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 读《尘埃落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09:2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笔记 守望简约,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堂于本色

湖州市爱山小学    张顺梅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的实施,让语文课堂教学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我们在领略课堂上无限风光的同时,也看到了改革历程中出现的一些“弯曲”,感受到课堂中出现的杂、虚、闹、碎、偏等现象。其于此,作为语文教育实践者,倡导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倡导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堂于本色。首先,教师要净化课堂,将与文本关系不大的非语文元素请出课堂,紧扣文本进行生成与拓展,这是展现语文本色的前提;同时,教师要激荡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与文本的内涵,与人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与美的熏陶,这是语文本色的根本;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震撼的美感,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努力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这是语文本色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本色   语文味   情感   韵味   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考之后,似乎觉得在热闹背后又少了些什么?有些语文课热热闹闹,书声朗朗,然而,细细品味,却感到语文课中应有的“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没有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没有了,甚至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也视而不见了。

【案例1】:《秋天的图画》教学过程:

一教师执教《秋天的图画》,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接着逐个演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绘画汇报。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

【案例2】再看《燕子专列》课文学习中的一个片断。

理解感悟句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生自由交流让他们非常感动的地方。

生:“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这句话令我很感动。因为这位叫贝蒂的小姑娘她为了救护燕子,即使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但她一点也不在乎,非常勇敢。

师:(板书:不在乎)她不在乎什么呀?

生:她不在乎自己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自己有多寒冷。

生:她不在乎自己脸上有多痛。因为风吹在脸上肯定很痛。

生:我感受到小贝蒂她不在乎自己有多疲劳。她不晓得燕子在哪里,要跑很多地方去找。

生:小贝蒂她还不在乎自己有多饥饿,她为了寻找小燕子,可能还顾不上吃饭。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小贝蒂一天下来,她救了十几只燕子,跑了多少地方,而且一天下来,她可能还顾不上吃饭,她也会象小燕子那样感到?

生:疲劳、饥饿、寒冷。

师:但是她?

生:不在乎。

师:而且是一点都不在乎,应该怎么读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一天下来,……”

师:我听出了小贝蒂的勇敢,一点也不在乎。

一生读:“一天下来,……”

师:我也听出了小贝蒂的一片爱心了,一起读。

生齐读。

师:小贝蒂不在乎自己的寒冷、饥饿、疲劳,她在乎谁啊?

生齐说:小燕子。

师:你们看(师播放课件:小贝蒂的一个画面)小贝蒂是怎么在乎这些小生命的,看看她的动作,看看她的神情,想想她嘴里会说些什么?说吧!

生:小贝蒂可能会说:“啊,好可怜的小燕子啊。”

生:小贝蒂会这样说:“都怪我,怎么不早点找到这些小燕子。”

生:我觉得贝蒂会说:“小燕子呀,你一定要坚持到另一个温暖的地方。”

生:我想贝蒂会把小燕子抱到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温度来温暖小燕子,让小燕子更加温暖。

师:小贝蒂虔诚地跪在雪地上,双手捧着这个小生命,哈着气,脸上那么专注,我们感受到了她是多么珍爱这个小生命啊!小贝蒂不在乎自己,却在乎燕子的寒冷、饥饿、疲劳,这是一份献给小燕子的多么大的爱心,让我们把书拿起来,把整段话读一读吧。

……

案例1中的教师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了课外知识的拓展,并将音乐、美术、舞蹈等融入了语文课堂之中。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一派情趣盎然的景象。但仔细思量,却发现在热闹之余,教师虽对文本“加强渗透,大胆整合”,却忽视了文本这个最直接、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忙于课外知识的拓展,却缺少对文本的研读,缺少对文本的品味,从而,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学习的韵味。

而案例2中,强烈的人文素养在字里行间喷涌而出,教师抓住学生的感受,让他们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深情地悟,抓住“小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她在乎谁?”,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中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走入小贝蒂的心灵,在思想上与小贝蒂形成共鸣,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小贝蒂对小燕子深切的爱心,在潜意识中让学生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关爱,学会了感动。教师虽没有出示精美的画面,没有播放优美的音乐,却让学生在读、悟、品之中深入领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和内涵。

今天,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来,实验的建设性、创新性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带来了又一个高峰期。在巅峰时刻,让我们领略到了课堂上无限的风光,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历程中的一些“弯曲”。这些“弯曲”更多的在于课堂教学实践对课程理念的曲解与泛化,以及在此支持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如案例1就是此类情景。这也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警戒:语文教育实践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在课堂中酿造语文的韵味,将课堂中出现的杂、虚、闹、碎、偏等现象摒弃于课堂之外,将某些错位、变形、变味、变质的语文教学修正过来,回归语文的原位。让我们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倡导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堂于本色,从而展现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案例2中可见一斑。

如何守望简约,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堂于本色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09:28:12 | 只看该作者
三、震撼的美感——本色的精髓。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这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领域也日益渗透与舒张,审美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也显得更为重要。

但走进现今的课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为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有些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偏于人文性的开掘,完全抛开了语言文字本体。例如教《称象》、《司马光》等课文的时候仅着力于引导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称象或救人的办法,有上成科学课、思品课之嫌,非语文倾向较严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的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倡导“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能自觉铸炼教学语言,同时,对美的教学文本,要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要通过品味语言去体会作品的韵味,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把遥远的内容讲得亲切而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而易懂,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有趣而有味。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才能达到语文本色的精髓所在。

如:《放弃射门》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懂了什么﹖

生l:我读懂了是福勒怕对方的守门员受伤,才放弃射门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就在这一刹那间,福勒猛地将脚收了回来”这一句话。

生2:我读懂了福勒不是被西曼扑倒在地的

学生朗读:“为了避免对手受伤,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

师:同学们体会到什么﹖

生3:我体会到福勒为了不让西曼受伤而放弃射门。

师:大家认为福勒是个怎样的球员﹖

生4:福勒是一个体育风范高尚的球员。

师:是的,福勒是在球势在必进时放弃射门的。你从哪里体会到这个

球势在必进﹖

生5:从“行云流水般”这个词。

生6:从“直插”这个词,体会到速度快,球势在必进。

生7:从“角度刁”这个词,也可以体会到。

师:是啊,可为了不让对方守门员受伤,福勒果断地放弃了射门。

    ……

课文描写福勒第一次放弃射门,内容精彩,语言经典,教师正是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不断咀嚼,反复玩味,细心体会,使孩子们逐步感受到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在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真正落实到了工具性上。

要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色,我们的教学就要努力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而长远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是多元的,学生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当然,倡导本色语文教学,也不是为教师“偷懒”找借口,虽然它看上去是挺“轻松”,做起来却很艰难。它更要求教师练好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

倡导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全心全意为学生生命奠基发展的最本真的教学。行走在新课程时代的语文教师们,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崔峦先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谆谆告诫。同时,在努力追寻本色语文的过程中,更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因为只有拥有了“不简单”的底气,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才能打造出极其“不简单”的新世纪接班人。

让我们守望这份简约,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散发出本色的清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一、净化的课堂——本色的前提。

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中介。《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有的教师就着眼于此,对文本“加强渗透、大胆整合,”但又让我们不得不看到语文教学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来,语文教师俨然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他们忽视了课文这个最直接、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把语文课上得面目全非。

案例1《秋天的图画》就是如此,教师将文本抛之于脑后,将课外的知识大量融入课堂,而又脱离了文本的学习,这样又何称为语文的学习呢?

入选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其实教科书是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张庆先生的这番论断入木三分,让我们对如何改变“语文少了,关于语文多了”有了较明确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无论怎样综合,都要让“关于语文”服务语文,要“务本”。首先在文本内开拓资源,主要依靠文本这一“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让综合性、综合能力、综合目标在一遍又一遍的文本资源挖掘中深度生成。教师如果要以牺牲课文这一基本资源,去所谓的“加强综合、拓展资源”是万万不行的。

而紧扣文本的生成与拓展则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读厚,让学生在厚中积累,厚中喷发。同时,教师也要将与文本这一资源关系不大的非语文元素请出课堂,给语文课减负,让“语文味”回归课堂,让语文学科成为真正能体现自身特性和功能,拥有自身追求目标的严谨科学的人文学科。净化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本色。

二、激荡的情感——本色的根本。

随着语文教学中文学功能的强调和突出,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学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把握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倡导“语文味”,强调上真正的语文课,展现语文的本色。

那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提倡“语文味”,就是强调语文课要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那一份份清幽、奇特、壮丽,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个个走进学生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

这些人物怎样一个个走进学生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呢?周一贯老师说:“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语文课强调以读为主,读中悟,读中品,“扣读导悟”,从语言文字中读出情意和魅力。   

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拥你入怀》一课时,始终采用“扣读文本”的方式,通过词句的扣读,悟出文本所蕴含的情,在朗读中激荡自己的丰富情感……
    文中的母亲得了绝症,医生要她务必及时入院治疗,否则顶多只能再活一年,贫穷的单身母亲决定带女儿一同离开这个举步维艰的世界,教师让学生通过比较母亲的极度悲伤、绝望和女儿的欣喜无忧,从而让人物压抑着的巨大悲痛的无声动作与天真烂漫的语言作对比去感受催人泪下的人间不幸。
师: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生:(感伤地读)女儿,女儿,她能指望谁。

说理由:她觉得对不起女儿,舍不得女儿。

师:谁来读读母亲给女儿搛菜这一段。

生:(读得凄凉)心如刀绞,坐下来,不停地为女儿搛菜。女儿吃得开心,没有注意到隐藏在他眼角的泪。

师:这样的家庭吃这样的菜,这样的时候,吃这么好的菜,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是人世间的最后一餐。

生:母亲想带女儿一起走了,多么可怜的孩子。

师:想象一下,母亲在做菜时,一刀一刀地切下去,心中怎样想?

生:母亲边切边伤心地流泪。

生:自己在烹制自己和女儿的最后晚餐。

师满怀悲伤的情绪朗读:如今,她要走了,女儿……女儿,她能指望谁呢……教师的朗读催人泪下,学生的眼眶红了,泪水止不住往外流。(我们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酸楚的感觉溢满心头。)

师:今天是好日子吗?

让学生体会到这三字里包含着的滴血的痛。……

又如案例2中,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燕子专列》学习中的一个片断。

像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在这些语文课中,他们没有太多的“电化”,没有矫情的表演,只有读文,只有语言,关注着字词句篇,关注着听说读写,一切是那样的简简单单,是那样的平平淡淡,是那样的扎扎实实,而却在这平淡之中,师生之间却激荡着热烈的情感,喷涌着胸中的激情,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与文本的内涵,与人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与美的熏陶。激荡的情感回旋在课堂之中,这是语文本色的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4: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