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阅读论文立足文本感受声之美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3-26 20:45
标题:
初中阅读论文立足文本感受声之美
初中阅读论文立足文本感受声之美
通化市第十四中学 张 春 鸿
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标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作家陈村说:“语文首先是美育。”中学语文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美的窗户,让他们领略文学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我们以一贯之地创设艺术化的情境,创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就是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聆听到美的声音,体会到充满激情、意蕴深刻、清词丽句、声情并茂的美。
一、听不到的声音最美。
美术作品的构图中有“半角”之说,是讲绘画中常常只画半角,留下大量的空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那空白的“无”,比起拥挤的“满”,竟然产生了更好的效果。文学作品中对声音的描写也有类似的情形,那就是“无声、无语”的描写。描写声音之美,按一般思维应正面描写其悠扬、嘹亮、清丽、幽怨、嘈杂、冷酷等,但高明的作家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不写有声,而极写无声。
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耐人寻味。表面看来是平静无语的,内心深处却流动着“幽愁暗恨”,这样的情感也许可从眉尖、眼角、唇边觅到,但绝对不能用耳朵捕捉到,也许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无声”是“空白”,但又不是“空白”,它是一种独特的意境,满蓄了一片只有同为天涯沦落人才能感受的深情。而这里的“无声”,又衬托了下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有声”,更能表达出琵琶女的幽愁暗恨,虚实结合,有无相衬,使声音的描写具有丰富性和立体感。正如诗句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更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更能使欣赏者感悟到诗人独特的心境。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眼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我们好像在迷朦中被诗人带入仙境,聆听两位箜篌能手切磋技巧。看来,李凭比他的知音成夫人还艺高一筹哩。一个“教”字,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动不了的老鱼,不爱动的瘦蛟,都情不自禁地随乐起舞。也许这是段怪诞的音乐。因为,恐怕只有刻板的节奏和干涩的弦音,或者近乎紊乱的拍子和跳动无常的音阶,才能与丑陋的舞蹈者及其难看的舞姿相匹配,产生美的效果。舞蹈完成,乐曲也结束。但是,吴刚还带着玉兔,靠着桂树,长夜无眠。他们忘了寒露侵蚀,一直在倾听、倾听。由此猜测,尾声应是由快渐慢,由强转弱,断断续续,悠悠远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止。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假如像白居易《琵琶行》那样,是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告终,等听众回过神来,头脑反而很清楚,唯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慨了。正所谓“听不到的声音更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典型个例后,对于无声与有声的辩证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作文中也就能摒弃一味地绘形、描声,而是通过眼神、坐姿、手势等体态语言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在无语中给欣赏者提供驰骋想象空间,创造独特的美感。
二、静中写动更幽静
人的感官中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受。
朱自清先生写月光下的荷塘,以对美的赞颂追求来排遣心中的哀愁。写荷叶、荷花、荷香、流水,写得形(舞女的裙)、味(清香)、色(白、碧)、声(渺茫的歌声)俱全。月下荷塘是幽静的,但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动静得宜、虚实相生,写出了灵动的生命之美。揣摩后我们可以发现,宁静幽闲的境界中并不完全摒弃声音的描写,这种构思往往创造出静中写动更幽静的情境。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3-26 20:45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声本来会使人感到凄婉,写巫峡,写伤情,特写三声猿鸣,使人深感此境的幽静与凄清。且不说用“桂落飘零、飞鸟鸣涧”写山谷幽深,以动衬静。范仲淹笔下“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洞庭湖,美丽的形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样一幅幽静的画面中忽然传出几声互答的渔歌,套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即“境界全出矣”。几声渔歌,并没有打破洞庭湖的静谧,而使月夜洞庭湖多了一份灵气,添了几许生机,更显出月下碧湖的静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殆是之谓!教师把握文本即可带学生如入性灵之境,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绘形勿忘描声
描写千姿百态的景物,人们常常是抓住特征,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写,此外,一些人善用动词,通过动作来绘形。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伏”写黄蜂的肥胖,用“窜”写叫天子的“轻捷”。更多的人用其他景物的形态作比较或打比方来绘形,如“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桠间”句中用“小舟”绘出新月的形,让人读后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而有经验的作家总能独辟蹊径,迂回曲折地找到另一种绘形的方法,那就是描写声音。老舍先生写五月的青岛,一句“清晨便听到卖花声”,就使五月的青岛到处是鲜花的美景的画面生动起来,使读者身临其境,赏其形、观其色、闻其香、听其声。生活中若要探出山谷、古井的深度,人们常会捡起一块石头扔下去,通过石子落到谷底或井底的“咚”的声音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借用到文学创作中,这就是以声绘形。《雨中登泰山》中有个片断:“悬崖崚嶒,石缝滴滴嗒嗒,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洞,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泰山的巍峨陡峻、迂回盘旋,雨势的迅猛,通过声音的描绘跃然纸上。山高水深,石缝渗水,积聚而成浅浅的流水,顺斜坡面,水势不大,因而潺潺;急流下坡,冲进山洞,飞泻而下,四面水声汇合,引起回声,才能作“訇訇的雷鸣”。明写水声,实写山高谷深,使人陡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以声绘形的表达方法往往使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启发学生效仿,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美就是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声音之美只是美学海洋中一朵平常的浪花,识得这朵浪花,也就如同寻到了航行美学之海的一叶扁舟。学会做“有心人”,美丽的风景会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