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语感?即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凭借直觉把握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性,凭借这种直觉,无须经过大脑的思考,就能把握语言,但语感不是单纯的感性认识,它是经过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而形成的,是理性溶解于其中的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呢?其中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本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老师们都比较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如熊老师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熊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缀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在语感训练方面,陈老师也做得很好,她在执教《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带领学生的读为主,感悟文本,陈老师抓住“这是一条怎样的鱼?”“后来它的命运怎样?”等问题,让学生自由读,找句子汇报。用词来表达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达,陈老师不是单纯地练读,而是从读的韵味上启发学生感悟书上的情感,感悟了情感再用概括词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含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陈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然后,陈老师又提出高层次的朗读要求,由浅及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内化,陈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者已转变了教学观念,把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直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的训练多么重要。
但是也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虽然很小,但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而语感能力本身就包含认识功能,想象功能和情感体验功能,或者说,这三者本来就是语感能力的组成部分,有些课文有些段落,学生免他们的语感能力已经能认识、能想象、能体验,那么在朗读中训练时,就不必再在这方面下功夫,否则,就多些一举,枉费时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