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课标初中地理《极地地区》课标要求、解读、教材变化及重难点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5-27 16:07
标题: 新课标初中地理《极地地区》课标要求、解读、教材变化及重难点
备课资料 《极地地区》课标要求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学研究室 李向华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条,“极地地区”可以承载以下2条内容。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说明】本单元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地区,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里主要指探究地区的基本方法)。

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5-27 16:07
《极地地区》课标解读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学研究室 李向华
一、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条,“极地地区”可以承载以下2条内容。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说明】本单元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地区,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里主要指探究地区的基本方法)。

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二、课标解读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两极地区纬度位置的相似性,决定了其自然环境的共性,而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海陆位置的差异,决定了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又有一些明显差异。所以,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认识两极地区的重点和基础。

研究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景观、气候、自然资源等,和世界其他地区稍有差异的是:这里的气候,不仅要关注气温和降水,还要关注风速甚至气压;这里的自然资源,除了要了解淡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动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需要重点关注;另外,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原始性,也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研究重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取决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一定要和位置结合起来。

极地地区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原始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认识这一点对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至关重要。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与义务。这里重在情感教育,主要使学生明确,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将两极地区进行比较 南、北极地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将两极地区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共性与差异,有利于学生认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科学考察现状,以及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比较学习。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特殊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对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的理解,巩固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极地地区也不例外。认识到这一点,对认识极地地区的区域特征、巩固认识区域的方法、理解极地科学考察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很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认识这些关系:极地地区的纬度位置高,决定了其寒冷的气候特点,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冰雪覆盖的自然景观;在极其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类较少,动物多脂肪和被覆毛皮,生物链简单易断,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所以极地地区的生态保护需要特别关注;极地地区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人迹罕至的区域,所以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而人类的考察,对脆弱的极地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所以,极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北极地区“陆包洋”和南极地区“洋包陆”的海陆位置差异,使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南极地区更冷、更干、风更大,大陆性更强,而北极地区则相对温暖和湿润一些,海洋性更强……

3.关注方法,提升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同时还指出“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显然,极地地区无论怎样特别,从方法教学的角度看,它仅是一个区域,所以,认识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应该将极地地区作为学生巩固“认识区域地理一般方法”的案例。在人教版教材中,这是世界区域地理中的最后一个区域,学生完全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研究区域的一般方法,自主学习。倘若我们仅关注极地地区特殊的区域特征,而忽视了对探究区域地理基本方法的引领和评价,显然定位不准。

(三)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将三维目标融合到一起,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在极地地区地图上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异同点,并说出这种特殊的位置对极地地区的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景观、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并简单分析形成原因,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从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等角度,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感受极地科考精神,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决心和毅力。

4.举例说明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5-27 16:07
《极地地区》重难点分析



广东省开平市金山中学 王锦虹

1.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重难点)
分析:极地地区是区域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前几章的延续和深入。两极地区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科研的广阔天然实验室。本章知识趣味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突破方案: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读图分析法
第一步:展示关于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独特生活方式的视频、图片,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感性方面整体地认识极地地区。
第二步:展示极地地区地图,让学生明确极地的范围,通过学生活动──找图、描图(描出北极圈和南极圈)、读图、回答问题等来确定北极和南极的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注意在活动中强调北极地区不仅仅是指北冰洋,南极地区不仅仅是指南极大陆。
在学生活动中,可以将整个班级分为北极和南极两个科考队,展示已设计好的科考线路、出发时间、交通方式,借助教材相关资料,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科考,同时通过分组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三步:阅读相关内容,指导学生结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极地地区的特点。(注意强调南极地区──酷寒、风库、白色沙漠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内部的因果联系,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与其纬度位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光热少,气候严寒,降水以冰雪为主,由于蒸发非常微弱,这些冰雪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越堆越厚,形成今日的冰雪世界。而南极洲,冰雪一方面反射了大部分太阳辐射;同时由于地势高又加剧了气候的寒冷,所以全球测得气温最低值就在南极地区。
对于学生已掌握的技能,本节只需加强巩固,如学生已多次接触过影响气候的因素,可直接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分析南极洲气候特点的成因。用读图分析法剖析形成南极地区独特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总结并完成下表。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气候状况
资源状况
代表动物
有无常住居民
2.极地地区的科考和环境保护(重点)
分析:酷寒而恶劣的环境,减缓了人们揭开极地地区神秘面纱的步伐,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南极和北极也逐渐被勇敢的科考队征服,人们发现极地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科学家们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随着世界各国对极地地区的逐步了解,开发与破坏也随之而来,所以对于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突破方案:读图观察法、材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第一步:指导同学读P92图10.1和P97相关内容,找出极地地区的丰富资源:水资源、煤、铁、石油等。在此知识点的学习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请同学探讨南极大陆发现煤矿的原因,并提出证明自己观点的学说。
第二步:阅读P98页活动二,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总结极地地区科考的意义。
教师总结:独特的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迄今为止,已有20个国家在南极地区修建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还有许多国家甚至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而随着北极地区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人类的研究和科学考察也越来越频繁。
第三步:教师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科考现状。学生可以继续分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我国极地科考站的位置及相关知识。(北极地区:黄河站;南极地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提醒学生注意南极和北极地区由于南北半球位置的不同,科考的时间也有差异。
第四步:在学生阅读“日本猎捕鲸”和《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相关知识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展示日本捕鲸船和北极熊生活环境变化的资料,提供感性图片,使抽象的思想教育变得直观、触目惊心,由情入理,使学生认识两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人地关系。
3.极地地区经纬网的判读(重难点)
分析:该知识点是结合七年级上册“经纬网”和“地图的应用”相关章节衍生出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经纬网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从极地上空观察地球运动方向和经纬网的形状,包括某地纬度位置的判读和方向的判别。
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第一步:首先让学生复习经纬网知识,从极地地区图上区分出经线和纬线。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从形状进行判断,经线是在南北两极点汇聚的半圆;纬线是平行的圆圈,没有交点。通过对经纬网的复习,可以让学生借助极地地区图读出我国五个科考站的大概坐标。
第二步:回顾地图上方向判别的知识,有经纬网的地图,以经纬网来判断东西南北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通过对方向的复习,可以让学生分别判断各科考站之间或与极点的方位关系。
第三步: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而从极地上空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一个难点,可以借助“右手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右手握起拳头,大拇指自然伸直,如果大拇指向北极的方向,其余四个指头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强调这个问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5-27 16:08
《极地地区》教材的变化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文博中学 冯春欣

一、导学问题的变化
【修订前】
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殊性?
【修订后】
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殊性?
【目的意图】
与旧教材导学问题相比,新教材的导学问题不仅突出了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共同性,还强调了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从“两极地区”修订成“南、北极地区”,这样与新课标的要求(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更加吻合。这一变化使我们明确了本节的教学内容除了要掌握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的共性特点之外,还要注意比较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学内容的增加和减少
变化1:“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文本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标题】
冰雪覆盖的地区
【修订后标题】
独特的自然环境
【目的意图】
从标题来看,旧教材以两极地区独特的景观作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标题,突出极地地区的气候要素,修订后的新教材则强调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这一变化反映了区域地理的差异性和综合性。
【修订前】旧教材先说出南、北极地区的位置,然后说明南、北极地区的范围及海陆分布状况,最后点明极地地区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
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6.5°(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
【修订后】新教材先提出了极地地区的定义,再说明南、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图10.1);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图10.2)。
【目的意图】
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用下定义式的手法来描述南、北极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而是利用教材的文字来引导学生读图,从而完成南、北极地区位置与范围的学习。这一改变有助于学生顺利进行图文转换。此外,新教材还解释了极地地区的含义,而且在语言描述上也更加的准确与简练。例如,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范围描述增加了“主要”两字,强调了南、北极地区的海陆分布状况,南极以陆地为主,周围有三个大洋环绕,北极以海洋为主,周围三个大洲环绕。
【修订前】旧教材从南极地区的寒冷、降水量、风速等方面来描述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非常严寒。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的平均厚度2000多米。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据统计,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大约有1万多立方千米,这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巨大水库。
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修订后】新教材依旧从南极地区的寒冷、降水量、风速等方面来描述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但也做了少量的修改:把“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修订成“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把“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修订成“南极大陆附近海面的冰山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南极大陆附近海面的冰山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
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目的意图】
修订后新教材文字描述更加准确,突出了南极大陆地形类型以高原为主,海拔高,而旧教材的南极地区除了南极大陆外,还包括周围的海域和岛屿;修改后更突出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独特的自然景观。
变化2:承载“极地地区自然环境”图像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旧教材用图1和图2来解释教材正文中南、北极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修订后】新教材用图3和图4来解释教材中南、北极地区的位置与范围,但对图进行了部分的修改。
【目的意图】
新教材南、北极地区图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都加了地球自转方向(见图3和图4)。此外,图3在内容上还增加了石油、天然气的分布和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删除了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北西伯利亚低地、中西伯利亚高原等地形区的标注。图4增加了科学考察站如特罗尔站(挪)、迈特里站(印度),列宁格勒(俄)改为圣彼得堡(俄)。南、北极地区图主要用于南、北极地区位置与范围的学习,突出纬度高的特点,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图3一些地形区标注的省略,使得地图的重点更加突出,减少学生读图的干扰要素。在图3和图4上加上地球自转方向的标注,把从南、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南顺北逆”。而在图3和图4一些科学考察站的增加或改名,体现了不断更新教材的理念,也使得教材能尽量地“与时俱进”。
【修订前】旧教材运用图5南极的暖季和图6北极景观来说明在冰天雪地的恶劣条件下也有生命的存在,加深对南、北极代表性动物的印象。图中的文字从企鹅和北极熊的外形、体重、脂肪等方面来描述,并说明了脂肪厚的原因。
【修订后】新教材更换了南极地区的图,另外最大的变化在于图7和图8的图名修订了,由“南极的暖季”和“北极景观”修改为“南极地区的企鹅”和“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其文字的介绍也更加简练。
【目的意图】
更改后的图名,更符合景观图本身所反映的内容,也更符合教材的正文,同时增强了比较性,有利于学生通过景观图来比较南、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
变化3:“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活动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旧教材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极点上方向判断、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等方面来比较归纳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1.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说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
(2)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
(3)在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
2.通过图9,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
图9 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
3.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修订后】新教材修订后,首先是给活动的内容增加了标题,明确了活动的任务,删减了纬度位置、极点方向判断等内容,从南、北极海陆分布、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方面来比较归纳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其次是海陆位置问题表述上的改动,把“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改成“说出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环绕北冰洋各大洲的名称”;把“比较南、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修改成“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分析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1.读图3和图4,说出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环绕北冰洋各大洲的名称。
2.读图10,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
图10 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
3.归纳和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目的意图】
修订后的新教材摒弃了旧教材中难度较大的方向判断的内容以及南、北极地区具有共性特点的纬度位置的内容,更加突出南、北极地区海陆分布和气温的差异,同时把“最低气温”的表述改成“极端最低气温”。这样的表述使教材更具有科学性,突出了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变化4:“极地地区自然环境”阅读材料的变化
新教材在阅读材料选择上,删除了原来“南极冰山的形成”这则阅读材料,因为教材的正文部分已经简要说明了冰山的形成。新教材保留了“南极地区的大风”这则材料,只是把标题由“南极的大风”改成了“南极地区的大风”,把旧书上两个段落的内容,整合成一个段落,标题的改变更加体现教材表述的严谨性。
变化5:“科学考察的宝地”文本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旧教材先从总体上说明了人类对极地地区进行考察,再说明了南极考察的原因,接着用数据来证明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现状,最后简要介绍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及原因。
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国家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和科学家到南极考察,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修订后】新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南极地区考察现状的数据进行了更新,并把这部分内容提到最前面。教材先是从数据入手,说明南极地区的考察现状,然后说明人们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原因,最后简要介绍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及原因。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考察。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
【目的意图】
新教材编写顺序是从果到因,从现象入手再来分析其原因,这种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变化6:“科学考察的宝地”活动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旧教材先设置在图2中找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等读图活动,然后分析建站时间都在2月的原因,最后根据材料分小组讨论极地的科考价值。
1.读图2,找出我国的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2.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有一段形象的比喻。阅读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极地的科考价值。
在地球这个大系统内,一切要素变化的迹象,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人类活动,甚至太阳活动,都可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记录”在南极冰盖的积雪和冰川冰里。这样,我们从南极的冰盖上挖雪坑取雪样,或者钻冰芯,就如同医生从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样。医生化验血样来判断人是否健康,我们就化验雪样来判断地球的健康情况,而深层的冰芯则会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状况。
【修订后】新教材增加了活动的导学问题后,对题目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北极地区考察站的读图活动及搜集材料并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等问题。
讨论我国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1.读图4,找出我国的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想想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至2月?
2.中国科学家秦大河是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成员。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有一段形象的比喻。阅读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极地的科考价值。
在地球这个大系统内的一切要素变化的迹象,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人类活动甚至太阳活动等等,都可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记录”在南极冰盖的积雪和冰川冰里。这样,我们从南极的冰盖上挖雪坑取雪样,或者钻冰芯,就如同医生从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样。医生化验血样来判断人是否健康,我们就化验雪样来判断地球的健康情况,而深层的冰芯则会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状况。
3.在图3上找出我国的黄河站。搜集相关材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目的意图】
增加了北极地区考察站读图活动及其科学考察意义的讨论,使得教材内容更具有完整性,也更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
变化7:“科学考察的宝地”链接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旧教材利用两则新闻描述了我国两个科学考察站建站的时间及地点。
《人民日报》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14日电 今晚二十二时(北京时间15日上午十时),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已经崛起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土地上。
新华社拉斯曼丘陵1989年2月26日电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经过不懈努力,规模壮观的中山站终于耸立在南极大陆上。
【修订后】将新闻报道改成了阅读材料,且增加了北极的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和南极昆仑站的内容。
阅读材料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1985年2月14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耸立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土地上。
1989年2月26日,我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经过不懈努力,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规模壮观的中山站。
2004年7月28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正式落成。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
【目的意图】
“科学考察的宝地”这一部分的新闻报道改成了阅读材料“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将我国南、北极地区的四个科考站都列出来,体现了教材材料不断更新的特点。修订后的材料建站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更加一目了然,且表述简练,突出重点。
变化8:“极地地区环境保护”文本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标题】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修订后标题】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目的意图】
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认识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修改后的标题与这一条课程标准更加吻合,重点也更加明确。
【修订前】旧教材运用叙述的方法阐述了南、北极地区的动物都遭到了人们的滥捕滥杀,陷入了危机,因此出现了《南极条约》的签定。
南极周围海域生活着大量的鲸。近年来,由于人们滥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陷入危机之中。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也遭到人们的滥杀。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修订后】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南极地区生态遭受破坏、北极地区环境污染以及《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制定。
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生活着大量的鲸。近年来,由于人们乱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陷入危机之中。过度捕杀鲸等极地动物,将破坏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破坏生态环境。
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同样遭到人们的滥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也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此外,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图11)。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目的意图】修改后的新教材更加强调了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环境的影响,从而说明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南极条约》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内容。
变化9:承载“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图像的变化
新教材增加了图11 来说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遭受漏油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严重。
变化10:“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旧教材用讨论日本捕鲸行为和收集北极地区的资料以及举办展览的形式来让学生认识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日本一直声称捕鲸是为了科学研究,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但环境保护组织认为,进行科学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杀死鲸来进行科学研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2.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关于北极的报导、图片,举办一个有北极地区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小型展览会。
【修订后】将活动内容改为根据海报“演讲”。
演讲:保护极地,人人有责
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图12是两幅公益海报。作一个简短的演讲,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目的意图】
旧教材第一个活动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第二个活动,由于课时紧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是被忽略的。新教材修改后的活动,提供了海报及少量的文字资料,而且从日常生活入手,这样更符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实际。学生不需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而可以依据教材中所给的海报及文字资料,结合原本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性演讲。这样能达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同时,在图12中也明显表达了北极地区北极熊失去家园这层含义,可见北极地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性。极地地区气候变暖,突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关系这一地理主线。
变化11:“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链接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旧教材用一则新闻来说明南极地区存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新华社2001年4月11日电 日本捕鲸队浩浩荡荡地从南极归来,舰队满载着440头被捕杀的鲸停靠在了日本的港口。日本政府每年都要组织捕鲸船队到南极捕鲸,而全然不顾国际社会禁止捕鲸的呼声。
【修订后】新教材将这部分内容改成了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增加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的内容及日本大量捕鲸的目的。
阅读材料
日本猎捕鲸
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反捕鲸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洲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而这些被捕杀的鲸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实验室。
【目的意图】
改编后的新教材内容更加充实,说明了日本利用公约的漏洞公然捕杀鲸,而被捕杀的鲸最终上了餐桌,以此极地环境问题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