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力研究的总结工作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优秀内容    时间: 2013-12-28 00:59
标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力研究的总结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力研究的总结工作报告

尊敬的领导、同事:

大家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教师,或是由教师出身的领导干部,对自己的教学都有很好的认识,我也知道,大家的教学能力都很强,业务知识也很突出,所以我在作出我的研究报告后,也请大家能够认真的对我的观点进行总结,找出我的缺点,我会做好的。不过目前来说,我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

一、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基础教育正在着力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支柱。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在学校教学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发挥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辟一条新的高效的途径。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这一实验课题。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创新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既是指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也是指一种积极的自我激励的活动过程。思维活动积极,才能产生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智力的核心。

以计算机、校园网和因特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用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着力在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得到更好的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研究过程:

(一)根据实情,制定方案。

方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题的开展。认真制定课题方案是课题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研究方法案的制定。在制定方案时,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认真调配,细致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总的实施方案,然后按照总方案要求,各实验教师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找准切入点,找到结合点,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计划,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为了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及价值,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学术论文。通过学习我们对如何制定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案有了更直观、更详尽的了解,对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对作文评价方式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对课题中心词的界定,对课题的过程管理、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有了较清晰、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完成了研究方案的初稿。

(二)课题组的组建。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我们根据《利用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的实验研究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导处协调下精心挑选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组成了一支团结一致、致力科研的实验队伍。

建立健全了实验组成员的实验考核制度,将实验组成员的工作效果与个人中工作绩效挂钩,并纳入到个人考核中。对实验中表现积极、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保证实验按计划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三)优化软硬件环境

1、加大投入,添置硬件。我校拥有学生用机60台,教师用机60台,微机室2个,有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1座。学校先后投资建成了校园网,将学校内的全部教室、功能教室、办公室接入青州教育城域网。我校多方筹措资金,为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应的经费和物质保障,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所需的客观条件。

2、创建学校地理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形成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越环境。它的建设是开展《利用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这一实验课题的根本保证。我们在购买了k12和科利华地理学校资源库的基础上,由课题组成员自主设计并完成了初中地理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库,为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校园育人环境奠定基础。

(1)资源收集、制作、分类

内容规划:确定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划分要建设的资源的详细内容。
资源征集:分配各实验老师资源征集任务,在任务分配时要考虑到各个教师的特长,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保证资源征集的质量。

资源审核:对征集到的资源进行审核,筛选和优化,整合并确定资源的等级,为优质资源入库做准备。

(2)资源数字化

利用潍坊佳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主题资源网站管理与应用系统”对资源进行整合。批量或单个将资源存入数据库中,在入库时要对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资源库中数据的准确。地理教学资源分为地理教学基本元素材与地理教学集成元素材两类。基本元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集成元素材有课件、课案等。基本元素材供地理教师自己组合课件时使用,集成元素材是已经组合好的课件,地理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直接使用。实现对资源的快速检索,用户可通过查询注册信息库,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教育资源的注册信息,并且通过存储地址或者有关描述使用的信息,方便快捷地找到需要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

它是一种具有开放式性,功能强大,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管理系统,实现对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分布管理,从而实现资源数字化和资源检测自动化。

(四)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1、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培训和校内研讨。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使课题组成员熟练运用和掌握电脑的操作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题组成员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上网浏览等。XX年2月份到2009年4月份期间还多次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了校教导处组织的网页制作培训、主题资源网站的使用等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们在各类现代技术的考核中过关率达100%。为了鼓励教师们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还组织教师们进行了一次课件制件比赛。比赛前教师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练习,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竞争的热潮,比赛中各显身手,使教师们课件制作水平大大提高。另外,袁安全、王华东等老师还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给老师们技术方面的指导,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2、通过有关建构主义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现代教育意识。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研究的实效性,课题组人员多次从网上、书刊上选择理论和实践文章组织理论学习。教师们开展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讨,做了学习笔记,加深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及评价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同时,教师们把自己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学校网站上“我的学习”一栏中供大家学习。通过学习组员们不断接受新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增强实验能力和责任感。

另外,我们还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向专家行家请教。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好课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

3、通过相应的培训,使实验班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课题组据随机编班、随机确定的原则,确定了试验班,并在信息技术老师的配合下,于XX年6月到12月期间对实验班的学生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了电脑操作技术。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顺利进行网络教学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1)对学生进行了word文字处理的培训,教会学生文字输入、复制、粘贴,以及有关文字处理的方法;还教给了学生ppt及简单动画的制作方法。为了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我们也组织实验班的学生举行了一次文字输入比赛。比赛中评出了各年级的一、二三等奖。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们练打字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强化练习,提高了他们的打字速度和技巧。

(2)对学生进行了上网搜索、浏览资料、下载等操作的培训,教给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熟悉校园网站上发表文章、编辑文章,和老师、同学、网友进行网上交流的培训。

(五)加强过程管理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全体实验教师的素质,成为既能上好学科课程,又能开展实验研究的多面手。为了使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我们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作到管理规范化,操作程序化,研究一体化。为了使课题计划落到实处,我们主要是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组织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组织老师进行听课、评课。在此期间,课题组在学校的组织下,先后由刘美玲、王桂莲等老师展示了《中国的土地资源》、《中原之州-河南省》等网络评讲实验课。老师们按照要求在课堂上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从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能力入手,作了一系列的探索。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自主互助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评价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评价他人,或根据他人评价如何修正提高,学生在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下,自主评价,自主修改,不断提高。同时,老师们以研究课、公开课为中心,加强备课、讨论、上课、评课、总结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了本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课题实施中采用“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的形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作者: 优秀内容    时间: 2013-12-28 00:59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自主互助探究式学习模式,突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即由知识的传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促者。

初步形成了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探索并总结出有效的评价方式和交流方式。

2、我们还积极组织参加各种与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有关的比赛,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自己的个人作品。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实验班学生文字图片处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之同年级学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地理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要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而规定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一堂校级公开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学期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由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

4、及时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撰写教学实验论文、教学反思。为了提高实验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质量,我们对课题组的老师加强了论文写作的指导,促使课题组教师善于积累,积极撰写反思自己研究动态的论文,将课题研究深入化。

同时,课题组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参与听课、研究活动以后,都要写出相应的教学反思,要求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不断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达到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与评价的新模式。

(六)总结经验,深化推广。

我们特别注重课题研究成果物化及资料的积累和整理。我们把课题研究资料分为课题研究管理篇、过程篇、资料篇、成果篇四大类,并逐一分项整理成卷。管理类建立了制度职责、研究方案、计划总结等;过程篇建立了文件简报、活动记录、教学设计等;成果类建立了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研究论文、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文集、课件光盘等。资料篇建立了学习资料、应用资料、典型课例、教学个案等,各类资料详实完备。

三、实验的作用与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

1、创设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相结合的新型学习环境,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地理自主互助探究式学习模式,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实验教师不断依据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并进行教后分析。通过反复实践,完善的课后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逐渐摸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地理自主互助探究学习模式。

其基本环节如下:

创设情景--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合作建构--拓展应用--总结评价

自主互助探究学习模式设计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自主学习,实时查阅信息资料,协作完成对问题的探究、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2、建立和完善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的新机制。一个科学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能力,使之各有所长、各有所取。

我们逐步探索构建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思维能力课堂综合评价量表”,从信息意识的树立、学习内容的拓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构建了“利用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检测细表”,用于对学生在课堂上创新思维能力的检测和评价。

3、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优化了中学地理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新型教学环境,构建自主互助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协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在此过程中,师生建立起了和谐健康关系,并且互为依存、互相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媒介高效互动并且优化组合,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扬,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得到充分的升华和提高,个性特长和合作探究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现,创造能力和智力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张少朋、王新镇的科技论文《禁绝含磷洗衣粉,远离水污染》、王宁的电子报刊《青荷》获潍坊市二、三等奖。张云龙的《海上升明月》、国敏的《沙尘暴的思索》等18篇电子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

4、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科研型、实践型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明显提高,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参与研究以来,老师们在工作中经过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三年中,课题组教师共撰写优秀论文36 篇,教学案例或实录15篇,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主题网站40多件。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9年度征文中,王同训的《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协作研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获一等奖,袁安全、王华东的《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获优秀奖。在省级科研论文评审中,王同训的《利用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刘向明、王同训的《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王桂莲的《自主探究学习,创新地理课堂教学》获一、二等奖。《江苏省》、《认识地球》、《中国的土地资源》等课件获省一、二等奖。《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等20多篇论文获地市级奖励。
四、问题与努力方向

1、师生的信息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需要他们的全程互动,师生信息素养水平是关键,如何加强师生信息技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今后研究进程的关键。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自主互助学习的模式有待具体细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符合教学实际,但可以借鉴的经验却不多,这给研究工作增大了难度,所以,课题组教师还必须经历“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探索过程。

3、创新能力的检测量表有待完善。

创新思维的测量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能仅通过各种测试问题来判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应将测量结果与创新活动中的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尽管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与曲折,但迎难而上、敢于拼搏正是第一线教师所特有的精神,我们将脚踏实地、一如既往将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下去,课题的结题并不代表这一探讨的结束,它将成为新的起点,成为其他课题研究的又一有力的垫脚石。

教学是需要我们不断的进步的,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了学生服务,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了我们国家的将来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我们一定要将我们的学生教育好,将他们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我相信我会做好的,我会积极努力的!

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