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实际问题(收集矿泉水瓶),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两个包含平均数问题,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而不是具体的真实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估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练习具有坡度,循序渐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1个层次是引用课本上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法。第2个层次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拓展题,身高是134厘米的小朋友在平均水深126厘米的游泳池游泳是否危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在意义教学时候没能在恰到好处时给学生归纳总结出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的知识处在游离状态,时间的安排及学生的把握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使得第2个层次及拓展练,没能在课堂上及时练习,在语言反面也要加强锻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