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写人类记叙文教学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3 11:25
标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写人类记叙文教学研究
文章欣赏 写人类记叙文教学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曹 海


摘 要:作为记叙文的一种重要类型,写人类记叙文除了具有一般记叙文的共性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其教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实施写人类记叙文的教学呢?本文从写人类记叙文最一般的特征谈起,然后紧扣文体特征确定这一类课文的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写人类记叙文 文本特征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记叙文占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大半壁江山。根据记叙对象的不同,笔者把记叙文进一步细分为写人类、记事类、写景类以及状物类。通常,我们把文本内容围绕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展开叙述,并突出人物的特点为主要内容的课文,称之为写人类记叙文。结合正在进行的《小学语文“类课文”单元教学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对一篇课文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最后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一、文本特征缘析——铅华落尽见素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对于一类课文来说,其特殊性就是它的文本特征,只有抓住了文本的特征,我们才能像庖丁那样将该类课文看得清楚、看得透彻,才能找出适切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1. 注重事件梳理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规律,诗歌讲究独特的“意象”的创设,说明文讲究恰到好处的说明方法,记叙文则讲究事件的完整表述。写人类课文一般通过一件或多件事突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特点。具体地说,比如《徐悲鸿励志学画》(苏教版第七册)一文就写了徐悲鸿师从达仰学画遭受嘲笑,然后废寝忘食地学画,最终一举成名的这一件事。这一件比较长,故事的前后存在着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比如《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十二册)则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刘老师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飞风筝三件事,三件事分别选择了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从不同的侧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刘老师形象,即乐观自信、爱岗敬业、不屈不挠的刘老师。再比如《大江保卫战》(苏教版第十册)一文,既写了四连连长黄晓明这一个体抗洪英雄,又写了参加抗洪抢险的一群战士的形象,他们是英勇无畏人民生命财产的忠诚卫士。



2. 注重细节品味



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写人类记叙文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环境烘托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品质。以《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第八册)为例,在“非典”病毒肆意横行的情况下,护士长叶欣是这样抢救病人的: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床位摇高没让患者呈半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检测心率、血压、呼吸……作者通过“赶来”“给予”“摇高”“注射”“监测”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不仅写出了叶欣在处置危重病人时的技术娴熟,更写出了她在危险面前的冷静沉着。“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语更是让我们感受到的叶欣在危险面前的英勇无畏和默默奉献。恰到好处的语言、动作描写让叶欣的高大形象顿时鲜活起来,让读者也仿佛置身其中。



3. 注重情节起伏



正如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样,写人类记叙文也讲究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它常常将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或许,正是那一个又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才能使人物品质得到凸显,使人间正义得到弘扬。比如,《祁黄羊》一文,祁黄羊为了帮助悼公挑选合适的中军尉,先是推荐了与自己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解狐,这让在包括悼公在内的所有人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又推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祈午,这又让人们觉得祁黄羊是在徇私舞弊,但是恰恰是这两次激烈的矛盾冲突深化了课文的主题,即“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正直无私、唯才是举的崇高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令人折服。



写人类离不开叙事,叙事目的更在于写人类。不管是一件事还是多件事,不管运用何种细节描写,也不管情节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写人类记叙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二、教学内容择定——黄沙洗尽皆得金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王荣生语)。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了“教什么”永远比弄清楚“怎么教”重要,厘清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客观差异,王荣生教授在评课时也不止一次地说过:“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根据上文对写人类记叙文特点的分析,笔者结合《我不是最弱小的》谈谈这一类课文教学内容。



1. 梳理文中事件



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梳理文中的事件。萨沙一家到森林里野营,大雨倾盆,爸爸把唯一的一件雨衣给了妈妈,然后妈妈又把雨衣递给了萨沙,最后萨沙义无返顾地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在本文中,接受雨衣无疑成为了弱者被照顾的标志,前两次传递揭示了萨沙毫不犹豫地将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的原因,所以它与第三次传递雨衣存在着因果关系,这是梳理事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理清了事件,学生就初步感知了萨沙在大人面前不甘示弱的品质,他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一下子就初步树立了起来。



2. 品悟细节描写



梳理事件只是粗浅地了解故事内容,浅层次地感知人物形象,要想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品质,必须借助细节的品味。比如,妈妈拿过雨衣没有穿直接给了萨沙,萨沙分别说:“妈妈,把雨衣给了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嘛这样做呢?”“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对妈妈的两次发问生动地揭示了他不愿意做弱者的心理。在“萨沙朝着蔷薇花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了粉红的蔷薇花上”一句中,“走去”“掀起”“盖在”一连串动作更是坚定了读者的猜想,让人看到一丝亮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证明了萨沙不仅是语言上的巨人,更是行动上的巨人,着实令人钦佩!不管是在语言积累与表达上,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上,这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教育资源。



3. 体会矛盾冲突



细细观察,我们会觉得这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也是曲折起伏的。在下大雨时,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找避雨之地,然而爸爸却将雨衣给了妈妈,这让我们捏了一把汗,妈妈是坦然接受还是继续传递这个雨衣呢?如果此刻放慢镜头,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猜测。萨沙在了解了爸爸妈妈的用意后,又会怎么做呢?把雨衣还给妈妈,或者不屑一顾地将雨衣扔在地上,或者找一个“有福同享”的借口,大家一起用这件雨衣躲雨呢?最后,萨沙的举动让所有人重重地舒了一口气,也让所有人为之钦佩不已。此时,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的巧妙而跌宕的情节设置拍手叫绝。



与其不加分析,将写人类记叙文上得不伦不类,不如紧紧地扣住文本特征,去梳理文中的事件,品味细节描写,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围绕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地开展一些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



三、教学策略选择——柳暗花明又一村



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换句话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就是学习方法的学习,事实莫不如此。人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给学生金子,不如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写人类课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交给学生学习该类课文的有效学习策略。



1. 概述——梳理文本事件



理清了课文中的事件,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人物的品质。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时,有了前期的学习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文的主人翁身患残疾的刘老师,找到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校园里,时间是作者苏叔阳的上小学的时侯,他们也发现了课文中四至十三小节叙述的三件事。




师:同学们,你们找到了课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三件事吗?



生1:我觉得第一件事写了刘老师在课堂上讲女娲补天的故事时笑着谈自己的腿疾。



生2:我觉得第二件事写了刘老师写板书。



生3:我觉得第二件事要加上“课堂上”这个地点和“转着写”板书。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3:第二件事写了刘老师在课堂上转着写板书。



师:加上时间和写板书的动作更准确了。



生4:我觉得第三件事是刘老师在操场上独自放风筝。



生5:我认为应该改为“刘老师在操场上独自把放风筝送了蓝天”。



师:加上了结果,事情就显得更加更具体了。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件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呢?



生6:很多年前,刘老师在课堂上笑着谈自己的腿疾、转着写板书,在操场上亲手把风筝送上了蓝天。



……



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三件看似相互独立的事情共同反映了刘老师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主义精神。但是三件事在结构上又是彼此独立而又完整的。因此,只有将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是抓住基本要素,理清课文的脉络,既做到心中有丘壑,又能为接下来的紧扣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质做下铺垫。岂不是一举两得!



2. 品述——感悟人物品质



品述,即品味、叙述。正如上文所述,要想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品质,必须借助细节的品味。写人类记叙文中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是首先值得细细品味、叙述的。《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第七册)一文主要写了李时珍为了更好地修订《本草纲目》赴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一路上与弟子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但是依然忘我工作、一丝不苟。为了突出李时珍路上的艰苦,文中巧妙地叙述了古寺的环境。为了让学生通过圈点勾画的形式感悟人物品质,我特地设置一个核心问题:请结合具体的词句说一说文中的哪些细节感动了你。




生1:我觉得第四小节中对于古寺的描写打动了我,他们奔波了一天,最后只能住在破败的古寺里。我觉得他在为民造福的精神很可贵。



生2:我也找到了一处环境描写,请关注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山风呼啸”说明当时的天气状况也很恶劣,“猫头鹰尖叫”暗示野生动物出没还会带来生命危险,“……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说明他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很晚。这突出了李时珍和庞宪为民造福,不畏艰苦。



生3:我从课文第6、7小节中李时珍和庞宪的对话中得知,虽然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岭奔波,但是他们觉得很值得。



生4:请大家关注课文第12小节,为了准确区分鸡肠草和鹅肠草,李时珍先是“端详”,然后“扯下”“嚼嚼”,最后“往下写”,突出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的。

  

文中的环境、语言、动作描写无一不为了突出李时珍的察访药材时不辞劳苦、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品味细节中过程中,学生通过现场的互动交流,让李时珍的人物形象生动了、鲜活了。



如果说,中年段的写人类记叙文主要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那么进入高年段,这一类课文还会利用激烈的矛盾冲突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此,在这一类课文的教学中,值得细细品味、叙述的除了细节之外,还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最后的姿势》(苏教版第十一册)一文中,作者在开头便用极其平淡的语句描写了谭千秋老师像往常一样起床、为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出去散步、上班,这是一个极其平常而又温馨的生活场景;接着,“天气阴沉沉的”一句与之前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的心里猛地一沉,似乎将有不祥的事情要发生;然后,地震是毫不留情地发生了,为了保护没来得及逃生的四个,谭千秋老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让人心生悲痛,扼腕叹息;最后,人们的高度评价又让谭老师的形象高大起来,用文中话说,就是“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地震发生前后,我们的心情也随着文字经历了一番起伏。你能结合具体的语句按照先后顺序来说一说吗?



生:课文的开头写得很平淡,与后面发生的事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看来,这貌似多余的语句描写了一个恬淡自然的生活场景,其实是作者的别具匠心所在。(板书:恬淡自然)



生:课文第2小节“天气阴沉沉的”,一共5个字。可是这5个字让我想到了很多可怕的事情。



生:我来补充一下,第2小节让我有了不好的预感,为下文的做了铺垫。



师:读了这段文字,我们的心情压抑了许多。(板书:心情压抑)



生:地震发生了,谭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牺牲了。我的心揪得紧紧的,很感动,想哭。



师:“牺牲”这个词用得很好,老师的心情和你一样,非常悲痛。(板书:悲痛万分 )



生:但是被救的学生、其他老师以及政府对谭老师的评价很高,用一个成语就是“虽死犹荣”。



师:是啊。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献出生命的人,人们会永远记住它的。(板书:肃然起敬)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师生在激烈的矛盾漩涡中与谭老师、与学生、与所有的读者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律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不再重要的话题。



3. 复述——丰满人物形象



复述,即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叙述课文,它也是历次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基本能力要求。复述有助于学生将在品述过程中相对割裂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完整起来。《郑成功》(苏教版第十一册)一文学习接近尾声时,我便引导学生回忆从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个方面复述课文。由于课文对收复台湾的叙述较为详细,学生复述存在困难,于是,我带领学生从为什么要收复、如何收复以及战斗胜利这三方面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练习,再一次回顾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丰功伟绩。这样,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再次化作具体的语句在学生的心里丰满起来、立体起来。



写人类记叙文又独具特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理应体现差异的。笔者认为,与其稀里糊涂地寻找教学的感觉,不如清清楚楚地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里走几个来回”。



参考文献:




1. 课程标准编写组.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 李政涛 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朱洁如.小学语文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 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M】,2007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