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29 03:37:25
|
只看该作者
四、挖掘词语内涵,使词语含义具体化、形象化
对于一些难解的词语,教师有时可以采取挖掘词语内涵,将词语含义具体化,再进行巧妙引导,让学生适当补充词语内容,从而领会其中的含义。
如:窦桂梅教师在浙教版二上一课《落叶》中引导学生理解“四海为家”就采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师:这树叶,有的落到?
生:河里。
师:有的落到?
生:沟里。
师:有的落到?
生:地上。
师:还有的落到?
生:院子里。
师:还会落到哪呢?
生:屋顶上。
生:河沿里。
生:山里。
生:草地上。
师:是啊,我们来看看,你看这落叶美美地落到这,落到那,还落到这儿、这儿、这儿,看来,落到哪儿,哪就是它呀!用个成语叫做,四海?
生:为家。
片段二:一些一线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四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几经辗转”时,就采用了这种列举词语内容的方法
师:“几经辗转”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医务工作者有可能去过……也有可能去过……?
生:(北京、上海、广州、香港……)
师:有可能去过……也有可能去过……
生:美国、英国、法国……
师:太不容易了!结果找到适合的骨髓吗?在哪儿找到的?(台湾)
师:这就叫——(生答“几经辗转”)
在这一课中,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辗转”的字面意思,而是用“有可能去过……也有可能去过……”的句式让医生奔波寻找骨髓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通过师生的共同描述,学生的眼前仿佛浮现了医生在世界各地寻找骨髓的艰辛形象,体会到匹配骨髓的不易,从而为较好地理解这个词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表达和写作中深化对词语的理解
有时,一些词语单从字面上理解,学生往往理解不深,教师如果能抓住一些重点词语,或谈话,或写作,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内涵的理解。
如:于永正老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就是这样处理“饱经风霜”一词的。
师:今天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 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我要考查一下,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只一两天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写话,去尝试运用自己的感悟去表达自己对“饱经风霜”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内化为自己对词语的深刻感悟,变成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了。
六、联系全文内容,拓展词语感悟空间
有时,一些词语,如果单纯在某一句、某个段落理解,并不会显示什么特别的“魅力”,但如果联系全文内容,则大大拓展了词语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理解。
片断:窦桂梅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的最后一段中的“任意”“统统”等词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有了。……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教师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
窦桂梅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的最后一段中的“任意”“统统”等词时,没有就词讲词,也没有仅仅局限于最后一段分析,而是匠心独运,将词语内容与前面有关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内容联系起来,与全文的主旨联系起来,这样,大大拓展了词语的空间,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教师预先在讲授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用上“有……也有……有……也有……”等句式表现圆明园里众多的建筑和文物,为后面的讲述“任意”“统统”暗暗埋下伏笔。在讲授最后一段时,她深情地用“没有……也没有……没有……也没有……”等句式引导学生回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表达对圆明园毁灭的深深的惋惜之情,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侵略者“任意”破坏圆明园、把圆明园的文物“统统”掠走的滔天罪行的痛恨之情。至此,“毁灭”的主题就这样深深刻画在学生心里,在对全文内容的深情的回顾中,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任意”!什么叫“统统”!
七、在有层次的朗诵指导中理解词语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更加重视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来深化对词语的理解,并摸索出了一套有层次的朗诵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朗读训练一般按照这样进行: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指名试读,教师、学生评读,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5)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再次评读。
通过理解课文整体、课文局部段落、具体语句这三级结构,学生在教师有层次的指导和评价下进行了朗诵,情感体验得到螺旋式地上升,一般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相比以前反复、盲目、低效地朗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众多教师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出了很多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新方法。我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未来理解词语的策略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 的《落叶》课堂实录2006-03-28特级教师家园 江雪无痕推荐
[2]《花钟》教学案例 作者 谭娟 长沙市天心区桂井小学
[3]小学语文中年段词语教学案例及分析 颜光福 2012-06-25 阳江镇中心学校[博客]
[4]特级教师小学语文高年级词语教学策略的学习性研究 保定市北区市区文体教育局
[5]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2006-03-28特级教师家园 江雪无痕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