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奇的实验已经证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并呈“先慢后快”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大多处于15-18岁之间,这一时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是元认知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最好时机。科学探究作为中学物理教学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既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科学方法和元认知方法的机会,其任务的复杂性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和监控意识,因此科学探究将成为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探索一条能成功的将元认知训练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的途径,我们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下培养模式(见图1)
这一模式包含4个主要环节:
(1))自我认识、任务评价。认识探究课题是哪方面的问题,涉及哪些知识,探究活动的性质、难易程度、所需工具、手段的种类,探究课题的最终目的和对探究者和探究活动的要求等。认识自己掌握了哪些与探究活动相关的知识,已有知识是否能满足探究要求;根据自己先前表现,判断自己的认知风格,在探究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2)目标设置、策略计划。制定探究计划,确定探究可能用到的方法,策略;确定探究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收集哪些资料,活动需要采取哪些方法和步骤,小组如何分工等。
(3)策略执行、监控调节。实施计划,根据探究体验,不断评价探究过程,获得探究活动质量的信息,找出探究中出现的偏差并能适时的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
(4)反思策略结果、过程评价。反思制定的计划是否实现,哪些方法、策略发挥了作用;总结策略有效的条件;评价自己及小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对探究中的“新、异”情况进行反思。
循环的模式,体现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历次的探究中反复的进行自我评价,策略计划、监控和过程反思,才能内化元认知知识,丰富元认知体验,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进行监控和调节的意识。
3.案例
下面通过案例来详尽的阐述这一元认知培养模式
高中新课程(人教版)高一物理《向心力》的探究教学
问题情景:播放杂技表演中飞车的相关录像;
演示实验:让塑料球在旋转的内圆锥漏斗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提出问题:塑料球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
任务评价:认识探究课题是哪方面的知识;对不同圆周运动中小球进行受力分析。
认识自身知识结构
自我评价:有了力学知识和牛顿第二定律知识做基础,总体上可以把握探究过程。但为了更好的完成探究任务,还需推演出向心力的表达式,以帮助确定探究方案
任务评价:认识课题所需方法手段;实验法、演绎法、归纳法
认识自身方法掌握情况及认知特点
自我评价:如对于一些基本实验技能还不是很熟练,在小组实验中总是配合其他同学工作,照方抓药;观察细致,但不善于理性思考,交流能力较差
自我改进计划: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商,要求做实验的主力,请实验技能较好的同学从旁监督指导。反复琢磨老师示范的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的运用过程,总结它们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勤问自己“为什么”。和小组其他成员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任务目标细化: (1) 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的探究;(2)变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的探究;(3)一般曲线运动的探究。
策略计划 (1)如果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其中的向心力的来源如何确定;
方法计划: (2)如果物体作变速圆周运动,其中的向心力的来源如何确定;
(3)如果如果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如何对一般的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计划评价
组间讨论(教师参加):分组实验——细线下面悬挂一个钢球,细线上端
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圆形瓶盖置于水平桌面上,使钢球静止
于瓶盖的圆心。用手带动钢球,让钢球获得初速度,使它沿
圆形瓶盖边缘做圆周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