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跳出数学“教”数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10-11 07:57
标题: 跳出数学“教”数学
所谓“跳出数学”教数学是指教学中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沟通生活现象与数学间的某种联系,把老师学生的教学生活放到老师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学,使学生感觉到不是在课堂上学数学,而是在生活中学数学。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轻过程、重结果”的现状,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具体化过程,忽视了学生体验、探究数学思维的心理化过程。其后果是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遗忘率高、灵活性差、再现能力低,无法内化成长期的学习能力乃至创造能力。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是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尽可能将一些知识方法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数学生活,为数学知识的产生创设各种生活情境。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10-11 07:58
一、在情境中“感知”数学

感知,是学生对知识认识之前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学生接受新知的状态是处于被动还是主动常常取决于感知,感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最后形成对知识理解的重要前提。

{例如:教《圆锥的认识》这一课时,先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问:这是什么形体?你能说说圆柱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的特征吗?(板书:圆柱的特征。长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无数条都相等。)

问:把这支铅笔横截成两段,各是什么形体?

猜一猜,把它放进卷笔刀卷一卷,会出现什么形体?生述完后师操作,出现一个圆锥体。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形体吗?板书:圆锥。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锥、研究圆锥。板书:认识}

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感知圆锥,感知圆锥的形状,感知圆锥与圆柱的不同,感知圆锥与圆柱之间好像有什么关系等等,这对于后面进一步认识圆锥有很大的帮助。

{又如:教《百分数意义》时,课前展示生活中的百分数素材:商标,标签等。然后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信息:

1)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共拿到了32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0.6%。其中,田径项目刑慧娜的女子万米,刘翔的男子110米栏这两块金牌占我国金牌总数的6.25%。

2)目前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85%。

3)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

4)200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百分数的素材,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感知到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应用非常广泛,从而形成对百分数一种愤悱的认知情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百分数的实用价值以及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10-11 07:58
二、在情境中“体验”数学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仅是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又是除概念之外的其它基础知识的基础,而定律、法则、公式、性质又是以概念为细胞所组成的,概念教学是小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把概念中知识难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用生活情境来解释——跳出数学教数学。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数学中的概念思维,能更有效、更真实的达到对概念的本质理解,从而在脑海深处打上深深的烙印。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课前做了一个游戏:‘拍手’。左拍手——右拍手——两手交叉拍——两手相对拍。

师问:有没有声音?怎么拍了?

生答:当两手相对拍时,就有声音。板书:相对}

    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体验到了‘相对’这个概念的思维过程,有助于理解后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特征。

三、在情境中“建模”数学

通过迁移、归纳、概括,将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纵横引申建立方法系统。通过归纳、概括更好地掌握方法,使原有的解题水平上升到新的水平。在教学应用题时,我经常使一题变成一类题,建立一个问题模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以思维含量的适当增加,让学生从题海中跳出并减轻了作业负担。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课一开始创设一个复习情境,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学生举例列式,得出方法。

(表示)一个数  是  另一个数 的  (百)几分之几

        一个数 ÷  另一个数=    (百)分率

(学生举例,老师举例)(现仅出示一道题,其余题略)

例如:学校里有100棵树,其中柳树有31棵,

柳树    占    总棵数的  (百)几分之几

31     ÷      100 =   31/100=31%}

将‘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顺势迁移,百分率的定义、解法就生成了,无形之中构成问题建模,既有效、又省时,既内化了百分数的意义,又消化了百分数的应用。

四、在情境中“创生”数学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的直观教学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生会顺利创生出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折纸的情境:(提供三张纸)

(1)任意折一个分数。涂色投影,观察发现:比一张纸小。即比单位“1”小。

(2)折3/4。涂色投影,观察发现:比一张纸小。即比单位“1”小。

师: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它的分数单位?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一张纸?

(3)理解“4/4”。表示这样的4份,几个1/4?正好是一张纸。即等于单位“1”。

(4)师:表示这样的5份呢?学生发现:一张纸不够。即比单位“1”大。这样的分数怎么表示?(5/4)师:表示这样的7份呢?(7/5)}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创生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过程。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10-11 07:58
五、在情境中“应用”数学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用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数学与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是为了最终不教’。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谷场上,农民王伯伯看着眼前一个个近似圆锥的小麦堆,心里乐滋滋的,嘀咕着,不知道产量怎样?同学们你们能帮王伯伯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算?需要哪些数量?}

教学的过程已不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亲身体验,操纵思维,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才能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位特级教师讲过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一个人若唱好戏功夫在戏外,教好书功夫在书外,上好课功夫在课外。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认为应尽量跳出纯化的数学书、数学课,多在书外、课外为课堂教学做文章。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