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课堂教学老师应该准备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8-10 18:07
标题:
课堂教学老师应该准备什么
课堂教学老师应该准备什么
时光荏苒,时间在忙忙碌碌之中飞快地流逝。不知不觉中,研究小组已经行走了八周时间。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虽步履蹒跚,却坚定而执著。在过去的两个月中,似乎没有多少时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顾过去,所能够拥有的只是名师视频在眼前和头脑中一幕幕轮回;名师课堂和教学理论在生命中不断地积淀。一次次的研讨;一次次的修正;一次次的磨课;一次次的总结,我们在生命的历练中乐此不疲,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之后慢慢成长。
1、准备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我们生活幸福感的保证,是加入研究小组的首要条件,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教师成长的惰性让我们变得“老态龙钟”。我们的生活变得灰暗,我们的工作失去激情。我们展现给学生的“太过稳重”,无疑让我们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层厚厚的隔膜——学生不愿意亲近我们,我们更不愿意走近他们,我们之间越走越远。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常常慨叹:“生活好累好累!”难道这是我们希望的生活吗?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工作吗?为何不能痛定思痛,让我们的心情阳光起来呢?
2、准备一个会心的微笑。
微笑是一扇窗户,它向旁人展现自己的心境,表达自己的友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能诠释这种微笑力量的莫过于“王崧舟”,无论在哪里作课,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无论课堂上出现怎样的“冷场”,他总能以“一笑倾城”的力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自己和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文本,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我们听过太多的常态课上,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爱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室愈是“发飙”,学生的头越低,恨不得钻到桌堂里去。为什么?是我们那拉得吓人的脸,是我们那冰冷的语言,是我们那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对我们油然而生敬畏。试想:一个胆战心惊的孩子怎能走进我们预设的课堂?他的思维必将在瑟瑟发抖中停滞。看到这些,我们还能抱怨学生不回答问题吗?他敢故意不回答问题吗?
3、准备一个有效的引导。
观看名师视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叹服于他们那种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叹服于学生那种似有“神助”的回答。我们时常在想:“额,他们的学生太厉害了!学生的知识面太宽了!可能他们讲的次数太多了……”其实,我们又错了。两个月来,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时,将重点放在了课堂导语的设计上。在我们反复地磨课过程中,“导语”的力量得以印证——从只有一个学生举手到学生的抢答;从课堂气氛的沉闷到无比活跃;从不会回答问题到当堂书写感悟的一大段文字。实践中的种种,无不让我们这些研究者“瞠目结舌”。以下,是我在《二泉映月》中的一段环节过渡“引导语”设计:在你们面前,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但是对早已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这“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他看得见吗?这“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他看得见吗?这“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他看得见吗?这“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他看得见吗?这优美、迷人的景色他永远也看不见,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两个字“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就在这黑暗当中,阿炳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啊?可以想象,在教师动情的诵读声中,学生的情感骤然转变——“优美”变成了“悲惨”,“愉悦”变成了“伤感”,学生的心情随之跌宕起伏。我们的课堂还会平淡吗?我们的学生还会麻木吗?我们无疑给学生波澜不惊的“心海”投下了一颗“炸弹”——平静的心翻江倒海,波涛汹涌随之而来。
4、准备一个情感的支点。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情感剧”——我们从来不以泪眼朦胧为终极目的,更不以纯粹的情感激励为方法,我们需要给学生情感体验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熟知与把握。我们在追逐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语文工具性”特点,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毕竟,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无论我们的课堂枝有多繁,叶有多茂,根始终都是确保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基础。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8-10 18:07
5、准备一个正确的诵读情感定位。
说到“诵读”,大家可能都会想到“有感情朗读课文”。其实这是并不完善的说法,它们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我觉得“诵读”是在“有感情朗读课文”基础之上的再次升华与提高——诵读更加接近于“表演”,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表演”。也正是这种表演,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深刻理解与感悟文本内容与情感。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呢?其关键就在我们教师——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对文本进行准确定位。举几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1)《珍珠鸟》这一课,我们在诵读时需要考虑到是珍珠鸟小巧可爱的特点,我们的诵读要轻,要让学生感觉到可爱。(2)《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文章,是评书体的一篇文章,我们在诵读中需要读出气势与评书的味道。(3)《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里面有一段白骨精捉住唐僧后的一段心理活动读白。我们需要引领学生读出她的奸诈、窃喜,还要符合她妖怪的人物本质。总之,准确的把握诵读定位,就是以文本体裁、文本情感基调、人物特点为出发点,读出文本内涵,读出人物形象。
6、准备一个准确的落脚点。
拿语文教学来讲,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教育意义。而教师对文章教育意义的准确把握则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将这篇文章的“落脚点”放在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颇耐人寻味的话语上,这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有的老师以当代中国道德语境来理解,将这篇文章的“落脚点”简单的放在“助人为乐”上面,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的想法。更有甚者,还会谈论一番“德国人多么了不起,中国人多么自私……”这无疑是对文本写作目的的扭曲,也是对学生民族尊严的践踏。在教学课文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德国人的民族传统与文化,研究完了,我们就会知道,“爱花”只是德国人的一种习俗,一种民族文化,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只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底蕴。这些并非我们所理解与传授的“助人为乐”,德国人也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一句话为证——当季老以“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询问女房东时,她的表情则是“莞尔一笑”。再如《狼牙山五壮士》:我们在学完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时,总是希望学生说出“狼牙山五壮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中心语。哎,这样的文本落脚点实在不敢恭维——我们要教育学生什么?让他们去上阵杀敌吗?培养他们不怕死的厮杀精神吗?显然作者的意图不是这样的!编者的意图也不是这样的!难道他们想让当代的小学生成为一个个战斗英雄吗?此类课文的落脚点应该在哪里?我想,作者和编者的意图一定是让学生在受到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到现实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好好珍惜生命,好好珍惜生活。对于文本 “准确落脚点” 的把握,是对每个一线语文教师智慧的考验,而这种“智慧”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慢慢体认。
7、准备一个自己的教学思想。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模仿,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一种正确的教学思想,让我们的课堂拥有“灵魂”。这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后不断反思,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当我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当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我们的教学思想也随即生成。
我们的课堂需要诗意,我们的人生需要诗意,我们的工作更需要诗意。人生苦短,我们何不诗意地栖居在语文教学这片大地上呢?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