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关于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论文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3-25 21:55
标题: 关于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论文
浅析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丰满区江南中心校  张欣
摘要:通过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分析,找出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素养;培养;问题;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十分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什么是信息素养呢?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也有差异,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1987年,库叟将图书情报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包括在信息素养的定义:“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因此包含了:确认所需信息、寻获信息、评估信息、应用信息。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LA & AECT)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1)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新课程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还处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应用水平也停留在那个阶段,所以对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二、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策略
问题一: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不明确,很多学科教师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
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还停留在辅助教学工具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课堂演示,将黑板电子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没有达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课程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
对策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让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并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3-25 21:55

在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欣赏、游戏软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了解信息技术重要性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在中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既可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又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有课程全面整合,才能让全体学科教师都参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问题二: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在知识与技能层面,意识、情感层面还没有深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重视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学习,由于课时少,学习时间短,很难达到比较熟练应用的程度,更难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情感层面的培养。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热能,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了解不深,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对策二:以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仍是很重要的,是形成信息素养的前提与保证。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问题三: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将信息素养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的关健,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而忽视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这样的培训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教学经验不丰富,教育理论的实践还不深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对策三: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教师队伍。
         2004年12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出台,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它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这一标准的出台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教育技术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这一标准,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3-25 21:55

问题四:在教学评价上,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待新课程改革,很难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
目前,信息技术还不是中考、高考考试科目,其它学科的考试中也没信息技术的内容,所以,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仅作为电教工作人员,没有发挥其教育技术能力;将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网络管理员、电脑修理员,没有将其纳入到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的角色中去。
对策四: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中小学生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