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浅谈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找水源”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3-10-22 22:16
标题: 浅谈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找水源”
浅谈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找水源”
— 自主、合作、探究
   摘要:对于现代依赖性强的少年儿童,从小培养他们“自己寻找水源”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自找水源”,即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形成“自找水源”的能力,教师要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性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学生,力求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学习伙伴。另外,在教法上应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
关键词:不确定环境;自找水源;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六年制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中《桃花心木》一课介绍了种树人为了让桃花心木苗长成百年大树,让桃花心木苗在不确定环境中自找水源,扎根成长;同时也说明一个道理:在不确定环境中生长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完这一课,我深有感触,对于现代依赖性强的少年儿童,从小培养他们“自己寻找水源”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自找水源”,即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成为了新时代教育教学领域的崭新课题。
要使学生形成“自找水源”的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一改以往那“面面俱到”、“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探究发现为手段,一改以往那以“教师讲为主”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总之,要让学生形成在学习中“自找水源”的能力,就要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掌握运用学习方法。
一、充分地读,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找水源”的意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1〕”《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2〕”可见读之重要,读能读出意思,读能读出内涵,读能读出智慧。为了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创造读书氛围,使学生能主动、专注、饶有兴趣地去读,在读中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出示课题引读
出示课题后,不要急于学习课文,可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后,知道了些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学生说说看了题目后,想知道些什么?有的说,想知道穷人有谁?他们有多穷?有的说,课文肯定不仅仅写穷人的穷?想知道写了穷人的什么事?有的则说,课文写了穷人的事,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样,既引出了课题的主题,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读
读课文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方式,尽情地读。如教《山中访友》时,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有的独自读,有的邀同伴同读,有的邀老师一起读。在读法上,也可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而定,有的低吟,有的高声地读。另外,还可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如播放配乐,投放放灯片……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三)检查效果汇报读
学生充分练读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师生进行评议,并要求学生初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找出重点句段、标出优美句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学生确实不懂的,教师应适时、适当予以点拨,但应精讲。学生有了充分读的自由,变得乐读、想读了,通过读、圈、画、批、诠等各种形式。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这样,就改变了全盘授予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学、自动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找水源“的意识形成了。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3-10-22 22:16
二、组织合作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找到“自找水源”的方法                                                                                   古语云:“青山正补墙头绿。”“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上,组织科学的合作交流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发展合作精神。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的需要、学生的个性特点等,科学、有序、有效地进行组织,并及时抓住并利用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到各组的交流讨论中去,巧设悬念,适时点拨,
激活学生思维的花火,使合作交流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如教《破琴绝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读读课文,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文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故事王、翻译家、朗诵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用自己特有的形式表达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当故事王的,跟根据自己对这则文言文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把文言文的内容编写成一个小故事;当小画家的,可用优美的线条,亮丽的色彩描绘出文意来;当朗诵家的,则用自己喜欢的朗诵方式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当表演家的,却用惟妙惟肖的动作把文言文的文意表演出来。然后,再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表演结果,其余学生充当评委进行评议,教师在关键处予以点拨,调控。
课堂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学生不仅各取所好,各展所长,在合作、民主、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等多种形成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自然而然,学生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找到了水源”。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地、适当地予以调控,主意预防失控,以免课堂上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
三、引导深入探究,在探究学习中形成“自找水源”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每一篇语文教材,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内容,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大胆进行探究,探究时可围绕课题、课文词句、课文插图、课文空白、课文结尾内容进行。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就课文的结尾——“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学生甲质疑:明明是不幸,明明生活得很悲惨,为什么说她曾经是多么幸福?学生乙:这句话中有两个“幸福”,两个“曾经”,该怎样理解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呢?学生丙: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能跟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吗?“这几个问题提得多好!”我连忙给予肯定。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进行理解:“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发了,探究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
    在学习中,只要教师引导得当,点拨适时,大胆放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会一步步形成和提高“自找水源”的能力。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形成“自找水源”的能力,教师要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性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学生,力求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学习伙伴。另外,在教法上应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