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幼儿老师读后感《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4-21 11:16
标题:
幼儿老师读后感《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后感
学习笔记 在幼儿园的组织下,我们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培训丛书之——《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完本书,收获颇丰。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加入了大量的教师成长案例,我们可以透过他人的事例,结合自身条件,反思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升华自己。全书一共分为四章:幼儿成长的四个关键期、幼儿教师与幼儿教育、成长案例研究与幼儿教师成长和幼教名师成长案例与解读。每一章就好像有很多个老师,透过文字在向我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心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章,有各种名师的成长案例,我也期望能够像书中这一章章首所说的那样:“普通教师能够借助于阅读这些成长案例,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会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进而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在各种名师案例中最吸引我的是中国男幼师第一人幼儿教育家张宗麟的幼儿教育课程思想。以前有读过他的书,而且他作为一名男性的幼师在幼儿教师这个行业更加引人注目。
张宗麟是研究中国幼儿教育和乡村教育的著名教育家,浙江绍兴人。自幼聪颖过人,四岁能随姑母识字背诗。1915年毕业于绍兴袍渎敬敷小学,考入绍兴浙江第五师范。由于他勤奋好学,百问不厌,所以各课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等生。1917年,他因反对思想陈腐的历史教员,带领全体学生进行罢课,被学校除名,就转学省立于波第四师范,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春,张宗麟回到绍兴袍渎敬敷小学任教,同年秋季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教育系,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郑晓沧等人的指导下,专心研究中国的传统教育。1922年,张宗麟在课余参加了同学王任叔,张孟闻等发起组织的“雪花社”,后来该社不少社员均成为中共党员。1923年张宗麟在南京梅庵参加了有恽代英主持的少年中国学会会议,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5年秋,张宗麟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因他毕业成绩优秀,要他留校协助导师陈鹤琴研究幼稚教育,张宗麟欣然同意。但是他大哥—— 时任汉阳兵工厂厂长的张宗敬却竭力反对,气得拔出手枪要打死他,骂他“真没出息”。 张宗磷理直气壮地说服大哥,他说:“盖房子基础要打扎实,教人要在幼小时下功夫。人各有志,我要改变中国的愚昧落后,我就要教人于孩童。”同年10月,张宗麟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各大城市作了调查,做了不少实验研究,提出了改换中心制的幼儿教育法,收到良好的效果。1926年冬,张宗麟根据鼓楼幼稚园研究工作的成功事实,编写了《幼稚教育概论》一书,受到教育界的好评。1925年冬至1926年秋,在研究幼稚教育的同时,张宗麟应聘任宁波启明女中校长。1927年初应聘任杭州女子高级中学教务主任,不久担任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主任,创办《乡村教育》刊物,撰文写稿,并发动学生到附近乡村宣传革命思想。1930年4月领导晓庄师范学生上街集会游行,声援下关和记蛋厂工人反帝大罢工斗争,为此遭通缉,遂离宁赴沪。1931年,张宗麟到厦门集美幼儿师范任教,后又任集美乡村师范校长,主编《初等教育界杂志》。后因掩护从苏州监狱越狱的晓庄师范学生党员、保释集美乡师学生党员出狱,被反动当局怀疑与方志敏部队有联系,遭国民党南京中央党部通缉,遂离开福建,去广西桂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34年出任湖北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1935年春,他率领教育系学生去北京、青岛、上海等地考察,带领学生下乡体验生活,收到良好的效果。同年9月,他为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培养那里的乡师人才,毅然辞去薪金优厚的湖北教育学院教授职位,到山东任邹平简易师范校长兼乡村建设研究院教师。他在邹平乡村师范实行男女同校,改革陈旧的教育方法,在校内建立实习场所,开辟阅览室,订阅进步报刊,组织课外活动,学唱革命歌曲。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张宗麟带领全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以示声援,并组织学校抗日救亡队到工厂、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活动。1936年1月,他因爱国正义行动,遭到邹平反动当局的迫害,被军警押上火车驱逐出境。同年2月,张宗麟又回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他以光华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接办陶行知先生委托的国难生活教育社,负责指导新安旅行团等国难生活教育工作。5月底,他参加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6月底,护送陶行知经香港出国。1937年春,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位领导入狱,张宗麟以国难教育社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以宋庆龄为首的请愿营救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成立文化界救亡协会。张宗麟被选为理事并任训练委员会主任,举办救亡训练班,主编抗战读本,很受广大民众欢迎。上海沦陷后,他继续留沪,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组织复社,编辑出版《西行漫记》、《鲁迅全集》、《列宁选集》等;筹集资金,维持复社开展救亡活动,创办救亡学校。此时张宗麟出于爱国热忱,积极工作、奋不顾身,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险遭国民党特务暗杀。1941年9月,张宗麟经上海地下党介绍,到新四军淮南二师驻地工作,任江淮大学秘书长。1943年参加新四军干部赴延安小分队到达革命圣地延安。1944年因工作出色,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被评为模范工者。1946年,由徐特立、谢觉哉介绍重新入党。 8月去太行山协助范文澜创办北方大学,任文教学院院长。1948年7月,调任华北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并主讲教育法课程。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张宗麟随军抵京接收,任北京军管会文教接管部副部长、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接管北平各大专院校。中央教育部成立后,他调任教育部教育司副司长、高教部计划财务司司长,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6年张宗麟在上海逝世。教育部的悼词中说:“张宗麟是我们党的一位好党员,教育战线上的一位老战士。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钻研业务,工作认真负责,办事细致踏实,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生活朴素,对人热情,勤勤恳恳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战斗了一生”。
张宗麟的主要著作有《幼稚教育概论》、《乡村教育》、《幼稚园的演变史》、《民众字典》、《怎样办乡村师范》、《幼稚园教育论文集》(与陶行知、陈鹤琴合著)等。
张宗麟认为当时幼稚教育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的弊端: 一是“教会之垄断”。当时, 我国的幼稚园大部分由教会垄断, 在教法上也大多沿用了日本和西方的做法, 几乎不见国家、民族之思想。二是“社会之漠视”。当时, 不仅民众对幼稚教育漠视, 社会上稍有教育学识者也认为“幼稚教育乃不急之务是也”。有此二弊, 张宗麟不禁感叹:“吾国幼稚教育难望有进步。”也正因为如此, 张宗麟一生都致力于我国幼稚教育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其幼稚园课程编制思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此外, 张宗麟也受到了杜威“生活教育”的影响, 明确提出“生活便是教育, 整个社会便是学校”是厘定一切学校课程的总纲领。因此, 在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同时, 他一直注意将课程与幼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大纲。
( 一) 什么是课程
对于“课程”, 张宗麟持一种动态观, 他认为课程的定义要以当时的教育学说为转移。就当时的幼稚教育发展来说, 他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说之, 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生活”。由此看来, 当时对课程的理解大体上还是比较宽泛的, 这使课程的内容丰富了很多, 课程的编制也自然涉及幼儿在幼稚园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
( 二) 幼稚园课程的来源
张宗麟认为, 无论什么样的课程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希望。鉴于此, 他认为幼稚园课程有以下四个来源: ①“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即儿童自觉、自愿、自动发起的活动, 而非教师强加的活动。②“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之活动”, 在儿童的眼里, 自然界是很新奇的, 他们总是乐于接近自然, 进行探索活动。③“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之活动”, 即儿童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所经历的活动, 如买东西, 与人交往等。④“人类留传之经验,而能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虽然儿童的直接经验很重要, 但是, 直接经验的获取十分花费时间, 而且容易停留于表面。因此, 对于适应未来社会来说, 选取能够符合幼儿需要的人类间接经验作为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也是分必要的。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任何活动都应该涵盖这四个方面, 从而形成合理的课程。
( 三) 幼稚园课程编制的原则
在确定了课程来源之后, 张宗麟认为在厘定幼稚园课程时还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①多注意动的工作, 从而发展幼儿的身体、骨骼以及各方面的感觉。②吸引幼儿到自然界中去, 让他们快乐地接触自然, 但是不必进行客观的研究, 出于兴趣就好。③关注幼儿个体的活动, 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 不必过于强调大的社会关系。④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让他们多了解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 对于系统的人类经验的学习不必过于强调。
根据以上各原则编制幼稚园课程时, 还要注意下列几点: ①幼稚园的课程不能用科目制来编制,因为科目制会使生活失去“整个”的意义。②教师对于本园的课程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 然后根据自然界、社会的变化, 具体决定课程应该有些什么样的内容。③每一个课程单元, 长短不拘, 但是要段落分明。④教师的责任是拟定大纲, 预备材料, 指导而非强迫或代替幼儿完成活动。
有了上述课程编制思想之后, 张宗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我国的气候带分别拟定了针对北方、中部、南方的三份课程大纲。三份课程大纲各有不同: 北方主要根据每三个月显著的气候变化来确定幼稚园的活动内容; 中部根据各节气的气候、动植物、农事、风俗等的变化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 南方以每月为根据, 确定幼儿园的卫生、社会、自然三个方面的活动内容。张宗麟的课程编制通过三个区域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 不但体现了民族化, 而且切实结合幼儿周围生活的变化, 做到了因时制宜,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因此,统观张宗麟的整个幼稚园课程编制思想可以发现, 他首先对课程所囊括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十分清晰的界定, 随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编制课程的重要基点:“以儿童为中心”和“生活教育”, 这在三个地区的课程大纲和三个时期的课程编制实践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正因为如此, 张宗麟的课程编制显得针对性很强, 照顾到了儿童的一般需要和个别需要, 并通过风俗、民谣、故事、劳动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建构、组织, 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特征, 形成了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幼稚园课程。即便是在课程编制的探索期, 也能够始终把握方向,不至于迷失。因此,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时, 幼儿教师首先要有打破旧思想的勇气和决心, 尝试去理解、接受当前的课程改革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课程范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详细的课程评价方法, 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方案。即使这样的课程方案还相当不成熟也不要紧, 最重要的是, 幼儿教师始终要以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点作为支撑, 本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原则, 尝试着编制适合本园儿童需要的课程, 这样才能够始终把握编制方向。
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 共同探讨课程编制。张宗麟一年半的课程编制实践, 既体现出园本课程编制的艰辛, 也体现出合作的重要性, 从散漫期到设计组织期形成较为满意的课程编制方案是所有幼儿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们不但共同商讨活动的主题和具体的内容, 而且在准备材料和提供指导时分工明确, 各显所长, 这正是一个地区、一所幼儿园课程编制所需要的。因此, 在进行课程编制时, 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园所的幼儿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一次园本课程编制的研讨会, 共同探讨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这样, 不但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互补, 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经验教训。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加入到课程编制的队伍中来, 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在阅读本书时让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选择来自儿童生活的课程内容。儿童的生活里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事件在发生?如何将儿童杂乱无绪却又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件融入课程当中, 使其具备教育价值? 这些是很多幼儿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而张宗麟的课程编制思想正好解答了这些。他认为儿童的生活包括: 儿童自发的, 儿童与自然、社会接触而发生的, 符合儿童需要的人类经验的获取。而主题活动的主题则是贯穿这些事件的主线, 而且这些活动往往能够体现儿童“整个的”生活。因此, 在编制园本课程时, 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去观察儿童在园一天的活动, 并对典型的事件进行记录, 这也是张宗麟一直坚持做的事情。他认为“此事轻而易举, 成效最易见, 为幼稚教师者, 倘能备一小册子, 即可从事记录。此种记录, 可以作施教育之根据, 亦可为研究之初基, 故颇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 张宗麟的课程编制思想显得丰富而生动。同时, 教师还要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 了解幼儿周围的生活变化。这样一来, 课程的来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而且是如此的丰富, 剩下的问题就是找到一个主题进行各活动间的贯穿和连接了。
张宗麟课程思想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考虑课程编制的轻重、缓急。在对儿童长期、大量观察的基础之上, 张宗麟强调课程编制应该有所择取, 多为幼儿提供动的机会, 同时, 为满足幼儿的兴趣, 让幼儿多接触自然,获取直接经验, 而不必过于强调人类经验的系统学习。这是幼儿教师在编制课程时需要注意的, 因为目前为了迎合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幼儿教师容易忽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取而过分强调人类经验的系统学习。因此, 在进行课程编制时, 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本性进行择取, 在活动主题的统领下, 多注意观察儿童生活中的自然世界和自然现象, 让幼儿活动于其中、快乐于其中、探索于其中。此外, 在对课程进行编制时, 教师还需考虑到幼儿兴趣的多变性, 为幼儿准备可供选择的几项活动。同时, 每个课程单元都要做到段落分明, 目标清晰。这样, 通过短暂的活动, 幼儿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活动成果, 从而满足其自我表现的需求, 增加成就感和活动的积极性。当然, 课程编制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张宗麟及其同伴在课程编制过程中, 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对教育原则的坚持、方法的适度变通都是值得幼儿教师学习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4-21 11:17
学习笔记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
中六班 蔡琳
在幼儿园的组织下,我们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培训丛书之——《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完本书,收获颇丰。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加入了大量的教师成长案例,我们可以透过他人的事例,结合自身条件,反思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升华自己。全书一共分为四章:幼儿成长的四个关键期、幼儿教师与幼儿教育、成长案例研究与幼儿教师成长和幼教名师成长案例与解读。每一章就好像有很多个老师,透过文字在向我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心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章,有各种名师的成长案例,我也期望能够像书中这一章章首所说的那样:“普通教师能够借助于阅读这些成长案例,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会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进而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在各种名师案例中最吸引我的是中国男幼师第一人幼儿教育家张宗麟的幼儿教育课程思想。以前有读过他的书,而且他作为一名男性的幼师在幼儿教师这个行业更加引人注目。
张宗麟是研究中国幼儿教育和乡村教育的著名教育家,浙江绍兴人。自幼聪颖过人,四岁能随姑母识字背诗。1915年毕业于绍兴袍渎敬敷小学,考入绍兴浙江第五师范。由于他勤奋好学,百问不厌,所以各课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等生。1917年,他因反对思想陈腐的历史教员,带领全体学生进行罢课,被学校除名,就转学省立于波第四师范,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春,张宗麟回到绍兴袍渎敬敷小学任教,同年秋季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教育系,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郑晓沧等人的指导下,专心研究中国的传统教育。1922年,张宗麟在课余参加了同学王任叔,张孟闻等发起组织的“雪花社”,后来该社不少社员均成为中共党员。1923年张宗麟在南京梅庵参加了有恽代英主持的少年中国学会会议,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5年秋,张宗麟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因他毕业成绩优秀,要他留校协助导师陈鹤琴研究幼稚教育,张宗麟欣然同意。但是他大哥—— 时任汉阳兵工厂厂长的张宗敬却竭力反对,气得拔出手枪要打死他,骂他“真没出息”。 张宗磷理直气壮地说服大哥,他说:“盖房子基础要打扎实,教人要在幼小时下功夫。人各有志,我要改变中国的愚昧落后,我就要教人于孩童。”同年10月,张宗麟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各大城市作了调查,做了不少实验研究,提出了改换中心制的幼儿教育法,收到良好的效果。1926年冬,张宗麟根据鼓楼幼稚园研究工作的成功事实,编写了《幼稚教育概论》一书,受到教育界的好评。1925年冬至1926年秋,在研究幼稚教育的同时,张宗麟应聘任宁波启明女中校长。1927年初应聘任杭州女子高级中学教务主任,不久担任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主任,创办《乡村教育》刊物,撰文写稿,并发动学生到附近乡村宣传革命思想。1930年4月领导晓庄师范学生上街集会游行,声援下关和记蛋厂工人反帝大罢工斗争,为此遭通缉,遂离宁赴沪。1931年,张宗麟到厦门集美幼儿师范任教,后又任集美乡村师范校长,主编《初等教育界杂志》。后因掩护从苏州监狱越狱的晓庄师范学生党员、保释集美乡师学生党员出狱,被反动当局怀疑与方志敏部队有联系,遭国民党南京中央党部通缉,遂离开福建,去广西桂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34年出任湖北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1935年春,他率领教育系学生去北京、青岛、上海等地考察,带领学生下乡体验生活,收到良好的效果。同年9月,他为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培养那里的乡师人才,毅然辞去薪金优厚的湖北教育学院教授职位,到山东任邹平简易师范校长兼乡村建设研究院教师。他在邹平乡村师范实行男女同校,改革陈旧的教育方法,在校内建立实习场所,开辟阅览室,订阅进步报刊,组织课外活动,学唱革命歌曲。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张宗麟带领全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以示声援,并组织学校抗日救亡队到工厂、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活动。1936年1月,他因爱国正义行动,遭到邹平反动当局的迫害,被军警押上火车驱逐出境。同年2月,张宗麟又回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他以光华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接办陶行知先生委托的国难生活教育社,负责指导新安旅行团等国难生活教育工作。5月底,他参加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6月底,护送陶行知经香港出国。1937年春,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位领导入狱,张宗麟以国难教育社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以宋庆龄为首的请愿营救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成立文化界救亡协会。张宗麟被选为理事并任训练委员会主任,举办救亡训练班,主编抗战读本,很受广大民众欢迎。上海沦陷后,他继续留沪,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组织复社,编辑出版《西行漫记》、《鲁迅全集》、《列宁选集》等;筹集资金,维持复社开展救亡活动,创办救亡学校。此时张宗麟出于爱国热忱,积极工作、奋不顾身,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险遭国民党特务暗杀。1941年9月,张宗麟经上海地下党介绍,到新四军淮南二师驻地工作,任江淮大学秘书长。1943年参加新四军干部赴延安小分队到达革命圣地延安。1944年因工作出色,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被评为模范工者。1946年,由徐特立、谢觉哉介绍重新入党。 8月去太行山协助范文澜创办北方大学,任文教学院院长。1948年7月,调任华北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并主讲教育法课程。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张宗麟随军抵京接收,任北京军管会文教接管部副部长、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接管北平各大专院校。中央教育部成立后,他调任教育部教育司副司长、高教部计划财务司司长,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6年张宗麟在上海逝世。教育部的悼词中说:“张宗麟是我们党的一位好党员,教育战线上的一位老战士。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钻研业务,工作认真负责,办事细致踏实,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生活朴素,对人热情,勤勤恳恳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战斗了一生”。
张宗麟的主要著作有《幼稚教育概论》、《乡村教育》、《幼稚园的演变史》、《民众字典》、《怎样办乡村师范》、《幼稚园教育论文集》(与陶行知、陈鹤琴合著)等。
张宗麟认为当时幼稚教育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的弊端: 一是“教会之垄断”。当时, 我国的幼稚园大部分由教会垄断, 在教法上也大多沿用了日本和西方的做法, 几乎不见国家、民族之思想。二是“社会之漠视”。当时, 不仅民众对幼稚教育漠视, 社会上稍有教育学识者也认为“幼稚教育乃不急之务是也”。有此二弊, 张宗麟不禁感叹:“吾国幼稚教育难望有进步。”也正因为如此, 张宗麟一生都致力于我国幼稚教育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其幼稚园课程编制思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此外, 张宗麟也受到了杜威“生活教育”的影响, 明确提出“生活便是教育, 整个社会便是学校”是厘定一切学校课程的总纲领。因此, 在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同时, 他一直注意将课程与幼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大纲。
( 一) 什么是课程
对于“课程”, 张宗麟持一种动态观, 他认为课程的定义要以当时的教育学说为转移。就当时的幼稚教育发展来说, 他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说之, 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生活”。由此看来, 当时对课程的理解大体上还是比较宽泛的, 这使课程的内容丰富了很多, 课程的编制也自然涉及幼儿在幼稚园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
( 二) 幼稚园课程的来源
张宗麟认为, 无论什么样的课程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希望。鉴于此, 他认为幼稚园课程有以下四个来源: ①“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即儿童自觉、自愿、自动发起的活动, 而非教师强加的活动。②“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之活动”, 在儿童的眼里, 自然界是很新奇的, 他们总是乐于接近自然, 进行探索活动。③“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之活动”, 即儿童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所经历的活动, 如买东西, 与人交往等。④“人类留传之经验,而能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虽然儿童的直接经验很重要, 但是, 直接经验的获取十分花费时间, 而且容易停留于表面。因此, 对于适应未来社会来说, 选取能够符合幼儿需要的人类间接经验作为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也是分必要的。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任何活动都应该涵盖这四个方面, 从而形成合理的课程。
( 三) 幼稚园课程编制的原则
在确定了课程来源之后, 张宗麟认为在厘定幼稚园课程时还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①多注意动的工作, 从而发展幼儿的身体、骨骼以及各方面的感觉。②吸引幼儿到自然界中去, 让他们快乐地接触自然, 但是不必进行客观的研究, 出于兴趣就好。③关注幼儿个体的活动, 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 不必过于强调大的社会关系。④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让他们多了解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 对于系统的人类经验的学习不必过于强调。
根据以上各原则编制幼稚园课程时, 还要注意下列几点: ①幼稚园的课程不能用科目制来编制,因为科目制会使生活失去“整个”的意义。②教师对于本园的课程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 然后根据自然界、社会的变化, 具体决定课程应该有些什么样的内容。③每一个课程单元, 长短不拘, 但是要段落分明。④教师的责任是拟定大纲, 预备材料, 指导而非强迫或代替幼儿完成活动。
有了上述课程编制思想之后, 张宗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我国的气候带分别拟定了针对北方、中部、南方的三份课程大纲。三份课程大纲各有不同: 北方主要根据每三个月显著的气候变化来确定幼稚园的活动内容; 中部根据各节气的气候、动植物、农事、风俗等的变化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 南方以每月为根据, 确定幼儿园的卫生、社会、自然三个方面的活动内容。张宗麟的课程编制通过三个区域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 不但体现了民族化, 而且切实结合幼儿周围生活的变化, 做到了因时制宜,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因此,统观张宗麟的整个幼稚园课程编制思想可以发现, 他首先对课程所囊括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十分清晰的界定, 随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编制课程的重要基点:“以儿童为中心”和“生活教育”, 这在三个地区的课程大纲和三个时期的课程编制实践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正因为如此, 张宗麟的课程编制显得针对性很强, 照顾到了儿童的一般需要和个别需要, 并通过风俗、民谣、故事、劳动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建构、组织, 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特征, 形成了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幼稚园课程。即便是在课程编制的探索期, 也能够始终把握方向,不至于迷失。因此,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时, 幼儿教师首先要有打破旧思想的勇气和决心, 尝试去理解、接受当前的课程改革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课程范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详细的课程评价方法, 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方案。即使这样的课程方案还相当不成熟也不要紧, 最重要的是, 幼儿教师始终要以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点作为支撑, 本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原则, 尝试着编制适合本园儿童需要的课程, 这样才能够始终把握编制方向。
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 共同探讨课程编制。张宗麟一年半的课程编制实践, 既体现出园本课程编制的艰辛, 也体现出合作的重要性, 从散漫期到设计组织期形成较为满意的课程编制方案是所有幼儿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们不但共同商讨活动的主题和具体的内容, 而且在准备材料和提供指导时分工明确, 各显所长, 这正是一个地区、一所幼儿园课程编制所需要的。因此, 在进行课程编制时, 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园所的幼儿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一次园本课程编制的研讨会, 共同探讨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这样, 不但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互补, 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经验教训。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加入到课程编制的队伍中来, 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在阅读本书时让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选择来自儿童生活的课程内容。儿童的生活里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事件在发生?如何将儿童杂乱无绪却又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件融入课程当中, 使其具备教育价值? 这些是很多幼儿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而张宗麟的课程编制思想正好解答了这些。他认为儿童的生活包括: 儿童自发的, 儿童与自然、社会接触而发生的, 符合儿童需要的人类经验的获取。而主题活动的主题则是贯穿这些事件的主线, 而且这些活动往往能够体现儿童“整个的”生活。因此, 在编制园本课程时, 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去观察儿童在园一天的活动, 并对典型的事件进行记录, 这也是张宗麟一直坚持做的事情。他认为“此事轻而易举, 成效最易见, 为幼稚教师者, 倘能备一小册子, 即可从事记录。此种记录, 可以作施教育之根据, 亦可为研究之初基, 故颇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 张宗麟的课程编制思想显得丰富而生动。同时, 教师还要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 了解幼儿周围的生活变化。这样一来, 课程的来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而且是如此的丰富, 剩下的问题就是找到一个主题进行各活动间的贯穿和连接了。
张宗麟课程思想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考虑课程编制的轻重、缓急。在对儿童长期、大量观察的基础之上, 张宗麟强调课程编制应该有所择取, 多为幼儿提供动的机会, 同时, 为满足幼儿的兴趣, 让幼儿多接触自然,获取直接经验, 而不必过于强调人类经验的系统学习。这是幼儿教师在编制课程时需要注意的, 因为目前为了迎合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幼儿教师容易忽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取而过分强调人类经验的系统学习。因此, 在进行课程编制时, 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本性进行择取, 在活动主题的统领下, 多注意观察儿童生活中的自然世界和自然现象, 让幼儿活动于其中、快乐于其中、探索于其中。此外, 在对课程进行编制时, 教师还需考虑到幼儿兴趣的多变性, 为幼儿准备可供选择的几项活动。同时, 每个课程单元都要做到段落分明, 目标清晰。这样, 通过短暂的活动, 幼儿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活动成果, 从而满足其自我表现的需求, 增加成就感和活动的积极性。当然, 课程编制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张宗麟及其同伴在课程编制过程中, 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对教育原则的坚持、方法的适度变通都是值得幼儿教师学习的。
在幼儿园的组织下,我们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培训丛书之——《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完本书,收获颇丰。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加入了大量的教师成长案例,我们可以透过他人的事例,结合自身条件,反思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升华自己。全书一共分为四章:幼儿成长的四个关键期、幼儿教师与幼儿教育、成长案例研究与幼儿教师成长和幼教名师成长案例与解读。每一章就好像有很多个老师,透过文字在向我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心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章,有各种名师的成长案例,我也期望能够像书中这一章章首所说的那样:“普通教师能够借助于阅读这些成长案例,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会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进而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在各种名师案例中最吸引我的是中国男幼师第一人幼儿教育家张宗麟的幼儿教育课程思想。以前有读过他的书,而且他作为一名男性的幼师在幼儿教师这个行业更加引人注目。
张宗麟是研究中国幼儿教育和乡村教育的著名教育家,浙江绍兴人。自幼聪颖过人,四岁能随姑母识字背诗。1915年毕业于绍兴袍渎敬敷小学,考入绍兴浙江第五师范。由于他勤奋好学,百问不厌,所以各课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等生。1917年,他因反对思想陈腐的历史教员,带领全体学生进行罢课,被学校除名,就转学省立于波第四师范,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春,张宗麟回到绍兴袍渎敬敷小学任教,同年秋季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教育系,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郑晓沧等人的指导下,专心研究中国的传统教育。1922年,张宗麟在课余参加了同学王任叔,张孟闻等发起组织的“雪花社”,后来该社不少社员均成为中共党员。1923年张宗麟在南京梅庵参加了有恽代英主持的少年中国学会会议,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5年秋,张宗麟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因他毕业成绩优秀,要他留校协助导师陈鹤琴研究幼稚教育,张宗麟欣然同意。但是他大哥—— 时任汉阳兵工厂厂长的张宗敬却竭力反对,气得拔出手枪要打死他,骂他“真没出息”。 张宗磷理直气壮地说服大哥,他说:“盖房子基础要打扎实,教人要在幼小时下功夫。人各有志,我要改变中国的愚昧落后,我就要教人于孩童。”同年10月,张宗麟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各大城市作了调查,做了不少实验研究,提出了改换中心制的幼儿教育法,收到良好的效果。1926年冬,张宗麟根据鼓楼幼稚园研究工作的成功事实,编写了《幼稚教育概论》一书,受到教育界的好评。1925年冬至1926年秋,在研究幼稚教育的同时,张宗麟应聘任宁波启明女中校长。1927年初应聘任杭州女子高级中学教务主任,不久担任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主任,创办《乡村教育》刊物,撰文写稿,并发动学生到附近乡村宣传革命思想。1930年4月领导晓庄师范学生上街集会游行,声援下关和记蛋厂工人反帝大罢工斗争,为此遭通缉,遂离宁赴沪。1931年,张宗麟到厦门集美幼儿师范任教,后又任集美乡村师范校长,主编《初等教育界杂志》。后因掩护从苏州监狱越狱的晓庄师范学生党员、保释集美乡师学生党员出狱,被反动当局怀疑与方志敏部队有联系,遭国民党南京中央党部通缉,遂离开福建,去广西桂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34年出任湖北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1935年春,他率领教育系学生去北京、青岛、上海等地考察,带领学生下乡体验生活,收到良好的效果。同年9月,他为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培养那里的乡师人才,毅然辞去薪金优厚的湖北教育学院教授职位,到山东任邹平简易师范校长兼乡村建设研究院教师。他在邹平乡村师范实行男女同校,改革陈旧的教育方法,在校内建立实习场所,开辟阅览室,订阅进步报刊,组织课外活动,学唱革命歌曲。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张宗麟带领全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以示声援,并组织学校抗日救亡队到工厂、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活动。1936年1月,他因爱国正义行动,遭到邹平反动当局的迫害,被军警押上火车驱逐出境。同年2月,张宗麟又回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他以光华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接办陶行知先生委托的国难生活教育社,负责指导新安旅行团等国难生活教育工作。5月底,他参加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6月底,护送陶行知经香港出国。1937年春,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位领导入狱,张宗麟以国难教育社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以宋庆龄为首的请愿营救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成立文化界救亡协会。张宗麟被选为理事并任训练委员会主任,举办救亡训练班,主编抗战读本,很受广大民众欢迎。上海沦陷后,他继续留沪,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组织复社,编辑出版《西行漫记》、《鲁迅全集》、《列宁选集》等;筹集资金,维持复社开展救亡活动,创办救亡学校。此时张宗麟出于爱国热忱,积极工作、奋不顾身,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险遭国民党特务暗杀。1941年9月,张宗麟经上海地下党介绍,到新四军淮南二师驻地工作,任江淮大学秘书长。1943年参加新四军干部赴延安小分队到达革命圣地延安。1944年因工作出色,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被评为模范工者。1946年,由徐特立、谢觉哉介绍重新入党。 8月去太行山协助范文澜创办北方大学,任文教学院院长。1948年7月,调任华北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并主讲教育法课程。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张宗麟随军抵京接收,任北京军管会文教接管部副部长、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接管北平各大专院校。中央教育部成立后,他调任教育部教育司副司长、高教部计划财务司司长,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6年张宗麟在上海逝世。教育部的悼词中说:“张宗麟是我们党的一位好党员,教育战线上的一位老战士。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钻研业务,工作认真负责,办事细致踏实,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生活朴素,对人热情,勤勤恳恳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战斗了一生”。
张宗麟的主要著作有《幼稚教育概论》、《乡村教育》、《幼稚园的演变史》、《民众字典》、《怎样办乡村师范》、《幼稚园教育论文集》(与陶行知、陈鹤琴合著)等。
张宗麟认为当时幼稚教育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的弊端: 一是“教会之垄断”。当时, 我国的幼稚园大部分由教会垄断, 在教法上也大多沿用了日本和西方的做法, 几乎不见国家、民族之思想。二是“社会之漠视”。当时, 不仅民众对幼稚教育漠视, 社会上稍有教育学识者也认为“幼稚教育乃不急之务是也”。有此二弊, 张宗麟不禁感叹:“吾国幼稚教育难望有进步。”也正因为如此, 张宗麟一生都致力于我国幼稚教育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其幼稚园课程编制思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此外, 张宗麟也受到了杜威“生活教育”的影响, 明确提出“生活便是教育, 整个社会便是学校”是厘定一切学校课程的总纲领。因此, 在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同时, 他一直注意将课程与幼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大纲。
( 一) 什么是课程
对于“课程”, 张宗麟持一种动态观, 他认为课程的定义要以当时的教育学说为转移。就当时的幼稚教育发展来说, 他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说之, 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生活”。由此看来, 当时对课程的理解大体上还是比较宽泛的, 这使课程的内容丰富了很多, 课程的编制也自然涉及幼儿在幼稚园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
( 二) 幼稚园课程的来源
张宗麟认为, 无论什么样的课程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希望。鉴于此, 他认为幼稚园课程有以下四个来源: ①“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即儿童自觉、自愿、自动发起的活动, 而非教师强加的活动。②“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之活动”, 在儿童的眼里, 自然界是很新奇的, 他们总是乐于接近自然, 进行探索活动。③“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之活动”, 即儿童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所经历的活动, 如买东西, 与人交往等。④“人类留传之经验,而能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虽然儿童的直接经验很重要, 但是, 直接经验的获取十分花费时间, 而且容易停留于表面。因此, 对于适应未来社会来说, 选取能够符合幼儿需要的人类间接经验作为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也是分必要的。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任何活动都应该涵盖这四个方面, 从而形成合理的课程。
( 三) 幼稚园课程编制的原则
在确定了课程来源之后, 张宗麟认为在厘定幼稚园课程时还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①多注意动的工作, 从而发展幼儿的身体、骨骼以及各方面的感觉。②吸引幼儿到自然界中去, 让他们快乐地接触自然, 但是不必进行客观的研究, 出于兴趣就好。③关注幼儿个体的活动, 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 不必过于强调大的社会关系。④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让他们多了解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 对于系统的人类经验的学习不必过于强调。
根据以上各原则编制幼稚园课程时, 还要注意下列几点: ①幼稚园的课程不能用科目制来编制,因为科目制会使生活失去“整个”的意义。②教师对于本园的课程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 然后根据自然界、社会的变化, 具体决定课程应该有些什么样的内容。③每一个课程单元, 长短不拘, 但是要段落分明。④教师的责任是拟定大纲, 预备材料, 指导而非强迫或代替幼儿完成活动。
有了上述课程编制思想之后, 张宗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我国的气候带分别拟定了针对北方、中部、南方的三份课程大纲。三份课程大纲各有不同: 北方主要根据每三个月显著的气候变化来确定幼稚园的活动内容; 中部根据各节气的气候、动植物、农事、风俗等的变化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 南方以每月为根据, 确定幼儿园的卫生、社会、自然三个方面的活动内容。张宗麟的课程编制通过三个区域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 不但体现了民族化, 而且切实结合幼儿周围生活的变化, 做到了因时制宜,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因此,统观张宗麟的整个幼稚园课程编制思想可以发现, 他首先对课程所囊括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十分清晰的界定, 随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编制课程的重要基点:“以儿童为中心”和“生活教育”, 这在三个地区的课程大纲和三个时期的课程编制实践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正因为如此, 张宗麟的课程编制显得针对性很强, 照顾到了儿童的一般需要和个别需要, 并通过风俗、民谣、故事、劳动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建构、组织, 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特征, 形成了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幼稚园课程。即便是在课程编制的探索期, 也能够始终把握方向,不至于迷失。因此,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时, 幼儿教师首先要有打破旧思想的勇气和决心, 尝试去理解、接受当前的课程改革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课程范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详细的课程评价方法, 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方案。即使这样的课程方案还相当不成熟也不要紧, 最重要的是, 幼儿教师始终要以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点作为支撑, 本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原则, 尝试着编制适合本园儿童需要的课程, 这样才能够始终把握编制方向。
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 共同探讨课程编制。张宗麟一年半的课程编制实践, 既体现出园本课程编制的艰辛, 也体现出合作的重要性, 从散漫期到设计组织期形成较为满意的课程编制方案是所有幼儿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们不但共同商讨活动的主题和具体的内容, 而且在准备材料和提供指导时分工明确, 各显所长, 这正是一个地区、一所幼儿园课程编制所需要的。因此, 在进行课程编制时, 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园所的幼儿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一次园本课程编制的研讨会, 共同探讨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这样, 不但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互补, 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经验教训。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加入到课程编制的队伍中来, 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在阅读本书时让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选择来自儿童生活的课程内容。儿童的生活里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事件在发生?如何将儿童杂乱无绪却又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件融入课程当中, 使其具备教育价值? 这些是很多幼儿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而张宗麟的课程编制思想正好解答了这些。他认为儿童的生活包括: 儿童自发的, 儿童与自然、社会接触而发生的, 符合儿童需要的人类经验的获取。而主题活动的主题则是贯穿这些事件的主线, 而且这些活动往往能够体现儿童“整个的”生活。因此, 在编制园本课程时, 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去观察儿童在园一天的活动, 并对典型的事件进行记录, 这也是张宗麟一直坚持做的事情。他认为“此事轻而易举, 成效最易见, 为幼稚教师者, 倘能备一小册子, 即可从事记录。此种记录, 可以作施教育之根据, 亦可为研究之初基, 故颇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 张宗麟的课程编制思想显得丰富而生动。同时, 教师还要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 了解幼儿周围的生活变化。这样一来, 课程的来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而且是如此的丰富, 剩下的问题就是找到一个主题进行各活动间的贯穿和连接了。
张宗麟课程思想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考虑课程编制的轻重、缓急。在对儿童长期、大量观察的基础之上, 张宗麟强调课程编制应该有所择取, 多为幼儿提供动的机会, 同时, 为满足幼儿的兴趣, 让幼儿多接触自然,获取直接经验, 而不必过于强调人类经验的系统学习。这是幼儿教师在编制课程时需要注意的, 因为目前为了迎合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幼儿教师容易忽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取而过分强调人类经验的系统学习。因此, 在进行课程编制时, 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本性进行择取, 在活动主题的统领下, 多注意观察儿童生活中的自然世界和自然现象, 让幼儿活动于其中、快乐于其中、探索于其中。此外, 在对课程进行编制时, 教师还需考虑到幼儿兴趣的多变性, 为幼儿准备可供选择的几项活动。同时, 每个课程单元都要做到段落分明, 目标清晰。这样, 通过短暂的活动, 幼儿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活动成果, 从而满足其自我表现的需求, 增加成就感和活动的积极性。当然, 课程编制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张宗麟及其同伴在课程编制过程中, 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对教育原则的坚持、方法的适度变通都是值得幼儿教师学习的。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