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3 07:24:58
|
只看该作者
《烛之武退秦师》训练提高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对加点字音、义解释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
A.氾(fàn)南 缒(zhuì) 越国鄙(当作边邑)远
B.佚(yì)之狐 肆其西封(名词活用为动词) 共(ɡōnɡ)其乏困
C.许君焦、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 逢(fénɡ)孙
D.阙(q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以乱易整,不武(威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失其所与,不知
3.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之有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①晋军(驻军)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③以乱易(交换)整 ④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 ⑤焉用亡国以陪(陪伴)邻 ⑥朝济而夕设版(用夹板筑的土墙)焉 ⑦因(依靠)人之力而敝之 ⑧失其所与(亲附的国家)
A.①②③⑧ B.①④⑥⑦ C.②③④⑤ D.⑤⑥⑦⑧
5.请你说说下面语句有什么深层含意?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子犯请击之”,句中的“之”,课本注:“指秦军”;本资料注:“指郑国”。你认为怎样理解才是正确?
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国危矣。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行李之往来。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⑥唯君图之。⑦共其乏困。⑧是寡国之过也。
A.①②⑤⑦⑧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⑦ D.④⑤⑥⑦⑧
8.烛之武在说服秦撤军之后,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郑国虽然避免了晋国侵略的灾难,却招致了秦国派来驻军,请问:秦国趁隙而入,这是不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9.请你就独之武的说辞写一则五六百字的短评,可以参考下面的题目,也可以自拟。
(1)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2)强谏不如善谏
(3)用道理征服世界
(4)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解析与答案
1.解析:B项“封”在句中作动词“肆”的宾词,名词,边境。C项“逢”用作姓氏时念“Pánɡ”。D项“武”,名词,武德;句中活用为动词,不武,即不符合武德。
答案:A。
2.解析:B项共,通“供(gōng)”。C项虚字通假,已,通“矣”。D项知,通“智”。
答案:A。
3.解析:ACD项的“之”都用于主谓之间;B项的“之”用于宾语前置。
答案:B
4.解析:②不直说麻烦您,而说麻烦您的手下的办事人员,这是用委婉的方法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但不能说“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敬称也就是尊称,如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用于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③替代。⑤增加。“陪”要防止用今义释古义。⑧“与”亲附,结交;“所与”,才是“亲附的国家、结盟的国家”。解释词语要防止瓜棚搭柳叶。
答案:B。
5.解析:古人说话,常常委婉含蓄,言外有言,弦外有音。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层含意,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答案:A句的意思是“我年轻的时候,你不重用我;现在,你大难临头,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想起我,我才不干呢!”。B句的意思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啊!晋国过去出尔反尔,恩将仇报,难道你现在帮他攻打我们郑国,就不会重蹈覆辙?”
6.解析:对句中代词一定要正解理解它的指代对象,这对于正解理解句子乃至全篇的意思,关系甚大。
答案:课本和几乎所有的参考读物,都把“子犯请击之”的“之”释为“指代秦军”,其根据可能是“因人之力而敝之”,好像“击之”与“敝之”这两个“之”指代的应是同一对象。我们认为这样理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从整篇着眼。因为,第一、上文已交代秦军“乃还”,晋军还怎么击?第二、仅仅因为秦国从郑国撤军就公然向秦国开战,不合情理。第三、如果“击之”与“敝之”指的是同一对象,那么子犯和文公辩论的问题是该不该攻打秦军,因而反映争辩结果的“亦去之”的“之”也应当是“秦军”。照这样的解释,好像晋并没有从郑撤军。因此,正确的解释是,“子犯请击之”是“子犯请求继续攻打郑国”。晋文公和子犯辩论的问题是该不该继续执行原定的攻打郑国的方针。晋文公看出,此时形势发生了变化,郑国已与秦国结盟,郑又有秦军助守,攻郑实际就是攻秦,而攻秦准备不足,道义上也讲不过去,师出无名,于是决定改变原定方针,也从郑国撤军。这便显出晋文公能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策略,确比子犯高明。
7.解析:国:今义“国家”,文中指“国都”。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文中指“出使的人”。乏困:今义“疲劳”,文中指“食宿”(古代“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文中指“那人”,即秦穆公。
答案:C。
8.解析:这是一道很有思考价值的题目,启示我们要善于进行逆向思维。
答案。不会。前文有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不可能吞并郑国,因此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此举于郑并无大碍。事实也证明如此。此后三年,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为了占领郑国,趁晋文公逝世的机会,出动数万大军越过晋国偷袭郑国,通知杞子、逢孙、杨孙做内应,郑国知道消息后,立即把他们赶走,而秦国大军也中了晋国的埋伏,全军覆灭。秦国吞并郑国的幻想完全泡汤。
9.解析:评析独之武的说辞,必须分析它内在的逻辑。独之武先反面说明亡郑于秦的害处,接着正面说明存郑于秦的好处。这是从现实的角度陈述利害,然后从历史角度说明晋恩将仇报的本性,再从未来的角度说明晋贪婪的本性。这样独之武就高屋建瓴,站在了战略的高度,指出晋是秦的对手,而不是秦的盟友,助晋就是“阙秦利晋”,无异于自杀。独之武靠的就是这雄辩的说服力打动了秦穆公。
答案: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