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论报纸新闻标题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27 10:30
标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论报纸新闻标题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教师文章 试论报纸新闻标题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陈立雄
【摘 要】作为媒体的报纸,每天要给读者呈现大量的耳目一新、别开生面、与时代同步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新闻标题。因此,语文学习生活化,报纸新闻标题的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手段。该文基于这一思路,将报纸新闻标题与初中语文课本内容相结合,对语言的修辞、作文的拟题、标题的立意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尝试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使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同时也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一种充分的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关键词】报纸 新闻标题 语文学习 修辞 拟题 立意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1]1也就是说生活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做好课外延伸的导航人。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如何让这“两个带着”在课堂和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最终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同时也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一种充分的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使语文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使语文学习能让我们真正情有独钟,让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使之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笔者以为可以多读报纸新闻标题,从以下三个方面科学地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尝试。
1.从新闻标题中学修辞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2]1新闻标题要讲究“养眼”“抢眼”和视觉“冲击力”的效果,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要调动多种多样的修辞艺术,让人懂得容易和明白透彻,直至让人信服、感动,产生共鸣,乐于接受。这样运用的语言才是高效率,高效能的。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的各种修辞手法,都能在报纸上找到例句,而且能链接到更多的相近或同一种修辞类型的句子。比如在《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比喻等修辞知识。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我就将报纸新闻标题搜集到的例子,印发给同学们,通过进一步讲解或对比,让同学们充分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
例如2006年8月13日《中国青年报》的《劳动者之歌------大米玛心中的“生命盘” 》就采用借喻的方法,既正题中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方向盘”,而直接用比喻事物的“生命盘”代替本体事物的“方向盘”。这则新闻称颂一名驾驶员如何把手中的方向盘看成所有乘客的“生命盘”。这个喻体“生命盘”就很有视觉“冲击力”。再如用借代修辞与借喻修辞很相似,“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用乙事物代替甲事物,而且本体都不出现。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借喻的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之处,借代中的借体和本体不须有相似之处。” [2]155借代只是拿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最突出、最具有特征性的一部分来代替它,也就是换一个称呼。例如2006年8月4日《解放日报》一则体育新闻《全国田径赛今揭幕——“翔飞人”“眼镜侠”亮相》用的修辞方法就是借代。“翔飞人”指的是男子110米栏运动员刘翔,用他名字中的一个字和运动项目的特征联系起来借代,非常贴切;“眼镜侠”指的是短跑运动员胡凯,本身带眼镜的运动员就很少,而出成绩的就更少,因此用“眼镜侠”借代胡凯是再贴切不过了。再如2006年8月14日《解放日报》《“秋老虎”发威:38.6℃》,这是一则气象新闻,用“秋老虎”这一别称借代高温天气,很形象、很简洁、很有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难忘。还有2006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的《为最可爱的人寻找真爱》用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3]12中大家都很熟悉的“最可爱的人”借代我们的解放军战士。
这些借喻、借代都没有比喻词。而在朱自清《春》中的比喻句,大量的是明喻,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如课文的最后三段把春天描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还有比如在《春》中有很多叠词修辞,“欣欣然张开了眼。”“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新鲜,表现出作者在欣赏中的喜爱心情。讲课讲到这里时,我又将2006年8月11日新华社记者杜宇发表的一则新闻《宏观调控“声声紧”,房价依旧“步步高”》拿来对比,这则新闻标题也恰当地运用了“声声”“步步”两个叠词,与《春》一样细腻传神地咏叹出某种声韵,达到了很好的音韵谐美、情感冲击的效果。
当讲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的对比修辞时,比如课文中“我”“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是一种心急如火的心情,与“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依然在“玩沙土”的不懂事,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新闻标题中,这种对比也比比皆是,如《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2日和2006年8月3日分别刊登的《“蜜月”结束了“磨合”开始了》与《黎以打“地面战”美伊打“口水战”》,“蜜月”对“磨合”“结束”对“开始”“黎以”对“美伊”,“地面战”对“口水战”,词语都非常工整,并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认识事物。
新闻标题运用修辞艺术的手法很多,其它还有比拟、对偶、衬托、设问、摹绘、反语、排比、呼告、夸张、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均广泛出现在报纸的新闻标题上。在课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加以渗透讲解,提高应用技巧和掌握水平。
2.从新闻标题中学拟题
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的具体表现。因为即便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有不同的兴趣点,因此他们会选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各不相同。让学生自主拟题,也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何进行自主拟题?笔者以为可在每日报纸的新闻标题中进行大量的鉴赏训练,在鉴赏的基础上,发现可供学习的闪光点。
画龙需要点睛,新闻标题的“点睛”艺术尤其突出,它“在报纸上处于第一印象”的地位。[4]1“点睛”艺术突出地体现了新闻标题的简洁性。一般来说,标题太长,拖泥带水,往往会使读者视觉发生疲倦,甚至视觉麻木。要使标题达到简洁凝练,词约意丰,具有“点睛”之效,就得对大量的新闻事实进行认真、艰苦的提炼,去粗存精,省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和不必要的议论,以显示出标题的概括力。例如2006年8月13日《中国青年报》有一则新闻:《赢得青年——胜利油田共青团工作系列报道之三》,“赢得青年”这一标题就非常简洁凝练,词约意丰。一个“赢”字,概括精当简洁,意义深刻,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感染力”。又如2006年8月13日《文汇报》的一则新闻:《10万居民在家门口“上学”》这则新闻说的是上海远程终身教育系统首次落地社区。在这里“上学”就是“点睛”之笔,极具视觉“冲击力”与“吸引力”。居民“上学”是一个新鲜事,而且还能在家门口“上学”。这 “上学”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吸引读者不得不怀着探求的心情急切地往下阅读。标题集中凝练,新颖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另外,还可以从报刊中收集一些篇幅较为短小的新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专门进行拟题训练。将学生拟好后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并让其结合自己拟出的作文题目,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自己拟题时使用的方法。最后,再将报纸上发表的标题提供给学生参考对照,从中找出满意或不足的地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27 10:30
3.从新闻标题中学立意
新闻标题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新闻标题所具有的鲜明、准确的语言特点。它不能象其他文章的标题、特别是文艺作品那样“含而不露”,而应是“一语破的”明朗化,点明整篇新闻报道的精髓所在。
通过多行标题立意。新闻标题往往通过引题、主题、副题互相映衬,而且这三行标题中至少有“一个必须实标”[5]31突出主题,如《荷花正开时 莲叶忽溅泪(主)—— 孙犁谢世(副)》《春风熏得远客醉,直把店家当自家(主)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人真个名不虚传(副)》等例子,都是通过副题进行补充、注释,使读者在前面艺术语言的熏陶之下,“一目了然”、“一曲难忘”。
通过否定句式立意。否定句式的标题非常旗帜鲜明,通俗明朗。如2006年8月22日《文汇报》有两条新闻:《毫无责任感的愚蠢行为(主)——小泉参拜引发日本各界批评浪潮(副)》。用“不”“无”字等否定句式做主标题,“使主题更鲜明,使语气更斩钉截铁,” [6]135更明朗清晰。还有如2006年8月16日《文汇报》《不赢,想不走都难》这一标题,用了否定之否定句式,就更加深化主题。说的是国足教练朱广沪如果不胜新加坡想不离开足球队都难。但这一标题由于没有引题的烘托与副题的注释,对有的读者来说就显得不够直接明朗,谁想不走?哪方面的输赢?这样也就限制了不少读者的阅读。
通过锤炼动词立意。采取新奇活泼的形式锤炼动词。如2006年8月22日与8月23日《文汇报》的《“高价故事”拷问家庭教育》《与玫瑰一起喝茶》《闰七夕之夜听情歌》中的“拷问”“喝”“听”都很新奇活泼,“高价故事”这一字眼就很新奇,它说的是去年暑假上海有人开始为放假的学生讲故事,12小时收取1200元,“高价故事”由此而来。作者对此表示质疑“拷问”,认为这样是脱离了家庭教育,不利于小孩的成长;《与玫瑰一起喝茶》中的“玫瑰”是一德国姑娘的中国名字,由于同玫瑰花同名,借来一用,也很感新奇:怎么与玫瑰花一起喝茶呢?七夕之夜去“听”情歌,当然是一件很活泼舒畅浪漫的事。
切入准、角度新、立意高就能让广大读者更快、更好、更明白、更轻松地阅读新闻标题。总之,新闻标题的语言艺术,有其独特而完美的表现。它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鲜明、准确、生动的程度,通过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去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初二《新闻两则》学习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报纸标题,并把近年来试卷中类似“拟新闻标题”或“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的题目及参考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做此类题目的方法。通过阅读报纸和对照参考答案,学生就会发现新闻的标题通常都在第一段文字当中。在以后的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题目,学生自然就会在第一段文字中进行概括、归纳。
总之,报纸新闻标题是我们了解生活、理解生活、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重要窗口和渠道,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它学好语文,理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报纸,甚至更多的其它媒体,使语文课堂与生活体验不断“链接”,语文教学必将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永远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写在前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页
[2]张志公 主编,《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第1页至第155页
[3]朱金顺 刘锡庆 编,《范文读本》,北京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第12页
[4]冯根良 著,《新闻标题艺术》,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7月第1版,第1页
[5]尹德刚 周 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31页
[6]吴锦才,《怎样当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35页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