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教育随笔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0
标题:
小学教育随笔集锦
【案例】
……
师:今天早上,老师在上班途中看到一群工人正准备为小区修一个长方形的花坛,但是在修花坛之前必需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花坛到底要修多长,你能不能帮助工人叔叔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1:量出花坛一圈的长不就行了。
生2:先量后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就行了。
师:昨天我们自己发现了如果解决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今天我们能不能自己解决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大家就用自己手中的长方形模型,合作研究一下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很快就展开了探讨工作,有的是两人一组,有的是三、四人一组的。探究活动有序地开展了近5分钟,这时大部分小组都已结束了。)
师:怎么样,有结果了吗?
众生:老师,我们找到了。
师:那就请一些同学说一说吧。
生3:我们是这样量的,先量一条边,再量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生3边在说,下边有人小声嘀咕,太麻烦了。)计算的算式是:
5+3+5+3=16(厘米)
生4:老师,我与他一样。我们只量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就行了。
师:为什么呀,长方形可有两个长与两个宽。
生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量一个长就知道另一个长了。宽也是一样。
师:大家认为生4同学的建议怎么样?
众生:(陆续有人附和)我也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师:这样看来这种测量的方法确实简单些。那你又是怎样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
生4:我们是用:8×2=16(厘米) 4×2=8(厘米)16+8=24(厘米)。
师:大家看看这样算行吗?
生5:老师,这样也行,先算出两个长与两个宽的长,再算出它们的总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真不错,又发现了一种算法,还有什么方法?
生6:老师,我们算的与他不一样。
师:是吗?能不能说说。
生6:我们是用:8×2+4×2=24(厘米)。
师:呵!这么简单,能说说道理?
生6:8乘2是两个长的长,4乘2是两个宽的长,把它们合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大家把生6同学与生4同学的算法比一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生7: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不过生6同学这样做写起来简单的多,我喜欢这种方法。
师:同学们真不错,能想出这么多好的解决办法来。还有什么与以上同学不同的方法吗?
(大约等了有二三分钟,有一个孩子怯怯地举起了手。)
师:生8同学,你有什么意见吗?
生8:老师,我不知道想的对不对。
师:说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一下好不好。
生8:我是这样写的:(8+4)×2=24(厘米)。
众生:(有学生抢着说)这什么意思呀!
师:生8同学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吗?
生8:(憋了半天才说)我先算出一个长与一个宽的长,乘2表示有两个长与两个宽,这样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大家能听懂生8同学意见吗?
众生:(有人说听懂了,有人说不知道。)
生9:老师,我知道了,他是把一个长一个宽看成一份,长方形中有两个一个长与一个宽,所以乘2。
师:大家看看,这样算简单吗?
生10:这样算比刚才生6的还简单,我以后就用这种方法了。
众生:(小声说)是简单。(但还是有人不同意。)
师:下面我们就从上面的方法中选择一种简便的方法做练习。
……
【反思】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地方,是科学与生命交融的场所。我们老师就像一个灯塔的守护人,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及时拨亮每一个孩子心中那盏探究的明灯。
用什么来拨亮孩子们心中探究的明灯呢?
用我们的心去拨。我们老师只要时时都把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看成教学的立足点,你的课堂会到处都是孩子们的兴奋的声音与喜悦的神情,到处都是成功的体验与探索的喜怒哀乐。
用我们的行动去拨。如果老师光有一颗想让孩子探究的心,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把自己的思想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你才真的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学生的未来而教。
用我们的好奇去拨。一个具有好奇心的人,往往都具有探究为什么的欲望。孩子们的天性中具有好奇的心理,我们老师应真正地融入到孩子当中去,唤醒自身的好奇心,用自己的好奇心去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引发他们一轮又一轮,永不停息的探究欲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0
【案例】
……
师:大家先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给大家看看,你可要仔细观察哦,注意老师的动作。
(师在黑板板画平行四边形,边画边说明画平行四边形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应该说交待得很详细了。)
师:现在大家试着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看看哪位同学画得最漂亮。
(学生开始了画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有人拿上手就画,有人在仔细观察范例,有人在看别人怎么办。过了一会儿,就有人画好了。)
生1:老师,我画好了。
师:我看看。(一看发现,与原图完全不一样,并且画成的只能说是一个四边形,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一一指出他画图中存在的问题,要求他及时加以修改。)
生2: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
师:画得不错,就是你画的时候,没有注意各个顶点的位置。再加工加工会更漂亮。
(这时有更多的人说画好了,学生争着吵着要给他先看,我只好按座位的顺序一个一个看。等把所有的孩子都看完了,发现却没有几个人符合画图的要求。要么画的就完全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要么就是线画的不直,或有接头;要么就是尺的拿法有问题。总之,画图的效果不是很好,其中因线画不直的和在点子图上确定平行四边形位置不正确的人最多。)
【反思】
画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对成人来说本不是一件难事,但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对所有成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对孩子来说,画长方形、正方形都很难,更何况让其画平行四边形。我仔细观察了在学生画图中出现的问题,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首先是学生不知如何用好手中的尺。直尺、三角板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如何有效地使用它们,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有些困难了,平时学生最多用尺画一画线,画一画角,量一量长度等,很少用尺去有意识地画一些完全的几何图案,因而,在画图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拿尺的手很生硬,这样的情况就谈不上技巧了。
其次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学生画几何图形,必然要求他在自己的头脑中先建立一个几何图形的模型,这个模型可能就是他将来画出的图形的雏形,如果孩子在画几何图形之前头脑中都没有一个图形的榜样,他当然无法画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几何图了。
再次是现行教材的编排形式不利于学生在课堂形成画图的技能。现行的教材对于几何知识的编排往往都是穿插在计算与应用题之间,往往刚刚了解了一些几何知识的皮毛,又得过上几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再学更深一层次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几何知识呈断点式的,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在这样一个教材编排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几何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是无法得到保障的。
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各个知识之间进行必要的相互渗透,打破知识间的人为界限。同时多安排一些学生的动手画图类的活动,并通过不同的操作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手脑协调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1
【案例】
……
师:同学们,我们来研究一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看看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
(两人为一小小组,学生开始了研究活动,有学生马上拿出了尺,同伴合作具体测量手中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各边的长;有些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尺不够长,两人有些犯难了;还有几个小小组的孩子也在量,不过他们不是把长方形、正方形的所有边都量出来,我问他们,他们说,老师,我知道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不需要一个一个地量的;还发现一些学生在折纸,但不清楚到底折什么。)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研究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生1:老师,我们是量出来的,长方形两条长长的边都是21厘米,两条短一些的边一个是16厘米、一个是15厘米。
师:真是这样吗?
生2:我与他不一样,我量得我们的长方形长边都是18厘米,短边长都是12厘米。
生3:我们不是与他们那样量的,我们只量了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两条了。
师:你怎么能知道,不会是猜的吧!
生3:我早就知道长方形相对边相等。
师:大家认同生3同学的说法吗?
生4:我们没有尺量,但我发现确实与生3同学说得那样。
师:你没有尺,你是怎样发现的呢?
生4:我把长方形沿着短边对折,比一比两个长边,发现两个长边一样长。把长方形再沿长边对折,发现短边也是一样长。(这个孩子边说,还边用自己的长方形纸比画着)
师:大家看看生4同学这个法子怎么样?我看还是大家试试再说吧。
(学生试折纸,不少学生试过后都呀地说,真的也。)
生5:老师,用生4同学的方法试过,真的是这样。
师:(边做手势边说)说明长方形的——
生: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师:你能把它们归纳成一句话。
生6:对面的边相等。
师:真不错,我们简称就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大家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点,那正方形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发现他们吗?试着动手做一做。
(学生很快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发现了正方形各边的特点,并总结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结论。)
【反思】
长方形与正方形特点这一节的内容特别适合孩子们动手,只是如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一直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动手时热闹非凡,动手之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局面,正是考虑到这一原因,我在学生动手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安排。
首先是学生独立的,或是小小组内的尝试,这时的动手尝试完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与已有生活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的,可能这个孩子用这种方法,那们孩子用那种方法。这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特点,同样也就具有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其次是动手操作之后的交流活动,这时孩子们交流既有认知层面上的交流,更有解决问题思路上的交流,后者是学生交流过程中的精华部分,也是探究活动追求的目标。为了突出学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课堂上有意识地思维碰撞,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孩子们提升自我的需要了。
再次是引导学生反思做的过程,建构新的解决方案。孩子们在做与交流过程中的体验,仅仅是一些表面化的东西,还没有内化为孩子们自己的思想。通过组织学生反思活动,自觉地总结得失,为构建下一个环节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创造必要的条件。
当然,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从众意识太强了,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能力,这也是今后在组织学生活动中注意的地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1
每天放学的时候,我们办公室里最热闹了,学生人来人往,家长也穿梭式的,一改平时上课时办公室的宁静。今天下午放学时,我一边给一部分课堂作业订正的孩子批改订正的作业,一边与同事交流制作FALSH的体会,正与同事在讨论如何为他制作的一个小动画插入一段音乐时,不想听到一位家长说,江老师,我来看看,今天小伟的作业怎么样。小伟?这不是四班的一个孩子吗?我无意识地抬起了头,不想正好与小伟的家长眼光相碰,家长笑着赶忙说:齐老师,小伟昨天真高兴,他昨天的数学作业得了一百分,回家后把作业本给家里的每一个人看,高兴地不得了。我笑着点点头说,小伟昨天的作业做得是很好,原来又大又黑的字,昨天突然一下子写小了些,也写的整齐了,计算的也对,当然能得一百分呀!家长连忙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以后还要给老师添麻烦。我边摸摸小伟的头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小伟,你看昨天努力了,马上就有收获了,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哦,好不好。小伟很腼腆地点了点头。家长很激动地拉着孩子又与班主任江老师说了许多话,临走时特意走到我办公桌边,又是一翻寒暄之后才带着孩子满意的离开了办公室。
看着家长渐渐消失的背影,我突然想到,我们的孩子,即使是平时学习落后的孩子,在每一个家长的眼中都是一个“宝贝”,都是家长的希望与未来,每一个家长都会用发现的眼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的找闪光点,即使是一点点火星,家长也会用百倍的努力细心地呵护它,不论为此花上多少精力与时间。假如这颗火星突然闪烁一下,他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兴奋与激动,不亚于过上一个欢快的节日。是什么让家长这般的投入与痴迷呢?是爱与责任,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回过头来,看看小伟这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们的性情与一般的孩子有些两样,孤僻、内向、易烦躁,不知道怎么与人交往。但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差,既然上课有些随意,学习内容基本都能掌握,然而,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他的作业书写的无法看,不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全都是一团黑。每次说他时,他总是看着你,最多也就点个头。这样时间一长,由于缺乏作业的巩固,很多内容虽然他都会做,结果却全都错了,没办法,平时只能对他降低些要求,随意些。昨天上课做作业时,我发现他换了一支铅很淡的笔在写作业,并且字也写得漂亮多了,与对待其他同学一样,摸摸他头说,小伟呀!今天作业写得真不错,继续哦!想不到作业改好后,他真得了个一百分,这对小伟来说是第一次,今天在课堂上练习时我随口表扬了他,不想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看来今后对待孩子们应时时用发现的目光,欣喜的目光,去看待他们的,或许你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让一个孩子从此走出自己的阴影,也可能让一个家庭找回丢失的快乐。
今天的事让我感到,当教师的应审慎自己的一言一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1
【片断】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称一支粉笔的重量,你想用什么重量单位为好?
生:(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用克作单位。
师:那老师想称一称某某同学有多重,该用什么样的重量单位呢?
生:(陆续有人说)用千克呗,(也有学生说)用斤也行。
师:如果现在我想称一称一辆卡车的重量,我该用什么样的单位为好呢?
生1:用千克就是了。
生2:用吨。
师:你怎么知道吨呀!
生2:我昨天晚上预习了。
师:是的,我们在称很重的物体时用“吨”作单位。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家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现在能说说1吨有多重吗?
生3:我家买油,我看油桶很大,它大概有1吨重吧。
生4:我家的电视机柜大概有1吨重,因为我爸爸和妈妈都抬不动。
生5:冰箱很重,我都推不动,可能有1吨重。
生6:我家前几天搬家,许多纸盒子,我想那么许多一定有1吨。
……
(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但真正大约有1吨重的物体几乎没有,并且很多例子与1吨相差的距离太远了,教学出现了卡壳现象。)
【反思】
在二年级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展开学习的,今天对吨的学习我也准备采用这一方法,但考虑到吨这一单位的实际情况,我只能让学生提前了解。但从今天课堂的反映来看,收效甚微。为什么学生对克、千克能有充分地现实体验,而对吨却出现了许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这个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方面上。
一是吨的单位太大了。大的让人无法接近它,更无法让它实实在在地出现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它只能让人们去想象它,因而在课堂上有关吨的认识只能语言描述,无法亲身体验,而语言的描述对每个学生产生的效果根本无法与亲身体验产生的效果比,课堂上学习吨变得有些虚幻了,没有现实感了。
二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吨这个单位对于一些成人来说,都很难说清楚,更何况是一个儿童。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很少接触与吨有关的物品,很难分辨物体的具体重量,更难说清1吨重的物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这时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吨这样一个特别大的单位,更多的孩子只能在懵懵懂懂记住,而无法体验与消化为自己的真实认知中去。
三是由于像认识吨这样的单位,教学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但面对吨这样一个特大号单位,课堂上是无法做了。这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关只能通过介绍、图片等方式代替了,而这一过程又是学生学习单位名称过程中无法替代的环节,一旦把这一环节跳过去,学生学习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无法理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我建议安排在小学稍高的年级中进行(如在五、六年级),这时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些,认识能力也提高了,或许学起来效果要好得多。更何况吨这一单位在中、低年级不学根本不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因而没有必要人为地为学生制造学习的障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2
【现象一】
师:1米有多长?
生做手势表示。
师:1厘米呢?1分米呢?1毫米呢?
生分别做手势表示出。
师:你们能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单位名数代表的具体的长度吗?
生:(齐说)能!
【现象二】
学生的基础训练上的作业,出现的问题,某某同学身高有143( ),要求学生填写单位,虽然有不少学生填写了厘米,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填写米、毫米、分米都有。另一题是黑板宽9( ),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填写分米做单位,但很多学生不是填厘米,就是米。
【反思】
学生在学习单位名称这一节时,为什么会出现课堂学习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巨大差异呢?教了这么多年的数学,发现每次学生学到这一节时,出现的问题都很多,我一直认为可能是自己的教法有问题?抑或是自己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在今年的这一轮教学当中,把让学生体验、感知单位名称的具体实际意义与现实感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希望借此打破这一内容上的教学疆局,但从这几天的课上下来看,效果还是不好。我想这可能不光是我个人教学上的问题,或许教材的这种安排体系也存在着问题。
一是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单位名数的生活经验与实践体验几乎为零,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根本不用对生活中的问题去操心,一旦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确实是无法调动原有的经验来进行相关的学习,自然也就出现了死记为主的学习。
二是现在的教材编写者更多地是站在成人角度、科学的角度理性地审视着教材的内容,很少有人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孩子们的思想来思考教材的内容,这样编出的教材科学性有余而现实意义不大,试想如果把这些内容安排在5、6年级或更高些的年级,再让去认识,去体会,我想那时的效果肯定比现在好,而且,孩子们学习过程中体验会更丰富,成就感会更强。
三是以知识为主线的数学教学仍然占当前小学数学学习的主流,其实我们成人都知道,长大后有几个人记得住小学学的那点东西?但却有很多人都能记住小学阶段形成或感受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然而,我们现在的实际教学中恰恰把这些东西看得太轻了,不论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也好,还是把知识看成学习的第一要义,其结果是西瓜与芝麻全丢了。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单位名数,说白了,只是为掌握知识而掌握知识,学生学得乏味,教师教得乏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2
【案例】
……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呀?
生:厘米、米。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看谁单位说得准,一棵大树高约12( ),一支铅笔长约18( ),一个一元的硬币厚约2( )。
(学生很快就说出了一个大树与一支铅笔应用米和厘米做单位,但对一元的硬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生1:老师,我感到用米做单位肯定不行,但用厘米也不行。(边说边用手势做出1米与1厘米的长度。)
师:对于这么短的东西该用什么样的单位呢?我们今天认识一个新朋友,这位朋友就躲在你们的直尺里面,大家快快把它找出来。
生:(无目的的找)没有呀!
师:你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在0与1厘米之间有许多什么呀!
生2:老师,我发现有许多小小的格子。
师:仔细数一数0与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小的格子?
(学生认真的数起来,一会儿有学生像发现新大陆式的大喊。)
生3:我数出来了,是10个小小的格子。
师:大家注意这些小小的格子,每一小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
生:毫米这么小呀!
师:怎么样,1毫米有多长,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生均用大拇指与食指做出样子,有一个学生小声的说,太小了,两个手指之间发抖了。)
师:你现在能用刚认识的毫米这个朋友来量一量一元硬币有多厚吗?
生:没问题。
师:大家量的时候可注意了,毫米单位可小了,你可要仔细认真哦!
(学生开始认真的测量,并不时地与同伴交流着什么,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对学生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点。)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
生4:从0刻度量起,后面在第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生5:注意要与尺的刻度对齐。
生6:量的时候手不能抖,否则就不准了。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不错,你能不能用毫米做单位,量一量数学的书的厚度?橡皮的厚度?铅笔盒的宽度?
(学生很快地又进行了测量活动,对于超出1厘米长的,有些学生犯疑惑了,有些学生正在想办法。)
师:大家能交流一下你们的测量成果吗?
生7:我量的数学书厚约6毫米。
生8:我的橡皮厚约13毫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13毫米?
生8:我看到是1厘米过去了还要数三小小格,1厘米是10毫米,再加3毫米就是13毫米了。
师:大家看看生8同学的量法怎么样?
生:我也是这么想的。(还有些同学没有出声,但表示了赞同。)
师:大家发现1厘米等于几毫米?
生:1厘米=10毫米(学生教师板书)
……
【反思】
我们的课堂往往都是以活动为核心开展学习的,怎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理、提升认识,一直是我们课堂研究的重点,也就当前新课程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活动的冲动。问题往往是形成课堂活动的核心,一个问题的出现必然让学生产生解决的欲望,这时孩子们活动的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参与也就成为了他自主自愿的行为,活动中的收获必然丰厚。
二是注重交流,提升活动的效率。学生个体的活动往往存在着某些片面性,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各自的活动感受,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分享同伴的学习成果,更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之间儿童语言的交流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相关的数理,收到成人语言叙述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是关注过程,积累质变的素材。孩子们在活动的初始阶段可能缺乏一些对问题的清晰认识,在一次又一次的层次性活动中,他们不断积累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表象,一点一滴地感受着活动带来的变化,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数理自然而然地跳进了孩子们的脑海中,这时得到的数理是真实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2
一年一度的学校公开课评选活动又开始了,由于最近自己的事太忙了,我也就没参加,本以为可以抽点空把自己的事尽快做完,可学校又安排我当评委,今天上午听了两节一年级的数学课,两节课听后,对当前公开课中的一些现象产生了一些的想法,现看一看以下两个片断。
【片断一】
……
师:同学们4+3-2=?怎么想?
生1:先用4加3等于7,再用7减2就等于5了。
师:嗯!生1同学想得真不错,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生2:老师,我与他不一样,我是先算3-2=1,再算4+1=5的。
师:(老师当时一愣,可能这与老师的预设不一样,)大家看看,这样行吗?(学生有人小声地说,它也等于5)
师:难道随便怎么算都行?
……
老师在此环节用了十几分钟,想引导学生理解生2的算法,但结果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能这样做,整节课由于此环节,后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老师也就匆匆下课了。
【片断二】
……
师:你们知道老师钟面上是几点吗?(老师口头语把几时说几点)
生:(齐答)知道,8点。
师:你们知道怎样认钟吗?
生:(齐答)知道,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
本节课是认识整时,上课也就在10分钟左右,整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基本都已突破了,并且人数不是一二个人,而是全部。
【思考】
公开课评选的应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该有的问题,其中,公开课中的做课现象极为普遍,有些时候公开课竞成了公开的“做秀课”,完全丧失了研讨、提高的目的。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务实的课呢?我想就一个词:真实。
真实的课堂是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基石。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享受成长的地方,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真实走向虚假,给孩子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次公开的谎言,更是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制造谎言的恶果,未来必然结出的是满树的虚假与不实。
真实的课堂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想通过在公开课一类的课堂上“操作”学生,以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可能你一时能得逞,但你却为此失去更多的东西,如真实的教学本领、钻研教材时的内心体验,获得真正成功时的快乐等。同样,你也无法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无法实现人生的大我境界。
真实的课堂更是开展教育改革的底线。学校的教育目标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它要具体地落实到一些人与事上,其中,课堂教学承载着主要的教育功能,如果我们的课堂本身都有问题,在这样环境中还能谈什么育人的功能,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走上一条言行不一的道路上去,其产生的危害是无法弥补的。
正是由于真实对课堂来说如此重要,我们老师不论是上公开课,还是家常课,都应抱着一颗平常心,一颗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的心,带着孩子们遨游在真实课堂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2
今天在两个班进行小测验,内容是基础训练上的单元自测,三0二班是一、二两节课,三0四班是二、三两节课,其中的第二节课由于两个班都在进行,我一会到这个班,一会儿到那个班。无意之中发现两个的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三0二班的孩子活泼、好动,上课时喜欢插嘴、说闲话,但他们思维活跃、学习的主动性强,并且对于出现的一个问题能及时展开思考,往往会想出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方法来,课堂上会时不时地跳出一些精彩的东西,让你为之砰然心动。这样的课堂给我人的感觉是有一些乱,学生没有什么规矩,但在这看似有些嘈杂的课堂上,你只要仔细看一看每一个孩子的眼睛,你会读出孩子正处在学习的亢奋中。
三0四班的孩子守纪律、懂规矩,只要我一走进课堂,孩子们很快地就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会看到很多孩子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基本没有孩子随意讲话的声音,即使有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要说的内容,孩子们也很规矩地完成相关内容后,安静地等待着他人,但与之相应的是出现问题时,能积极主动投入到思考当中的孩子少了,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孩子少了,更多地孩子等待教师或同学的回答,在这样的课堂上我成了推磨人,学生成了磨,你推他一把,他动一下,你不推他,他也不动了。往往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脸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疲惫,很少有孩子有什么发现似的激动感。
【反思】
正是由于两个班学生学习上表现出的差异,他们的学习效果出表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让我对课堂学习效率产生了一些思考。那么,课堂学习效率来自哪儿?
通过观察与分析,我发现课堂学习的效率与学生个体自身因素有关。(当然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也非常大,但由于这两个班的孩子都是我一个带,自然也就排除作为有重要影响的教师这一个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他是学习者,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所有的学习活动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才能产生作用,如果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自己隔离于课堂生活之外,他的学习效率自然低下,反之,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我还发现,课堂学习的效率还与班级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关系。一个班级如果大部分孩子都很活跃,即使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逐渐地变得开朗起来,自然在课堂上想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会越来越强烈。这样的群体在学习中更容易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孩子们更进一步地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高了起来。反之,一个班级对学习缺乏热情,这会像感冒一样很快会传给所有孩子,在这样精神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根本无法言高了。
在观察与思考学生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我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能是受两个班孩子在课堂上表现的影响,我在教学时,有意无意之中也有一些倾向性,我似乎更喜欢课堂上活泼、主动、积极思维的孩子,而对课堂沉静型的学习状态不喜欢,有时我自己都感到自己的喜好都写在脸上,或许正是我的这种无意识的表情,无形之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本来就不活跃的课堂更加沉闷。
如何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所有的孩子,不论是活泼的,还是文静的,让每一个孩子不仅仅把主动参与学习挂在脸上,更让每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地想学数学,这或许可能是提高课堂效率最佳方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2
昨天根据区教研室的安排,我区东部地区的五个乡镇中心学校的数学骨干教师,在汤口中心校下的岗村小学进行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作为区小数中心组的成员,我也参加了会议。上午听了3位来自不同乡镇老师上的三节课,下午进行了评课研讨活动。作为一次小范围的教学研讨活动,参与的教师应该说是收益不小,同时活动中的一些现象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三节课中上课的教师都想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体验知道形成过程的课堂,但教师在课堂的表现却产生了不同的课堂效果。我们且看其中的三个片断。
【片断1】:11~20各数的认识下的猜数练习。
师:你拿着小松鼠贴图,正面朝着大家,让大家猜一猜背面的数是几,如果猜大了你就说大了,猜小了你就说猜小了,行吗?
生1:嗯!
生2:13
生1:大了。
生2:18
生1:大了。
师:你说他大了,他怎么还能猜更大的呢?你要想办法让他明白你的意思。
生1:是9。
下面学生与听课老师都笑了出来,上课的老师也大声地笑出来,并做出很惋惜的样子。学生与老师完全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而又真实。
【片断2】:8的乘法口诀(课题改为动物园里的数学问题)第一个环节,编口诀。
师:(出示8只小狗,问)这是几只?
生:8只。
师:是几个8?
生:是一个8。
师:怎么写算式。(我还没听明白写什么算式)
生:1×8=8。
师:还可以写什么算式?
生:8×1=8。
师:可以编成一句什么口诀?
生:一八得八。
接下来又是出示8只大象,让学生说有多少只?怎么算,虽然用了多媒体,但整个创编口诀的过程很仓促,学生的主动没有得到发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语言一个调,缺乏课堂应有的激情。
【片断3】:认识钟表是我所在学校一位老师上的,这个老师的个人的素质还不错,但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机智。
师:钟上怎么有长针、短针、时针、分针呀?
生1:长的是长针,短的是短针。
生2:老师我这还有一根针,它不长也不短。
师:(用手盖住孩子的钟)怎么钟上有这么多针呀?
生3:胖的是时针,瘦的是分针。
……
为了认识时针与分针,老师花了大约有6、7分钟,其实这一内容完全可以由老师告诉学生,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讨论。
【思考】
三位老师在课堂上的三个片断,反映出了一个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第一老师的机智与风趣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生的氛围中,孩子们在如此心情放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效果自然会高得多。第二位老师由于缺乏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口诀的方法,虽然口诀很快编出来了,但孩子们没有经历创编的过程,只不过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工具而已,在后一环节的练习中出现大量的问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第三位老师可能认为新课改的课老师不能讲,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来,放弃了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主导作用,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评课说什么?由于这是区教研室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自然安排了中心组的成员分别对每节课加以点评。由于你的点评带有导向性的东西,中心组的成员都感到有压力。如果从宏观上说吧,老师会说你只会搬理论,说得话别人都听出茧了;如果从细处说吧,又容易误导教师关注的点;再加上这种形式的研讨课,你评课时还应考虑到人的因素,很多问题你认为是教学上的事,但别人不这样认为,说得不好容易得罪人。因而,我权衡再三,还是把老师课堂上的实例与课标的要求结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课堂教学感受,谈了些看法。
再次,研讨的效果有多大。此类的研讨课我参加了很多次,我也上过很多次这样的观摩研讨课,现在听的课与我几年前听到的课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变化最多的就是现在一上课,不管什么内容,四人一围就开始了讨论,教师个人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好像有形而无神。为什么经过这么多次的研讨活动,很多教师的课堂依然如此呢?我想这可能与整体的教学氛围有关,我们这儿教研室组织活动目的是为了引领教师的发展,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但往往是活动开展时有些激情,活动一过什么也就没了,课堂教学的研讨缺乏一个长效机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3
【现象】
……
师:今天的作业,大家把第57的第4、5、7题做在作业本上。
这时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左右,不少学生赶忙抓紧时间做作业了,不时有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大约下课铃响的时候,很多学生的作业已基本做完了,都急匆匆地挤到我身边让我给他改作业,我也顺便改了几本,可发现有几名学生的作业中”420是7的多少倍”这道题出了问题,题目的意思是让学生明白,420与7比较的结果,可许多学生把题目看成了420的7倍是多少,用的都是乘法计算,我问了其中一名学生。
师:题目的意思看得懂吗?
生1:这还看不懂?
师:你能把题目再读一遍给老师听一听好吗?
生1:(读)420是7的多少倍?(好像发现了什么,连忙说)不对!不对!我看错了。(赶紧想走)
师:(我拉住他问)你什么地方看错了呀?
生1:我以为是求420的7倍呢。
师:你看,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吧,今后可要认真读题。
生1:(很不好意思地抓抓头)嗯!
【反思】
读题是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最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仔细观察过一些孩子,发现学生在读题上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女生往往读题比男生要认真的多;文静的孩子比好动的孩子读题的效果好的多;性格外向的孩子往往在读题是丢三落四、添字少词;内向的孩子读题时虽然慢,但效果比较好。针对孩子们在读题上的种种差异,在日常的教学中有必要加强读题方面的训练。
一、端正态度,规范引领。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从自身读题做起,注意自己在读题过程中的用词用句,千万不可随意地添字少字,规范自己的课堂用语行为,让学生感受读题过程中的严谨的态度,从而引导、规范学生如何读题,让学生有样子可模仿。
二、加强训练,提高能力。每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单人独立的,也可以是同桌互相的;可以是集体点评式的,也可以是小组内评点些的;可以是穿插于其他教学内容中的,也可以是专门的训练。总之,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题活动,提高自身的读题与审题能力,让他们不知不觉中逐步形成严谨、认真、仔细的读题习惯。
三、结合实例,不断强化。由于每天孩子的个体因素的差异,你想让他通过几次相关的训练,就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读题水平,这是不切实际的。更何况一个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还需要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但在这些过程中,往往某一个个体的实例是促进学生认识到读题重要性的一个关键点,如果我们把握好了这样一个关键点,就有可能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读题习惯上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会在现实情境下自觉自愿地抓好读题,读题与审题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3
今天下午一上课,小组长赶着来交作业本,三0二班的小组长周行健把作业本交来时,从中间抽出了几本作业对我说,老师,这几个人我认为他们书写的不整齐,数字都看不清楚,你说要不要他们重写?我看了看,发现都是平时作业马虎的几个,但我又对全班学生都说了,今后作业书写的不整洁要打回去重写,所以随口说,让他们把写的不清楚的地方改写清楚了,再让他们交来,周行健应了一声赶紧走了。
接下来的我紧张地批改着今天的家庭作业与课堂作业,大约过了一节课的时间,课堂作业基本上批改完了,正好也是下课,我走出办公室活动活动手脚,一眼就看到小凡同学,我随口问了一声,小凡,作业交了吗?小凡看了看我没有出声,过了一会儿小声地说,组长让我重写。我又问,怎么让你重写?组长说,老师讲写的不整洁要重写。那你现在写好吗?小凡点点头,你把作业拿给老师看看。小凡赶紧跑进教室拿来了作业本,我一看,真是吓我一跳,今天的作业只有八小题笔算,再加一道应用题,作业本一面多得很,可小凡的作业本已写了三面。我一边看一边在想,这孩子怎么了,怎么写这么多。我就问,小凡啊,你怎么写这么多同样的作业,小凡怯生生地看着我说,我先把昨天错的作业订正了,再把今天的作业做好,可交给组长时,组长说我的作业写的不整齐,让我重新写一遍,所以我又把今天的作业重新写了一遍。
面对孩子这样的作业,我真不知说什么好,要说孩子的作业书写,与其他书写漂亮的孩子来说,可能不如他们,但也能看得清呀,与他自己原来的作业来比,那可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了,怎么刚刚组长拿作业本来时我就没能仔细地看一看呢,真后悔自己太粗心了。我赶紧把小凡喊到我的办公桌边,一边给他改作业,一边对他说,小凡,你看你的作业大部分都对的,这题横式的得数商写了,余数没有写,那题竖式中最后不够除的数没有落下来,去把这两题改一改,有进步。小凡有些激动,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要不要把其他的作业再做一遍?不用,你只要把错的题订正好就行了,会做了吗?小凡很高兴地说会,接着他匆匆地走出了办公室,大约也就过了三、五分钟的时间,他又匆匆跑进来,站在我身边,小声地对我说,老师,我订正好了,我打开一看,这一次他不仅订正的对,而且书写也比前面的好许多,我一边改一边说,小凡,你看,你今天的作业做得多好,如果你每天都像今天这样,你的数学会越学越好的,你说是吗?小凡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破例问我,老师我真能学好数学吗?我说你看你今天的作业,谁说你学不好数学,只要你每天都努力,每天都进步,你一定能成功。小凡兴奋地对我说,老师再见,回到教室里了。
下午放学前的夕会课,我照例到教室里布置家庭作业,无意中发现,今天的小凡眼睛特别的亮,神情也特别的专注,似乎要不放过我说得的每一句话,听得是那么的认真,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我想明天我一定能收到一份满意的作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3
当前的数学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们在相同的学习内容上,往往会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学习效果。按照当前的评价机制,有些人数学学得要好一些,有些人会比同龄的其他人差一些。一个班上由此就会出现不同的学习群体,一部分数学成绩好一些的孩子,在不断成就动机的强化下,会越来越出色;而一小部分暂时有些问题的孩子,在失败面前会愈战愈败,信心与兴趣也在此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丧失殆尽。
【片断一】
……
师:大家赶紧做刚布置的作业,看哪位同学做得又对又好。
(学生很快地进入到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教室里静悄悄地,我在学生的坐位中来回慢慢地走动,边走边看一看学生的作业情况,走到小鑫边上,发现小鑫已做好了两题,并且都是对的。当时我就多看了两眼,因为这个孩子平时学习不好,作业经常错,有时甚至一节课下来,他还摸不着头脑。今天他的作业能做成这样真不容易,心里想待会得想个办法表扬他一下。)
师:怎么样,都完成了吗?
众生:(陆续回答)完成了。
师:老师想请三位同学上黑板来做一做,下面的同学当裁判,仔细观察他们做的过程,好吗?
(由于很多孩子都想上来,在选学生上来的过程中,我有意挑选了小鑫。上来的同学包括小鑫大约几分钟就把题目做完了。)
师:我们大家都仔细看过了,你们认为他们三人做得怎么样?
生1:小鑫竖式写得有点不对齐。
生2:他是对的。
师:可能是在黑板上不好写,大家想一想小鑫整个计算过程有问题吗?
众生:没有。
师:大家感到小鑫在课堂上表现怎么样?
生3:今天小鑫一定认真听讲了。
生4:小鑫学会了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
生5:老师,小鑫这几天上课都在认真听讲呢。(他坐在小鑫边上)
师:小鑫,真不错。看来只要认真努力就一定能取得进步,你说是吗?
小鑫:(小脸激动的通红,兴奋不已地点点头)
师:还想挑战更难一些的问题吗?
小鑫:嗯!
【片断二】
……
师:小凡,你怎么搞的,昨天作业又没有交。
小凡:(茫然地看着我,有点不知所措)
生1:(小组长)老师,他的口算题卡上许多错题都不订正。
生2:他还喜欢打人。
……
师:好了,好了,你先站着,等会老师再找你。
(下课后我把小凡喊到办公室里,对他没有完成作业情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要求他今天上午一定要把昨天的作业补上。小凡呢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好像你不是与他说话。到了中午放学时小组长跑来报告说,小凡逃跑了。)
【反思】
反思我在今天课堂上处理问题的两个细节,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值得我深思。
在对小鑫作业的处理上,我没有简单地个别表扬他,而是把他放在学生之中,让他细细地品尝自己努力得来的成就,这些成就是活生生的,是得到全体学生认可的。它就像在夜空中划亮的火星,一下子就点燃起了小鑫的信心,照亮了他前进的路。我想如果今后的每节课中都对与他相同的孩子多一些这样的“照顾”,让他们也能够品尝到努力后成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处理小凡的问题上,我过于武断与草率了。小凡不仅学习不好,而且品行上有些问题,这些可能都先入为主,左右着我对他的看法,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方法简单了些,态度自然好不起来。如此一来,小凡自然也就与我对着干了,他没有办法时,就采用拖、不理睬、不服从等方式抵抗,其结果是越教育,孩子越差。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今后在处理与此相同的问题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实情,多与学生商量,这样你提出的解决方案孩子才有可能自觉地去执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3
【案例】
……
师:同学们,商的中间有零的除法会做了吗?
众生:(齐答)会。
师:那现在大家试一试,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老师出题,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几分钟后检查学生的作业)
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那些同学全做到了。
(陆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完全做对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对,又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对这部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讲评。但仍然没有办法对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时下课铃响了。)
【反思】
我现在带的两个班,二班是69人,四班是68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大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不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法能解决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问题一:学生人数多,原有的知识背景、家庭教育不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程度参差不齐,面对这样复杂的学情,开展教学实在是太难了。可能你照顾了这个学生,而忘了另外一个学生;关注了某一个小群体的发展,另外一些学生群体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在这样的大班上课对老师来说实在是为难。
问题二: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加上数学的课时又很少,每周只有5节左右,教师往往都不愿意运用新教法。因而,在课堂上很少有教师敢真的落实课改思想,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开玩笑,你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让如此多的学生讨论呀、交流呀,且不说讨论的效果如何,就组织教学就让你够呛,也许等学生讨论好,下课的铃也响了,你一节课大半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动。
问题三:面对如此大的班,对学生的辅导几乎没有时间。就拿我来说吧,上午连上两节课,课间还要改学生在课堂上做的随练作业,接着两节课是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等家庭作业改完也已经到了中午了,下午又是要批改当天的课堂作业,最少也要两节课,等作业改完,放学了,放学又不能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每天都被上课——作业完全困住了,无法找出时间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更何况两个班的人数多,根本无法辅导过来。有时只能望生叹息。
问题四:学生的人数太多,课堂中有效交流活动很难实施,学生不仅缺乏交流的时间,更缺乏交流的条件,即使有一些交流活动也都是浅层次的、表面的,因为每个人的机会太少,自然思维也就无法深入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3
……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做的47页第7题做好了吗?怎么样,我们要检查一下。
众生:(有人嘀咕说)太麻烦了,要算许多道算式。
师:是吗?你们在做中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
生1:没有呀,就是算。我算了一张草稿纸呢。
师:(我把书给孩子们看看说)你们看老师有没有计算过。
众生:(主要是前排的一些学生)没有。
师:老师告诉你,我不算我就知道什么数能被2除没有余数。
众生:(做出惊讶状)真的?
师:不信,大家试试老师说得与你计算过的有什么区别。能被2除没有余数的是有90、72、78、120。
生2:老师,老师,是的,你说的与我算的一样。
生3:老师,你是老师当然比我们算的快呀。
师:看来大家不相信老师有不算就能说出是否被2除没有余数的本领吗?如果不信,你们随便出一个数,老师都能告诉你能不能被2除有没有余数。
生4:真的?
(很多学生都很兴奋,都想出题考考我)
生4:2758。
师:2758被2除没有余数,不信请同学试试。
生5:真的呢,是没有余数。
生6:老师,我写一个大数你一定不会了,989749。
师:(他话音刚落,我就说)不能被2除,有余数,并且余数是1。
生7:(计算过说)老师,你真厉害。
师:其实老师一点也没什么,只是我掌握了能否被2除的规律罢了。也就是老师做这种题时有“秘密武器”。
众生:(急于知道的样子)什么秘密,告诉我们吧。
师:说是秘密也不是秘密,如果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能被2除的数,你也能发现秘密。
(众生对照着黑板与自己的作业中的数字,思考开了,不少人还在纸上画着什么,突然周行健说,老师,老师,我发现了。)
师:你发现了什么?
周行健:老师,我发现90、72、78、120,这几个数的个位都是双数或零,而585、2575的个位数都是单数。是双数或零的都能被2除没有余数,是单数的被2除都有余数。
生8:嗯,还真是这样呢?
师:大家再找找老师刚回答大家的那几个数,看是不是这样,再同桌互相写几个数试试?
生9:是这样的,老师,这是不是你的“秘密武器”。
师:真聪明,你们自己都把老师的“秘密武器”找出来了,今后再做这样的题时,你们一定会做得又快又对了。看来我们大家在学习中,不光要学习计算的方法,还要学会如何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很多学生为发现这一现象兴奋的不能自已,课堂效果出奇地好。)
【反思】
关于一个数是否能被2除没有余数,应该是现在五年级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整除的知识后的一个具体运用。因而,在课堂上我没有做要向学生提前介绍这一知识的准备,学生的问题一出来时,我有点措手不及。
然而,这种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信息,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冲突的具体表现,如果此时教师仍然以自己的预设为教学展开的路线,课堂必然会出现与当时学生的学情相脱节的现象。整个课堂学习的会变得生拉硬扯,完全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何处理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如何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可能是关注孩子们的需求,落实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孩子们积极参与意识,构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式课堂的落脚点。也可能是课堂中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一个片断,更是最容易让师生全身心投入的一个环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4
经过班主任这样一提醒,再上课时我对小伟更多了一些注意,然而他毕尽与其他的孩子有些不协调的地方,特点是无法适应大班里上课,一个学期下来,语文、数学成绩都不理想。这时他爷爷可急了,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每天对小伟施压,做作业一刻也不离开,小伟也与他爷爷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有一天说出了长大后要用刀把爷爷杀了。他爷爷对我说这话时,流露出无尽的悲哀,我也感到问题的严重,但一时也想不出好的办法。
有一天小伟的爷爷放学前又来接他,这时离放学还有几分钟,他就又与我聊起了小伟的事,说他爸爸、妈妈都在上海打工,每月的收入也不错,原以为我们老两口在家给他们带带孩子,他们在外面也可以放心做事,那曾想这孩子会这样,老人边说边叹气,一再叮嘱让我对小伟多照顾些。接着又说,如果孩子还不行的话,他准备让孩子到他爸爸、妈妈哪儿读书去了,可能他的爸爸、妈妈带他会好些的。我说,他父母平时有时间吗?他说有,我说如果他父母平时有时间的话,再加上上海的教育条件比我们这儿好,或许小伟会有一个转变的。由于是闲聊,当时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二年级期末考试后的一天,我正在整理办公桌,忽然发现小伟的爷爷从门外探进头来,很客气地问我小伟的班主任在吗?我说他今天不在,他对我说,齐老师谢谢你这一年多来对小伟的关心,我家小伟下学期要转到上海读书了,我说,那好呀!这样小伟与他的爸爸妈妈在一起一定会学得更好些。小伟的爷爷又与我客气了几句匆匆走了。
二年级下学期开学后,发现小伟确实没来了,向班主任一打听,说小伟转到上海去读书了,我心里想,小伟在上海上学一定会受到好的教育,因为上海普遍实现了小班化教学,一个班也就二、三十个人,在这样的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时,老师有更多的时间给予每个孩子以关注。
然而就在二年级学期末,又听到班主任传说小伟可能要回到我们班来,他在上海没有办法读书。我问为什么?班主任说,这孩子在上海与在我们这一样,上课什么也不做,也不与任何人交流,那儿的老师对他很失望,父母的压力太大了。再加上爷爷、奶奶不放心孙子在上海生活,说孙子在哪儿吃不惯。奶奶在家中整天都是哭,最近他爷爷、奶奶到上海陪孙子去了,但他的爷爷、奶奶在上海又住不惯,可能下学期要把小伟转回来。
果然,三年级刚开学,小伟的爷爷又走进了我的办公室,很客气地对我说,齐老师,小伟今后还要你多照顾。我说应该的,同时随便问了一句,在上海读书不是更好些吗,转回来干吗?小伟爷爷说,老师,你不知道,这孩子在那过得不好,他父母又没有很多时间,我们只好把他转回来,在这我们老两口可以照顾他,至于读书能读多少就读多少,没办法呀。
自从小伟回来后,我发现他课堂学习上的表现比走之前还差。我们班平时每节数学前5分钟都做一些口算题,他在别人做题的时候大喊大叫,并且说一些脏话,或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话。同学对他都有了一些反感,我私下里找他谈过几次话,你一喊他来,他就露出一副惊恐万分的样子,让人看上去很可怜。但回到教室后,他仍然是那样。再加上课堂上他几乎不听也不参与任何的教学活动,作业他写得最快,但都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几乎全是错。面对现在的小伟,不光是我,班主任也是头痛不已。多次与他爷爷交流,他爷爷也是焦头烂额,对小伟的学习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十一放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发现有一对夫妇找小伟的班主任,直觉告诉我那可能就是小伟的父母,事后一问班主任,证实我想的一点也没错。班主任说,小伟的爷爷打电话告诉他爸爸说,小伟他现在管不下来了,让他们回来看看怎么办,正好十一放假,小伟的父母就回来了。班主任还说,我把小伟在学校的情况都向他的家长介绍了,看他父母的样子好像有点不相信,他父母可能要在这边住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看看。
说这句话也就过了三天吧,我正在改作业,小伟的爸爸来到办公室向我打听小伟的数学学习情况,我如实把小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向他做了个介绍,并告诉他,小伟这孩子可能是小时候缺乏与人交流,现在在人际交往上有些问题,你们平时要多带他与别人一起活动活动。叮嘱他父亲平时在家多辅导辅导他的作业,多给他一些信心,或许他会好一些。然而,不几天之后,我发现接他的换成了小伟的母亲,一打听,原来他父亲发现每天辅导他作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很恼火,经常动手打他,孩子怕了,爷爷、奶奶不干了。
虽然小伟的父母回来了,小伟一点兴奋感也没有,作业仍然是一团糟,课堂上仍然是那样。前几天他父亲又来找到我说,谈到孩子的事,说得很伤心,他说我们夫妇在上海每个月能挣一万多元,现在想想挣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孩子搞成这样,真后悔当初没有自己带孩子。我安慰了他几句说,孩子现在已经是这样,我们要面对现实,你现在去做还来得及,不过我建议他还是咨询一下有关这方面的专家,或许专家们会你提供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小伟的父母回家商量后,决定由他的妈妈留下来带他,爸爸去上班。从那天起,每天我都能看到小伟妈妈的身影,从他妈妈的表情可以看出,妈妈多么希望用自己的爱唤醒小伟沉寂的世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4
今天下午改好作业后正在休息,忽然又有学生向四班的班主任报告小伟又在说脏话,还打人。班主任对报告的学生叮嘱一翻后,与我聊起了小伟的事,她说,齐老师你不知道吧,昨天小伟的妈妈下午放学时辅导小伟做好作业后哭了一场。我当时很纳闷地问:为什么呀!江老师说,昨天小伟不仅你的数学作业没有做完,语文作业也没有做完。下午放学时他妈妈陪他一直做到五点半才完成,妈妈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他,到后来妈妈教得都哭了,我心里格登一下,心想难道是我昨天作业太多了,一想不会呀,昨天在课堂上有10分钟的时间做作业,并且作业的量也就是二道应用题加两小题四则运算。很多学生在课堂都完成了,即使做得慢的孩子课后也用不了几分钟就完成了,怎么会用那么多时间呢?班主任又与我聊了许多小伟的事,都是说小伟这几天的情况,流露出更多地是无奈表情。
小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说来话长了,这要从他入学第一天说起。开学的第一天我一走进教室上课,发现有一个老人站在门边上,我也没有在意,可我刚准备上课时,这位老人突然对我招招手,我走过去,他对我说,老师,我们家小伟胆子小,在家里从来不打骂他,他可是我们的心头肉,在学校里学习不好老师你不能打他也不能骂他。我当时一愣,这位家长怎么说这话,我说老人家,我们当老师的怎么能随便打骂学生呢,你放心回去吧。
与此同时,我发现坐在前排第一位的一个孩子正用惊恐的目光四处搜索着,手儿也在无意识地抖动着,给人看上去好像一只突然被关在笼的小鹿,面对众人时的样子。由于是刚开学第一课,我主要还是与学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交流,问一问孩子们的一些情况,以便今后开展教学,当大家都主动地报出自己的姓名时,小伟却说什么也不说,只是望着你眦着嘴,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样子。
大约开学一个多月后,四班的班主任与我谈起班上的情况,特别向我介绍了小伟的一些事,说这个孩子的父母第一个孩子出生不久后夭折了,小伟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小伟一出生父母就到上海打工去了,完全由爷爷、奶奶抱大的,他的奶奶为了小伟的安全,从不让他与其他孩子玩,也不让他下地,每天都是抱在手中,一直到四岁时才让他下地。在家里他除了看电视,就是自己玩玩具,话也说得迟,大约3岁多才开始说话。可以说这个孩子的爷爷、奶奶把小伟捧在手中怕冻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们今后要注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4
粗心是很多学生学习中的大敌,特别是在计算教学中,学生粗心的毛病表现的更为明显,然而如果你仔细分析孩子们的粗心情况,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今天的课堂作业与练习过程中我收集了几个案例。
【现象一】
生1:(学生完成课堂随练作业后)老师改作业。
师:(一看,该生把原题中的2657÷5,在笔算时写成了657÷5,虽然他计算的结果与改动后的题相符合,但与原题意不合了,自然不能说他是完全正确的了。)
【现象二】
生2:老师,我这道题对的,他(同桌)把我批改错了。
师:是吗,让老师看看。(看过发现,他整个过程是都正确的,书写的格式也不错,就是在横式中只写了商,没有把余数写上。)
师:你仔细看看,有什么问题。
生2:(皱着眉头看了半天,在同伴的提醒下忽然发现。不好意思地说)哦!我忘了写余数了。
【现象三】
今天的作业中有一题是一题两问的,要求先求出有多少千克的梨,再求出梨比苹果多多少千克。有几个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虽然都计算了,但在回答问题时,只答了梨比苹果多多少千克,根本没有去回答梨有多少千克的问题。这样的学生,只要你一点他,他马上就知道了,但下次他又可能犯同样的问题。
【现象四】
生3:老师我作业做好,你把我改。
师:真的吗?(看过发现,他还有一题作业没有写。)
师:你的作业都做完了?
生3:做完了。
师:老师今天布置了几题作业?
生3:第8、12题呀!
师:不是吧,还有作业吧。
生3:哦!想起来了,还有第9题我没有做。
……
【反思】
我每天批改作业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因粗心造成的约占80%左右,而且有些人屡错屡犯。为什么呢?我想应从更广泛的角度找一找原因。
原因一,可能是儿童的智力正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问题的认识往往缺乏全面、细致的观点,看待事物时往往容易被局部挡住了整体,从而出现在解题过程中丢三落四的现象,如果是这样的孩子,只要假以时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慢慢地自行解决出现的问题,粗心的毛病会逐步地得到改善。
原因二,可能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争强好胜形成的心浮气躁心理表现,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都想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肯定,如看谁做的又对又快时,往往一些孩子只求快,结果出现了大量的粗心错误。这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从而让这些外在的形式左右了他的思维发展,粗心也就成了他的必然。对于这些孩子,在今后的课堂中应更多地引导他们由外在的满足感中走出来,逐步走上以内在的自我实现为主的自我评价上来,让他们从浮躁的学习中回归到充实的思考上来。
原因三,可能是教师的教学策略误导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发展。由于在课堂教学的中教师经常要用到评比、竞赛形式开展教学,并且经常佐以表扬、肯定、赞赏等激励性的语言,对作业做得快的、回答快的孩子加以肯定。而那些虽经认真思考,但却失去了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中更多的关注问题是否说出了点什么,很少关注思考问题的周密性上,这样久而久之,就助长了一些虽然粗心却能很快作答的孩子,他们的粗心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强化。针对教师的这一情况,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尽可能地多安排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让学生在学会思考的过程中克服粗心的毛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4
每天课堂上的各种交流活动应是整个课堂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课堂上说话多的都是一些什么人,今天我有意识地观察我两个班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与提问。
三(4)班:上课时发言在三次以上的是小伟、小怡、小晗;两次发言的有小紫、小崔、小朱等;有一次发言机会的大约有十人左右(由于人数较多无法一一记下姓名)。只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关于作业的问题。整个课堂教学中发现,只要有发言的机会,你会发现主要是几个平时活跃的孩子在举手。这些发言的同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或是学习的成绩比较好,或是平时很机灵的孩子。
三(2)班:上课时发言在三次以上的有小健、小夏、小赵等;一次发言的大约有十五位同学。不过这个班的学生不论什么问题的发言都很积极,所以举手的人很多,有机会发言的学生面也相对广一些。但是能提出问题的还只是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更多的学生不说话。
【反思】
虽然我一直很注意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但为什么在课堂上总是哪几个人在回答问题,在提问题呢?
一是人的个性差异,促长了话语权的不平衡。由于每个孩子的自身的个性特征不一样,有些孩子的性格内向些,有些孩子的性格外向些,自然也就有了有些人喜欢表现自己,有些人不愿意在公共场所表现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有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放松的表达环境,让那些内向的孩子逐步地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大胆地展现自我,克服内心的自卑情绪。
二是教师的潜意识,促进了话语权的过分集中。每天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喜欢表现的孩子总是事事冲在前面,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多,得到表达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而他们每次的成功表达不仅让他们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也让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因而,在教师的潜意识中会对这样的孩子另眼相看,自然他们今后再次得到发言的机会远大于其他孩子了。
三是学习内容的不尽合理,造成了一部分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由于我们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而每个孩子的个体之间的存在着差异,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有些人可能学起来容易的些,而另一些人学起来就难得多,对于很容易就能掌握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水平远高于那些学起来艰难的孩子。因而,只要一有问题,这些孩子的反应当然快于学起来困难的孩子,他们更容易取得课堂的话语权。
四是家庭教育背景,也影响着课堂的话语权。有些家长对孩子说,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乱讲话,听老师说就行了,对于能否积极主动的发言,不做要求,更多地要求孩子会做题,会考试就行了,没有意识到课堂的积极发言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而,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是一个守纪律的好孩子,他们更多地只带了两只耳朵,很难在课堂上听到他们的声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5
今天的课已上到由一位数除两、三位数除法,扩展到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以及如何确定商是几位数的问题。上课前备课时我认为,这一小节内容,学生已有了一位数除两、三位数除法基础,并且笔算除法的法则也总结了,对于一位数除三、四位数除法,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走进课堂我就按我的设想展开了教学,但实际与我的设想有很大的距离。下面是课堂的一些片断:
【片断一】
师:不计算,大家看一看这两道题的商是几位数。672÷3= 3548÷4=
众生:(有几人在说是几位数,大部分学生还不知干什么)
【片断二】
师:刚刚老师出的两道题做好了吗?(672÷3= 3548÷4=)
众生:(有的说好了,有的说不知道)
师:说会做一做?
两名学生在黑板做好后,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讲评,这时同桌之间批改作业的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中问题很多。要么就是不先把所有的商都写好后再写竖式内的;要么就是竖式的书写格式完全不对,好像是没有学过笔算的人似的;还有一些学生干脆不写了,因为面对四位数除法时他不知道怎么办了。
【片断三】
师:某某同学你能把你是如何确定的商是几位数的方法说给我听听?
生:(说不清,知道是几位数)
……
【反思】
今天的这节课让我发现了许多自己在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虽然也考虑了学生的情况,但更多地是考虑到自己的认识,总认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似乎自己在给学生安一个个的套子,让学生照我的套子课堂学习就行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忽视了孩子们在计算学习中的心理变化情况,课堂出现的种种问题是我的教学过于拘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今后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问题,让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孩子们的需要。
二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本节的难点所在,这课的内容的难点应在于如何从一位数除两、三位数除法,过渡到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上来,自然过渡这一关没有把了,整个的过渡完全是我把学生生拉硬扯进来的,孩子们还没有充分的认知准备,新旧知之间的联系没有发现,出现错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对教学的处理,我更多地是关注学生们会不会做题,没有更进一步地去关注学生怎么想问题的,这样就出现了讲过的题学生会做,没有讲过的题学生又不会做。孩子们在课堂上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学习的方法中更多地是用模仿,思考的成份太少了,这也就今后课堂中应注意的地方,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属于自己的解题策略,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四是对整个课堂的环节安排有些问题,在环节的安排上,学生动手的时间多,动脑的时间少;教师动嘴的时间多,学生动口的机会少;解决问题的时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少。这样一来,一节课我讲的时间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交流的时间少,自然对出现的问题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5
作业是教学常规工作之一,每天都有,即使是在提倡新课改理念的今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离不开要做作业。只是,如何为学生更好地安排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可能是我们现今课堂应思考的。我今天就作业完成的形式,在两个班做了一个实验。
由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练习课,怎样进行练习的效果会更好呢?我在课前安排了几个环节:口算练习——笔算小竞赛——我说笔算法则——帮他找错因——小组比一比——巩固练习等。
第一节课在三(2)班上时,学生在前几个环节中,虽然笑声、争论声不断,但练习的效果显著,到巩固练习时大约还有10分钟左右,作业的内容是两大题笔算题,一题应用题。课堂作业一布置完,学生很快进入了紧张的做作业的状态中,到下课铃响起时,已有七、八个人完成了作业。
第二节课是在三(4)班上的,学习的内容相同,步骤差不多,只是由于学生不一样,在巩固练习的前几个环节中,我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太多,一会儿这几个学生在说话,一会儿那几个学生做小动作;并且每个环节用于练习的时间超出了预想的,到进行巩固练习时,已打下课铃了,课堂作业只好匆匆布置好让学生课后完成了。
下午学生把作业交上来后,一批改,就发现课堂上做作业与课后做作业效果完全不一样。三(2)班(69人):作业完全正确的有57人,另有8人作业由于粗心造成或是数字抄错的,或是得数没有写的小问题,还有4人作业由于应用题审题不严谨出了错。
三(4)班(68人):作业完全正确的有42人;另有15人或是粗心,如横式的数字与竖式中的数字不一样,或是马虎,如横式的得数没有写,有的写了,但有余数时,横式的余数又没有写,出了些小问题;还有6人的应用题题意理解错误,最后还有5人作业中的笔算不知是怎么做起来的,错误很多。
改好作业后,我陷入了思考中,两个班的学生入学时程度相差不大,为什么今天相同的作业内容,却出现比较的明显的差异呢?
【反思】
课堂与课后作业之间明显差异的原因,我想不外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课堂上完成作业更具有针对性。由于课堂上的作业是针对于学习内容进行的巩固与拓展,练习内容的指向性明确,往往这时学生都是经过了讨论、交流、归纳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解决策略,这时的作业正好可以让他们及时巩固形成的新认知。而到了课后,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课堂上形成的鲜活东西都一点点遗失了,练习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了。
二是课堂上完成作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取得的成功体验,更容易激发他们进一步尝试的欲望,这时让他们做作业,不仅不是他们的学习负担,而且成为他们再一次体验成功的自觉行动。而课后的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的成功体验已逐渐消退,学习的激情也没有课堂上高了,这时的作业成了他们的负担了,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行了。
三是课堂上完成作业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总有一个阶段性,课堂上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了,自然,他们希望课后有一个放松的机会,放松自己紧张的心情,这时你偏偏还要他做作业,他内心是非常不情愿的,自然作业的效果也就不会很好了。
因而,我想今后的作业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完成,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时紧张、认真、投入,玩时放松、自然、痛快。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5
【案例】
师:昨天我们试着做了几题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大家做得都不错。现在老师想出几道题试试大家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愿意接受挑战吗?
众生:老师,你就出吧,没问题,我肯定做得对。
师:156÷3= 205÷5= 378÷6= 425÷5= 229÷9=
(学生在埋头做题,时不时地还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上一二句。大约5分钟左右,学生基本做好了。)
师:我们今天每组找一位代表来上黑板好吗?
(众生抢着要上)
师:大家商量个办法,不能乱叫,这既影响自己的又影响别人,多不好。
生1:我要让我们组学习最好的某某上,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组做得对。
生2: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有更多的学生附和)
师:老师问一声,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做好了。
众生:是。
师:老师想,总是那几位同学上黑板,能不能把上来的机会让给别的同学,更何况别的同学学得也不错呀!
(学生开始又有些乱了,争着想上)
师:我想老师随便点,比如说每组第几排的左或右边的同学,大家看这样好吗?
(学生都感到新奇,都有跃跃欲试的样式)
师:(我早就注意到坐在到数第二排的几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同学,他们做得全都对,准备请他们上来)请每组第6排的左边同学上来。
生:(很多学生都发出了)呀!
师:怎么,大家不相信你们组的同学?你应给他鼓励才是。
生3:老师,我们组的小小不会做,你怎么找他上去。
师:不会吧,你没让他试过怎么知道呢,(我走到小小身边,摸着他的头说)小小,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做。(小小很自信地走上了黑板)
(几位上黑板的学生,很快在黑板上就完成了作业。这几个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我及时的鼓励他们说,要认真哦,你一定能为你们组取得好成绩。下面的同学一发现自己的组内的同学做对了,一只手捂住嘴怕发出声音,另一只手竖起了大拇指,高兴地都合不上嘴。)
师:大家来看看各组做的怎么样。
师:刚刚还有同学说别人不会做,现在看看怎么样,他们几人做得好吗?
众生说:好!
师:老师说过吗,他们一定会做。今后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学习,也要相信别人会进步的。
生3:老师,我错了,不应该这样对小小。
师:生3同学,你做得对,今后大家要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争取大家都进步。
(几位上黑板的同学满面红光,兴奋不已,特别是小小的一反平时软不拉机的样子,精神头十足。乘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法则。课堂自始至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氛,取得了很好地教学的效果。)
【反思】
其实,我们的课堂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差异化的。作为老师应正确地对待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既不能漠视差异的存在,更不应人为地制造差异。而应设法促进各个层次孩子的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而促进学生发展最好地办法,就是鼓起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一个孩子一旦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即使别人很快就能理解、掌握新知识,而他却要用二节课,甚至三节课的时间才能明白其算理,他却永远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他有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支持着他。
谁来支撑孩子们信心呢?我们老师有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的课堂应成为孩子们伸展信心的加速器。让孩子们在每节课的学习中体验到自信的力量,看到进步中的自我。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中成长起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5
这两天感冒了,再加上学生作业中有关两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的不怎么好,心情一直不好。今天看看学生的作业,心想是讲评作业呢?还是上新课呢?如果作业不讲评的话,两个班中每班的十来个人这节内容问题很大,如果讲评吧,大多数学生又已经掌握了,再加上讲评也不用一节课,剩下的时间上新课又不够,做作业又太多了。抱着这种矛盾的心理,匆匆地走进了教室。
与昨天差不多,我把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些集中的讲评,特别是十位除后有余数,要与个位落下的数组成一个新数来除,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学生肯定是没问题,到底对那十几个学生有什么用呢?接着我出了几道题想试一试。
56÷4= 94÷2= 75÷3 = 68÷4=
大约4、5分钟吧,学生基本上都做好了,我先让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板演时边写边说,就像我上课时一样,不少上来的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再一检查,下面做题的学生,除二人有问题外,其他人都正确了。这时离下课还有25分钟左右。课上到这我反而着急了,下面该怎么办呢?再做题没有意义了,上新课又来不及。我一想,不如在新课与今天的知识之间先架一座桥吧,或许明天上新课要容易的多。
师:刚刚大家昨天所上的内容都做得不错,说明大家真得掌握了。老师这儿又一道题愿不愿意试试,如果独立完成的同学可以得一颗五星。
众生:试就试,老师你写吧!
师:可要仔细思考哦!128÷4=
(学生有的兴奋地喊了起来,这还不容易;有的陷入的沉思中;有的在寻找什么。因为并不考虑到学生会完成,我随机走到学生中看一看学生做题的情况,嘿!真想不到,不少学生还都做对了呢。)
师:大家做出来了吗?
众生:(陆续说)好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边写边说给大家听听,当回老师!(很多学生踊跃抢着要上)
生1:128除以4,最高位上的1不够除,当然要与下一位一起看,也就是12,12里面有3个4,所以在12的2上面写上商3,再用3乘4得12,写在被除数12的下面,再把被除数的8落下来,8除以4得2,所以商是32。
师:大家认为生1同学说得好吗?你也与他一样吗?你还有什么意见?
生2:老师,我给生1补充,要用被除数的12减去乘得的12,不然就不完整。
师:生2同学真细心。
师:有多少同学是正确的。(学生举起手来,一大片,约有50几人)
师:看来还是有些同学没有弄明白,同桌同学帮帮他好吗?(不少同桌的孩子马上进入了角色,很快我发现又有些孩子脸上露出的笑容。)
师:大家愿不愿意再试试?
生大声说:愿意。
师:205÷5= 188÷4=(此题又进一步提高了难度)
(很多学生边做边说着什么,高兴的劲别提了,好像吃了蜜似的。大约也就几钟,学生叫着说做好。)
师:哪位再上来当回老师试试,(生3、生4上来了,也就一会儿,他们都完成了,对于我认为有难度的题,没有看出孩子在做题中有什么难的地方。)
师:大家都这样吗?
众生:是(这次约有几个学生没有举手)。
师:大家说这种笔算容易吗?
众生:不难,很容易。
生5:老师,这种题与昨天我们学的那种笔算除法一样的,只不过又多出了一位数。
师:你们认为怎么做这种题?
生6:与昨天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差不多,今天就是要从百位除起了。
师:同学们真不错,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学到新的本领。
(由于时间不够,下课铃响了,看看学生的余兴还未尽,我顺便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做做。)
【反思】
今天的课上,由于受昨天的作业情况的影响,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出现了一些失误。幸好在上课之初我无意识地做了一些准备,才避免了课堂出现空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也让我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学生是一个变化的主体,老师对其主体的变化应有充分的认识,不应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每天都在变化中的孩子。或许彼时的他对某个问题一筹莫展,但此时的他却又能融会贯通。老师只有把握孩子的这一特点,你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才能让你的课堂精彩。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作为教师应能及时把握课堂上的学情,并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让你的课堂时时刻刻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落脚点,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这样你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气和活力,才有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与精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6
今天开始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了以下方式展开教学的。
【尝试】
先出示9÷3,12÷4让学生用笔算计算,在这个基础上变式出题:24÷2让学生尝试如何用笔算的方法做题,有些学生拿到题后愁眉不展,有些学生拿上手后运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笔算方法,很快就解决问题了。很多做好的学生洋洋得意,还小声地说“切”,齐老师不是送五角星给我,似乎他做得一定对。其实我在学生做题时发现,不少学生虽然结果是正确的,但笔算的顺序与过程都是错的。
【探索】
展示:学生完成后,及时找了一名上黑板板演,如下:
生1:
1 2
2 )2 4
2 4
0
生2: 生3:
1 2(先把商写好) 1 2 (商是分步写的)
2 )2 4 2 )2 4
2 2
4 4
4 4
0 0
【讨论】
师:大家看看,你对三个同学的作业有什么意见?
生4:我与生1一样的(有学生附和)。
生5:生3写得对。
师:你怎么知道生3同学的就对,其他人不对呢?
生5:我昨天晚上预习了课本上的例题。
师:你真不错,会自己主动学习了。
生6: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与生3同学那样写呢?我们(与生1同)那样写结果不也对吗?
师:是呀,为什么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之中,并小声地在讨论着。突然有学生发言了。
生7:老师,我想与前几节课学习的口算除法的方法一样的。应从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除。
师:这位同学想得有些道理,你想呀你能不能一口就吃成了个大胖子。(学生笑)所以做事,做题也要一步一步地来,千万可别急哦!
生8:老师,与生3那样分步写太麻烦了。
师:有些事不能嫌它麻烦,就像我们上楼梯一样,你不能从地面上一下子就到了五楼吧,当然要一步一步走呀。(学生点头)
师:看来今天生3同学又教会了大家一种新的除法笔算方法,我们还是请生3同学再把算的过程向大家说一遍好吗?
生3上黑板说过程,众生边听边想着。
【运用】
师:我们现在用生3同学的方法试着做一做,你会吗?
众生:会做了。(众生做书本上的“做一做”的习题)
师: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笔算的,如有问题可以互相帮助解决。
师:谁会说一说你是怎么笔算的?
生9:我是先除十位,再除个位的。
生10:我写的时候,把每一位的商到写到它的上面。
生11:老师,我发现用这种方法写笔算是好,不会乱了,我以后就用这方法了。
师:现在让大家做课堂作业行吗?
众生:行!
……
【反思】
我喜欢让学生进行不加提示的尝试,由于面对的是一些新的东西,原有的认知方式受到冲击,这时各种问题自然就出现了,一旦有了问题,你的课堂就有了生气,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才真正成为孩子想要。这种在学生迫切需求下的课堂学习,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高了,效果自然也会好些。
同时,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地暴露各自的问题,让各种问题在交流、讨论、质疑、比较中或解决,或升华,或延伸。总之,学生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在交流之中解决,并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的水平,逐步地建构起解决新问题的认知结构。
正是由于很多学习内容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这时,成功的体验,愉快的心情,不仅是发自内心的,更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把新知与自身的经验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6
刚上过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口算,教学是按照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想)——说一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议一议(讨论讨论他人的想法)——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简单明了)——学一学(试着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做题)的方法展开的,学生在课堂学得真开心,很多孩子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教学效果很不错。
但在办公室里,平行班的几位老师空课时聊到这节内容时,两老师均认为书上提供的方法一定要掌握,他们俩要求学生用例题提供的方法,在作业本上把口算的过程写出来,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过关。听他们这一说我真有些糊涂了,按说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的范例,并不是一定要你完全照它的样子来,更何况现在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应尽可能在学生多样化算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这对他个人来说就是算法的最优化。
两位老师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因为,每次的考试,都必须用书本上的方法来写出口算的过程,学生自己的方法是没有用的,这样一来学生分数上不去,教师的业绩受到影响,你说让他试这试那,哪个愿冒风险。
如何真正地让我们的老师放下包袱,轻松进入课改。
首先,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几个教师在进行一些局部的、片面的改革是没有用的,它不能真正地释放教育的力量,需要整个社会给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教学的改革才有支撑点,才有改革的源动力。
其次,课程改革首先要理顺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思路,现在虽然表面上不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成绩,但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这一管理导向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教师不愿,也不想尝试新的教法、新的思路。经验表明,讲授加练习是取得高分最佳方案。
再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应把自己的目光看的远一些,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牺牲了学生的长远利益。在当前的现状下,学生的考试分数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他们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对于数学学科来说,也就是如何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我们的老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得,用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上,而不是单纯的分数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6
在课堂上,通过探讨活动,学生不仅能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而且,探讨的过程,也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过程,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发展的规律,同时,在课堂上形成的探究思想,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学习的模式。今天在三(2)班上课时的一个片断值得回味。
【片断】
……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240÷2口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把240分成200和40,200除以2得100,40除以2得20,100加20得120。
200÷2=100
40÷2=20
100+20=120
师:生1同学真不错,能把昨天学得口算除法方法用到今天学习上来。还有人有不同想法吗?
生2:老师,我是把240末尾的零不看,先用24除以2得12,再到12后面加一个零,就是120了。
众生:我也是这样想的,我也这样做得。
生3:老师,我还有不同想法,我是把240看成24个十,24个十除以2我能口算出是12个十,也就是120。
师:以上三种方法,大家喜欢哪一种呀。
众生:(大多数人)我喜欢生2的哪一种,那样好算。
师: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所有被除数的零都能不看?
生4:老师,我出道题就不能用生2的方法想了。204÷2=
众生:(有人赶紧抢着说)不对,不对,是末尾的零,不是中间的零不看。
师:是呀,他们提出是末尾的零,生4你说是吗?
生4:(抓抓头,又开始思考)
生5:老师,这想出了一道题,20÷5=,如果按照生2同学的说法,被除数20末尾的零不看,就是2÷5怎么办?更何况也不对呀。
(很多支持末尾零不看的同学陷入了思考中,有些人开始动摇了,轻声说是呀,这怎么办呢?)
师:大家看看,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生6:(支持末尾零不看的)几十不行,要上百的。
师:是吗?哪位想出一个上百的数试试。
生7:100÷2=,按照你们的说法,怎么讲?
(众生中支持者更是动摇了,有些人干脆说这方法不行,也有人仍在坚持。)
师:大家比较一下,为什么以上两位同学举出的例子就不行,前面的例子就行呢?
生8:老师,我发现,被除数的最高位与除数一样大,或比除数大的时候,可以把末尾的零先不看,进行口算。比除数小的时候就不行。
众生:嗯,还真是这样呢,我明白了。
师:生8同学发现的问题确实不错,今后大家使用这种方法口算时可要注意哦。
……
【反思】
整个环节中,师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交流与探究,学生自己发现的除法口算方法逐步得到完善,从而形成了合理的解决策略。在此过程中的学生探讨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是某些个体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一个初步的解题构想,其构想的内容往往是学生面对问题时引发的思考,此时的思考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独立探究结果,是原创性的。由于受个体知识经验局限性的影响,形成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学生在展示自己思想的过程中,必然与他人的思想发生碰撞,碰撞的结果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时原有的解题构想受到了质疑,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思考,这时,思考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体成员了,而成为全体学生的思考对象,由于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一,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争辩与讨论就成为必然中事。在不断地思考、讨论、探究的过程,原有的想法不断得到充实,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得到丰满。学生思维也在思考与探究中得到升华。
再次,经过多层次的探讨与思考,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在螺旋式的反复探讨中萌芽。学习数学的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思考、交流、探究逐步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成为今后面对任何出现的问题时,自觉选择的重要策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6
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自我的最佳表现,更是让孩子在课堂中体验快乐的最佳方式之一。孩子们每当课堂上主动地投入进去,不仅他的思维得到发展,更重要地是他的情感得到了共鸣,内在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时他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也是真诚的。今天的课上的一个片断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想。
【片断】
……
师:谁能说说40÷2口算时,你是怎么想?
众生:(学生很兴奋,都想说)
生1:我是这样想的,把40后面的0不看,先用4除以2得2,再到2后面加一个零。
师:哪个2后面?
生1:不对,不对,是在商2后面加一个零。
生2:老师,我与他不一样,我是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除以2得2个十,也就是20。
4个十÷2=2个十
=20
师:大家认为怎么样?
众生:这与乘法口算有点像,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师:看来大家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了。还有人有别的想法吗?
生3:我还有,我是这样想的,20×2=40,所以40÷2=20。
师:不错,做除想乘。
(大部分学生都沉浸在以上想法之中时,有一名学生又说,老师,我还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想法。我一看,是班上平时学习有些困难的一名孩子)
平:我要上黑板边写才能说清。
师:你上黑板试试?
平:我先把40的4与零分开,4除2得2,再把零移到商的后面。
4 ┆0÷2=20
生4:老师,平的方法与生1的是一样。
师:是一样吗?老师看有点不一样呀,好像他写得有自己的特色,大家说是不是。
众生:是有点不一样,道理与生1是一样的。
师:大家看看黑板上这么多想法,你们用每种方法试着做一题好吗?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些?
生5:做题时,我喜欢用生1的办法,说道理的时候,我喜欢用生2的办法。
生6:我喜欢用生3的办法。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如果我们多掌握几种口算除法的方法,今后遇到问题时不是更好吗?
众生:我想学生1的,我想学生2的,……
【反思】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除法口算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了。我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学习的。
一是同桌间的相互说的活动,俗话说得好,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人都得到两个思想,甚至更多。孩子通过相互之间的叙说,不仅了解了他人想法,更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让他看到了自我的力量。
二是全体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时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帮助他建立起稳定的成功体验,同时,每个人在倾听、思考中发展自己的思想,提升自我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论辩式交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展示时,他们的思维往往还处在比较简单化的状态中,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东西,没有形成对除法口算算理规律性内容的认识。借助多层次的争辩与交流,不仅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更让学生在论辩的过程中自觉地整合他人的成功之处,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虽然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但仍然还有孩子在大多数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中,他却置身事外,不知是课堂缺乏吸引力,还是他对学习缺乏热情,这些孩子往往都是学习上问题生,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地努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6
今天分别在两个班进行了第一单元的测验,试卷是我出的,份量不重,难度不大,题型也都是平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由于本单元是计算类的教学,计算的内容占的量比较大。测验前自认为大部分学生应该没什么问题。
下午我就抓紧时间改试卷了,先改的是三(4)班的,改完后发现测验的效果不是很好,发现学生的试卷中出现不少典型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问题是大约有20%左右的学生笔算乘法的计算关没有过,计算题总分是48分,其中失分最多的孩子失了有28分,大部分的失分都在3分左右,计算得满分的人大约占全班总人数的1/5左右,失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粗心大意造成计算上的错误,这种错的学生最多;二是违反了四则运算的顺序,有加与乘在一起时,他却先计算加法了,这样的学生人数不多,但问题严重。
第二类问题是学生基本概念掌握的不透彻。试卷出现了让学生填写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关键字或词,很少有学生能够完整地填写出来。三(4)班只有两位同学的填空题完全正确,其他学生填空题的7分,均失分在1~5分之间。造成学生失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这一测试内容过于死板了,作为测试点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二是由于我的数学课堂往往只要求学生能意会法则的内容,会运用就行,从不要他们死记硬背法则,所以他们无法完整地记住法则的内容。
第三类问题是实际运用,试卷中我出了一道开放性的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物品单价,自己提出一个用两步计算的问题,这已不仅仅是检查学生解决能力了,更多是关注学生面对具体实践时,如何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了。可能提出的要求比较高(教材是作为选学性内容学习的),在完成这道时出现了要么是会提问题,但自己解决不了;或是提出了问题并解答了,但是一步计算的问题;或是提出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也解答了,但计算中出现了错误。从以上种种情况看来,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就整份试卷测试情况来看,平时认真仔细、主动学习的孩子成绩明显好些;而那些平时作业马虎、随意的孩子测试的成绩差的多。一些平时思维非常活跃,课堂积极主动学习的孩子成绩明显优于课堂很少发言、缺乏学习热情的孩子。但也有些例外,有几名平时很主动积极的孩子,这次测试的成绩却不理想,他们的错误主要出在粗心上,或许这次测验对他们也是一个促进。
这次考试,有些孩子考得不是很理想,我得想办法调整他们的心态,面对新挑战。因为我一直坚持,测验也好,考试也好,其主要目的应摆在对学生学习促进上,不是想把学生考倒,或考砸。应通过考试这种手段,有力地促进孩子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螺旋式的前进方式,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前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7
昨天让学生做了基础训练的单元自测题,本来准备下午抽时间批改,可刚改了几本,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少学生没有认真读题,或读题时断章取义,结果自然问题百出;二是作业中的题意学生无法理解,出现了一些方向性的错误;三是部分题型与教材内容的教学内容不吻合,学生拿到题时无从下手。
怎么办?如果批改了再让学生订正,往往学生只看成绩,不关心错误的原因,其效果不一定好。想了想,不如把这些作业进行讲评吧,或许效果要好些。
今天上午就每个班都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作业讲评,我把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一一加以了分析,并对新出现的题型也引导学生进行了理解与认识。每讲评好一题都问一问学生,懂了吗,学生都说懂了,我也蛮以为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掌握了,并要求学生用剩下的十几分钟的时间把错误的作业订正起来。
大约到了下课时间,不少学生的作业都订正完了,让我批改,拿过来改了几本,发现有些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些就是我刚讲过的东西,他们还是订正错了,面对一部分学生的作业,我真有些气馁了,难道是我讲的有问题?还是讲评作业的这种方式有问题?为什么刚讲过的东西学生仍然不会?
面对这样的讲评现状,我有些茫然。
【反思】
讲评作业一直是广大教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共性问题一种最有效率的方法,我所在的学校中很多老师都喜欢用,可能由于我带两个班,工作量大,再加上时间关系,平时我很少用,效果自然也不甚了解,今天的讲评结果让我对讲评这一方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作业讲评到底是讲什么?我们在平时的讲评中往往以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主,也就是就事论事,更多地关注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上,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知识点上,有些学生可能当时囫囵吞枣记住了,但不理解,而更多的学生由于缺乏前期的知识准备,往往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其结果往往还是不会做题。
其次,作业讲评到底讲到什么地步?现在的作业讲评主要是为了解决出现的某一个问题,往往对问题的分析非常透彻,教师讲解的非常细致,很多内容都是老师慢慢地嚼过之后再吐给学生的,这时学生往往不用动脑,只要听一听就行了,其结果学生也就是听听而已,什么也没有收获。
再次,作业讲评的效率怎么样?我发现在我的周围,很多老师都对学生说,怎么讲过的东西,你还不会,你上课在不在听课,似乎在讲评的过程中只要学生认真听讲了,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率,然而从现实来看,作业讲评的效率往往是很低的,有些内容虽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收效甚微。就其原因还是没有效率。
怎样解决作业讲评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我想首先,教师必须调整作业讲评过程的教学策略,变教师一人讲为学生共同议,变单向的信息传递为多向的信息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多些,思维活动的空间会更大些。其次,在讲评的过程中把讲的重点放在方法的引导与渗透上,突出解题思路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解题策略思想。或许这样一来,同样是讲评课,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会更大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7
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基本已完成,昨天抽空出了份试卷,准备星期一测验。虽然本单元书上所有的教学内容已完成,但基础训练上的内容还有一些,今天就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做基础训练上的单元自测。一上课我就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完成基础训练上的单元自测,教室里静悄悄地,只能听见孩子们书写作业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咳嗽声。我大致解释了其中一道题意模糊的题后就走进学生中巡视,走到鑫同学边上,发现他扒在同桌小凡的座位上,我随口说:鑫自己独立完成,可仔细一看,他桌上什么也没有。
师:你的基础训练呢?
陈:不在。
师:在什么地方?
陈:掉了。
师:老师昨天都告诉你了,让你家长看能不能想想办法再弄一本来。
陈:(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
师:(当时的我很气愤,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做作业,我把他带到走廊上)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陈:忘了说。
师:把你家长的电话告诉老师,老师给你说。
陈:(想了想说出了一个电话号码)
(我打通了他家长的电话,)
师:鑫的家长吗?你孩子的基础训练弄丢了,你想办法给他搞一本来,如果真弄不到,就把我的教本拿去复印一下。
家长:没有呀,我昨天还看到数学基础训练在他书包里。
师:(我当时一惊)是吗?你看过他作业做了吗?
家长:不好意思,我还不知道。
师:那好,就这样吧,以后每天有时间检查一下你孩子的作业,督促他及时完成作业。
从家长那了解了情况后,我又来到鑫的位上,这时鑫看我的眼光也发生的变化。因为我平时非常相信孩子,如果他们偶尔作业忘记了没带来,只要向我说明了理由,一般都会原谅他,从来不会因为作业忘了惩罚孩子,同时也很少有孩子故意不交作业。
鑫:(诺诺地轻声地说)老师,我的基础训练在家里。
师:是吗?你不是说丢了吗?
鑫:(看了看我,想说又没有说出来)
师:鑫,作业没有完成没关系,但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作业没做而撒谎,你说这样好吗?
鑫:我错了。
师:知道错就好,今后可不能这样,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你说是吗?
鑫(点点头)
……
【反思】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难道是作业太多了做不了,不会呀,七天假才二页作业,大部分学生用20分钟就完成了;作业太难不会做,也不至于呀,我要求孩子们如果遇到确实想不出来的可以问家长呀。学生在做作业,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发现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原因造成他撒谎。
一是这名孩子的本身的学习基础较差,不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经常看见在订正作业,作业中的错误很多,学习的阻力太大,造成了他或多或少地有些怕学习上的事,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自然只有撒谎了。
二是孩子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家长从来不主动与教师联系,了解他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事都是我们找他,而找的结果他总用一个忙字,把孩子往老师这儿推,孩子在得不到家长的关注下,自然很多事能糊则糊了,因为他知道反正家长又不知道,只要应付老师就行了。
三是现有的学业评价机制造成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检测手段的评价方式,让鑫感到学习上的压力太大。就当前的学习内容而言,如果让他适应这种评价机制,他自感无法做到,却又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不如人的状况,选择撒谎自然成了他掩饰自己的最好办法。
如何解决鑫的问题,我想光急是没有用的,我应少关注他的“弱点”,多找找他身上闪光的地方,从培养他的兴趣入手,帮助他建立进一步学习的信心,相信诚实一定能回到他身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7
今天是“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天上班,孩子们仍然沉浸在假期欢乐之中,一些刚学的东西可能有些回生了,再加上准备对上完的第一单元进行一个小测验,今天的课主要是以复习为主,为了能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必要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梳理,但在口算方法梳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现象】
……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120×4口算时怎么想?
生1:我先把120后面的零不看,看成12×4等于48,再到得数后面加一个零就行了,结果积是480。
生2:我用竖式的方法想的,这样想不会错,又容易。
生3:我把120加四次就做起来了。
……
学生说了很多自己在做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但唯独没有人说出书本介绍的方法,即:把120拆成1个百和2个十,1个百乘4得4个百,2个十乘4得8个十,再把4个百和8个十合起来,就是480。
师:大家为什么不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来说?
生5:我自己的方法比书上的方法还好些,我才不用它呢?
师:有谁会用书上介绍的方法说说?
(众生赶紧打开书本,找到学习此节知识的那页,并有人举手回答。)
【反思】
为什么学生不愿意用书本介绍的方法来思考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从学生对口算方法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当前教材的编排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
一是教材更多的是站在数学学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多地体现的是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的东西,它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理性成分多一些。这样的内容对一个儿童来说,很难产生吸引人的效果,如果再加上繁琐的数学语言,公式化的思考方式,孩子们学起来自然没有什么劲。
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材更多突出算理的来龙去脉,很少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感受,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是如何解题,很少关注解题每一步的道理。自然在解题过程中简单、明了的解题方案就成了学习者的首选。
三是教材更多地强调知识的连惯性、系统性,而没有关注到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儿童的思维发展不是按照某种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的,它有它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如果在教学过程忽视了儿童这一特点,往往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知识的奴隶,课本的应声虫。
四是删简就繁的学习学生当然不答应,我们的课堂学习应成为儿童创造、发现的场所,成为他们发现自我力量的场所,成为他们主动挑战的场所。而不应成为单纯地传递知识的场所,人为割裂知识与人之间关系的场所,制造考试机器的场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7
【现象】
在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遇到一道判断题,“6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等于这个数的6倍”。不少学生对此不甚了解,判断的过程含糊不清,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师:同学们,你认为这道题是对还是错?
众生:(参差不齐地说)对的,错的。
师:看来大家对这道题有不同看法,各种看法的能选个代表出来说说理由吗?
众生:(相互之间推让的半天)
生1:老师我认为是对的,比如6+6+6+6+6+6=36,36不就是6的6倍吗?
众生:(有些在摇头)听不懂。
师:你说来说去都是用6,能不能换个数字,让大家更明白些?
生2:我给他补充,比如:6个2就是12,12就是2的6倍。
(这时有更多的学生说是的,我也认为是这样。)
师:大家都认为是这样吗?还有同学愿意说说自己的意见?
生3: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道题应判为错。
师:为什么呀?能说说吗?
生3:如果是6个0相加不还是0吗,那么0是0的6倍吗?
师:(当时一听学生这么一说,我心中一跳,好机会,这可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最好契机。)大家看看生3同学的想法怎么样?
众生:(在下面嘀咕了几分钟)老师,老师,我有问题。
师:谁站起来说说。
生4:按生3同学的说法,这道题错了吗?
师:你说呢?
生5:生2说的有道理,生3说的也没错,老师,不会这道题是又对又错吧。
师:判断题只有对或错,并且在判断的过程中只要发现一个反例,此题即为错。
生6:老师,按您的说法这题错了?
师:大家再想想?
众生:(思考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对吗?
师:生3同学说的很有道理,真得如它所说的这样吗?看来大家只有等到学了后面的除法时才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怎么样,我们把这道题放起来,等我们学习了后面的除法后再来讨论,或者你们课后找一找资料我们再来讨论对与错好不好?
众生:(很困惑,但眼睛发光,兴趣很浓)好。
……
【反思】
我们的课堂,一直把解决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只要解决了所有出现的问题,这节课就取得了最佳效果。从表面上看这已达到了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目的,但从深层次来看这只是解决了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最浅显的东西——就事论事,它没有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深入的思维能力,没有把培养学习能力作为学习过程中主要的指标。我们的数学课堂到底追求些什么呢?
一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思维也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并且问题也随着解决的过程在不断的深化,思维伴随的问题的深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仅解决问题,画上句号,而应是引起震动,引发更进一步思考的欲望。
二是把课堂学习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现在我们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关注短期的目标,似乎只要学生每天掌握当堂的知识,解决出现的问题,说明孩子学习进步了,很少有人关注孩子的长远目标。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小学成绩不错,一上中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是真正把课堂看成孩子们生命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场所。人在社会中总是遇到问题,可能解决之后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同样,孩子在课堂解决问题也是如此,应引导他们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长,感悟世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7
【现象】
今天早上我一到办公室,小组长们就跟着进来了,他们正忙着交家庭作业,我只顾自己整理办公桌,打扫办公室,没有过多的关注组长们交本子的事。等我把办公室整理的差不多的时候,看到桌子上又是左右两边各一大摞基础训练册了,由于马上就是我上三(4)班的第一节课,我把昨晚写好的教案匆匆地过了一遍,心里还想着怎么解决昨天课堂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时四班一个叫云的小组长站到我身边,好像有什么事要说似的。
师:云,你有什么事吗?
云:老师,小元的基础训练册又没有带来。
师:怎么搞的,又没有带,你把他找来,老师问问他又怎么了。
(他星期一没有带基础训练,也没有带作业本,我已找他谈过了,当时好像他说得挺好的,说今后一定记住了。)
过了几分钟,小元跟着云的身后来到办公室,我让云回教室读书去了。
师:小元呀,星期一你不是说好,今后再也不忘记作业的事了吗?是不是作业没有做?
小元:(很胆怯地看了看我,想说又没有说,过了半天才挤出一句)不是!
师:那是怎么了?
小元:忘带了。
师:这几天做好作业,书包是谁整理?(前几次与家长交流,知道平时书包都是家长帮整理。)
小元:我自己。
师:那怎么又忘了作业呢?
小元:(抓抓头)昨晚做好作业后记得摆进了书包,不知为什么书包里没有。
师:你看你有马大哈了吧,不是今天忘了东,就是明天忘了西。
小元:点点头。
师:每天晚上要把自己第二天要上课带的东西整理好,要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你说是吗?
小元:嗯!
师:什么时候把作业带给老师呢?
小元:下午上学带来行吗?
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记住,是吗?
小元:嗯!
……
【反思】
低年级的孩子,作业忘了带是常有的事,但不带作业的情况却很多,有的孩子过于马虎,做事丢三落四;有的是没有做;有的是不会做。面对孩子忘记交作业的情况,有的老师对学生严厉批评;有的却要学生让家长马上送来;还有些对学生进行一些惩罚。诸多种种手段往往收效甚微,可能下次他还会出现“老毛病”。
对于孩子忘记作业的问题,我一直有自己的看法,觉得孩子的年龄小,出现忘交作业的情况很正常,没有必要对学生的这点小事大做文章,反而可以借助这件小事,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教育,引导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确实存在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在与自己的碰撞中修正自身行为习惯中不好的东西,自觉自愿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同时,在你与孩子的单独交流中,你的宽容,会让孩子看到你对他的教育、帮助都是诚心诚意的,这样他就愿意与你交流,与你交心,你的教育措施就会更加容易地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自然也会更好些。
孩子忘带作业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在平时的工作也应认真对待,因为它可能就反映了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你不可能指望通过一次、两次的教育就可以达到目的,那有些不切实际,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或许正是我的这些作法,我教的班上的学生很少有不交作业的,即使忘了交,他也会主动来向我说明原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8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用未知数X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应用题,它是在学习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延伸与展开的,应该说学生的算理基础没有什么问题,再加上前面刚学过用未知数X解答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我想学生应该有一个用未知数X解答应用题的初步思维模式了,因而,准备在今天的这节课做一个尝试,想让学生完全通过类推、迁移的方式,掌握用未知数X解答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式。下面是今天课堂上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时几个片断。
【片断一】
师:用未知数解答文字题大家认为要注意什么?
生1:先要设。
生2:(不好意地笑)我刚才做时没有设。
师:这么看,用求知数X解答文字题可别忘了这个重要环节。
生3:老师,我认为还要知道怎么列算式。
师:是算式吗?
生4:不是算式,是等式。
生5:还要知道X代表什么,不然就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师:大家总结真不错,看来同学越来越会思考问题了。
……
【片断二】
我出题后,学生边做题边就议论开了,题目如下。
“王云从超市买回了24瓶可乐,共花了120元钱,你知道每瓶可乐多少钱吗?”
生1:这还不容易,二年级人都会做。
生2:老师,用几种方法做?
师:嗬!不简单,你还会用几种方法?这样好了,你能用几种就用几种。
(大约过了三、四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了,都在跃跃欲试要展开自己的解答内容。)
生3:我用的以前学过的方法,因为24瓶是120元钱,一瓶当然是用120除以24啰。
(有不少学生呼应生3的做法)
生4:我与他不一样,我是用未知数X做的。
师:是吗?能把你做的写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
生4:设每瓶可乐X元。
120÷X=24
X=120÷24
X=5
答:每瓶可乐5元钱。
师:大家看看,生4同学的想法怎么样?
生5:还没有上过,你怎么能做呢?你看书的。
生4:哼!我是从乘法应用题能用未知数X解答想到的。
师:真不容易,会举一反三,佩服!(这时其他同学都很羡慕看着生4。)
这时又有几个嚷起来了,说我也是用未知数X做的,我一看,举手的还真不少,有十几位。
师:那你们能说说这样做的道理吗?
生6:我与生4同学做的一样,我是这样想的,先设每瓶可乐为X元,再根据题目知道,用总的钱除以每瓶的钱,就是有多少瓶,所以就那样列式了。
师: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下。
生6:(在学生提醒下)总价÷单价=数量
生7:老师,我还有与他不一样的列式方法。
师:说来听听。
生7:前面设是一样的,后面的等量关系不一样,我是根据单价×数量=总价来列式的,X×24=120
X=120÷24
X=5
师:大家看看,生7的这种想法有道理吗?
生8:也对呀!那老师,这么看根据除法各部分的关系,可以列出三个等式?
师:是吗?
生9:不行,还有一个的列式时X在等号的一边,就是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了。
……
【片断三】
师: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怎样用未知数X解答除法应用题,真不简单,能不能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10:先一定要设未知数X。一般都是设应用题的问题。
生11:要根据题目的意思找出等量关系式,才能列出正确的等式。
生12:每题都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等式。
……
【思考】
学生会做的,教师不要讲了;学生会想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想。这两句话虽然早就听说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还是不敢放手去做,心中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担心,好像如果我不讲,学生怎么会做呢?如果我不教他们,他们自己怎么会学呢?
教师的这些担心,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些更深的文化背景。
一、在教师的潜意识中,学生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受教育的群体,是一群需要塑造的人群,教师在实施教育时,更多地考虑到内容、方法,而少问及最为关键的对象——学生,自然教学时也少有顾及到学生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想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学越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二、过分追求平衡发展,缺乏对教育的全面认识。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个个都出色,个个都优秀,这样的思路必然会造成,老师要求学生都按照某一种正确的方法去做,潜意识中有意回避可能出现的错误。在这种思想引领下,学生是很难有个体精神舒展的空间。
三、教育的功利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学习的行为方式。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这是必然,但教育如果陷入功利的怪圈,必然对学校课堂教学的行为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时无刻不激荡在课堂中,其发展的结果,显性的表现出来就是不敢让学生去做、去想、去思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8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各级各类学校都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最佳切入口。按说这是个好事情,最起码说明我们各级领导、教师明白了,一个学校的发展应从什么方面来抓,抓住什么就能事半功倍。
然而,在实际的现实当中,当前的很多课题研究已经发生了异化,课题研究的目的发生了偏移,已由发展学生,发展教师,进而达到发展学校的目的,异化为学校的一个“金面具”,更多地显现出功利的色彩,离开了做课题的初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呢?正如我们教科所的一位领导所言,当前社会的大气候呈现出一片浮躁之风。各行各业都表现出虚浮、急躁之状,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免不了也会受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飘浮着躁动之气。躁动、虚浮之风就好似魅影似的,游荡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其实,造成当前做课题中浮躁之气盛行,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科学的评价导向。众所周知,各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考核时,只看成果呀,资料呀,至于这些东西怎么来的,有什么经历,他们一般不关心。而恰恰就是这些成果呀、资料呀正好便于随时随地“做”出来,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给人呈现出一片教育繁荣的景象。
如果你实实在在地做一个课题的话,你是要花很多精力、时间,并且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做题,同时,可能还要付出很多方面的牺牲,即使这样的话,你还不一定保证能取得成功,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冷板凳,如果没有一定的修养,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不容易坐下去的。
试想一下,一个认认真真做课题的人,最终因为忠于科学,固守为人的本性,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什么重大成果,而沦为他人嘲讽的对象。而一个从不把课题当研究做,想要什么就来什么的人,却因为有所谓的显著成果,而成为人们表彰的对象时。踏踏实实做课题研究对教师还能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为此,我认为,当前的课题研究中应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风,提倡坚持科学研究之风,严厉制止各种形式的假做题,做假题之风,让那些一心只钻营名利的人找不到市场。
同时,淡化课题的功利作用,强化课题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让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8
【案例】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用未知数解答文字题,我发现同学掌握的都很不错,能根据文字题的题意,按照正确的格式列出等式,求出未知数。
师:如果老师把文字题变一变,变成应用题,你还能用未知数解答出来吗?
生:(回答参差不齐)会,(不会)。
师:那好,我们现在就来试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推理做一做,给大家一个提示,你就把应用题当成文字题来想。
出示题:商店运来57千克水果,卖出一些后,还剩下36千克,卖出了多少千克水果?
学生很快都进入了尝试中,有的做得很轻松,有的做得很吃力,还有得的边做边想着什么。大约经过五分钟左右,绝大部分学生都已完成时,及时召集学生进行讨论。
师:用未知数解题,你认为最先要做什么?
生1:我认为先要假设未知数。
生2:我认为先要认真审题。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我们就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假设出未知数的量。
师:请几位同学上黑板,写一写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3:设要求的数为X。
57-X=36
X=57-36
X=21(千克) 答:卖出了21千克。
生4: 设要求的数为X。
57-X=36
X=57-36
X=21 答:卖出了21千克。
生5:设要求的数为X。
X+36=57
X=57-36
X=21(千克) 答:卖出了21千克。
师:与他们三位同学大致相同的请举手(举手的有7、80%)。他们三位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师:先看假设内容,三位同学都假设为“设要求的数为X”,这是我们在用未知数解决文字题的基本格式,应用题中是否适用呢?其实大家只要比较一下文字题与应用题语言上的特点就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差别的,文字题只是单纯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没有别的什么,应用题除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外,还有一些具体的事,如果按他们这样设的话,容易造成误会。
生6:那怎么办?
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问题,有什么特点?
生7:我发现了,问题就是未知数X。
师:既然问题就是未知数X,假设时当然是设——
生:问题为X。
师:谁能把题目的假设改一改?
生8:设卖出了X千克水果。
师:你们发现,他们三位的列式有什么特点?
生9:有两个人列式不一样,结果一样,这是为什么?
师:是呀!这是为什么呢?大家仔细想一想他们算式表示的意思。
生10:我发现了,第一位同学用水果的总数-卖出的=还剩下的。
师:你真不错,能发现那位同学的列式的依据。
生11:那我也知道,第二位同学是用卖出的+还剩下的=水果的总数。
师:大家发现是什么原因让两位同学列式不同,而结论相同?
生:列式的依据不同。
师:就是列式的等量关系不同。(对等量关系加下划线)
师:老师发现一个问题,三位同学中,算出X后,有的写单位,有的没有写单位,到底谁对呀!
生:(互相争议起来,渐渐地支持写单位的人占了上峰。)
师:看来我们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了好习惯,应用题计算完后都不忘记写单位,这很不错。不过,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时,由于是等量式,一般不写单位名称,单位名称只在答中才写。
生:哦!是这样呀!
师:对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还有问题吗?哪位同学能用正确的格式写出计算的过程。
生12:设卖出了X千克。
57-X=36
X=57-36
X=21 答:卖出了21千克
生13:设卖出了X千克。
X+36=57
X=57-36
X=21 答:卖出了21千克
生14:设卖出了X千克。
X=57-36
X=21 答:卖出了21千克
师:大家看他们三位写得怎么样?其他两位同学我就不说,对于第三位同学的做法,老师给大家提个醒,一般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时,X不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因为这样用未知数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师:大家能总结一下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吗?
学生经过你一语,我一言的交流,最终得出。用未知数解答应用题时,一是先找出等量关系;二是假设未知数;三是列式;四是解答。
【思考】
对于一个新知识的学习,我一直喜欢先让学生自己去试试。儿童都有一种好奇心,都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不仅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这样的过程也是让他们在原来的中认知结构中,寻找有用的、可能的解题思路,便于拉近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果面对出现的新问题,他们能运用原有的知识加以解决,一方面说明他们具有的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力地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学习数学的方式。
然而,在大部分场合下,学生面对出的新问题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正是这些不同类型错误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奠定了一个现实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出现问题的地方可能不同,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说明时,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会更强,面对自己正确的地方就不用多去花时间了,有问题地方他自己会更加关注,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效率不知不觉地得到很大的提高。
因而,课堂上,每当看到孩子们紧锁的眉头随着学习的深入渐渐展开时,总为自己这一小小的设计而窃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8
我们班有三个男孩子很有意思,每天上课时总喜欢插科打混,有时真让你哭笑不得。就说今天课堂上吧,我刚把作业布置完,并且说明了具体做的要求,三人中的侃接上话了。
“老师,求未知数时,要不要写理由?”
“你怎么刚才不听呀,老师不是说了吗,昨天做错的同学,今天做作业时,为了防止再错,要写理由,对的当然不写啰!”旭马上接口说。
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侃又很不服气地说。
“我是问老师,又不问你。”
这时教室的另一处飞出一句来。
“老师布置作业时,你不听,还不要人讲呢。”
我一看,呵!三人中的恒也不示弱,眼睛看着书,手中写着作业,嘴里还说着话。一样都不闲着呢。
我知道,如果默认他们这样打嘴仗,剩下半节课做作业的时间里,他们会一直打下去,因而,我好像很生气地说。
“你们几个人只管自己嘴上快活,不管同学了,大家可希望安静地做作业,如果你们还想打下去,老师允许你们到大厅里打好嘴仗再进来做作业。”
听我这样了说,侃、旭、恒都伸出舌头,互相做了做鬼脸,暂时安静下来做作业了。
【思考】
说实话,对这三个孩子,我很喜欢他们。每天你总能从他们的脸上读到灿烂的阳光,整天过得开心极了。课堂上,只要有发言的内容,总能看到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交流、讨论时,他们所在的小组必然是最为活跃的。可能正是由于他们三人这种积极、投入的学习状态,三个人的数学学得都很棒。
或许正因为是这样的原因,对于他们课堂上时不时的插嘴行为,虽然也批评过,但可能更多地流露出了善意的眼神,因而,下次他们还会重复出现。我也试图准备严厉批评他们几位,可考虑到这样做必然会给他们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拘泥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学习的质量。
为此,我有意识地与三人中的每一位进行了一些交流,不过这样的交流都是在他们很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的。
旭一直想当小组长,因而,与他交流时说,如果他能在课堂上不随意插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我会帮你选上小组长,旭听了当然高兴答应了,果然,这个学期来,旭课堂插话的次数少了许多。
侃是三人中话最多的,我想如果一下让他什么都不说,那是假话,因而,我对侃说,如果你今天比昨天少在课堂上插一句闲话,一个星期老师会奖励你一颗红星,侃听这样一说,喜上眉梢。
最后一位是三人中最稳重的一位——恒了,说起恒来,平时话不多,就喜欢上课与旭、侃斗嘴,因为这个孩子好胜心强,学习上从不服输,自然在课堂表现上也不愿意服输,因而,与恒交流时我只告诉他,一个人说得再好,不如做得好,如果你做得好,不说大家都能看得见,恒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一点他就明白了,他在课堂随意插嘴的现象少了许多。
虽然,现在课堂上时不时还能听到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插嘴,但明显少了许多,有时只说了两句,马上自己停了。
与其他老师一样,我也不喜欢在上课时,总有人在插嘴,这容易分散大家学习的注意力。因而,对于好插嘴的孩子,有必然进行一些教育。但如果学生插嘴的内容是围绕学习的,我愿意停下来让他说说,说不定他插进来的几句话能让同学们豁然开朗,演义出一番难得的精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9
【片断一】
师:我们刚学过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大家结合刚做的算式想一想。
生:(学生通过一番议论后,很快有人说了)
57-30=27
(被减数-减数=差 )
57-27=30
(被减数-差=减数 )
30+27=57
(减数+差=被减数 )
师:大家观察一下,发现减法的各个量之间有什么特点?
生1:第一个“被减数-减数=差”我们早就知道了。
生2:那第三个“减数+差=被减数”在以前的验算中不就学过吗。
师:是呀,看来这两位同学很有心,如果我们把三个数量关系结合起来看,你会看出什么?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交流,陆续有人举手发言了。
生3:被减数、减数、差的位置变来变去。
生4:好像与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差不多。
生5:我发现,如果告诉我们减法算式中的两个量,就一定能求出第三个量,不过要注意是用加法求,还是用减法求。
师:大家都说得不错,其实认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以前对减法的验算就是用了这种关系。
生6:老师,我还是不清楚,为什么加法时不用加数、加数、和的名字?
……
【片断二】
生1作业:X一172=95
X=172-95(被减数=减数-差)
X=77
生2作业:X一172=95
X=172-95(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X=77
生3作业:452一X=236
X=452+236(减数=被减数+差)
X=788
【思考】
在片断一之中,虽然有一些孩子通过思考、交流、讨论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而,可能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不同,可能甲同学一看就明白的内容,乙同学却要花上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理解,这种差异必然会造成学生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时,总是参差不齐。
根据这样的情况,学习新的内容时,应留足学生用于消化、内化的时间,这样做即可以让一部分学的好的学生形成初步的能力,又可以让一部分学的慢的孩子有一个再思考与再吸收的时间,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后,孩子们在后续内容学习中会轻松许多。
片断二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学习能力差一些孩子中,其中,生1的问题是没有能真正地消化、理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模糊,没有建立稳定的认知结构,一旦遇到问题时,无法从自己的认知中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这样的孩子,还是应加强他们的对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
生2的问题是一种典型的认识冲突产物,由于前面刚学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他们的头脑中已建立起了稳固的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旦让他们解决与之相类似的问题,原有的认知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了。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应着重引导他们加强加、减法之间区别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定而又正确地加法与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
生3的问题很麻烦,因为这一类孩子明显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能力欠缺一些,面对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无法形成一个正确认知,因而,自然也就无法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了。面对这样的孩子,应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对比练习,让他们逐步地形成正确的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认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9
师:小航,你的课堂作业呢?
小航:(刚刚还在疯玩的小航,看着我,不说话,脸上一点儿表情都没有)。
师:快把作业本给老师改呀!
小航:没有带。
师:什么意思,作业本没有拿来?
小航:(点点头)。
师:你怎么了,是不是作业没有做?怎么最近你总是作业本没有带?
小航:(一点表情也没有,但却流露出一点无所谓的神情。)
师:想办法让你家长等会接你时把作业本带来补上。
小航:爸爸今天手机没开。
看着小航样子,真得很无奈。
【思考】
小航在班上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每天同学打他的报告不下十次,不仅在自己班上,就连平行班的其他同学,看了他都怕,因为他总喜欢欺负人,今天不是打这个,明天就是打那个,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班主任为这事头痛的要命,家长也没少请,谈话也不知有多少次了,但每次都管不了几分钟,又会有人来打他的报告。为此,有段时间,班主任没有办法,只好每天都让小航跟着自己,她到教室,小航到教室,她到办公室,小航也到办公室,即使如此,小航还是管不住自己,总是时不时地做出点事来。
虽然,这孩子很调皮,但我发现他上数学课却很投入,课堂上能做到积极发言、主动思考、认真答题,因而,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很不错。可能考虑到他总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在数学课上,我总是有意识地表扬他、激励他,从他的表情来看,这样的做法对他很有效果,可以说,每天的数学课,他都过得很快乐。
然而,不知怎么了,这个学期开学以来,他的数学学习上问题不断,先是本子不知怎么掉了,让他补上后,又是作业本总是忘记在家里。错的作业也很少看他订正好后主动地找我批改,特别是从上一个星期开始,每次作业都是放学前向他要来的,而每次作业要的时候,他都没有做,都是补做后交来的。很多时候,课堂上进行的随练本作业,他总是空在哪儿。
按照小航的习性,他是很喜欢上数学课的,同时,我也对他很宽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可能有几人方面的原因。
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航身上的许多问题已从简单的、无意识的行为,发展成习惯性的犯错行为,这一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了他人格往好的方面发展,还连带生成了一个副产品——对学习的漠视,并且,对学习的无所谓已从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发展到原来喜欢的学科,可以说他正在向学困生的行列滑进。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据了解,小航的父母都是下岗后自谋职业的,生活上自然多了一份艰辛,同时,可能自身的文化素质有限,面对孩子在学校犯错时,家长不是打就是骂,有时甚至把孩子打的青一条、紫一条,这样做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反而造成了孩子过早形成叛逆的性格,自然,他就把在家受到的气发在学校里了。
三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当前学校教育中,谈的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说得再小一些,就是孩子考试的分数。漠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需求,在这种应试思想导引下,性格柔弱的孩子,会很快适应成为听话、懂事、好学习的好孩子;而一些个性强一些的孩子,却因为性格的原因,屡屡出界,自然成了一个不听话,不受教的孩子,这些孩子的个性会给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带来无尽的麻烦。他们不适应当前的某些教育,也就成为了当前一些教育中的另类。
四是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当前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道德领域可谓是鱼虾混杂,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向四围散布,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孩子们自然也免不了受到感染,如果家庭、学校、个人都没有树立有效的免疫机制,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必然会在这些负面影响下畸形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29
【片断】
师:( )+8=15,你知道怎样想吗?
生:想几加8得15。
师:对了,其实它就是运用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的。
师:由于小括号书写不方便,也不利于计算,数学上就改成用未知数X代替小括号,即上题可以改为X+8=15。
师:怎样算出未知数X呢?这可有一定的格式,大家可以先看老师怎么写的。
X+8=15
X=15-8
X=7
师:你们观察一下,发现算式在书写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生1:等号对齐。
生2:X都写在等号的左边
生3:不能连着写等号。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说得不错,今后我们在求未知数时,书写过程中等号与等号要对齐,要知道X代表什么,用什么方法来算。
师:下面同学来试验一下。
……
【思考】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老师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之类的,很少有人敢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讲解,如果你针对有关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讲解,下面的听课者就会议论纷纷,好像只要课堂上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讲出来,这就不是新课改的课。这种矫枉过正的思想,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普通存在,我们的教育改革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诚然,我们不否认传统的课堂中单纯的讲授型、注入式的教学违背了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在过度的讲授环境下学习的孩子,必然会形成一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这对一个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它会严重抑制了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压抑了人的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中过分讲授的内容进行了辩证的批判,但没有彻底的否定讲授的意义,只是要求人们面对学习材料时,要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而在课改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激进的人士打着新课改的旗帜,彻底否定了讲授学习的必然性,这是典型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在作怪。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了当前改革中不少人思想上的浅薄,行动上盲从。
当前教育领域中非此即彼式的改革,不仅是形式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泛滥,更让我们看到教育改革的艰巨性,那种用经济改革的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的方式,注定是要失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6
教了三年的学生突然分开后,多少有点舍不得,不仅是我,学生也是这样,那些现在不是我带的班或分出去的孩子,只要有机会,总是很亲热地招呼我,拉着我聊上几句,聊他们现在的情况,聊他们的高兴事,聊他们……,不论聊什么,眼中流露出的兴奋与不舍,很是让人感动。
今天下午正好有一节体育课,由于天气太热,不敢让学生做大的运动,稍事布置后,就让他们自由活动了,这样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做游戏、打乒乓球、跳绳等,我站在一边享受着孩子们带来的欢快的笑声。或许是外面太热了,陆续有孩子回教室了,为了管理回到教室的孩子,我准备上楼去看看他们,走在楼梯时正好碰到小静同学,我们就唧唧喳喳地一路说着,一路走着。
“齐老师,我喜欢上你的数学课”小静说。
“真的?”我有些狐疑地问,以为可能是孩子没有话说,随口说说而已。
“是吗,上数学课真有意思,又开心又快活”。
“别的课不也很有意思吗?”
“原来我喜欢上美术课,现在没什么意思了,就知道让我画”。小静又说。
“画画多好玩,有意思呀。”
“还是上数学课有意思,你上课最好玩了,大家都喜欢你”。
“是吗?”
“嗯!不骗你,真的耶,你看很多同学上你的课都抢回答问题,大家都说你有意思,别的课他们都不敢讲”。
“真的吗?那老师真要谢谢你,让我知道了许多事”。
“哎!齐老师,你每天都上两节数学课最好了,我最喜欢星期二了,有两节数学课。”
说到这时,我们已到了四楼教室,本来是想看一看上楼来的孩子在做什么,可刚刚小静的话让我感动不已,想不到我的教学无法得到领导们的认同,却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同,感到由衷地满足,这种满足像是一只温暖的手,抚平了我多少有些失落的心。
的确,我在教学中,不论是什么场合下,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这种想法时不时地在自己的言行中自然流露出来了,本以为学生小无法感受到,想不到能从学生的口中读出他们的心声。
然而,在当前很多课堂里,师生之间更像是雇主与长工之间的关系,雇主为了榨取最大的利润——分数,拼命地挤压学生的学,学生也为了分数只好整天硬着头皮写呀!记呀!做呀!背呀!师生之间没有一点儿人情味,学生更像的教师的工具,自然学生也无法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是对人性的摧残,他让孩子变得麻木、冷漠,让教师教的厌烦、失意。
我不喜欢这样课堂,不喜欢成为这样的教师,更不喜欢让学生成为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如果我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能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7
根据教材的安排,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这节内容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修订后增加的,我还是第一次上这一内容,因而,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这节课了。
由于去年在《人民教育》上看过特级教师华应龙上的计算器一课的教学实录,看过后很是惊讶,敬佩华老师能把计算器教学上得如此精彩。当时,对上计算器这一教学内容就有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当自己准备上这一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参考一下华老师的教学设计,因而,前天在网上找到华老师当时上这一课的实录,打印后仔细研究了一晚上。
华老师在这节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掌握计算器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和发现数学思考的意义,从而,即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本领,又能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计算器的作用。因而,他在课堂上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陷阱”,一次又一次精彩的交流与对话,一组以一组巧妙的题型,一句以一句精辟、深刻的哲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洗礼。
华老师的课精彩,除了他精妙的设计外,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教学艺术感染人,这种东西不是一、两下能学到的,为此,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学生的情况,更多地汲取了华老师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主,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的特点,适应增加了一些具体操作的示范,这样一来,课时拉长了,内容变多了。同时,也认为这样做即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器的四则运算,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数学思想的教育。
今天从上的两节课来看,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这个要求初步达到了,但两节课上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一是课堂上没有预想的那样,有精彩的交流与对话,好像学生更喜欢听我介绍计算器方面的一些知识,更喜欢用计算器做一些运算,而不去思考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正是由于学生没有问题,整节课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味道。
二是我在课堂组织上欠紧凑,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有些勉强,整个过程有一种我牵着学生走的感觉,缺乏对学生有意识地引导,特别是在提供素材基础上的深入思考。自然学生的思维只浮在浅表层,只是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用法,没有有效地拓展他们的思维。
三是教学关注的点多少还存在着些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时候是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掌握计算器的基本用法,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如何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考。
四是个人素质水平有限,无法达到从一个很高的高度来把握这节课的教学,正是由于这样的眼光与能力,所以无法做到华老师课堂上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7
分班后,不仅只带一个班数学,而且一个班的人数比原来少了许多,由原来的69人减少到现在的55人,这样一来,我就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帮助班上几个学困生了。
到底怎么帮助他们好呢?如果一味地像其他人那样,通过一点一滴的辅导、讲解,可能对于当时的知识学习有利,效果比较明显,但这里面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些孩子是在你扶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他们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依靠着你才能实现,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一旦脱离了“扶”,必然又会回到困难生的行列。相对而言,这只能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能不能找到一个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办法呢?围绕这一问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些细致的摸排,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分类,如:有些是因为行为习惯不佳,产生学习困难的;有些是因为基础不扎实的原因产生问题的;还有些是因家庭原因而产生学习问题的;同时,也不排除确实因智力的原因而产生学习困难的。这样分类之后,虽然都是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因产生的根源不同,下一步采取措施时,自然要分类对待了。
其次,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习惯上的问题,这不是一天、两天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需要家庭、学校、其他科任老师的共同配合,难度比较大,对于这些孩子当下主要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适时加以点拨。对其他几类孩子也进行了必要的学习干预。
再次,寻找突破点,运用各个击破的方式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加以干预。如果面向所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全面开花的话,不仅你的精力、时间跟不上,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如果能帮助一个孩子实现“脱困”,对其他孩子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
为此,我在对其中几个学生比较后,发现小贵学习的潜力很好,只是由于家庭(父母是文盲),习惯不好而产生学习上的问题,因而,我在课堂上、课间有意识地展示他成功的一面。不仅是语言上鼓励,甚至连神态上也注意对他加以关注,不过这些对他的关注,都是在一些他人看来很随意的活动中进行的,不让孩子感到我是在刻意地关注他。
或许是平时小贵很少得到他人的关注,当他在课堂上随练本上的作业得到表扬时;当他聚精会神地听讲时得到激励时;当他测验成绩进步时得到大家肯定时;眼睛中总是闪动着跃跃欲试的好胜心,一股发自其内心的上进欲望正在他的身上形成。此时,小贵那些平时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拖拉作业的毛病没人让他改,他自己已改掉了许多,放学后再也见不到他留下来补作业的情景,笑容也时常荡漾在他的脸上。
我不能肯定小贵能变得有多好,但可以肯定地说,他正在朝好的方面发展,或许他在前进的过程中会再次出现反复,但我相信,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他一定能从学困生的列中走出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7
暑假期间陪儿子看电视时,一天看到央视10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播放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在国外的一个小镇上,周边的山林中盛产一种坚果,不过这种坚果的外壳很硬,一般动物根本不去理它,但它却成了一种动物每年秋天美味佳肴,你或许会认识是猴子等大型动物,那你就错了,喜欢这些坚果的是一群乌鸦,怎么会是乌鸦?难道它能用嘴做啄开坚果坚硬的外壳?
如果这样想,那你就太低估了这些乌鸦的智慧了,画面上的乌鸦先用嘴衔上一枚坚果,停在人行道上空的电线上,车辆来之前,它会把坚果抛在车轮经过的地方,这样,车轮一压,坚果的坚硬的外壳就破碎了,果肉自然就露了出来,此时红灯亮了,乌鸦会赶紧飞到马路上美美的吃一顿,当绿灯亮起时,它又会飞起,如此往复,马路上留下的是坚果的外壳,美味的果肉全进了乌鸦的肚子,看着这样聪明的乌鸦,实在是令人感慨不已。其实,乌鸦并不是有多聪明,可能它们善于观察、敢于尝试,这才有收获到美味的结果。
今天我在课堂上,发现我班的孩子也好像是一群小乌鸦,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打开了数学的“坚果”课。
【片断】
师:240+390=,谁会计算?
思考了约有二分钟,有学生开始举手。
生1:老师,我会算24+39=63,240+390=就是24个十加39个十,等于63个十,所以240+390=630。
师:怎么样?大家发现生1同学想的办法好吗?
生2:这样想我听的懂,我喜欢。
生3:我不是那样想的,我是根据原来学习百以内数加法的方法来想的,比如做24+39=,可以想把39分成30和9,24加30等54,54加9等于63,所以,我先把390分成300和90,240加300等于540,540加90等于630。
师:你真不错,能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厉害!(竖起大拇指)
生4:我用凑整的方法来想的,我看240还差60就是300,就先从390中拿出60来,这样390就变成了330,240加60得300,300加330等于630。
师:你怎么会想到凑整的方法?
生4:我们在一年级不是学过凑十法吗,所以我就拿来试试。
师:真不简单!
其他学生在前几位同学思考的基础上,又变化出许多自己的想法,他们正用自己的观察、思考,探寻打开数学知识这枚坚果的办法,
……
学生的探索仍在继续。
【思考】
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总是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更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把目光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这样一来,孩子再面对变化的世界时,能够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如果放弃了对学生思维方法上的培养,虽然你今天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枚知识的坚果外壳,让他品尝到知识的甘甜,但他却无法拥有自己打开知识坚果外壳的能力,只能成为一个学习上的拾人牙慧者,或可怜的旁观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7
上班几天以来,感慨颇多,心绪一直不宁,感觉到自己不会教书了,对自己一直坚持的教学原则产生了疑惑,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
事情是这样的,这学期分班后,我听到了不少风言风语,原因是上学期期末考试时,我带的两个班考试成绩不理想。刚开始听到时也无所谓,无非就是孩子们的成绩暂时差一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应该没什么影响,但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由于学校中的某些人加以操作,发现人们看我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面对众人异样的眼光,我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怀疑,难道我原来的做法都是错的?
这几天我冷静下来,把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其他能考高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比较与分析。
先说说自己吧,每天,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我最关注的就是课堂教学效果,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调动学习积极、投入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效果自认为还可以。课后作业分两块,一部分是每天不到15分钟的课堂反馈作业,一部分是每天20分钟左右的家庭作业,除此之外不要求学生做任何课外作业,对于教材安排的选学题与思考题完全按教参的要求,尽可能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去尝试,不对所有孩子提出要求。这样的做的目的,希望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自如。
再说别的教师,具体的备课我不太清楚,不过大部分教师的备课本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写。从偶尔听的一、二节课上,基本上以教师的讲为主调,他们的课堂学生很安静地听,不像我的课堂,学生讲的多。教师对于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要求学生背、记,曾经有老师与我在聊天中说过,我们还是老办法。有时偶尔打他们教室经过,发现教室更像是在上语文课。学生的作业比我布置的多的多,除了书本与基础训练上的全做外,还另外购买了一课三练或课课通什么的,这样一来,学生作业训练的机会多了,负担自然也就重了。不仅如此,这些老师平时总与担任一些副课的老师“抢”课,自己担任的其他课基本上都在上数学。
其实,作业量的多少,对优秀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作业多只会让他们讨厌上数学,但对一些差生来说,如果你死“抠”的话,那考试的成绩就不一样了,大量的强化训练可能会让他的成绩多少会好一些。
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我也采取与他们同样的方法,说实话取得好成绩很容易的一件事,最起码不会比他们差,但如果我这样做的话,必然会给孩子们的思维加上了框框,是在拿孩子的未来与前途当筹码,牺牲孩子们童年的快乐、牺牲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换取眼前的分数,换取所谓的好老师的评价。
我很迷茫,也很无奈,我真得不会教书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7
开学已有几天了,发现班上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孩子,跟原来比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出色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
【小鑫】
这个孩子在班上可是个大块头,不仅个儿高,而且长得也很魁,大大的脑袋,胖胖的身子,就是这样一个平时看上去很精神的孩子,上课时总是软绵绵的,一副无精打彩的样子,自然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就好不起来,虽然通过各种方法教育他,但收效甚微。
然而,这学期开学以来,发现小鑫在课堂上总是精神百倍,底气十足的样子,课堂上的作业不仅能及时、准确地完成,而且,一改原来书写马虎的习惯,字迹工整规范。面对孩子这可喜的变化,我打心眼里为他高兴,因而,只要有机会,我总想办法鼓励,希望他能把这股学习的劲头一直保持下去。
【小纬】
在班上是一个性格极为内向的孩子,虽然是个男孩子,性格上更多像是个女孩子,上课从来不敢举手发言,如果你哪天看到他举手,那真是难得,平时也很少有笑容,可能是原有的学习基础差,孩子已初步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面对出现的任何问题,他都退缩,完全没有一点自信心,有一次甚至听家长说,孩子在家做作业时,一旦题目做不出来,就用手不断地打自己的头,说自己笨。
这样的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是智力上有问题,而是心理上有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他首先自己打败了自己,接下来你让他怎么能学了,因而,平时的课堂上只要他愿意,我都尽可能地找机会让他展示自己,但从不对他提更高的要求,虽然学习的效果不尽人意,但毕尽孩子健康成长是大事。
这学期开学以来,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小纬的笑容了,也经常能看见他高高举起的小手。好像信心又回到他身上了,或许是课堂上快乐的体验影响了他,抑或是他真的懂事了,每天小纬的作业完成的即整洁又正确,还得了好几个红五星。如果小纬自信心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相信他会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小贵】
小贵这孩子一直是班上的一个麻烦,如果你留孩子下来补做作业,他一定是其中的一位。孩子个头不高,长得也瘦弱,由于父母都是菜贩子,平时根本没有心思照顾孩子,再加上父母都是文盲,有时想管孩子,也不知从何管起。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也就“望天收”了。
今年开学以来,可能是我有意识地加强了对他的上课管理,课堂上经常能看到他专注的学习状态,作业也比以前大有好转,有时作业错了,你只要稍稍指点一下,他很快就能完成,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能是发现自己的努力后也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课堂上的小贵变得越来越活跃了,学习的积极越来越高。
【思考】
其实,三个孩子原来在班上一直都是学困生,虽然现在有些进步,但他们在学习上仍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然而,不论孩子现在学习上存在多大的困难,作为一名教师,都应善待他们,有时甚至应给予他们更多地关爱。
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性,有些孩子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孩子发展的晚一些,但不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用平等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孩子,即使我们心里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某个孩子有看法,如果你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都不应表现出来。
小学的孩子虽小,但对老师的态度非常敏感,往往你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因而,面对孩子时,我们应更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想想,这时,或许你的心态会平和许多,不会再为争那一、二分差而逼着、压着、追着孩子去学。
善待孩子,尤其是善待学困生,做起来可不那么简单。但如果你心中能想着孩子的未来,你每天一定能都用全新的目光看待每一个人,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8
下午到校后,急匆匆地赶着批改上午布置的课堂作业,由于今天是有关亿以内数写数的练习课,难度不大,作业量也不重,作业的效果还不错。虽然,有孩子也有错,但大多都是粗心产生的,但改到小楠的作业时,发现不对劲,首先是昨天的作业,他没有订正,今天的作业他又少写了一大题,并且完成的题40%是错的,这孩子怎么了?难道这几天上课的内容没有掌握?
抱着这样的疑问,第一节课下课后,请同学把他叫到办公室来。
“你看你,昨天的作业不订正好就走了,今天的作业又少做了题,怎么了?不会做吗?”
“不是的,我忘记了。”小楠说。
“今天布置作业时,老师一再强调,你怎么就不记得呢?”
小楠抿着嘴看着我,不出声了,我知道,他肯定又是玩得忘记了做作业。
“今天就算了,以后可不能拖拉作业了,赶紧把作业拿去补上,顺便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小楠拿着本子赶紧走出了办公室,我想他一定是去订正了。由于第二节课是体育课,我带学生上体育课去了,小楠订正好作业也到操场上来了,我问他作业完成没有,他说做好了。
孩子作业中有错,订正是很正常的事,但等我下课后回到办公室,再一次批改几位订正的作业,当批改到他时,发现他订正的六小题作业,竟然错了五题,当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难办,赶紧找人把他找来,让他自己看一看自己的作业,看后作业的小楠,依然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气的用本子拍了一下他的头说。
“你这是订正,你也太糊了。你现在把作业本拿去,把昨天和今天的作业全都重做起来。”
此时,正好他的班主任也在,可能是语文上他也是如此,班主任乘机也批评了他几句,开始还好,几句话后,小楠突然把本子一扯,气冲冲地说。
“我不在你班上了。”
当时办公室几个老师都懵了,孩子跑出了教室,把我和班主任尴尬凉在那。说实话面对这样的孩子,有时真让你哭笑不得。
夕会课后,经过班主任的教育,小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对于要订正的作业,他总是很不情愿,并且理由很充分,他说。“妈妈如果发现我留下来订正作业,要把我打一个小时。我怕挨打。”一边说一边很委曲地抽泣。
听了孩子这话,我当时就笑了,心想怎么会这样的妈妈,更何况他妈妈我也熟悉,相信不会像他说得那样。我没有让他马上走,而是对他说。“你必须订正好,才能走,你妈妈我去同她说。”说完话我急匆匆地赶去开始例会了,小楠依然不放弃地跟着我走到楼梯口,看着我不理他,只好回到教室去了。正好,在教学楼下看到来接他的妈妈,于是,把小楠今天的情况简单地告诉了他妈妈,并嘱咐他妈妈到教室陪他订正完再走。
一开会结束时,我发现小楠与他妈妈也下楼了,相信他已订正好,虽然他今天回去晚了点,但最起码让他受到一次责任教育。
【思考】
现在很多孩子,学校里很难教育。究起原因,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节。当前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家中往往疼爱有加,更有甚者是过分溺爱。因而,这些孩子来到学校,面对学校的行为规范,学习要求,根本无法适应。
再加上,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整天眼睛只盯着分数,对孩子品行、性格、思想等方面,根本不去关心。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就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发了芽。此时,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反过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一些看上去很聪明的孩子,学习上怎么也无法提高,这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些家长,孩子别的方面有问题时,无所谓。而当孩子学习上出现了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没有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正确面对错误的心理,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性格都很怪,很多看上去很听话的孩子,有时说不定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动作。
从今天这件事,可以看出,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光只看他的考试分数,更要关注他的全面成长,只有当孩子的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成长时,教育才真正落到实处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8
【案例】
今天上课学习的内容是亿以内数的写法,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写法,再加上昨天刚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根据学习上的迁移规律,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应该是一个不难的内容,因而,今天上课伊始,我是由学生自主尝试写亿以内数引入的。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亿以内数的写法,下面老师先出道题考考大家,你敢试试吗?
三万写作( )
生:(很多学生发出轻蔑的笑声)太容易了。
检查后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写出来了。
师:好,现在老师出一道难点的。一百二十万写作( )
生:(有人很快解决问题,有几个人有些问题,好像在思考什么)
生1(板书)1200000,
师:写的对吗?哪位同学读一读。
生2:分级后是读一百二十万,没问题。
可能是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孩子都很兴奋,要求提高难度。
师:一千零三十万写作( )
题目刚一写出来,坐在讲台边的小D忙不叠地举起了手,更多的人也争着想回答,看着很少举手的小D,我毫不犹豫地请他上黑板,大家的眼睛全都看着小D在写。
小D:(一千零三十万写作:10000300000)
刚一写好,班上出现一些骚动,我赶紧对小D进行了评价。
“大家看小D今天都敢大胆举手回答问题,做得真不错,大家来看一看他做的题有什么问题吗?”
生3:老师,他写错了,按他写的是一百亿零三十万,不是一千零三十万。
生4:我认为小D有进步,你看他都能上黑板了。
生5:他个级写对了,就是万级没有写对。
师:小D,你看大家都表扬你了,以后如果你能更加认真学习,主动与同学交流,你人越学越出色的。
……
接下来经过大家共同的研讨,逐渐明确了亿以内数的写法规则,小D也在也大家的共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写数方法,其中在完成的四小题“做一做”中,竟然做对了两题,小组的同学奖励了他一颗大大的红星,小D露出了少有的笑。
【背景】
小D是一名阿尔伯格综合症的患者,其通俗的说法就是自闭症前期,孩子从入学第一天开始,行为异常,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不知道上课是何事,不知道学校的基本常规,不知道……,当时面对这个孩子,真有点无奈,但更多的是同情。因为这个病症对孩子来说本来就不幸,如果为了所谓的考试成绩,而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伤害。
因而,从一年级开始,我从不对他在学习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尽可能降低要求,虽然,每学期期末考试他只能考十几、二十分,但看着他在学校过得快乐,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了。孩子的家长每每见到我时都诚惶诚恐地说,老师,真对不起,孩子给你拖后脚了。而我每次都会真诚地对他说,孩子在学校过得快乐比什么都重要,你不必太在意成绩了。
就这样,小D从一年级一直跟着我走到三年级,虽然,在学习上没有多大的起色,但一些行为上还是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课堂上他不再是只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中,经常会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学习举动;课后也能与一些同学玩耍嬉戏,笑容也经常挂在他的脸上。
【反思】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为什么而存在。是为了每年的期末考试成绩?还是为了博得虚浮的功利?是为了迎合社会的低俗?还是为了坚持教育的本真?是关爱人的生命成长?还是删除童年快乐的帮凶?
面对纷繁的功利社会,教育已迷失了过多的本性,呼唤教育本真的回归,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强的声音。
尊重人,把学生当平等的人来看,应该成为我们实施教育的最底线。在一个处处尊重人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自然会形成健全的人格,自然会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样的孩子不论他将来做什么,他的心态一定是健康的。
因而,尊重孩子,不仅尊重优秀的孩子,更应尊重有缺点的孩子,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不只是简单由孩子自身原因造成,有时其中糅合着很多复杂的东西,如果因此而轻视他们,不仅对孩子们不公平,更是对教育本义的曲解。
尊重与平等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没有尊重的环境,一定不会有平等存在,更不会有民主。因而,我们的老师眼中不光有成绩,还要有人,有孩子的未来,如此一来,我们再面对一些所谓的学困生时,心态一定平和了许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8
上午第二节课刚结束,我回到办公室,四班的江老师一见我就笑着对我说,“齐老师,杨晗生气了,她等会要找你算账了”。
我有点摸不着头脑,问,“她要跟我算什么帐?”江老师还是笑着说,“她发现你今年分班后你不再教她们了,就生气了呗!”
“哦!是这个事呀”,我也只好笑笑不理了。
按照我校一贯的做法,到了四年级,只要师资容许,都要进行分班,一则是学生数太大了(均在70人左右),二则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因而,今年分班后,五个班每个班安排了一名数学老师,自然,我必须从原来带的二班和四班中,抽出一个班给别人带,对于我来说,带二班、四班都无所谓,说实话,两个班的孩子与我处得都不错,虽然,我没有把他们的数学教得有多好(指分数),但两个班中绝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欢上我的数学课,与他们在一起的三年时光过得非常快乐。
分班后,学校安排我担任二班的数学课,自然四班只能由别的老师来教了,看着那些平时天天在一起的孩子,有时去卫生间走过他们窗前时,心中多少有些失落感,可每每仍听到孩子甜甜的打招呼声,多多少少又得到些许的慰藉。
刚刚下课时,我还碰见了杨晗,她用很复杂的眼神与我打了个招呼,当时,正好听二班一个孩子问我,是不是我带他们体育课,我说是,这时,我发现杨晗的眼中一丝闪光跳了跳,好像她有什么话想说,却又没有说。
不光是杨晗,很多四班的孩子,现在见到我时眼中流露出的神情都很复杂,有失望、有眷恋、有……
其实,每个人多少都有一些恋旧的心理,我想过了一段时间,等她适应了新老师上课的风格时,她会慢慢地好起来。如果有机会,我会开导开导她,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结束,可放学下楼时正好迎面碰到杨晗的妈妈,她妈妈说。
“齐老师,你怎么不带杨晗她们了?”
“没有办法,学校的安排我要服从。”
“杨晗前天一听说你不带她数学,就很生气了,不过昨天,她听其他学生说,你还带二班体育课,以为你也带她们班的体育课,还高兴了好一阵子。可今天中午回家时垂头丧气,一问,原来她知道你只带二班的体育课,不带她们的体育,一个中午都不高兴。”
家长的话,让我不知说什么好,只好憨厚地笑笑。
面对孩子的生气,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愧疚,但更多地是让我感动,感动孩子对我的感情,更感动孩子们的信任。虽然,我与他们接触的时间不长,但三年的课堂生活,让我与孩子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我真诚地感谢孩子们三年来给我带来的快乐时光,我会永远记住每一个杨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8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上课,第一节就是我的数学课,由于学生的课本还未发放,座位未安排,第一节课只好给我班主任发书,排座位,看看上午我没有课了,我就联系了一年级的两位老师,完成学校布置的起始年级新课程教材的培训事宜,差不多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下午我有两节课,一节是二年级的科技活动,一节是本班的体育。虽然两节课都没上什么内容,但孩子们的一些表现让我又找到了教育乐趣。
场景一:
“齐老师,你怎么今年还带我们体育课?”旭说。
“我怎么就不能带体育课呀!不相信我?”
“体育课在哪儿上?”
“当然在操场上啰。”
“真的?”
“不相信我?只要天气好,当然在操场上。”
……
【思考】:孩子问这话的潜台词就是,数学老师上体育课,还不是把体育课用来上数学课。其实,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我们不安排一些必要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的活动,这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孩子天性的做法,学生当然不喜欢。孩子们这样问我,是因为平时这样的现象太多,担心他们又失去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虽然,我可能上不好体育课,但我会带着孩子们走向操场,寻找快乐。
场景二:
“老师,我跟你比赛跑。”耀说。
“这么大热天,跑什么步。”
“比吗。”
“齐老师,你跟我们比一比,如果你赢了,你就是我们的体育老师,输了,只能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小翼说。
“那好,那天找个时间我们比一比。”
【思考】:实质上,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总认为老师一定比他们厉害,否则怎么能当老师,这一简单而又朴实的想法,正蕴含了现实教育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试想,一个从不读书、思考的人,怎么能教孩子们去阅读与思考;一个从不探索新的思想与方法的人,怎么能引领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们的想法是朴素的,但又是最简单地反映出了,一个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素养。
场景三:
“小夏,一个暑假过来,你可长胖了许多。”
“她天天吃了饭就玩,当然胖啰。”航抢着说。
“你看,我们班好几个人都长胖了。”夏说。
【思考】:暑假,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快乐的时光了。孩子们在暑期长胖了,气色过好了,可以看出,当前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孩子们过得不快乐。试想,一个长时间生活在不快乐、紧张的环境中的人,你想发胖都难,别说气色好看了。
按说,学校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地方,但现在的学校中的孩子却很难快乐起来,他们的压力太大,学业的负担太重,身心负荷太强。这种环境不改变,快乐的童年生活只能成为童话里的想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8
今天我们才真正地开始上课了,第一节课是三0四班的数学课,刚进教室不久陆续来了四、五位转学生,准备上课的情绪一下子没了,只好先用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聊了聊天,了解了一下孩子们暑期的一些情况,谈了谈这学期数学学习的内容,可能过了七八分钟吧,看看再没有人出入,与学生一商量,我们上课吧。
今天上的是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口算。上课伊始通过聊天了解到暑期有部分学生出外旅游了,因而,我创设了一个假如你准备出游,会选择那条旅游线路的情境(我提供了旅游线路的报价表)。由于我们这儿地处旅游区,不少孩子的家长就在做旅游,他们对旅游过程中的事知道的比我还要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说明了选择的理由,还计算出如果自己一家人(二~五人之间)全程的费用,计算的方法有人选择用加法做,如50+50+50=150元,也有人选择用乘法:50*3=150元,在讨论中有学生提出意见了。
生1:用加法快,我们已学过了。
生2:如果有10人,20人,甚至几百人怎么用加法算呢?
生3:也能用加法呀?不过太麻烦了,找不到那么长的纸。
生4:(提意)我看还是用乘法好些。(生4在班上有些号召力)
众生都在倾向生4的意见,纷纷点头。
这时生1有点吃不住了,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对生1说:老师支持你,你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过你刚才听过其他同学的意见了,你认为今后做题选什么方法好呢。哪知生1说还是用加法,他说:我喜欢用加法,用加法做我不错。面对生1的观点有些同学不高兴了,说你有简单的方法不用,用麻烦的,真是!我告诉生1,没关系,你就用你喜欢的方法。
在接下的学习中,生1一直用他自己的方法在做题,并且做得也很快。按说似乎这件事就过去,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方法引导生1在比较中优化自己的思路呢?正好有道题是3个600是多少,我把题改为600个3是多少,出题后大部分同学都知道,用3乘6个百,也就是18个百,既是1800。而对生1来说就苦了他了,出题后他一直在写,等大家都完成了,他还在写,为了不影响他,我布置其他人做作业了,别人作业都完成了,他还没有完成,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走向他摸摸他的头问:怎么样,做完了吗?他说:老师,还没有呢,并且面带羞涩地说还是用乘法快。我说,真的吗?他点点头。课后他交上来的作业都是用乘法来计算的。
反思
面对生1在课堂的反应,如果简单的打断他,强制性地要求他按照老师或大家的想法,可能他的作业情况会更好些,学习的效率更高些。但你却在整个过程中失去了许多看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孩子的认真、钻研、独立、思考、执着的精神,以及完整人格形成所需要的过程。我们的孩子需要成长,成长的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打磨,老师可以引导他,而不应强迫他去适应设计好的成长线路。同时,我们的课堂也不能为了短期的功利行为,而牺牲孩子们长远的未来与希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9
【背景介绍】小梓栋一年级刚入学时有孩子叫他“孬子”,对于个别学生这样的称呼我进行了严厉批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这个孩子确实有问题,在课堂上他完全是一个孤立的人,他与其他学生完全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他完全置之度外,在课堂上他似乎是一个透明人,看其在,却没有任何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反映。与其接送他上学的家长,也就是他爷爷聊天得知,这孩子得了一种奇怪的病──阿尔伯格症,即自闭症前期。家长为孩子走遍了全国各地求治,但由于该病原因复杂,当今世界还没有对症治疗的药物。再加上父母离异,虽经多方治疗也不见有什么好转,现在完全由他爷爷在陪伴,更不利于他成长了。虽然他有这种怪病,但他的理解能力不错,与人交际能力和记忆力太差。一年级时他的数学作业根据我的特殊安排,基本能完成。二年级由于知道难度加深,他学得就更吃力了,虽然他爷爷每天认真辅导,但他的学业还是很差,考试只有十几分。家长着急,我也着急。真希望他有一天从灰色的自我中走出来。
今天第二节是三0二班的数学课,由于刚上完新课,接着的是一节练习课,为了打破单调的练习方式,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采用了抢答、限时完成、互相出题、竞赛等方式,加上三0二班的学生相对来说要活跃一些,因而,整堂课上学生从开始到结束基本都处于一个亢奋的状态,他们在不断的成功的诱导下,一步步地拓展着自己尝试的范围与深度,对二、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掌握更为熟练,不少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做题规律,不仅作得对,而且做得很快。面对学生的这种状态,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一低头发现坐在我讲台边的小梓栋也兴奋的直跳,我心里在打鼓,他又要做什么意外的事?
为了便于观察他的情况,我安排其他学生做竞赛题,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做得又对又快的前十名同学可得一面小红旗。借此机会我仔细观察他在干什么。发现他也在做竞赛题,并且做题的速度不慢,当大部分学生都兴奋地说我做好了的时候,他也就剩下二小题未做了,我在他耳边轻声地说,快点写,如果你全做对了你就得一面小红旗。为了鼓励他,我还对大家重复了我对他说的话,并问大家你们说好不好,同学都在为他加油。就在我讲话的瞬间,他已做完了全部的题,我眯了一眼,他可能做得全对。经过交叉批改,果然小梓栋是全对,这时他的同桌给他画上了一面小小的红旗。梓栋把书拿到手后,兴奋地“嘻、嘻”笑了。当我把小梓栋作业情况告诉大家时,同学们都兴奋地“耶”了起来。其中有同学开始评论小梓栋了。
张冀:梓栋现在变得聪明多了,他都得到了红旗,我都没有。
周行建:是的,梓栋昨天还自己把作业交给了我。
董晓夏:他现在比某某都好些了。
我说,同学们,梓栋现在上课也能认真听讲了,如果他今后在学习上还有什么问题,你们要帮帮他。好吗?小梓栋似乎听懂了大家的谈话,一直微笑地点头。
为了不影响教学的进度,我开始布置学生做课堂作业,并对小梓栋昨天作业中的问题一一告诉他。
师:梓栋,你昨天作业还有几题没有做呀。
梓栋:嗯!(平时他说话都是单字)
师:昨天那几题全做吗:
梓栋:嗯!
师:把它们补上好吗?
梓栋:嗯!
师:今天作业是那几题?会做吗?快做好吗?
梓栋:第9、11题,好的,会做!
我摸摸他的头说,爷爷来时告诉爷爷,你今天得小红旗了,这时他笑着开始了做作业,虽然直到下课他的作业还只做了两小题,但今天的整节课他都很快乐。
反思:
学困生,特别是有生理或心理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特殊教育群体,如何在普通学校对他们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更是让很多一线教师头痛的问题。很多一线教师都把他们当成自己工作中包袱,因为他们的存在影响自己的工作成绩。
然而,众所周知这个群体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很不幸,如果再让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快乐,他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阴冷。我们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出几个人才,更重要地是培养和帮助所有孩子健康成长,尤其是对于这样的孩子,更要给予更多的爱,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在爱的阳光下慢慢地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
我想如果小梓栋每天都处在快乐的微笑中成长,即使他的病不能痊愈,他也享受到一个孩子应有的童年时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9
【案例】根据教学的进度,今天该上二、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了,昨天晚上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二、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乘法,并且从学生作业与课堂反应来看,大部分孩子口算学得都不错,不仅算得快,而且都有自己的方法,有些人还发现了快速口算的小规律。根据这些情况,在笔算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通过从表内乘法的笔算的方法上导入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再结合刚学过后相应的口算,心想学生会很快掌握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然而课堂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下面的课堂中的一个片断。
师:下面这道题有大家会用笔算方法做题吗?做对的可得一颗五星。(板书:12×4=)你们……,(我的话还没结束。)
众生:(很不以为然地)切,我早就会做了,
生1:(几十秒后)老师,我做得对吧。
师:不错,你知道应按什么顺序吗?
生1:我早都会了,先乘个位上的数,再乘十位上的数,哪一位乘得积就写在哪位下面。我还会做有进位的乘法呢。
生2:我做好了。
生3:我也做好了。
……
二分钟左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做好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书写格式与计算方法完全正确。再让学生集体进行评改,除了一名学生因个人特殊原因外,再无一人有错。
师:谁能把计算二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众生:我!我!
(似乎他们都知道,真得都会?我随意点了一个学习一般的孩子)
生4:写竖式时数位要对齐,先乘个位上的数,再乘十位上的数,哪一位乘得积就写在哪位下面。(轻声说)我爸爸早就教我了。
生5:我姐姐告诉我的。
生6:昨天口算时我就是这样想的。
众生:……(纷纷说自己会的理由)
生7:我还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众生:我也会,那谁不会。
师:真的!你们在随练本上自己写道题试试,我再请一位同学在黑板试试。
生7上黑板写出了一道231×3的笔算竖式。他书写的方法与格式完全正确,再组织同小组的学生互相一检查,嘿!神了,几乎又是全做对了。教学效果吗自然也就不必说了。
师:同学们真不错,学会了自己的学习,你们真得会学习了。(这时我看了一下时间,也就过了十五分钟)
……
【反思】
首先,课堂教学应根植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社会中的一员,会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在与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智力与经验都在发展,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忽视了孩子原有的知识经验,一味地按部就班地实施你所谓的教学,你的课堂不仅不是孩子们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剂,而且会成为扼杀孩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牢笼。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眼中要有学生。我们现在很多数学课,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不可谓不丰富,气氛不可谓不活跃,媒体不可谓不多样,应该说该用的都用上了,该做得都做了,唯独教师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眼中没有学生,他的思路以教案为中心,他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核心,他的方法以自我为中心。其结果,不论什么学生,他都从一个自认为的知识起点来展开教学。看热闹、活跃的课堂,其实都是教师在做戏而已,所上的这节课没有给学生带更多的惊喜与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外热而内冷。
再次,学会处理好数学知识与整个数学学习的关系。现在的家长个人的文化素质较以前大有进步,面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很多家长辅导孩子是绰绰有余,但他们更多地是辅导孩子如何做题,而很少关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孩子在家长的辅导下所学会的数学知识,很多都是零碎或孤立的。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在的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着重于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借助孩子已掌握的孤立的知识形成完成的数学思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9
【案例】上个星期刚上完二、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由于起点低,与原有的表内乘法笔算方法有些类似,孩子们学得很欢,一上课就让我出题给他们做,甚至还有学生说:老师,我星期天在家里做作业时,笔算做得又对又快,妈妈都夸我呢。正好今天的练习课,我也想了解一下学生一个星期来整体的学习状况,顺势我就出了八道笔算乘法让学生做,并以竞赛的形势展开,竞赛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个体之间借助题目进行评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优秀者可以得到五角星的奖励;第二个层次是小组之间的评比,每个组大约是6~7人,每组的基分是100,小组内每一个全对的孩子为本组争得10分,最后综合评比,看哪一小组的分数最高,那一组就被评为本次比赛的优胜组,小组内每位同学都可得到一朵大红花的奖励。
我一直以为,在中低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一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则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则还可以在创设的氛围中有利于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因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采用。
然而,今天三0四竞赛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让我产生了一些更多的思考。学生在独立评比过程中没有什么问题,每个人之间的操作规范、快捷,但在小组评比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场景一】
生1:老师,老师,我们组是哪些人?
师:你们班主任不是早把你们分好小组了吗?
生2:我们这个组带不带小伟?
生3:他不是我们组的,
生1:(怕我不相信)是的,他不应该是我们组,
生4:(小声说)他做的题都是错的,在我们组,我们就比不过其他组了。
师:他不是一直都跟靠讲台的这一组吗?应试是你们组的呀!
生2:语文老师讲(班主任)坐在讲台边周围的四个同学一组。
师:是吗?我怎么不知道?
生1:就是吗。
师:其实小伟现在的学习很努力了,你看,他今天只错了一题,很不错呀。
生2:(小声咕哝)反正我们组不带他了,去年带他,我们从来没有得过第一。
师:得第一是很好,但你们能帮助同学取得进步不是更好吗?
师:你们小组讨论一下,看愿不愿意带上小伟同学。
……
第三小组众生:好吧,我们带小伟。(有些勉强的样子)
(在我与学生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小伟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一下看一看同学,一下看一看我,从他的眼中我能看出失望的情绪,幸好最后第三小组的同学接纳了他,他的情绪有了一些缓解。)
【场景二】
(评比结束后)
生1:就是你,就是你,让我们组又失分了,
生2:每次都是你错。
小云:(低着头,一语不发,情绪低落的样子。)
生3:下次不带他了,(本组的部分学生附和)
……
【反思】
一、课堂竞赛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原出发点是想通过课堂竞赛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然而今天的场景让我看到了竞赛的另一面,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再加上求胜心切,一旦出现阻碍他们取胜的因素,他们必然会想尽办法排除它。而这样一来失去了我原有设置竞赛的初衷,没有达到通过竞争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更别说团结、互助等美好情感体验了。
二、课堂竞赛能发挥多大的积极作用?课堂竞赛活动可能对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或中等以上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基础薄,能力差一些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了,试想你非得让麻雀与老鹰比高,怎么能比呢?其结果是让那些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勇气,竞赛不仅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是让他们饱尝了失败的痛苦。
三、课堂竞赛该怎样开展呢?通过对本节课中现象的反思,我想今后的课堂竞赛还是一定要有的,但形式与内容应做一些调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竞赛中尽可以能提供可选择的内容,实行模糊式的评比,淡化竞争的意识,强化合作与团结的意识,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竞赛中找到惊喜与自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49
【现象】
今天上午的两个班的两节课都是练习课,练习的内容有一部分是中间有零的乘法笔算,更多的内容是综合性的练习,既有原来学过的加、减、乘、除的笔算,又有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和式题计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中间有零的乘法笔算时,我还是采用了竞赛的形式,只是要求学生可以从教材提供的六道小题中任选三道题做,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性。完成之后我随意找了六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并组织学生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展开讨论,在改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情况。
师: 大家一齐来看一看第四位同学做得,你认为对吗?
3 0 7
× 6 9
_________
2 7 0 3
众生:不对!
师:哪儿出问题了?
生1:他个位满十,没有向十位进位。
师:他进了位呀!(边说边指向该同学写在横线上的进位数6)
生2:他是进位了,但没有把进位后的数加到十位乘得的积中。
师:是这样吗?(故作惊讶状)
生3:十位上应是0乘9再加上进来的6,所以积的十位应写6,而不是0。
众生:就是哦!
师:既然大家说得这样有道理,第四位同学你认为呢:
生4:(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是的,我忘了。
师:我们继续看下一题。(正要往下一题说)
生5:(边举手,边说)老师,我从刚才那题中发现了一个秘密。
师:说说看。
生5:我发现,做中间有零的乘法,还有更容易的办法。
师:哦,是吗?
生5:(迫不及待地)7乘9得63直接写在十位、个位下面,3乘9得27直接写在千位、百位下面就行了,根本不用去乘十位上0的。
师:行吗?大家看看。
众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生6:老师,这样做是容易,还不会漏写进位呀。
生7:我怎么没想到。
师:真得是这样吗?如果个位乘得的积不满十,不需要进位呢?大家找道题试试。
众生:(各找了一些题在试),不进位时,这样不行。
师:大家能不能把生5同学发现的规律再整理一下。
生5:老师,我发现了,如果个位乘得的积不满十,就直接把十位上的零落下来;如果满十,就直接在前一位与本位上写出乘得的数。
师:大家看一看现在生5同学总结的怎么样。
众生:(经过一番尝试后)是的,是的。
师:看来今天大家的收获真不小,以后做这种题会再做错吗?我们应该感谢哪位同学。
众生:生5
师:不仅是生5,还有第四位上黑板的同学,如果没有他的错误,我们能发现这么好的解题方法?
众生:(向生5及第四位同学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
【反思】
往往人们都认为,错误是学习中的大敌,总是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少犯错,或不犯错。然而,从人类发展的轨迹来看,正是由于人类社会在其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犯错,才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可能。孩子正处在成长的阶段,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一次的错误可能就是他们进步的一个新台阶。如何有效地使用学习中的错误这一资源呢?
一是认识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出错,不应简单的一带而过,而应引导其通过分析,认识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去除自己学习中形成的错误认知信息,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实现学习的一次飞跃。
二是借助错误,促进思维创新。在与学生分析犯错原因时,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创新火花的迸发,因为此时的学生不仅对原有知识的结构更为明了,还会对原有知识的各环节关系处理地更透彻,在此基础上,一些简便的、规律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迸出来。
三是结合错误,渗透人文关怀。其实孩子们在学习过程出了错,他本身已经很难过了,如果教师再对其严加指责,孩子不仅原有的错误无法得到改正,就连他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孩子出错时,指出错误是有必要,但应注重方式方法,不应简单粗暴,应把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50
【现象】
数学课本上的选学题与思考题,并不是针对所有学生而设计的,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不对学生提统一的要求,只是鼓励有能力的孩子尝试、思考,今天这节的练习课学习的内容较少,难度也不大,做好作业后还有些时间,我便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的可以思考一下思考题,看看学生考虑得差不多了,我便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
……
(问题:41×3=123 107×3=321,照上面的样子,再想两个乘法算式,它们的积的数字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师:哪位同学发现了规律了?
众生:(面面面相觑,并小声说)这怎么做呀!
生1:老师,这题做不出来。
生2:老师,我找了一个,328×1=328 823×1=823,不知对不对?
师:大家看看生2同学的,认为怎么样?
生3:好像跟书上有点不一样,
师:那儿不一样?
生3:书上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和积,都不一样,生3的全都一样。
师:生2同学动脑筋了,想得不错。同学们能不能从生2和生3同学的思考中能不能得到什么启发?
(众生思考了约有几分钟的时间)
生4:老师,老师,我发现了一些规律。
师:说说。
生4:题目中两道算式的第一个因数不同,但第二个因数相同。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4:我仿造写了一个,123×2=246 321×2=642。
师:怎么样?生4同学的思考有进步吗?
众生:(点点头)
师:还有没有新的什么发现?
生5:老师,我把题目的第二个因数变一变行吗?
师:试试看。
生5:41×6=246 107×6=642。
师:真不错,你的想法又进了一步,愿意继续试试?
(又经过几分钟的思考)
生6:老师,我发现生5同学是把题目的第二个因数扩大了2倍,我也可以把它扩大3倍,也可以得到两个数字顺序相反的积。
师:(作惊讶状)真得吗?大家试试。
众生:(开始尝试)老师,是的,是的,生6说得对。
师:大家真不容易,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准备小结了)
生7:老师,不知道扩大4倍、5倍行不行?
师:(考虑到可能会出现两位数的乘法)大家如果有兴趣,下课后可以试试,看你能不能发现更为奇妙的东西。
生8:(一个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孩子)老师,我能不能把41、107变大呢?
师:(为之一震)大家试试生8的想法?
生9:老师,我试过82、214也行。
生10:老师,生4的123、321就是这样得来的。
众生:老师……
师:(这时下课铃声响了)看来今天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如果有兴趣下课后继续研究好吗?
……
【反思】
一、相信学生的能力。说实话在做这题思考题之前,我是有些担心的,因为这道题过于抽象,繁乱的条件隐蔽了内在的规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独立的解决问题,可能性不大,因而,我做好了讲评的准备。然而,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与水平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从中不难看出,今后在教学中应在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二、创设拓展的空间。在整个的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开始不知从何入手到能自发地拓展思考,其思维潜能在同学、老师的带动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从而由点到面地实现思维的拓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一个激励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与集体的互动,真正实现思维的深入发展。
三、实现全体的发展。往往思考主要是对优秀生来说,中等生总认为自己不行,学困生想都不别想了。我想真的思考题的教学,不仅优秀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中等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学困生也应在大家的感召、引导下尝试进入模仿的情境,这样一来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的机会,都有收获。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1-10 10:50
每天课堂练习是我们教师面对的一个主要内容,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这看似容易的内容,做起来可就不容易了。
【片断一】
……
师:同学们,根据你的能力从课本第22页的第8题中选做5题(本题原有9道计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马上开始了紧张的练习,突然有一学生问)
生1:老师,我知道做什么题又对又快。
生2:我选容易的题,这样做得又对又快。
(由于题中有几道题的难度确实小些,我是想让一些计算能力差一些的同学也有取胜的机会,因而安排了这样一个选择性的练习。)
生3:老师讲了,会做得要选难一点的题。
生4:我才不呢,反正只要做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结束时评改,一部分计算能力强的孩子反而选择了容易做的题,而一些计算能力差些的孩子却不会选择,比赛结果自然是一边倒。)
【片断二】
……
师:这道题哪位同学上黑板?(一道题目不难的人民币计算题)
众生:我!我!
师:大家能不能让不经常上黑板的同学上来试试?
部分学生:好的。
师:(面对下面的举手,寻找了一圈,看到的都是经常上黑板的同学,都是一些平时上课非常活跃的同学)有哪位没有上过黑板的同学愿意上来?
生1:小雯没有上过,她上吧。
师:好的,小雯同学你来好吗?
小雯:(摇摇头,小声地说)不想。
师:(继续寻找合适的同学,但一直没有一个平时能力差一点的同学愿意或想上黑板,最后不得已,只好从经常上黑板的同学中选出一位来。)
……
【反思】
为什么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为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而设置的教学措施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认同呢?我课后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了想其中的原因。
一、教师的差异化教学措施有些一厢情愿,或者说过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了。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如何从千差万别的差异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针对性采取一些教学措施,是实施差异化教学基本保证。片断一与二中,更多的是我的影子,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去,学生钻空子、冷场是教学措施不力具体表现。
二、差异化教学措施是否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在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生知识学得更加扎实、灵活,一些学生知识虽然在差异化的要求之下,可能得到暂时的成就感的现象。对于学得扎实与灵活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成就动机会得到正向的进一步加强。而对那些取得短暂的、表层的成就感的孩子来说,他们一旦与他人比较,仅有的一点成就感会丧失殆尽,因为他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自己比别人差一个层次的东西,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不仅没有得到强化,反而削弱了。
三、大班下课堂差异化教学的难度太大。一个七十几个人的班,学生智力水平、经验背景、知识基础肯定不一样,如果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一是课堂教学时间无法满足需要,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无法协调安排,课堂往往会出现教师忙得两头出火,学生却不卖你的帐的局面。
四、提供选择、降低难度是否就是照顾全体学生的最佳方案。在很多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都提供一些选择性的作业,似乎这样一来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同样的成就。实质上,如果你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表面上看可能是,其实质是学生已在自己的心中为自己与他人划了一道界线。我想最好的办法可能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还是要深入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中去中,真正让他感到老师、同学都是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自己,让他们自己找回学习的动力。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