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学期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我深深地觉得,“教学革命”是蔡林森多年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之谈,凸显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先去读教材,读教学目标,读教学重难点,这样他们就能先了解教材,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以自己先动脑筋思考。如果他自己解决不了,他们可以小组讨论,初步认识所要认识的事物,同时产生疑问,带着质疑进入课堂。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答疑,对学生没有理解或领会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对学生不太理解的内容,多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对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就可以少讲或不讲。从而节约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疑难问题,对重难点进行练习。
蔡林森认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地树立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观念,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我们的基础教育才会实施大众教育、成功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和淘汰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在座的同仁,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我想这里的“好”,应该辩证地去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偏向于文科,有的偏向于理科,就是在同一科,比如数学吧,也有人偏向图形与几何,有人偏向数与代数,当他擅长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他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就有很大的学习动力,学得就会很好的。可是,当遇到自己弱项的时候,就被动的学习,因为他理解起来很费力,和别人比,他就不好了。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好,应该是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区别对待,只要尽力了,就是孩子本身的一种“好”,不能拿统一的标准要求。
蔡林森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基础和不同学段的学生,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所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蔡林森曾明确提出:自主学习不能“轻轻松松”,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探究学习不能“扔掉书本”。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传统的评课也只注重评“教”。蔡林森认为,效果是评课的唯一标准,效果好的课就是好课,效果好的标志就是全过程让学生积极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
掩卷凝思,在我的耳边,不时响起的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殷殷要求;在我的脑海,不时萦绕的是钱学森的沉重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我的身边,不时发生的仍是“满堂灌”、“题海战”、“疲劳战”和“消耗战”;在我的眼前,不时跃动的是6个大字。这6个大字,是我研读蔡校长新著的最大收获:教学必须革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