静之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尊重学生,宽容孩子,每一次练习,每一次提问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让我的语文课更精彩,让我们的语文之路越走越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