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获奖论文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机
新课程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在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记录、传递和编辑教学信息上具有智能化功能,可以大幅度地增加教学信息密度,扩大教学信息量,使教学省时、高效,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以为有先进的网络支持,就让海量化的教学信息代替教学内容,让学生放任自流,从原来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这就失去了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真正意义。所以,运用中要以教学内容为主,信息技术为辅,教学中要保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与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真实需求相匹配,选准时机、适度运用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独特作用,有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结合几年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选准以下时机:
一、营造学习氛围时机
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有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所限而缺少感性认识会显得枯燥。当这些教学内容运用一般教学传媒难以作直观展现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通过模拟、演示等形式形象化地再现,帮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信息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例如我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一个人爬上山坡又走下山坡的动画,通过观察动画,学生不难发现爬坡时随着人往前进,人的高度在上升,下坡时随着人往前进,人的高度在下降。然后引导学生把人看成点,把山坡抽象为二次函数图象,让学生观察图象,当x逐渐增大时,y的变化趋势如何?此时,计算机用不同色彩的光点(表示x值)及线段(表示y值)。把x逐渐增大时,y增大(或减小)的情景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此时告诉学生,这个特性即是“函数的单调性”。这里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有趣的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信息从抽象变得具体、由静态变成动态,从而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又如在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时,只用干巴巴的语言叙述,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线面垂直的位置关系,充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然后又利用flash演示阳光下直立于地面的旗杆在地面的影子随时间的变化而移动的过程,借助学生已有的直观经验,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这样借助多媒体把地面上看不见的直线生动具体地显现出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易于理解,避免学生机械记忆。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机
成功的数学课必须是重点内容突出,难点问题巧妙突破,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我在讲授“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节时,导入新课后提问:y=sinx的图象形状如何,谁能画出草图?大多数学生都能利用特殊三角函数值,列表、找点。但是两点之间连成什么样的曲线呢?产生了疑问,于是同学们尽量多的列表找点。但是手工描点,大量的重复没有实际意义的过程浪费时间,耽误了课程的进度,而且学生描点画出的图像由于所用工具和人为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严重的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这时借助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显示y=sinx的描点、连图的整个过程,既生动又直观,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了正弦曲线。此时用光标显示〔0, 2л〕上确定图象的关键五点,告诉学生,在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只须作出这“五点”,图象就基本确定了。由于多媒体验证了学生们对正弦函数图象的猜想,情绪都很高,对图象印象深刻。“正弦函数图象”这个重点就得以突出。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正弦曲线,讨论函数y=sinx的性质。此时充分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如探求值域时,用两条平行线y=±1,说明-1≤sinx≤1,讨论单调递增(减)区间及奇偶性时,用闪动形式“粗”描部分图象,“动”出这些图象的共同特性,把它们之间的必然结果集中地、强烈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直观观察,联想思维中自行归纳总结出函数性质。但怎样理解周期性这个难点问题呢?可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索:作出函数y=sinx和y=sin(x+Φ)的图象,通过改变Φ的值,观察两个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看Φ取哪些值时两个函数的图象重合,并分析Φ的这些取值有何关系。这样,重点突出,难点也自然突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