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就当前而言,笔者并愿给出这样的建议:不要迷信专家、权威;恰恰相反,在面对任一新的时髦口号或潮流时,我们都应冷静地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一,究竟什么是这一新的主张或口号的实质内容?第二,这一主张或口号究竟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新的启示和教益?另外,从总体上说,我们则又应特别防止各种绝对化的立场与简单化的主张。因为,正如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法德(A. Sfard)所指出的,“当一个理论转换成教学上的规定时,唯我独尊就会成为成功的最大敌人。……理论上的唯我独尊和对教学的简单思维,肯定会把哪怕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搞遭。” 恰恰相反,我们应当大力提倡理论的多元化: “当两个隐喻相互竞争并不断映证可能的缺陷,这样就更有可能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更自由的和坚实的效果。”(“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8[27])另外,以下则就是“过度简单化”的一些实例:“只有探究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只有合作学习才是好的学习方法”;“过去是教师提问题学生答,现在是学生提问题教师答,将来是学生提问题、教师帮、学生答”;“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问题都是有意义的”;“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等等。进而,笔者以为,也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以下论述的深刻涵义:“教育实践有一个过分的偏好,希望得到极端的、普适的秘诀。建构主义的、社会互动论的和情境论的时髦组合……经常被转换成对‘说教式教学’的完全禁止,成为一个全面采用合作学习的指令,认为所有的不是基于问题的、不在真实生活情境脉络中的教学都是不正确的”;然而,这却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事实:“只要学习发生之处,我们就可以认为学习是真实的、情境性的、有意义的。”(乔纳森等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77、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