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6-1 18:53
标题: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昌江思源   许义科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1÷3=     8÷9=   2÷6=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如①“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② "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每段长多少米 "③"把4千克盐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  2÷7=2/7 (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换成‘0’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这里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