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24 18:07:37
|
只看该作者
三、 注重学法指导
德国哲学家笛卡尔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习者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我侧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建构的指导,帮助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太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问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例如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我注重帮助学生将整个古代历史分作六个大的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再将每个时期的政权更替及主要政权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成就、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理解把握,这有助于学生将繁杂的史实系统化、条理化。
除此之外,我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同样必要。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最初,可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划出文中的关键字词,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与社会史料、历史与社会名人传等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四、讲究教学方略
说到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讲授法。而现在讲授法似乎成了一个最老土的方法。有些教师或专家认为“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甚至发展到谈讲色变,完全让出讲台,认为这才是新课改。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新课程下,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增强,使课堂教学的“不定”与“未知”因素大大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随之提高,才能引领学生走向即定教学目标,这更要求教师具备精辟的讲授技巧。当讲则讲,而且一定要讲到位:不当讲则就应当不讲,不能包办,不能画蛇添足。一切应当因教学内容而异,因问题层次而异。特别是要因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异。
另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历史与社会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理解和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调查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并从中增强相关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作为教师,应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常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陈安建.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j].中学教育参考,2012(5):61-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