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历史实物在情景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5-29 17:33
标题:
历史实物在情景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历史实物在情景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情景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非常广泛。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历史场景或历史状态,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规律,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情景教学的模式十分多样,各自的针对性和侧重点都不同,今天我就将谈谈历史实物在历史情景教学中的运用。历史实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它承载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智慧,也是一个时代和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景反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实物的内涵和作用,将有利于历史教学更有效的开展。
欣赏历史实物,感受历史情景,构建知识体系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历史实物,让学生通过对历史实物的分析,寻找其特征,然后与历史相关在历史情景和历史背景相联系,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历史知识。下面我就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这一课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同时掌握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节课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困难,但要学生透过现在看本质,真正将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和体系化,却并不容易。
而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对历史线索的清晰建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尝试着以最简单的方式、最简洁的语言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但有的时候,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个好的知识切入点,一个生动的历史情景,都将有助于教师轻松的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线索。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变化有一个更深刻的情感认识,我利用历史实物,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比较学习的情景。
《开国大典》的油画是一副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但学生却不了解这幅著名的油画曾因时代的不同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作出过多次的修改。1954年,因为“高饶事件”,这幅油画删掉了高岗的画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于是画中的刘少奇被被抹掉,原本站在他身后的董必武被移前;直到粉碎“四人帮”后,这副油画才被复制还原。
在这一节课教学中,《开国大典》油画的曲折命运使它成为本课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衔接历史线索、展示历史变革的切入点。教师充分利用这幅油画来创设开展情景教学。首先,由油画(图一)导入本节课内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接着用视频资料介绍油画被修改的相关情况,并由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思考这幅油画被修改(图二、图三)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从而使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破坏的严重性”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并最终从情景中理解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本课的第二个教学内容中,教师仍然利用《开国大典》油画(图四)创设情景,让学生继续思考“油画最终被复制还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这样的情景设置,不仅过渡自然,也使知识点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构建本节课的历史线索。同时,这种利用历史情景开展问题式教学的模式,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提高。另外,利用油画的被修改,为学生创设出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开展比较学习,提高情感体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复制历史实物,体会历史情景,理解核心知识
历史实物再现的情景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不过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有些历史实物我们是很难获得和使用,但我们可以复制一些历史实物为课堂所用。特别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复制历史实物,不仅能让其有一个更直接的体验,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对历史实物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在《文艺复兴》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人文主义”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总是不够准确和深刻。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知识点,我决定让学生亲手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如《圣母像》、《大卫》或《最后的晚餐》。学生在课通过对这些
作品的临摹,会很明显地感受出作品创作风格及其特点。在课堂中,教师展示出文艺复兴前后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并谈谈对自己在临摹作品时的感受,介绍这些作品的创作特点和它们所折射出的时代和文化差异。学生在发言中,都谈到了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宗教色彩浓厚,严肃而神圣;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或《最后的晚餐》,却让人感受到画中的人物真实而栩栩如生,亲切而富有感情。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更加重视人体美、更加突出人性,也更加歌颂人性的光辉和人类的伟大。所以,最后他们对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因材施教,鲜明地体现出教学班的美术特色,也较好地满足了这些美术生的爱好和特长,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并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参观历史实物,还原历史情景,丰富历史知识
历史学习的目的并不单单是掌握知识,应对考试。更要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让学生掌握历史规律,学会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本质,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历史,并“以史为鉴”。
要想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利用历史实物去再现情景同样适用,而且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历史实物的范围也很广泛,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外,还可以是故居,是博物馆,或是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历史实物,可以更好的还原历史,让他们在最直观的历史情景中去掌握书本中没有的历史知识。
就那我们的学生来说,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时,他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历史实物场景就是“孙中山故居”。在那里,他们可以对孙中山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体会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革命遗言,从而对三民主义的提出、目的、影响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思想史的教学本来就相对枯燥,但利用历史实物进行如此的情景教学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感悟了历史,也增加了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历史学习的效果。
通过对“孙中山故居”参观,学生除了可以掌握书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可以学习到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从故居及其陈列品中,他们对近代的民居、服饰、民俗等有了一个更直观的学习和认识;在故居的纪念馆中,学生通过对丰富资料的阅览,对中国的整个民主革命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在故居中还有陆皓东、杨殷纪念展示区,在那里学生对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陆皓东和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著名工运领袖杨殷的生平和事迹有了一个更详细的了解。
在“孙中山故居”的参观学习中,学生丰富了历史知识,获得了更直接的历史体验,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他们对伟人的崇敬和学习之情,并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可谓是一举几得。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和使用丰富的历史实物资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历史知识,值得教师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多样性的尝试。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