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谈话: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各中队班早已开始了训练,下面是六(1)中队参加知识竞赛的三位候选人平时练习的情况:
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说说如果你是班主任,将安排哪位队员参赛?为什么? 学生开始把眼光集中在“谁正确的答题数最多”,但立即有学生反对。于是,大家改变思路,想到可以看“谁错误的答题数最少”,来决定由谁代表班级参赛。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让老师去答题,我只答一题,而且答错了,我错误的答题数是一题,最少,让我代表六(1)班参赛合理吗?”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自主思考,获得了比较的体验──从比较单个数量的“绝对值”到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比率”。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关注生活,联系实际,把与教材相关的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能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数学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制造冲突,在讨论中体验 课堂讨论是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并向其他小组传播,发挥组与组之间的“对话中转站”作用,以激起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并及时点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中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在练习环节为了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我模仿吴正宪老师安排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1/2。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认为对的,也有认为错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立即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意见。 甲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份是不是这个圆的1/2?” 乙方代表点头应答:“是的。可是”,边说边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这是圆的1/2吗?” 甲方的底气明显不足了,小声说:“不是。” 同学们都乐了。 对于数学学习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疑点、难点,巧妙地组织学生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营造空间,在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往往需要从直观活动开始,获得直接的学习经验。这样,便于学生展开观察和思考。例如,同样是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在学生理解了1/2的意义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动手实践的环节:选一个图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们分别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1/2。孩子们的指尖上跳动着智慧,他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了1/2的意义。接着引导他们观察,上面的图形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为什么都能用1/2来表示?进一步揭示了1/2的本质意义。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选一个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这一操作活动的设计给学生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选择。一会儿工夫,学生便折出了1/3、1/6、1/12、1/16……学生踊跃介绍自己是怎样折出这些分数的,不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信任学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交流和讨论,逐步加深对知识的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一定会获得更充分的发展。 |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