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论述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20 22:29
标题:
论述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论述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众所周知,自2008年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包含了八大领域,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改之后的技术领域的一员,和通用技术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自学性、创造性。面对这些特征,如果仍然坚持常规教学方法,将违背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规律,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单调、乏味。那么该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学生感兴趣于自行操作?为什么学生玩游戏如痴如醉?究其原因,推广至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和以前的教学方法相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相比,具有以下一些方面的优势。
一.更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之后练习,学生一定不爱学或被动地学。让学生单纯去记忆操作指令,他们一定会感到单调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教学,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从学科的特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组织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那就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的任务之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掌握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实现。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尽管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学生毕竟经历了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毕竟他们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哪些知识会,哪些知识不会。探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面对这样的学科特点及已经具有不同层次信息技能的学生,我们不能再抱着“传道,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来开展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所以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而“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于实现这一学科特点,更有助于实现这一转化。
二.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学”理论
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记住的、被动接受的、老师告诉的,而是在具体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激活其学习动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这些知识之后有什么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迫切要求通过“做”来学,而不是通过“教”来学。其中的“做”就是操作、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去“做”什么内容呢?那就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在讲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前,先让学生去完成一项包含这些内容的特定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欲。这时老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集中讲解新知识,重点解决新问题,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铺平道路。这样学生的“学”具有了目的性、主动性、高效性。在学习过程中,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以任务评价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未知,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鉴定的能力。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20 22:29
三.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中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如何扮演这一新的角色呢?我想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那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信息技术科学的成果,它们都以抽象的术语、冷色的“面孔”呈现在课本上,这是一种“学术形态”。怎样让它们鲜活地跳跃起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我想,应该设计一个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去解决,一定能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这便是我在本文中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光说不练假把式,在教学中如何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呢?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
4.1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利用“广播教学”功能,将一些学生编制的小程序展示给大家。学生观看自己的屏幕,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实例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近感,同时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新课讲授(约15分钟),采取传输文件的方式,将这节课的“任务1”下发给每位学生,先自己尝试在VB环境下“加法程序”展开操作。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调用教师机上的文档“任务1”,阅读其中的操作步骤,并上机实践(可提问或利用小组学习) 让学生自主或探究学习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去亲身体验获取知识、技能的整个过程。
3.知识迁移(约15分钟),让学生分别调用教师机上的文档“任务2“~“任务5”,完成其中提出的任务(共四项,侧重点或难度不同)。老师巡视课堂,个别辅导,分享学习成果,随时汇总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自主或利用小组帮助完成老师布置的四项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任务完成) 通过完成三项任务,使学生掌握在VB环境下编写“加、减、乘、除”的程序内容:
Private Sub Form_Load()
Text3.text=Val(text1.text + text2.text)
End
End Sub
其实只是改变数值运算里的符号而已就这么简单,通过这个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学生可自由选择任务,实现个性化学习。
4.学生自评(约4分钟),让学生调用教师机上的“学生自评表”,自评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内容,对照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并给出一个等级(优、良、中)。 通过自评,一方面能给出一个学生所期望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自我鉴定能力。
5.学生反馈(约3分钟),利用“学生演示”功能,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两方面:好、差)。学生观看自己的屏幕,与老师一道分享别人的学习成果,同时要对比自己。好的表扬,差的批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能更促进其学习。
6.课堂小结(约5分钟),利用幻灯片,引领学生回顾教学内容,深化知识,明确学习的方式方法。学生观看自己的屏幕,同时与老师一道进行学习反思。让学生建立起知识、技能的整体框架。同时明确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很多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新知的学习要靠“任务”来引入,但落脚点不是对“任务”的完成,对新知的引入之后,
以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体会,撰写为文,与大家共勉。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