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对“有效探究”的探究——《有趣的搭配》教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园丁
时间:
2009-8-9 07:55
标题:
对“有效探究”的探究——《有趣的搭配》教学
所谓“有效探究”指探究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活动情境中,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学科知识,感悟学科的思想、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只有构建“有趣、互动”的探究情境,经历“数学化、实践应用”的探究过程,才能实现有效的探究活动。下面就以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有趣的搭配》的教学片断为例,谈所思所想。
片断一: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
生:喜欢,可能会收到许多礼物。
生:会得到许多祝福。
生:生日了,说明自己长大一岁了。
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昨天妈妈带小红到商场买一套衣服。买衣服也有着学问,你们相信吗?
生:(若有所思)
师: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小红看中了3件上衣和2件下装,(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是什么?
生:上衣是短袖、长袖、无袖衬衫,下装是裙子和裤子。
师:妈妈准备让小红从中选一套,小红可能怎样选配?有几种选配方法?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服装图片就在信封里,请同学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记一记,你们能找到几种选配方法。
学生们立即热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评析]生日买衣服的有趣问题将学生置于现实的探究情境中,为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提供了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形切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开放的问题,以数学的自身魅力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学生便能将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需要,将参与探究活动的行为内化为参与欲望,从而实现有效地探究活动。
片断二:
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尝试解决后汇报,出现了以下不同的结果。
生1:短袖衫与裤子,裙子与无袖衫,长袖衫与裤子,裙子与短袖。
生2:短袖衫与裙子,无袖衫与裤子,长袖衫与裤子,短袖与裤子,裙子与长袖衫,裙子与无袖衫,裤子与短袖衫,无袖衫与裙子。
生3:长袖衫与裤子,短袖与裤子,短袖衫与裙子,裙子与无袖衫,裙子与长袖衫,无袖衫与裤子。
……
作者:
园丁
时间:
2009-8-9 07:55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交流: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一下,哪些想法是正确的?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正确找到各种选配方法?
交流后汇报:
师:经过讨论,你们认为应该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1:应该有六种方法。
生2:找到五种搭配方法的同学没有找全,有遗漏;而八种方法是因为重复了。
师:同学们通过交流,一致认为是六种方法,并找到了错误的原因。那么,怎样选配才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呢?
生3:我们认为要按顺序选配,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
生4:确定先选上衣还是下装。
师:有道理,具体怎样按顺序选配呢?谁能到展台来演示?
生5:先把短袖配两件下装,接着用长袖配两件下装,再用无袖配两件下装,一共六套。
生6:用一件下装选配好3件上衣后,再用另一件下装选配,也是六套。
[评析)让学生的交流集中于“怎样选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这一核心问题上,在“动手实践——独立思考——交流反思”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无序”到“有序”,在“明理”中“,陪法”。在师生互动中反思,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建构起对“有序——才能不遗漏、不重复”的数学认识。
片断三:
师:如果没有图片,怎样能清晰而简洁地向别人介绍选配的过程?试一试。
生1:用三支笔代表上衣,两个三角板代表下装,按顺序选配就可以了。
师:用随手拿到的物品代替,有道理。
作者:
园丁
时间:
2009-8-9 07:55
生
2
:画图表示上衣和下装,用线连一连。
师:用几何图形表示,并想到用线连一连。有创意
!
生
3
:我们还想到了用数字和字母表示。
师:这样更加简洁,使人一目了然。
片断四:
师:我们按顺序选配时,一件上衣可以与两件下装搭配
2
套,也就是一个
2
套,那么
3
件上衣就有几个这样的
2
套
?
生:
3
个
2
套。
师:先选下装时呢
?
生:一件下装搭配
3
件上衣是一个
3
套,
2
件下装就有
2
个
3
套。
师:如果有
3
件上衣,
4
件下装呢
?
请同学们不要动手,想一想:你能知道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
具体是怎样选配的
?
生
1
:共有
12
种方法,一件上衣可以和
4
件下装搭配一个
4
套,
3
件上衣就有
3
个
4
套。
生
2
:也可以是一件下装和
3
件上衣搭配一个
3
套,
4
件下装就有
4
个
3
套,共有
12
套。
师:观察上面的搭配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
生
1
:搭配的方法与上衣和下装的数量有关。
生
2
:只要把不同上衣数量与不同下装数量相乘。
[
评析
]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教师要让学生把外在的操作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
结合起来,适时帮助学生概括提升,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建模过程。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经历“具体操作——思考交流——图形或符号化”
,
的过程,初步建立符号感,进而帮助学生找到直观情境与规律抽象的“衔接点”。那么理解算理,领悟方法
(
搭配规律
)
也就水到渠成。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通过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探索规律的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富有生命的数学知识,提升探究活动的价值,从而实现有效探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