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高中语文必修1《诗两首》名师备课讲义学生学习参考资料大全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3 07:29
标题:
高中语文必修1《诗两首》名师备课讲义学生学习参考资料大全
-==《诗两首》预习提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这一课选了两首现代诗: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发表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抒情主人公“我”是在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可以说,“康桥情结”,也就是徐志摩所说的“自我意识”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也贯穿在《再别康桥》中。
赏读这两首诗,建议采用下面的方法。
1.把握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这两首诗都是首尾回环的结构:两首诗都是七节,第1节与第7节基本相同,形成首尾照应;第2~6节则是诗人情感、思绪发展变化全过程的概括。分析两首诗的结构,有助于整体把握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
鉴赏诗歌的根本目的,就是透过语言窥视诗人的内心(即所谓意境)。但诗是一种吞吞吐吐、遮遮掩掩的文学,诗人既想要表现自己又想要隐藏自己,因此它必须借助意象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雨巷》 诗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二是丁香姑娘。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姑娘象征什么呢?对这个意象的探讨,有助于窥视诗人内心的秘密。
《再别康桥》 诗人徐志摩将自己多年“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那在清泉中招摇的水草,诗人乘着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寻梦,还有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这些意象构成一种梦幻般的深邃意境,生动地描写了徐志摩的“诗化人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3 07:30
《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问题探究
探讨诗歌主旨,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目的之一。怎样把握诗歌主题呢?现在结合这两首诗进行一些探讨。
《雨巷》,要读懂这首诗,要品尝出这首诗的情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那位与诗人瞬间相逢又相散的丁香姑娘。怎么破解这个秘密呢?一种方法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据此可以看出那位姑娘是诗人追求的恋人。在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他的第一次爱情,是在1929年前后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的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 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虽然还缺乏根据,但是,诗人早已有了爱的萌发和爱的情愫,这是可以肯定的。因而,对于《雨巷》中所写的那位姑娘,即使算做一种并无“本事”的虚拟,也可以大胆地认为,恐怕其中不乏对于爱的渴求与追索。还有一种方法是联系诗篇创作的时代背景,认为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姑娘,是第一次大革命的象征。这首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诗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革命的洪流,但是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粉碎了他美好的理想。对于这场骤然兴起又突然熄灭的大革命,诗人和当时的许多革命青年一样,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诗中那位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丁香姑娘,正是这种感情的象征。
《再别康桥》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一般的人根据诗的题目,认定它是抒写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最近有一些人根据徐志摩的生平和诗中的意象,认为它抒写的是与林徽英的一段恋情。《教师教学用书》和谢克强先生认为,这首诗“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是,在普通高中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鉴赏要点”里面却指出: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哪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呢?惜别母校之说经不起推敲,因为诗中已经写得很清楚,诗人来康桥是要“作别西天的云彩”。但如果说其“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似乎过于肤浅。
我们要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关键在弄明白那“揉碎”了的“沉淀”的“彩虹似的梦”指什么,因为诗人寻的是这个梦,“作别西天的云彩”也就是作别这个梦。
“梦”指什么?许多人根据“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但我不能放歌”等,认定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一段隐私,也便是他与林徽英女士的那段虽然破裂但却甜蜜的恋情。如果细细地推敲诗人的生平和林徽英女士后来的追忆,应该说这个见解是比较合理的。
诗人为什么对林徽英的恋情倍感甜蜜?恐怕不能平庸地理解那是因为林徽英才貌双全,主要的还是那种挣脱了封建枷锁之后的自由恋爱的甜蜜。原来,徐志摩的婚姻是不幸的,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父母包办的产物。在他和林徽英热恋的时候,妻子也来到剑桥,于是他处在这两种情感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所以他常常单独地来到康桥,“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的单独的机会。”这是挣脱封建婚姻的枷锁的单独,也是向往自由的单独。在“五四”运动时期,当时的许多青年对自由民主的向往都是从挣脱封建包办婚姻,争取自由恋爱开始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风靡全国,正是这种思潮的反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五四”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普通高中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见解最有深度,的确,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以上是我们对这两首诗的主旨所进行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鉴赏诗歌要注重把握意象,特别是那最能表现主题的意象。《雨巷》描写了许多的意象,有雨巷、丁香,但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意象则是那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再别康桥》描写的意象更多,有康桥、康河、金柳、水草、清潭等、但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意象则是梦。鉴赏这两首诗就要紧紧抓住这两个意象,分析诗歌是如何描写这意象的,从而探讨其蕴含的内涵。
第二、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诗贵含蓄,忌直白,对于意象的内涵诗人常常用暗示的方法,而不是用直白的方法。因此,对诗歌内蕴的把握就不能只局限于诗歌本身,这里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结合诗人的人生历程,所谓知世,就是分析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雨巷》,我们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丁香姑娘”可以理解是诗人的恋人;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丁香姑娘”可以理解是诗人理想和希望的象征。《再别康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中的那个“揉碎了彩虹似的梦”可能是指诗人与林徽英小姐之间的那段甜密而最后破裂了的恋情,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对这段恋情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他对民主自由的向往。
以上两个方法,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基本方法。请你运用上述方法,品读下面这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静夜(1)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2)在岸,
对月流珠?
[注](1)《静夜》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彷徨无定。他常常在海边踱来踱去,独自仰望迷蒙的夜空,从那淡淡的月光中,从那闪闪的星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2)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李商隐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探究思路
这道探究题,目的是学会从诗歌的学习中归结鉴赏诗歌的方法,然后再将归结出来的方法迁移到对其他诗歌的鉴赏,在如此的反复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的第一节描给了一幅普通的夜景。空中白云团团,月光淡淡,疏星几点,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而又平常。第二节“天河何处?”这劈头而来的一句诗,好似平静的江面上陡然掀起一道冲天巨浪,让人猝不及防。诗人这没来由的惊呼是怎么一回事呢?回过头去细读细想,原来诗人在第一节写的不是“景”,写的是人,是诗人。诗人正久久地在眺望天空,苦苦地寻觅他望眼欲穿的“天河”呢!那“团团白云”遮蔽了他的视线,他只能看到淡淡月光,几点疏星,因此他忍不住惊呼:“天河何处?”诗人为什么看不到天河便如此惊惶呢?下面作了回答:原来,他是担心:“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诗人透过迷迷的海雾,想象着有一位“鲛人”站在海的彼岸,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珠泪。他的心就像大海,感情的波涛汹涌翻滚。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呢?关键要把握好“鲛人”这个意象。
“鲛人”本是一个令人柔肠寸断的神话故事,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常常是爱情坚贞的象征。唐朝诗人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就抒写了他的相思之苦,热恋之痛。郭沫若心中的“鲛人”是什么呢?我们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吧。这首诗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潮已经过去,新的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在日本留学的诗人站在苍茫的海边,透过模糊的海雾远远地隔海望去,他向往着什么?是隔海相望的意中恋人?是迷雾笼罩山河破碎的神州大地?是他牵肠挂肚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也许都是吧。大海那边的“鲛人”呀,你为什么流泪?你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你为谁落泪?怕在为漂泊异国的游子流泪吧,怕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际流泪吧?仅仅“鲛人”在落泪吗?我们也分明看见了,那个伫立在朦胧夜色下,举目眺望夜空的年轻诗人也已经淌下了一行行热泪。不,那不是泪,那是他用血凝结而成的珍珠啊!所以诗中的“鲛人”可以说是爱的象征,是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爱亲人的象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3 07:30
《诗两首》训练提高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寂寥( ) 彷徨( ) 彳亍( )
颓圮( ) 笙萧( ) 青荇(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彳亍: ②颓圮:
③惆怅: ④斑斓:
3.填空
(1)戴望舒在《雨巷》中沿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丁香,在诗中“丁香”象征________ 、 、 。
(2)《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离诗,告别的对象一般是人,但徐志摩一改传统的写法,以________作为告别对象,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套路,给人以清新之感;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的反复运用,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情境,排除了“伤别”之情,而产生了飘逸之感。
4.诗句填写:
(1)她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2)寻梦?________,/________;/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下面的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们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
①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②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③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④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答: 。
6.《雨巷》中“默默”二字极富表现力,它在诗中反复三次,每次意味都不一样。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答: 。
7.《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你能否根据叶圣陶的启示,对《雨巷》的音乐美作点具体分析?
答: 。
8.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戴望舒在诗中化用这一意象有什么作用?
代赠(唐 李香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楼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纱(南唐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点绛唇·素香丁香(宋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光,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答: 。
9.下面对《康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结构整齐,节奏和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具有音乐的波动和旋律美。
B.诗人抓住“金柳”、“艳影”、“青荇”、“柔波”等意象来写,充分表现了作者难以拂去的情思。
C.《再别康桥》是一首诗,却又如一幅画,作者用色彩绚丽的词语,描绘出具有淡雅美的画面。
D.全诗的思想情绪起伏变化,第1节低缓忧愁,第2节开始逐渐上扬,第5、第6节昂扬亢奋,第7节又回到低缓忧愁。
10.《再别康桥》中“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对这句诗一般的教辅资料都是这样解释的: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你认为诗人“吹起笙箫”了吗?
答: 。
11.康河是世界上一条以秀丽著称的河,康桥的性灵也全在这一条河上。《再别康桥》第 2节至第5节,诗人用语言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旖旎的风光,把情感表现得醇厚而真挚。诗人没有登高临远去作一幅鸟瞰图,他既不写康桥周围庄严宏伟的教堂,也不描绘蜚声欧洲、风格别具的皇家学院的建筑群,而是抓住康桥的典型景物,着力写康河和康河岸畔的迷人的自然风光,借助这些景物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自己的心情。请你对诗中景物描写的特色进行具体分析。
答: 。
12.请你结合读这两首诗的体会,以“诗化人生”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解析与答案
1.解析:“彷徨”、“彳亍”是连绵词,“圮”、“荇”是易读错的字。
答案:依次为liáo、pánɡ huánɡ、chì chù、pǐ、shēnɡ xiāo、xìnɡ
2.解析:对诗中的重要词语要准确理解它的意义。
答案:①走走停停的样子。②坍塌、破败。③伤感、失意。④灿烂多彩。
3.解析:这道题,是针对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而设置的。(1)题是对意象的理解,要求能抓住诗中关键的语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从中概括出丁香是美丽、高洁、忧愁三位一体的象征(注意:丁香的象征义不同于丁香姑娘的象征义)。(2)题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很显然,“云彩”就是作者的告别对象。全诗中,反复出现而又能表现寂然无声、产生飘逸境界的,只有三个词——轻轻,悄悄,云彩。
答案:(1)美丽、高雅、忧愁。 (2)西天的云彩。轻轻、悄悄、云彩。
4.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的背诵能力,对于优秀的诗歌,要求熟读成诵。这个题目的设置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答案:(1)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2)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5.解析: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且能具体分析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
答案:①比喻。一方面表现了姑娘的高洁,另一方面也渲染了一种梦幻的意境,为全诗蒙上一层浓浓的朦胧色彩。此句与一般比喻不同的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照一般写法当是:“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②反复、对偶。有强化的作用。丁香姑娘全部的、彻底的消失,表达了诗人全面的、彻底的失望。③拟人,顶真(顶针)。把夏虫、康桥人性化,仿佛它们也有了人性,能与诗人心气相通,以此衬托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心境。“沉默”一词是上句的结束,同时又是下句的开始。类似这样的写法,就称之为顶真(顶针)。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环环相扣,联接紧密,内容表达更加集中。④比喻,移就。用“星辉”比喻诗人寻回的“梦”,“梦”是抽象的,“星辉”是具体的,光辉灿烂的,由此读者可以想象诗人寻回的“梦”是多么绚丽多色,五彩斑斓。星辉是不能用船装载的,这个“载”字用的是移就的修辞手法。移就,是把本用于描写甲的词语临时借用过来描写乙,以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满船都载着星光,也就是满船都载着诗人寻回的美梦,不难想象满载而归的诗人,收获是多么丰厚。
6.解析:诗歌中一些极平常的词语常常极富表现力,特别那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常常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对这样的词语要格外留神,提高我们的语感能力。
答案:第一次强调她同我一样“默默彳亍着”,两人好像是神交契友。第二次“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表现了相逢时千言万语想要吞吐,却又不能不“欲说还休”的凄凉。第三次“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对这不忍的离别,丁香姑娘在“默默”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
7.解析:关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押韵、节奏和章节的安排上。
答案:(1)《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2)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在诗句中,诗人又运用一些与韵脚同韵的字,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加点的字与“巷”、“娘”都是同韵的字,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所以,叶圣陶说,它替新诗的音节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8.解析: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可以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雨巷》的成功,除了上边提到的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附:补充注释
(1)李商隐《代赠》 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这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诗后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以春风反衬离愁。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2)李璟《浣溪纱》 这是一首伤春词,诗人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上片“手卷真珠上玉钩”一句,“真珠”即“珠帘”,“玉钩”指月亮。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何处是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下片起始“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远去的亲人没有信息,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丁香结是愁思的意象。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王十朋,字龟龄,乐清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著有《梅溪集》及《杜陵诗史》等。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丁香“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江南主一般指南唐后主李煜,他降宋之后,类似囚犯,十分苦闷,曾经把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见愁绪之深,这里用丁香结喻李煜之愁,可谓是相得益彰。
9.解析:诗人经历了“别梦(第1节)——寻梦(第2-6节)——别梦(第7节)”的心理历程,别梦洒脱,寻梦喜悦,但没有“放歌”,而是沉浸在独自的静思默想之中,因此这首诗情调是飘逸的,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波折。
答案:D。
10.解析:这是疑难诗句,通过对这个诗句的探讨,有助于正确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答:理解这个诗句,第一、要注意诗句的上下联系,向上看,诗的上节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下节立即补充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便说明了诗人没有大声放歌;向下看,这个诗句的下句:“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便说明也没有小声放歌,所以诗人实际上没有吹起笙箫。第二,要分析这个诗句的特点。“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是一个比喻,意谓“让我一个人静静地潜思默想,这“悄悄”就好比“吹起了别离的笙箫”。所以这一节诗是写诗人单独地静静地陶醉在甜蜜的回忆之中。从外在来看,四周静寂无声,好似进入了低潮,实际上从内里看,诗人的内心正翻滚着轩然大波,这是情感的高潮。
11.解析:《再别康桥》虽然是一首抒情诗,但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通过景来表现,所以,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一首出色的写景诗,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体会诗的意境。
答案:从诗的第二节开始,诗人连用四节层次分明地勾画出了康河的妩媚动人:先写河畔的垂柳,次写河中的小草,再写榆阴下的潭水,最后写康河泛舟,诗人描绘康桥的景物,目光不离康河。岸畔拂动的垂柳,河中摇曳的水草,上游清澈的拜伦潭,河上漫溯的轻舟,高处、低处、近处、远处的景物,都被诗人错落有致地绘进一幅画中,画面上不仅物象鲜朗,色调柔和,而且非常富有层次和透视感。通过诗人精心的描绘渲染,康桥的风貌活生生地展示到读者的面前。
诗人不仅生动地描写景物,而且对其满怀深情,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好比是一支动人的乐曲,诗中的每一个字似乎都染上了诗人浓浓的感情色彩。状物抒情,水乳交融,真的到了“浓得化不开”的程度。请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用拟人化的手法状写夕阳中随风摇晃的垂柳,以新娘作比,绰约动人,使景物化作活物,温润可人;“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不说这“新娘”的艳影在碧波中荡漾,而说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已经为康桥黄昏时分迷人景物弄得神魂颠倒,在心乱情迷之际,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时候,夕照下清澈的潭水在诗人的眼中是“天上虹”,“天上虹”被微波“揉碎在浮藻间”,那就是诗人“彩虹似的梦”,这时的诗人是进入了梦境,还是进入了仙境?也许都有吧。诗人“向青草更青处”“寻梦”,他“寻”到“梦”了吗?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我们不知道,不,我们知道。诗人摘下了一船的“星辉”,正满载而归,“在星辉斑烂里放歌”哩,那梦是幸福的,甜甜的,圆圆的。徐志摩说:“诗人也是一只痴鸟。”这首诗便充满了痴鸟般的赤诚,诗人吟唱着心灵里的歌,一声声叫得欢快流转,一声声叫得情深意浓。
12.解析:这首题很有意义,不仅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大有裨益,而且启示我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构思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如何充实生活的内涵,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像诗一样美,像诗一样多姿多彩,二是如何用诗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如诗似歌一般的生活。答案中的短文可供参考。
答案:我们每个青年人对人生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希望描绘自己美丽的人生。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你的人生更美呢?我认为,那就是诗化自己的人生。
一提到诗化人生,大家很自然地会想到诗人。是的,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人生一定是一首诗。你看李白,诗就是他的事业,诗就是他的珍爱,诗就是他的生命。诗与他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他以诗进,以诗退;以诗入仕,以诗出世;以诗获宠,以诗获罪;以诗畅情,以诗呐喊。他乐也写诗,悲也写诗,愁也写诗,愤也写诗,醒也写诗,醉也写诗,诗歌早已幻化成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曲歌、一幅画、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诗幻化成了他们的精神与魂灵。徐志摩的一生也是一首诗,他一辈子“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沉浸在诗一般的梦想和追求之中。正如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这个锐意追求“诗美”、“诗化生活”的“天纵奇才”,“留与人间一卷诗”。
你也许暂时还称不上诗人,但你一定是一个有感情有智慧的人。把你的深情厚谊和思想火花凝聚起来,再用真挚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诗啊!你也许不曾写过完整的诗,但你一定唱过歌,一定会说些俗话、谚语、名言、警句,更有顺口溜,那美好的民谚歌谣就是诗啊!
生活中到处都可见到诗,一家理发店门两旁写道:“进门来黑发丞相,出门去白面书生。”店主风趣的诗意让人如坐春风。一间药铺,正中两行大字赫然入目:“但愿人间无病痛,哪怕架上药生尘”,老板善良,“诗心”可鉴。公路旁高大的标示牌提醒司机:“稳稳地开,慢慢地跑,迟几分钟回家比永远不回家好。”交警捧出了充满哲理的“诗心”!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心”源远流长,“诗教”素有传统。在那遥远的先秦时代,没有电影,没有电视,但有的是诗。“不学诗,无以言。”后来的唐诗宋词,星斗万千。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短短的墙头诗、枪杆诗,曾激励先辈为祖国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精彩的标语诗、新民歌又崛起,“说的都是口头禅,搬到地里变米粮”。可是,现在我们却把诗淡化了,学校作文不写诗,高考作文禁止写诗,诗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也随之失去了光彩,缺少了诗意。
所以,劝君捧起你的那颗“诗心”,让诗成为你必不可少的人生伴侣。它既是感情的摇篮,又是理智的灯塔。拥有了它,就会拥有良好的人际环境,拥有博大的胸怀、潇洒的人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3 07:33
《再别康桥》特色鉴赏
──飘逸潇洒的空灵美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徐志摩是一位彻底的浪漫主义者,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浪漫、飘逸,他一生都是沉浸在一种极为圣洁极为高贵而又虚幻的追求中。志摩的诗是他不懈追求的人生缩影,是他诗化人生的表露,也是他浪漫、洒脱、飘逸个性的最真最深的体现。我们吟诵他的《再别康桥》,宛如聆听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会随着它的旋律来到了一个飘逸梦幻的世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三个“轻轻”,点出梦一般柔和的漫游,无拘无束,自由放步,心情好像很静,世界也很静,因为那里有漫步天河的云,恬静、闲适而缥缈。“我轻轻的来”,诗人从遥远的大洋彼岸“轻轻的”飘来,开始他的梦幻之旅,“轻轻的我走了”,诗人又“轻轻的”从英伦三岛飘向更遥远的东方,好比飘来“西天的云彩”,来无影去无踪。“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来”,不露一点声响;“悄悄”的去,不留蛛丝马迹,就像那悄无声息的“云彩”。来时两袖清风,唯有浓浓的情和爱;去时两手空空, “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志摩孜孜以求的“爱”,就像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是的,志摩一辈子就是在寻梦;他重返剑桥,就是来寻梦。他“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去寻“那河畔的金柳”,因为“新娘”“在我的心头荡漾”;去寻水底“招摇”的青荇,他想变成柔波里的“水草”;他神游拜伦潭,诗梦化作了“天上虹”;他“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摘下“一船星辉”。诗人徐志摩就这么沉浸在,陶醉在浪漫的甜美的爱的海洋里,像云一样飘逸,像梦一样空灵,这就是徐志摩的诗,这就是徐志摩其人。
志摩,你“轻轻的”来了,为人类“放歌”;你“悄悄的”走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你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彩虹似”的诗歌。你可以“作别西天的云彩”,你无法作别我们对你的绵绵思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3 07:33
《雨巷》特色鉴赏
──朦胧惝恍的诗意美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倏尔消逝,“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姑娘”也可能是有象征意义的。“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了“姑娘”──理想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诗写的是诗人的一段单相思,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二位一体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雨巷》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确定的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3 07:33
《雨巷》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1)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2)。
[注](1)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2)惆怅:chóuchànɡ,伤感,失意。
第3节写道,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1)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注](1)太息:出声叹息。
第4节,“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还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诗没有明说,也不能明说,让我们去想象吧。
诗的第2、3、4节写“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地飘散而去。这是从正面写诗人与“丁香姑娘”的相逢。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1)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注](1)颓圮:tuípǐ,倒塌。
“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远了”的反复很有诗意,使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静,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对丁香姑娘依依难舍之情,就在这反复中充分流露出来了。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诗第5、6两节,是诗人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旁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看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她的颜色,她的芬芳,都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也都消失了。丁香姑娘的的确确、完完全全地消失了,“我”的希望也的的确确、完完全全地消失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3 07:34
《再别康桥》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软泥上的青荇(1)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注](1)青荇:绿色的水草,荇,xìnɡ。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4节,写榆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康河的上游,河身曲折多弯,那里有闻名的拜伦潭,传说当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常在那儿游玩,诗人在剑桥读书时也常来这里游玩。在这一节诗里,诗人完全超脱了现实而进入了幻境:那浓阴覆盖着的潭水,不是纯净无色的清泉,而是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的“天上虹”;可惜它“揉碎在浮藻间”,这“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很美;但是它“揉碎”了,又很凄楚。
读这一节诗要注意“沉淀”一词。“沉淀”,意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那“彩虹似的梦”就是长久以来隐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秘密。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再别康桥》是诗人心灵的“放歌”,是诗人“隐私”的“曝光”。诗人的“隐私”是什么?是美好的理想破灭了,还是绚丽的爱情化为了泡影?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5节,写康河泛舟。康河是美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刻,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穿过垂柳榆阴,划破水中的霞光彩虹,船儿便缓缓地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那“青草更青处”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梦幻般的境界?为什么令诗人那么神往?诗人没有明说,让我们展开想象,同诗人一道去尽情地享受吧。当晚上归来时,天上星光灿烂,水中星火闪烁,连小船儿也载满了一船星辉。波光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满载而归,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读这一节诗要特别留意“寻梦”二字,它是本节诗的“眼”,也是全诗的“眼”。此时此刻,诗人的心灵也在康河里“泛舟”,追寻着当年在康河里度过的美妙时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即向心灵的更深处追忆,他终于寻回了那“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彩虹似的“梦”。诗人在梦幻中、在回忆中“满载一船星辉”,那“揉碎”了的梦“破镜重圆”,诗人陶醉了,忘情了,他沉浸在斑斓的梦幻里,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1);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注](1)笙箫:shēnɡxiāo,管乐器,这里代指乐曲。
第6节,在“追梦”中诗人忘情了,以至于高声“放歌”,但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猛然觉醒“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这是“沉淀”着的“梦”呀,这是积淀在心灵深处的隐私呀。“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要“别离”什么?要“别离”这“揉碎”了的“梦”。现在诗人把“梦”“寻”回了,那是甜甜的,他要独自享受,那是酸楚的,他只能独自吞噬。这静悄悄好比“别离的笙箫”,一个人静悄悄地沉思默想,在沉默中体味着别离的滋味。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这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喧哗的康桥,也与他心气相通,今晚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别离那“揉碎的梦”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无声胜有声,诗人无声的告别胜似有声的笙箫。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7节,跟开头呼应。首尾两节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语,形成一种回环美。“不带走一片云彩”呼应开头“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是什么?读到末尾,我们不难看出,“云彩”就是诗人追寻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者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就是不带走这个“梦”,就是要“别离”这个“梦”,去追寻他的新的“梦”。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