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创作体会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9 18:53
标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创作体会
梅花,中国的国花。她凌霜傲雪,品格高尚,古往今来,人们把她作为理想的寄托。元朝诗人谢枋得有名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指的就是对一种伟大品格的追求。



我出生在一个三代华侨世家。先祖陈化成将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我是化成祖的五世孙);饱读诗书的外祖父洪镜湖先生,是新加坡知名的爱国华侨,对祖国的抗日事业和家乡的教育与建设,有诸多捐助;父亲陈文旌先生在东南亚文坛颇负盛名,与当时侨居新加坡的作家郁达夫、高云览,新闻界的侨领洪丝丝、张楚琨等先生均为知交。幼年,母亲教给我的第一个词,是写在手心里的“中国”两字;外祖父教我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辈言行的耳濡目染,父母家教的耳提面命,在我心中种下了思乡爱国的种子。



《梅花魂》是我家的真实生活写照,是海外儿女滴泪的心声。外祖父平生最爱梅花,他说梅花是中国的国花,它最有骨气,不管霜欺雪压,总是欣然开放、吐露芬芳,就像我国千秋百代的仁人志士,历尽磨难也压不垮他们高贵的脊梁。晚清的一位名人曾赠送外祖父一幅墨梅,老人视为至宝,平时谁也动不得的。在我少年时代远渡重洋回国前夕,外祖父却把珍藏多年的墨梅交给我,说:“瑛儿,我们的根在中国,我送你回去,希望你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希望你不论处身何种境遇,都要具备梅花的秉性。”



我在祖国受完高等教育,不幸赶上十年浩劫,由于极左路线下对海外关系的歧视,我从东海之滨的厦门岛被发配到太行山,当教师、当农民,漫漫六度春秋,政治上、生活上历尽艰辛困顿,海外的亲友再三劝我出国,认为既然学无所用,又何必过于执着?但外祖父的墨梅、外祖父关于梅花品格的谆谆教诲,伴我走过青年时代万苦千辛的人生旅程,在祖国最危难的岁月,我与祖国母亲同在!



上世纪80年代初,拨乱反正、祖国新生,我和千千万万祖国儿女一起,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像春蚕、像杜鹃、我兢兢业业地工作,呕心沥血地创作,被评上首届全国“侨界十佳”,全国先进归侨知识分子,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市、省、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并选上市人大常委、省人大代表等等,先后出版了18部著作600多万字,文章在国内外近百次获奖。我用梅花的坚贞鞭策我对祖国的忠诚,我以梅花的气节激励我前行的勇气,从而完成了外祖父对我的殷殷嘱托,也身体力行地体味了梅魂──赤子之魂──国魂的深刻内涵。



《梅花魂》首次发表于1984年5月的《花城》,同年获全国侨联和《华声报》联合举办的“月是故乡明”全国征文一等奖;1991年,再度荣获新华社《暸望》杂志社“情系中华”国际征文二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隆重颁奖,李瑞环等中央领导人出席了颁奖大会,同时获奖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林则徐五世孙、原我国驻联合国大使凌青先生等国内外知名作家、专家、学者。此后十来年间,《梅花魂》一文被选入18种文选和海内外大、中、小学课本。



千古以来,我国有松、竹、梅、兰“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之称,这自然是以物喻人,赞誉人世间的高风亮节。因此,我写《梅花魂》,出发点是对我的充满爱国情怀、至死不渝的外祖父的深切思念;但在我的深心里,梅花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世世代代永不泯灭的芬芳,是全世界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正气。歌颂梅花魂,就是宏扬中华英风、炎黄正气!



作者简介



陈慧瑛,著名作家、诗人。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陈慧瑛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归来的啼鹃》《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竹叶三君》《随缘》《陈慧瑛散文选》《海海人生》、《一花一世界》等18部。20年间,发表诗文3000余篇共600余万字,获国际、国家部级以上文学奖项2项。



【教学点拨】



在人类的诸多美好情感中,故园情是最深厚、最久远的。浪迹天涯的游子、旅居他乡的征人,谁不心系故园?故乡是我们的根,即使岁月催人老,沧海变桑田,又有谁能忘记曾经养育过我们的深情土地?所以古往今来,怀乡恋土的悠悠情感,往往成为常写不衰的永恒主题。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所以儿童往往还无法亲身体验这种深沉情感,但通过文学作品来体会仍然是重要途径。



对海外游子而言,对故土的思念就是对祖国的思念。在《梅花魂》中,对祖国的思念又是投射到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梅花上。同时,课文中还饱含了作家对外祖父的深切思念,这种思念也是同外祖父的爱国情怀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不要将这几种感情割裂开,要认识到爱国情是统摄全文的情感。



作者在抒发情感时,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而不是乱喊一通“啊”“呀”“嘛”了事,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写法中,让作品的情感不落虚空。散文大家冰心也曾在给作者的信中说道:“您的散文我很喜欢,特别是抒情中都有叙事,不是空泛地伤春悲秋,风花雪月,这种文字我看腻了!”



对于《梅花魂》这种感情真挚、深沉的文章课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情感是教学的重点。我以为除了“潜心会本文”外,还需要借助一些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给人物贴标签,粗略地问如“外祖父是怎样的人?”“文章表现了外祖父的什么品格?”之类的问题,而要深入到事例内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外祖父要教我读唐诗宋词”“为什么外祖父那么喜爱墨梅图却又将它送给我”,这些问题我认为能让学生的理解不致空疏,而并不是琐碎的问题。



【延伸阅读】



相思岬



即使是风景佳绝的胜地,几番寻幽觅胜后,旧地重游之心便也淡漠。然而,在美丽的白鹭城里,有一个并不显眼的地方,却令我百去不厌,那便是鼓浪屿岛上的一条海岬。



那海岬隐在港仔后海湾的一个偏僻去处,形似展翅的飞鸥──一翅连着岛上长满暗绿相思树、亮紫三角梅和金黄野菊花的山岩;一翅徐徐伸入清澈柔蓝的海水之中。



32年前,我刚从南洋回到祖国,正在台北教书的姑妈接到祖母的快信,迫不及待地乘飞机回到家中。当时姑妈不过24岁,秀丽娴雅,像一茎亭亭的君子兰,一看就叫人喜欢。姑妈很爱我,不满四周岁的我,依人小鸟似的,也终日离不开姑妈。



一天,姑妈带着我来到这个不知名的海岬游玩,采了好些相思枝和三角梅给我编成花环。时近黄昏,姑妈望着被夕阳染成五光十色的海面,轻轻叹了口气。说:“姑姑快走了,以后你会不会想起姑姑?”我没回答,却哭了。姑妈忙抱起我:“乖,别哭,只隔了一条水,学校一放假,姑姑就回来看你!”



谁料到,这一去,花谢花开,潮涨潮落,几十个春秋就这样消逝,除了梦中,何曾相见?



姑妈离家不久,厦门便解放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小心谨慎的祖母噙着老泪烧毁了姑妈的一切照片和书信,姑妈的名字也在家人的口中消失。只有年幼无知的我,还时时叨念起姑妈,但总要引来长辈一阵莫名其妙的斥责。



可是,每年中秋节,祖母总要摆上香案瓜果,背着邻人幽幽地低声祷告:“月娘娘,您保佑阿云出外平安,保佑我母女今生再相见……”祖母总是边祷告边流泪,泪水往往把胸前的衣衫打湿了一大片。



祖父早逝,姑妈是祖母膝下唯一的女儿。慈母的心啊,在岁月的风霜中,在无声的暗泣里,思念着、等待着……等待着团圆的一天。



当我稍解人事的时候,便常常怀着一种渺茫而暗淡的思绪到海岬来。每到这儿,我便想起姑妈的话:“……只隔着一条水……”是啊!只隔着一条水,为什么姑妈不能回家来?我问空濛的大海,大海不答;我问浩渺的天空,天空无声。我想到我飘零异乡的姑妈,不,我更多地想到我风烛残年的祖母,常常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我想,花晨月夕,大海那边的姑妈,一定也在苦苦地思念故乡白发萧萧的亲娘;思念我──她心爱的侄女儿。那日日夜夜的浪语涛音啊,该不就是离人们摧肝裂胆的哭诉?



祖母终于离开了人世,在95岁高龄的时候。临终时,老人吃力地指了指心口,叫了声“阿云……”就咽了气。



办完葬事,恰是中秋。傍晚,我独自徜徉在海岬上,望风涛舟楫,悠悠远去,皎洁玉兔,冉冉东升;听相思树悲咽,东海潮哀歌,心中涌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惆怅──祖母和姑妈的生离死别已成终天之恨,然而,还有我,还有许许多多亲离戚散的家庭,在这“佳节倍思亲”的中秋之夜,仍在翘首彼岸,苦盼天上月圆、人间欢聚……啊,珠泪盈波,愁云映水的相思岬,你记录了人间多少离怨和别恨?!我想,倘若有一天,你真的变成一只自由翱翔于海峡两岸的轻鸥,变成一个迎亲送友、喜气盈盈的码头,那将给乡亲和台胞带来多少甜蜜的笑,多少深情的歌,带来千言万语描摹不尽的欢乐!



当然,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每当逢年过节,那“空飘”的气球袅袅地消失在彼岸的云天,那“海飘”的包裹悠悠地飘向对面的沙滩;每当乡亲们通过广播向台、澎、金、马的亲人传出感人肺腑的心声;每当国家领导人又一次发出洋溢民族正气的召唤,我就愈加坚定心中美好的信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为的藩篱一定能拆除,相思的苦海一定会填平,宝岛一定会回归,海峡两岸的亲人一定能团圆,姑妈和我一定会相见!



当姑妈回乡的时候,我要和姑妈一起重访相思岬。那时候,这儿就是花香月明、潮歌浪笑的团圆岬了。



我在相思岬上等着您呀──姑妈,您快回家了吧?!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9 18:53
静夜思



终岁忙碌,竟忘日月深浅,收到你的贺年卡,才知道年又近了……



今天是老历腊月十六,“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翘首天际,想起南洋,想起你,想起所有远在海角天涯的亲友,心头长长短短丝丝缕缕的往事,便悄悄织成一卷永无句号的思念……



记得两年前重返星洲与你相见,阔别三十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第一次共进午餐,你便端来大盘小碟:“妹妹,尝尝你喜欢的红毛丹和榴莲。”啊,红毛丹和榴莲,这儿时的爱物,几十年了,我已几乎忘怀,阿姐你还记在心里!



你问我回到“家”了,先上哪──圣淘沙?椰笼?老巴刹?还是干脆去游车河,看今日五光十色、美丽如画的新加坡?我摇头:



“不,先去我的故居!”



我的故居在滑铁卢街183号──一幢迎街一面全是落地窗的二层洋房,数十年风风雨雨过去,我那生身落土之地,我那遗留童年之梦的小楼,如今不知怎样了。



你这善解人意的阿姐笑而不答,驶出车子便带我直奔滑铁卢街。下了车,我忙左顾右盼,却只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明艳照人的商场五彩缤纷,我家小楼已荡然无存。伫立街心良久,我怅然若失……



堪以告慰的是旧居对门的观音堂──这新加坡最宏伟壮观的观音堂,依然飞翠流丹香火鼎盛,进进出出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那气派那氛围更胜当年。看来,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人世如何沧海桑田,华人世界那一脉民族传统,那一份古老信仰,却永永远远难以磨灭。



在观音堂里,阿姐你为我拈香三拜,你说要告诉外公外婆──他们最喜欢的外孙女儿阿莺万里迢迢来给老人家上香了!我听了不禁泪下如雨──我相信,外公外婆在天之灵,早已候在我旧居门前迎接我,透过时空、透过阴阳两界,我已感应到了我曾千百回朝思暮想的亲人那温温相依的脉息!



你指着旧居遗址说:“妹妹,你家风水好,对着观音堂,才出了你这尊女观音你这位女才子!”哎,阿姐,你接受的虽是英国剑桥的教育,可在我眼里,你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笑甚至思维方式,仍然是本色中国女性!你提起看过我寄给你的著作,知道我回国后几十年问的奋斗并不容易。你忍不住又一次问我:“多少人千方百计争取出洋,妹妹,为什么你从不思量?”



我说阿姐我爱你,爱表哥,爱舅妈,爱海外远远近近的亲人,也爱生我养我的南洋;可我更爱祖国,爱她勤劳智慧的人民,爱她富饶秀丽的江山,爱她源远流长的文化,爱她多灾多难却生生不息的土地……阿姐,这是一种信仰──为了她,我的确饱尝雨雪风霜,但我是中华的女儿,为了母亲,纵使尝些酸辛,我也无怨无悔。



何况,祖国育我成才,给我冰心玉骨,给我铁的意志钢的脊梁;二十载耕耘,春华秋实,祖国母亲也给我荣誉给我桂冠,这一切,绝不是任何文明世界的金钱物质所能换取的!你握着我的手涕泪涟涟:“妹妹,我也是中华的女儿,我理解你那一片永恒的痴情。”



于是我们姐妹之间,从此有了一份新的相知新的默契。



可惜一夕相聚,犹如昙花一度。髫龄阔别,中年重逢,欢会喜泪未干,凄凄别泪又湿青衫!临行前我再三嘱你回乡走走,看一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看一看家乡的特区建设,看一看神州的名山胜水,看一看故土的乡亲父老……



去秋,你果然应约归梓。为了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你未预先通知,不巧赶上我远行西北考察而与你失之交臂!待我还家,阿姐已乘黄鹤去……“怃然坐相思,秋风下萍绿”,那一份惆怅,阿姐你可体味?



年近春也近,又是一年春草绿。阿姐,别忘了故乡春色,常来归!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