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优质课《秋天的雨》说课稿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4-6 20:11
标题: 小学语文优质课《秋天的雨》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文是《秋天的雨》。下面,我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我的说课内容: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极具诗情画意的散文。文章以写秋雨为名,实际上写的则是秋天。全文以秋雨为线索,穿针引线,纵情勾连,带领我们投入了秋天的怀抱。从整体上描绘出了一幅美丽、丰收、欢乐的秋景图。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体会到秋雨的美,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说教学目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读通课文已不是难题,但学生们却还不能完全体会文章的文辞之美。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        自主学习,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五彩缤纷、频频点头”等词语;
(二)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品味美感;
(三)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在学生能够读通课文的情况下,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雨的,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则在于品味文中语言,学习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是要内化运用语言。
四、说教法学法: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曾经说过“人的大脑不应该是一个被注满的容器,而是一束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让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与文本形成对话。本课语言生动优美,适合于做朗读训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并且适时使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和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将让学生用“以读为本”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让孩子们再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感情,在读中轻松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共分了六个板块来进行:依次是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文本,赏景悟情;升华情感,以情引读;回归全文,梳理结构;课外延伸,作业选择。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由孩子们喜爱的雨说起,首先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看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了。同学们就会想:“看哪儿的雨呢?看什么季节的雨呢?”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哪天会下雨,更无法穿越时空去看春雨和夏雨。当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我吸引过来之后,我即时创设情境,出示课件,再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孩子们伴随着老师娓娓道来的小诗去感受绵绵的春雨、电闪雷鸣的夏雨和鹅毛般的冬雪。欣赏结束,我即时出示那首美妙的小诗,这时学生们可能已经发现缺少秋天的雨。这时我会向同学们揭示课题并板书——《秋天的雨》,告诉他们秋天的雨就藏在课文里面,找到了它们并补充小诗,你就成了小诗人!这样一来激起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很自然地通过情境、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于前一天孩子们已经进行了预习,所以首先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带它们采用师生互动问答的方式进行生字词的学习,这一程序的目的是对一些重点生字、词进行认读识记。新课标告诉我们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生字的教学,但它又有别于低年级的一笔一画手把手的教学。因此在设计中我特别突出难点字的教学(如多音字和轻声)以及重点词的朗读。既做到了不放松生字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后,朗读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时我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自读文本,《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合作的机会。最后我会结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为学生们范读。教师范读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他们会有更具体、深刻的感受。最后,在以秋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过渡问题,开始深入的学习本课,赏景悟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4-6 20:11
(三)深入文本,赏景悟情
第三环节的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天人格化,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采用了“声情并茂,以情助读”的方式,带领学生从以下四方面突破这一难点。
1.抓“钥匙”,知秋意
第一自然段的开头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是比喻中的暗喻,没有比喻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通过这样的引导再加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的涵义就迎刃而解了。(板书:   一把   钥匙)
2.抓“五彩缤纷”,赏秋色。(重点)
在开始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时,首先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秋天的雨都把颜色送给谁了?并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在书上。
学生交流汇报时,朗读相关词句。我随机引导:秋天的雨只把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这几种颜色送给菊花了吗?至此,带领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品读句子,体会色彩之多,菊花之美。接着我将采用连环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其讨论得出用来形容颜色多的词语除了文中的“五彩缤纷”之外还有许多,并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3.抓“气味”,品秋香
在学习3自然段时,应使学生紧抓中心句“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引导他们感受秋天的丰收与美好。再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方式,如:比赛读、挑战读、自由读等,来增强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不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也使朗读教学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板书:藏着   气味)
4.抓“小喇叭”,悟秋趣
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围绕着第四自然段来展开的,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做个小喇叭到处去广播这样就很好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并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自由组合,表演对话内容,既体现了个性的阅读特点,又加深文本内容的理解,在体味秋雨乐趣的同时也使学生分享了阅读的乐趣。(板书:吹起     喇叭)
(四)情感升华,以情引读
最后教师小结(总结):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在同学们情感交融之时(板书:丰收的歌 欢乐的歌),请他们带着赞美的心情朗读最后一段。
(五)回归全文,梳理结构
结束了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这是本课教学重点,因为有了前面教学各环节中的逐层铺垫,学生能说出这篇课文是从“是钥匙,有颜料,藏气味,吹喇叭”这四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出示导入时那首小诗,让学生自由的把小诗补充完整,鼓励他们凭借学习本课和原有的语言积累完成这首小诗。此环节的设计与课题的导入可谓首尾呼应。这么做不仅有利于他们将课文内容的内化、提炼自己的观点,更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我设计了三个作业题目:1.自己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秋天美好的词句抄下来;2.把课文画成一幅美丽的秋景图;3.尝试着写一首有关秋天或秋雨的诗读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最后就说到本课的板书设计了,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