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谈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打印本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8-23 06:51
标题: 谈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人类已经探究出了世界上的许多的谜,但是对于人的大脑本身的探究却一直进展不大。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一个存在物。人的思想与精神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有一个异常发达的大脑。这个大脑的组织与能量是无于伦比的,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因为,人的大脑的学习功能异常强大。但是人们对于学习的过程及其学习的机 制却一直是一个暗箱。原因就是因为,人的学习并不是像机械那样纯粹是动力的传递的过程,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的传递过程。人的学习既是物质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与意义的生成过程。我们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可是同样的环境里产生那么多不同的人,这又怎么解释呢?人类开始系统地、用实验的方式来探究学习机制是 从桑代克开始,他把动物--小白鼠拿来做实验,得到学习过程不过是刺激与反应、强化的过程。所以得到一个学习的最简单的公式:S-R,这对于人类来说,虽然非常幼稚与简单,但是毕竟开创了一个研究学习过程的先例。尽管,S-R过于简单,但是应该承认,无论自然界的无机物、植物、动物、高等动物,还是人类本 身,S-R也还是存在的。人类的学习总有一些基本的因素,与动物及其他物体是共同的。因为,人也是动物的一种,人也是作为物理的材料存在着。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8-23 06:51
  人类不同于一切动植物的不同地方就在于人的灵性。人们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无疑的。但是,人是如何接受外界的刺激的?其变化过程如何?人发明的电脑有比人脑还强大的记忆功能与计算功能。现在最顶尖级的象棋高手,也难以战胜电脑。但是,人脑还有更强大的功能,人是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更是有创造力的。人 类积累的经验可以以“第三世界”的方式保存,也就是可以以书本知识的方式来保存人类积累的经验,并且可以代代相传。把人类共同的知识经验化成为个性的知识经验。人们接受现实环境的影响,但是人们接受的现实环境,却不是一个单纯的现实环境,这个环境还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每个人出生时候都要说当地的语言, 学写当地的文字,按当地的风俗习惯行事等等。而这些东西并不只是现实的,他们是流传久远的东西。因为有文字,我们现在还可以与孔子对话、与苏格拉底对话。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历史的东西,又是以我们现在的生活实践的方式来理解的。它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 问题:我们认知的对象与我们认知的方式。这之间的互相影响,究竟其机制如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产生众多的学习流派的一个重要原因。刺激反应联结理论学说显然是把人的学习看过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的一种学习。而布鲁纳的结构观和发现学习与格式塔式的顿悟,又把人的学习主动性及多得知识的过程看得太神 秘。而且也仍然不能够解决学习过程的黑箱问题。不过西方心理学界对学习认知的问题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东西都有人来研究,只要那里存在着一个谜,很少有人考虑研究这个东西是否当官发财。这是人家学术研究最可宝贵的地方。在学术研究这个问题上,我们自始至终总是掺杂了太多的世俗的 功利因素。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8-23 06:51
  在先后经历了桑代克、布鲁纳、奥苏贝尔等等的学习理论后,终于产生了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它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样的提法,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批判的唯心主义的学习观。可是它说得确实是有一些道理。人在一个环境中,会面临许多的事物,但是这些事物并不全都会进入你的视野,或者进入 你的大脑思维。也就是说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时候是有选择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通俗地说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而兴趣是有选择的,能够在各自的大脑里产生兴奋点的,能够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的事情。但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的东西也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东西能够引起你的兴趣,是因为这个东西与你现在的生存、生活 有相当大的利害关系。这你当然会去密切关注它。这是利害关系因素引起的兴趣。也就是因价值相近的原因引起的。还有一种是因认识能力与知识水平引起的。如果一个事物与你的经验水平相关太远,你不会去关注它。因为你无论怎样都不能理解它。这个时候,它会让你熟视无睹,就是在你眼皮底下也无法引起你的关注。还有 一种情况就是你过于熟悉它。或者自以为过于熟悉了。所以,我们也经常听到一句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就是熟悉后,这个事物对你的大脑形成不了刺激,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总是开放的,随时接受那些能够接受的刺激。所以,人们接受外界的刺激是有条件的。人们并不机械地接受外界给予的东西,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 需要与条件去主动拿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并不能够被外界教会一件东西,人们每学会一个东西都是自己主动去获取的。也就是外界提供环境条件,然后自己教会自己。人们接受什么受兴趣的限制,也受专业知识结构的限制和个人经验水平的限制。人们的思想、知识及世界观的形成是主动接受外界影响的结果。人的大脑总 是趋向于把外界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程序编排成一定的意义。然后加以接受。同样的刺激物,作用在不同的人大脑里,会形成不同的意义。这就是同样的事物,人们的理解总是不同。这一点在不同民族中间表现也是很明显的。这就是历史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影响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建构主义中一直强调个人的知 识及对事物理解的不同视角。过去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东西已经被人研究过了,再研究就是重复了。可是在建构主义看来,没有陈旧的问题,只有陈旧的视角。因为你建构的方式与意义不同,所以你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所以,同样的一件历史事件,因为视角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不相同。我们看到的天空还是那片天空, 但是在牛顿看来与爱因斯坦看来就有很大的差别。许多同样的事情换一个视角,或者换一种看法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个人的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及大脑的遗传因子都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看同一事物大致地只能得到近似值,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也只是略同,而不可能是完全相同。人们对世界的解释总是在变化之中,世界也许 并不存在着一个客观的、本质上东西在那里,但是人类的理性一直在执着地寻找着这样的本质的东西。所以,当理性发展到黑格尔的时候,罗素说:读黑格尔的著作,感受整个宇宙都在学习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都在按照黑格尔给定的命令运行。建构主义打破了人的理性的这种神话,它声明这一切都只是人的一种暂时的看法 而已。自然界并不一定按照人们给定的命令行动。也就是自然界并不存在一个辩证法。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8-23 06:51
一个人的理解也可能有误,但是相对他当时当地的知识经验与认识视野来说,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西方人在学习过程中并不忌讳错误的发生。深刻的错误对进一步的加深认识是有帮助的。人的差异性,实际上是需要正视思想上、价值上的多元共存,因为这本身就是人作为人的存在本性。以上说的是刺激物相同,但是在建 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也会大不相同。所以认识的主观性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人们认识世界毕竟是在认识一个物理的世界,这个物理世界的客观性是不可否认的。按照波普尔的说法,世界存在着一个客观的第一个世界。即物理世界。这个物理世界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同而不同。人们建的知识虽然不同,但是并不是说就可以随意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变换知识。知识与思想可能因为视角的不同 而不同,但是毕竟主要还是在价值评判的层面作出的。有一些共同的事实却还是要承认。比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彻底战败。对这个信息如何进行加工,即使改变视角也还是不可能能够改变这个历史事件。所以这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是不可以更改的。视角不同的只是对战败的原因分析及后果的分析会有 不同。所以,建构主义强调主观构建并不是没有条件。每个学生虽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但是接受学习材料与外界刺激物时候,还是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或者接近于相似的感觉。人们对外界认识的复杂性就在于,外界刺激、每个人的感受、大脑的遗传因子及后天接受的早期教育和现在环境与时间的变化是相互交错在一起 的。这样就形成了人认识上的复杂性。



   人在接受外界的刺激时的选择与自己前期受到并且接受的刺激有关。但是,这样的接受却不是平均分配的。一般来说,人越是早期的接受到的刺激,越是对终身产生深远的影响。少年儿童时期形成的东西会成为一种类似于内核的东西在人身上积沉下来。并且不断与新的刺激形成新的综合物,而早期的这些因素会像细胞一样扩散 分布在全身。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是这个因素的通俗表达。人的发展就像是一条河,人的早期影响是河的源头。源头的水虽然经历中下游后会有改变,但是源头的水质却始终保留在后来的水里。人也是如此,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外界的影响,但是有一些长期形成的使人赖以立足的思想信念,长期形成的一些习惯 是非常不容易改变的,甚至根本就是不可能改变的。以毛泽东为例,他17岁离开韶山村去东山上小学,入学写的一首诗是《咏蛙》里面表现出来的风格与气度是他终身都伴随着的。“独坐湖边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所以构建把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看得是有点过份了。个人的体验与感受 是会有不同,但是大致也逃不去历史文化给出的大限。这一点就像孙猴子无论怎样跳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一样。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