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0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加“数学味”的要诀之一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教师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教学才有数学味。学生怎么想、怎么说,与教师设计问题时很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有些数学教师认为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就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现,强调的是数学思维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要防止细而碎的问题泛滥课堂。将新知教学分解成若干细小而琐碎的问题,固然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学生虽然是“经历”了学习过程获得了新知,但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所抛出的问题应该是有层次性,不同学习能力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动手,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还要保证独立思考的时间。无论是交流还是讨论,独立思考是前提。课堂教学要少一些“即问即答”的问题,多一些“沉吟片刻”的思考;要少一些“集体讨论”的问题,多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
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味源自教师对教材的智慧加工,理性把握教材内容,善于用自己的智慧让教材中的“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德国物理学家利希腾伯格说过“那些曾使你不得不亲自动手找到的东西,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一条途径,一旦有所需要,你就可以重新运用它”。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让数学课的教学上出浓浓的“数学味”。
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量角器量角。第一步:教师出示30度和40度的两个角,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做活动角比较之。教师问:那么大的角比小的角大多少呢?引导思考:能否有角的度量单位?第二步:提供材料10度角硬板纸。学生操作比出相差10度。第三步:教师:有什么感受?学生:操作不太方便。能否把10度角组合在一起去量呢?量角器的雏形(半圆形),量的时候应注意什么?中心 ……第四步:教师出示22度角。用半圆工具去量,具体是多少?学生:感受可以把每个10度角又平均分成10份。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度角。第五步:教师引导数度数,怎样数比较快呢?学生给每一度标上数据,形成外圈数据。第六步:出示方向的角(内圈的角):学生产生错误,为了量角的方便,量角器可以增加内圈,形成内圈刻度。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机械地介绍量角器,而是很好地让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同时在研究形成量角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使用量角器的方法。接受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这样接受和探究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只有在体现数学上下功夫,才会有精彩的课堂。只有把数学的“根”留住,数学教学才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任何热闹、哗众取宠的数学课是达不到数学教育应有的目标的。教师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数学教育实践,才能上出数学课的“数学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