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21:3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预览部分 【学习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知道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探索导航】我们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知道了细胞,病毒、细菌、真菌它们各有哪些特点?你对细胞还有哪些了解呢?
【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细胞的资料、图片。(在百度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复习我们上学期学的病毒、细菌、真菌它们的特点,初步认识显微镜。
【探究过程】
一、显微镜的使用
[检查和准备]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载波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6”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波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二、生物细胞的观察
1、我们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纸上。




4、我的发现;                                                        
                                                                  
三、交流资料:细胞的作用
我的收获:
                                                                  
                                                                  
【课堂达标】
一.填空题:
1.植物、动物和人都是有(   )的,它们的身体都由(    )构成。
2.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叫做(     )。
3.植物体是由很多(      )构成的。植物不同部分的细胞,其(   )、(    )各不相同。
4.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   )、(   )、(   )、(   )。
二.判断题:
1.植物体同一部分,不同作用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   )
2.动物体和人体细胞形状,大小相同。                 (   )
3.细胞有生长、繁殖、变化、衰老、死亡的过程。       (   )
4.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细胞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   )
三.选择题
下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霉菌
四.简答题:
利用我们所学的科知识,你能解释人的某一器官机能丧失的原因吗?



【拓展活动】
制作常见植物的细胞切片。



六下科学学案
2、我从哪里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21:39:21 | 只看该作者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六年级科学.rar (107.26 KB, 下载次数: 26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1: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