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施高效课堂管理、撬动教育教学质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20:5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施高效课堂管理、撬动教育教学质量
平顺县艺术学校      陈建玲
  【摘要】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它是在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先学后讲”或“只学不讲”的教学模式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大教育思想  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所谓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或无效的课堂而言的,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由于受生源质量、教师素质、硬件设施、管理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质量低迷,机械、低效劳动现象严重,致使大量学生往教育资源优秀的地区流动,形成了“城市学校装不下、农村学校无人装”的尴尬局面,也间接的助推了农村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办学力量日趋薄弱、办学效益更加低下的现状。
如何重拾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信心,让无数农村孩子不必承受背井离乡、车途奔波之苦?如何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认为:实施高效课堂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是一个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作用的管理措施。
一、农村学校落实高效课堂的基本思路
分析我县目前的农村课堂教学,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率,乃至无效的。
1、低效率课堂的成因:分析我们广大农村学校低效课堂的成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教学内容曲高和寡,分层教学无法实现:教师机械的照搬教参书或呆板的执行教学计划,不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只看到几个优秀学生,结果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听懂,基础差的学生无法接受、理解新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有限,课堂纪律涣散,听课的人少,或不能安静的听课,教学效果差。这类教师要么就是能力差,要么就是责任心差。三是教学方法落后枯燥,由于教师不去思考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毫无兴趣,不想听课。四是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学情,不去和学生沟通,学生厌烦这个教师,其教学效果肯定差。五是教学设施落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年到头一个样,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高效课堂管理的做法:要落实高效课堂,我们当前该做的工作有:
一是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要求教师不仅要管学,还要管教育。可以通过学生调查问卷来了解课堂纪律的好坏,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等来督促教师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学校也要通过德育、政教等部门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提高课堂的秩序性。
二是加强对教师教案的管理:常规检查要看教师独创教案比例的多少,看有没有备学情、备教法,有没有指导性;行政随机听课,看教案是否和教学过程相一致。了解上课的实效性。只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高效的课堂。三是加强对过程的管理,降低终结性评价的分量。管理者要重视教学的过程——课堂的效率。四是推行导学案:推行导学案可以调动教师钻研教材的潜能,提高单位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20:51:27 | 只看该作者

二、让“大教育思想”为高效课堂创造条件:
教育是一个逐步显效的事业,不是一两年就能立竿见影的工作,我们不能要求一所学校在几年内就成为什么什么名校,也不能仅要求校长在几年内把某校打造成一流学校,更多的不能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唯一指标。大教育的核心是要坚持全面发展,真正让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致力于教育发展的均衡与协调,使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完善,服务的内容更加全面,服务的手段更加充分,服务的方式更加多样,通过社会化教育网络,使教育体系越来越健全。
一是政府要有大教育的思想:实现高效率课堂,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是不行的。走进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首先让人觉得教学的硬件设施是那样的先进,一应俱全的现代教育技术仪器,配套的功能室,整洁的校园,鲜明的校园文化布置,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教育的神圣。而这些都需要政府长期的有规划的投入。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对农村教育高度关注、高度重视,要考虑教育的均衡发展,要让广大的农村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是办真正意义上的大教育。二是行政要有大教育的观念:有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投入,就必须有学校领导和教师来共同来完成教育的使命。在发达地区学校,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这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是用自己的真心在做教育。校园的文化建设,处处都是领导教师的匠心独运,场馆的布置,功能室的装扮,处处都显现出领导、教师对学校的真心与真情。走进校园里的角角落落,给人留下的都是整洁、惬意、惊叹,每一场地的布置都那么精致,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精心装扮的心灵小屋,温暖而舒适。三是教师要有大教育的理念:要办大教育,教师也要树立相应的观念,不能急功近利,要树立以人为本、真正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要树立学生至上的理念。许多优秀学校的教育管理告诉我们: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个性化教育,始终把学生的健康、快乐、发展作为学校生存的第一要务,学校领导教师因学生的成长而骄傲。学校根据孩子的特别的个性与特长,实施弹性教育,着眼学生个性差异的真教育。。
三、让高效课堂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当前许多地区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讲解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时间。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与传统讲授式课堂有着根本的不同,传统课堂是“先讲后学”或“只讲不学”,像教师站在台上凌空泼水,底下的人能接多少算多少。而本模式是“先学后讲”或“只学不讲”或“边学边讲”,是教师在领着学生寻找“水源”。学习的重心是学生,教师只起设计、引导、点拨、提升。这一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可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学生在课上对学习的整个过程,亲历亲为,完全参与其中,有目的、有方向、有爱好、有成就感。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详细化,可操作性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责任意识为终极目标。教师的作用是和学生一道完成学习任务,是学习中的首席指挥。
四、实施高效课堂管理的必要条件
许多农村学校的管理者认识:我们办学条件有限,办学经费紧张,师资水平太低,各种硬件设施、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都不到位,实现高效课堂只是纸上谈兵。固然办学条件当然会阻碍我们发展的步伐,但最关键的不是硬件,不是高楼大厦和塑胶跑道,而是软件,是人的因素。过硬的教师队伍、崇高的办学思想、顽强的改革信念及对孩子满腔的爱心才是学校的灵魂,我们首 先要完成的是教育工作者素质全面提高,观念全面更新,思想全面解放。所以我认为任何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不管硬件设施是否完善,树立了高效课堂理念之后,首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在适量投入之后教育要有新思路:
我县是一个相对于沿海开发城市、华东经济发达城市有较大差别的落后地区,经济实力不足,经济总量有限,但我们要有办大教育的思想,要把学生的终身发展做为考量我们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可以在适量投入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优秀学校。当前我县的“合格化学校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起步,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的投入到几所学校里,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这些学校的硬件水准,优化教学环境。
2、教育要在人事任用上有新突破:
教育是一项专门性极强的工作,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要让教育专家担任大学校长的说法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县当前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很大,例如招聘教学副校长、对校长进行民主评议、离任审计、校长轮岗等,对促进教育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杠杆效应。一所学校的管理层均能做到让能人居之,让行家管理学校,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还可以在人事任用制度上更细化一些,比如教导主任必须担任过几年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校长必须担任过教导主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等。只有潜心于教育、谙熟于教育才能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在大力推行回归教育本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幅度削减课时,改变以往那些熬时间、拼体力的学校教育的今天,创造高效课堂,成了广大教师的心理需求,理所当然地会被教师们认同。做为新时期的教育管理者,我们理应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各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们所有教师和所有管理者应有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9: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