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高中语文必修5《陈情表》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参考资料大全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1 12:12
标题:
高中语文必修5《陈情表》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参考资料大全
参考 《陈情表》预习提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本文原题作《陈情事表》,后简称为《陈情表》。陈,陈述。表,是古代臣子呈给皇帝的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历来文章家论“表”,都推出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这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
李密《陈情表》是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公元263年,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因此上表,请求允许他奉养祖母而不出去做官。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养,辞不赴命”为主旨,悽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据说晋武帝看了也受感动,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而且赐给他奴婢二人,叫郡县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学习这篇课文,请注重下面三点:
(1)探究李密成功秘诀。在封建社会里,批龙鳞,逆圣听,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李密这篇抗旨奏章却获得了暴君司马炎的赞赏。韩非子说:“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的这句话道出了李密全部成功的秘密。赏读本文,要仔细探讨作者是如何揣摩晋武帝的内心,使其每一句话都迎合晋武帝的需要,借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有助于理解课文和提高游说能力。
(2)体会真挚感情和优美语言。本文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赏读时,要注意文章层次,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本文多四字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其他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音韵和谐。对此,要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3)注意积累词语。本文涉及的词语很多,有不少词语活用的现象,还有不少成语。,对课文要认真反复阅读,仔细领会和掌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1 12:12
《陈情表》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臣密言:臣以险衅①,夙②遭闵凶③。(臣李密说:我因为命运不济,年幼时就遭遇不幸。①险衅:灾难祸患,指命运坎坷。险,坎坷。衅,xìn,祸患。②夙:早,这里指幼年时。③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闵,病困,凶丧。)[“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有什么“险衅”?有什么“闵凶”?激起读者的极大关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①;行年②四岁,舅夺母志③。(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我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就强迫母亲改嫁。①见背:相弃,指丧亲。背,背弃。②行年:经历的年岁。③舅夺母志:舅父逼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这是作者借用典故对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夺,丧失、改变。)[这是紧扣险衅、闵凶四字写出自己幼年的两大不幸,很能激发人们对一个失怙无恃的年幼孤儿的同情。]祖母刘悯①臣孤弱,躬亲②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③,零丁④孤苦,至于成立。(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亲自将我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到九岁还不能走路,伶仃孤苦,直到长大成人。①悯:悲痛、怜惜。②躬亲:亲自。③不行:不会走路,这里是说体质虚弱。④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从这里开始写自己苦难的成长经历,“孤弱”二字带起下文。这几句写“弱”。作者突出“多疾病”“九岁不行”这种特弱的体质,说明祖母把自己抚养成人,确实不易,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既无叔伯,终鲜①兄弟,门衰祚②薄,晚有儿息③。(我既无叔叔伯伯,又无哥哥弟弟,门户衰微,福祚浅薄,很晚才有儿子。①鲜:xiǎn,少,这里是“无”的意思。②祚:zuò,福泽。③息:子。)外①无期功②强近③之亲,内无应门④五尺⑤之僮,茕茕孑立⑥,形影相吊⑦。(家外没有十分亲近的房族,家里还没有长大到可以出入正门的小孩,我孤苦无依地独立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①外:指自己本房之外的亲族。②期功:丧服名。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期,jī。③强近:非常亲近。强,甚。④应门:即现在的正门或中门。古代门分类别,《周礼·秋官·朝士职》:“王五门:皋、库、雉、应、路也。”没有长大的“五尺之僮”不能入应门。教材释“应门”为“照应门户”,不确。⑤五尺: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⑥茕茕孑立:生活孤单无靠。茕茕,qiónɡqiónɡ,孤单的样子。孑,jié,孤单。⑦形影相吊:身形和身影互相慰问。吊,安慰。)[这几句着力写“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与上文“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句照应;“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与上文“晚有儿息”句照应。从上辈来看没有叔伯,从平辈来看没有兄弟,从晚辈来看只有尚不能走“应门”的年幼儿子,单苗独枝寡人一个,所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便暗示,当年自己长大成人,全靠祖母一个,而现在侍奉祖母,也只能全靠自身一个,别无旁人可以依傍,唯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为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张本。]而刘夙①婴②疾病,常在床蓐③,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④。(而刘氏早就被疾病纠缠,经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从未离开半步。①夙:早。②婴:纠缠。③蓐:rù,通“褥”,褥子。④废离:离去。废,即“离”。《诗·小雅·楚茨》:“废撤不迟。”郑笺:“废,去也。”教材释“废”为“废止”,欠妥。)[这几句写服事祖母。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唯一依靠的是自己一人,“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寥寥几句,概括而又具体地勾勒出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
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丧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因此“未曾废离”。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事实根据,写得凄楚尽情,感人肺腑,为下文“供养无主”做好铺垫。
逮①奉②圣朝③,沐浴④清化④。(到了圣朝,蒙受清明政治教化的熏陶。①逮:及、至。②奉:侍奉。③圣朝:指晋朝。④沐浴:本指洗澡,这里是蒙受的意思。④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本段开头称颂朝廷清明教化,以此必不可少的阿谀之词博取晋武帝好感。“清化”二字在文中关涉重大,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是自己“沐浴清化”的表现,而“孝治天下”也是政治“清化”的内容,这便为全文的论说确定了一个晋武帝可以接受的前提。]前太守①臣逵察②臣孝廉③,后刺史④臣荣举臣秀才⑤。(以前太守名字叫逵的推举我做孝廉,后来刺史名字叫荣的推荐我做秀才。①太守:郡的地方长官。②察:考察。这里是推举的意思。③孝廉:当时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度。④刺史:州的地方长官,这里指益州刺史。⑤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由州推举,与后来明、清朝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供养无主①,辞②不赴命。(我因为供养祖母的事无人主持,就推辞没有接受任命。①主:主持、做。②辞:辞谢、推辞。)[追述自己因“供养无主”,对太守、刺史的“察”“举”,曾经“辞不受命”,对下文有铺垫的作用,一方面说明自己不能应召并非即兴之想,而是确有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的苦衷曾经为地方官吏所谅解,委婉地指斥朝廷催逼甚急有背情理,同时也为下文“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一句张本。]诏书特下,拜①臣郎中②,寻③蒙国恩,除④臣洗马⑤。(诏书特地下来,任命我做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做洗马。①拜:授官。②郎中:官名,尚书省的属官。晋时各部有郎中。③寻:不久。④除:任命官职。⑤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洗,xiǎn。)猥①以微贱,当②侍东宫③,非臣陨首④所能上报。(以我这样微贱的人,来侍奉太子,我肝脑涂地也不能报答皇上的恩情。①猥:wěi,辱、鄙,自谦之词。②当:任、充当。③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住东宫。④陨首:丧命。陨,yǔn。)臣具①以表闻②,辞不就职。(我把以上个人的苦衷和对朝廷的感激之情都详细地写在奏章里让皇上知道,辞谢不能就职。①具:详尽。②闻:使……闻。)[这里转入文章主题,申述自己对朝廷的征召曾经上呈奏表。作者在申述“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之前,极力陈说自己乃卑贱之人,一再蒙受“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用这些阿谀词语歌颂皇恩浩荡,表白自己深明皇上宠幸恩德,表达自己对皇上无限感敢之情。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使皇上对自己的辞官不致产生反感和误解。]诏书切峻①,责臣逋慢②。(但是朝廷又下诏书,言辞急切严峻,责备我有意回避,怠慢上命。①切峻:急切严厉。②逋慢:回避怠慢。逋,bū,逃跑,这里有回避、拖延的意思。慢,怠慢、傲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①临门,急于星火②。(郡县的官员前来逼迫,催我启程上路;州官亲自登门,逼迫急于星火。①州司:州官。②星火:流星的光,这里形容催逼得十分紧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①;欲苟顺②私情,则告诉③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④。(我想奉了诏书奔驰上任,却因为刘氏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想苟且顺从私情,一再向长官请求、陈诉都得不到许可:我的进退,实在艰难。①笃:这里指病重。②苟顺:姑且迁就。③告诉:请求、诉说。④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尴尬。)[这里写“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之后,并未得到朝廷体谅,朝廷仍然“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郡更加临门催逼,急如星火,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切峻”“责臣”、“逼迫”“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描写了自己所蒙受的巨大压力。自己在万分惶惧中,“欲奉诏奔驰”,对皇上尽忠,奈何“刘病日笃”;“苟徇私情”,对祖母尽孝,奈何“告诉不许”。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就这样委婉地渲泄了忠孝两难的矛盾痛苦的思绪。]
第二段抒写自己忠孝两难的矛盾痛苦。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个字歌颂晋武帝的圣明,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虽然州郡朝廷多次征召,“优渥超擢”,但自己因“供养无主”,“辞不就职”的苦衷。然后叙述朝廷催逼甚急,使自己陷入忠孝难全、进退无据的两难境地。那末作者对这一人生难题,究竟如何决断呢?怎么样才能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这便为下文留下悬念。
伏惟①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②,犹蒙矜育③,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我思量圣朝是以孝道治天下的,凡是年老的人,尚且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实在特别厉害。①伏惟:俯伏思量,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伏,俯伏。惟,想。②故老:遗老,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③矜育:怜惜抚育。矜,jīn。)[文章遥承“沐浴清化”而来。“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一个个都“沐浴清化”,“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像我如此异乎寻常的“孤苦”,更应受到朝廷“矜育”呀!这几句写法非常高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皇命,奏表抗旨,将有杀身之祸,作者为了摆脱这个困境,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使自己处在尤应蒙受“矜育”的有理地位,这样便巧妙地消蚀了与晋武帝的对立关系:不仅没有抗旨,反而是遵旨而行。]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①,本图宦达,不矜②名节。(而且我年轻时曾经事奉蜀汉伪朝,历任尚书郎等官职,本来就是希图官位显达的,不注重名誉和节操。①历职郎署:指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历,列。郎署,郎官衙署。署,官署,衙门。②矜:注重、崇尚。贾谊《陈政事疏》:“故人矜节行。”)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①蒙拔擢②,宠命③优渥④,岂敢盘桓⑤,有所希冀⑥。(现在我是一个亡国的卑贱的俘虏,最微贱最鄙陋,反而受到过分的提拔,哪里敢徘徊犹豫,存有更高的希望呢?①过:过分,指屡次迁升。②拔擢:提拔、提升。擢,zhuó,拔。③宠命:恩宠的任命,指拜郎中、洗马等官职。④优渥:优厚。渥,wò。⑤盘桓:徘徊、拖延,指犹豫不决的样子。⑥希冀:希望、企图,这里指非分之想。)[一个“且”字引出第二层意思,剖露心迹,说明“辞不就职”绝无非分之想。李密为什么要特地申明这个问题呢?原来,古人讲求气节,所谓“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李密曾在蜀汉任官,现在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所以李密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申明自己不出来做官不是因为怀有二心,讲求“名节”,借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再次消蚀与晋武帝的对立。]但以刘日薄①西山,气息奄奄②,人命危浅③,朝不虑夕④。(只因为刘氏的生命就象太阳落到西山,气息微弱,活不长久,朝不保夕。①薄:迫近。②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③危浅:活不长。危,危弱。浅,指时日不长。④朝不虑夕: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么样,这是说随时都可能死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我没有祖母,不能到达今日;祖母没有我,不能了结余年。)祖、孙二人,更相①为命,是以区区②不能废远③。(我们祖孙二人交替相依为命,所以我拳拳情深不能远离。①更相:交互。②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③废远:远离。废,离。)[这里笔锋一转,一个“但”字引出“区区不能废远”才是“辞不就职”的真正原因。作者先叙写祖母大限即至的凄苦危殆,接着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血肉亲情,最后写出“区区不能远废”,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作者突出一个孝字,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由于作者突出了一个情字,既有对祖母的拳拳孝顺之情,又有对朝廷的绵绵感激之情,更有对皇帝的耿耿尽忠之情,便能打动晋武帝的心,使晋武帝由对立、怀疑到慢慢产生同情。]
第三段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以求得晋武帝的体恤。针对上文自己处在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晋既以孝治天下,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理应得到朝廷“矜育”。随后申说自己出仕蜀汉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现是“亡国贱俘”却“过蒙拔擢”,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以此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博取武帝同情。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①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样我尽节于陛下的日子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短。①陛下:对帝王的尊称。)乌鸟私情①,愿乞终养。(乌鸦有反哺之情,我乞求奉养祖母到最后。①乌鸟私情:相传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们就四处觅食,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所以常用乌鸦反哺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晋成公绥《乌赋序》:“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故为吉鸟。”)[这是本文很重要的一层意思,表现了作者说理的周密。古代的道德标准是,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虽然符合晋以孝治天下的原则,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仍然会落得一个不忠不义的罪名。《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但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忠孝双全,人尽其美。在这样的基础上又以“乌鸟私情”作喻,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作者如此写来是要表明,自己尽孝不仅无碍尽忠,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尽忠。读到此处,晋武帝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孝子而且是一个忠臣,情感自然也会由同情而上升到喜悦舒心。]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①所见明知,皇天后土②实所共鉴③。(我的辛酸悲苦,不但蜀地的人士及梁、益二州的长官看见了,知道了,就是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①二州牧伯:这里指太守逵与刺史荣。二州,指益州和梁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勉县东,二州区域大致相当于蜀汉所统辖的范围。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长官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伯,长。②皇天后土:犹言天地神明。③鉴:明察。)愿陛下矜悯①愚诚②,听③臣微志,庶④刘侥幸,保卒余年。(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微小的志愿,希望刘氏能够侥幸地终其天年。①矜悯:怜恤。②愚诚:愚拙的至诚之心。谦卑的说法。③听:听许,准许、同意。④庶:希望。)[这里遥应“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等句,用蜀地人士州官可作明证的事实,请天地鬼神“共鉴”的誓言,表白自己“愚诚”,所言全是实情,进一步用一片诚心打动晋武帝,请求他“听臣微志”。]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①。(我活着当舍身图报,死去也当结草报恩。①结草: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武子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而是把她嫁出了。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①,谨拜表以闻。(我怀着象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十分恐怖畏惧的心情,恭恭敬敬地拜送上这道表章禀告陛下。①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表文终了,李密披胆沥胆,泣血陈情,如果皇上能“听臣微志”,让祖母“保卒余年”,决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所求如是之“微”,而所报却如是之大,晋武帝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不会不被李密的这个忠臣孝子、赤胆忠心的臣子所打动。]
第四段,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龄,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忠孝可以两全,在此基础上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接着再申述“愚诚”,恳切地说明自己的情况天人共鉴,绝无虚假,恳求皇上“听臣微志”。最后表示如果皇上能满足自己微小的愿望,让祖母“保卒余年”,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样,作者便深刻地说明了尽孝是为了更好地尽忠,用自己对朝廷的忠来博取朝廷对自己的孝的理解和同情。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李密上表的目的就是“愿乞终养”,希望晋武帝体谅他祖母刘氏“供养无主”,答应其“辞不不职”。但是,也有人认为,李密的本意是当时不愿事晋,奉养祖母只是借口。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托辞。但妙在遮掩巧妙,不露痕迹,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说得合情合理,天衣无缝,不由晋武帝不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1 12:12
《陈情表》特色鉴赏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 论说周密,以理服人。晋武帝召李密出仕,李密却公然写表抗旨,“辞不就职”。在封建社会里,逆龙鳞,抗圣听,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弄得不好,便有杀身之祸。但是李密却成功地说服了晋武帝,不仅同意他“终养”祖母,而且还在物质上给予资助,精神上给予夸奖。这里的奥妙就是李密摸准了晋武帝的心理,所说句句投合了他的心意。首先,李密摸准古今帝王都喜爱吹牛拍马、阿谀奉承的心理,因此在表文中大肆歌功颂德,说自己“逮逢圣朝,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又推而广之,“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这样可以起到消除晋武帝敌对情绪的作用。其次,李密摸准晋武帝扯起“孝治天下”的大旗,妄图以此笼络民心的心理,大讲自己“夙遭闵凶”的悲苦,诉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衷,这样便把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纳入了晋武帝以孝治国的大纲,以此来博取晋武帝的“矜悯”。再次,李密是亡蜀遗臣,晋武帝很容易怀疑李密以奉养祖母为借口,实际对晋心存不轨。因此李密在表文中除了极力表达自己对朝廷征召无限感激,表白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外,还特别申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标谤自己对晋的忠诚。最后,晋武帝会不会怀疑所说的情况有诈?于是,李密以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事实,并请天地作证,表白自己的“愚诚”。由于李密论说周详,面面俱到,不仅处处表现了对祖母的“孝”,更重要的是字字句句都表现了对晋武帝的“忠”,面对这样一个忠臣孝子,晋武帝怎能不生恻隐之心?韩非子讲:“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又讲:“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李密的成功,证明韩非所说不谬。
(2)以情动人,以文悦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所抒发的自己孤苦无依的悲痛之情,和祖母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都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他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出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感召力。语言形象生动,文笔自然精粹,也是文章所以动人的原因之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如此优美的语言,自然也更能激起晋武帝的爱才惜才之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8-11 12:13
《陈情表》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问题探究
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大文学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但有一次,他在给别人改诗的时候,却出现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的一位文人写了一首诗,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十分可笑。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又怎能卧在花心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他自以为改得很好,实际上改错了。
原来,诗作者的家乡有一种小鸟叫“明月”,它叫的声音婉转动听;还有一种昆虫,叫作“黄犬”,它常在花间草丛中飞来飞去。王安石不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结果改错了。
这个事例启示我们,要注意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作品,王安石因为不明当地的生态文化,所以出错。下面的例子则属于习俗文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一首诗,表面看,没有哪个字不明白。但“床”指何物?有人说,这还用问?理所当然是“睡觉的床”嘛。然而,我们细细玩赏,诗中的李白分明不是睡在“床”上,而是在地上低头徘徊。那么,“床”是什么?原来“床”在古代“身兼数职”,可为坐具、可为卧具、可为书桌、可为餐桌等,作为卧具,又可为睡床、胡床(口语称“马扎”)。而在这里,偏偏是指不为常人所知的“井床”,也就是“井上围栏”。诗的意境是:在静夜里,诗人不能入眠,他步入庭院,看见井栏前一片白光,初时还误以为是地上的秋霜。抬起头来看见天空的明月,才知道那不是秋霜,而是月光。对井望月,百感中来,不由得低头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这样解读,岂不更加符合诗意,也更加含蓄蕴藉?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也属于习俗文化: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破屋子漏雨。但是,在古代,“屋漏”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辞源》修订本“屋漏”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只有这样解释,上下两句的关系才很清晰,而且语意没有重复。
因为文化对于解读诗文,特别古代的和外国的诗文关系很大,所以,我们在阅读诗文的时候,便要注意这方面的探讨。
下面,请你就《滕王阁序》《陈情表》两文说说看,课文中涉及哪些方面的文化,对于我们理解课文有什么帮助?
探究思路
首先,有些文句,我们也可以从习俗文化解读。王安石因为不懂“明月”“黄犬”所指,根据想当然乱改诗句,结果出错。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李密的《陈情表》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人们一直望文生义,将其释为“晚霞”,殊不知它原来是一种飞蛾,当地人称之为“霞蛾”。“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是野鸭飞在空中追捕霞蛾的情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因为不知道“应门”指什么,所以望文生义,解释为“照应门户”。结果弄得不伦不类,前言不搭后语。
其次,我们可以从交际文化的角度解读。这两篇文章都是与人打交道,王勃是与宴会上的长辈和名人交往,李密则与皇帝交往。因此,王勃在行文之中,非常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称自己“童子”,“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称自己父亲“家君”,称对方则是“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厍”;对于自己写文章,谓之“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而请他人作文,则谓“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请洒潘江,各倾陆海”;对于自己和在座诸人的交往,则谓之“躬逢胜饯”“接孟士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总之,凡涉及己方,尽用贬抑和谦逊之词,凡涉及对方,尽用褒美和尊敬之语。谈吐揖让之间,不失分寸;但又不做作,很自然,显得谦恭有礼,涵养很深。因此,王勃不仅以其才,而且以其深厚的涵养,博得在座之人和后世之人的好感与赞赏。
李密《陈情表》,实际是一篇抗旨奏章。在封建社会里,伴君如伴虎,一言一语不得稍有差池,特别是李密这样的亡国之臣,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李密不仅抗旨成功,而且还获得暴君司马炎的嘉奖。李密的秘密在哪里?从交际文化的角度解读,就是他读懂了司马炎这个人,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从这个角度探讨,可以大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再次,我们还可以从道德文化的角度解读。千百年来,由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忠孝节义”,是我国古代道德文化的核心。可以说,“忠、孝”二字贯穿在《滕王阁序》《陈情表》两文之中。王勃是个失意文人,仕途坎坷,“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仕途离自己越越远,因而深感自己犹如“失路之人”,不觉“兴尽悲来”,但对唐王朝仍是一片痴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虽然极度失望,但对朝迁仍然寄寓着渺茫的希望。因此,一再地勉励自己:“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对国家对王室的一片赤诚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王勃的《滕王阁序》所以至今还使我们读后激动不已,除了优美的文词,主要还是因为它是一个有为文人的一曲“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歌。
李密对祖母“孝”,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个,更相为命”,因此,对于卧病不起的年迈祖母,朝夕侍奉,“区区不能废远”。为了祖母,官可以不做,名可以不要,朝廷征召,屡次不行。甚至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上书皇帝,公然抗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能得到司马氏的宽容,根本原因是他找到了忠孝两全之策:“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古人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而李密的这篇文章,恰恰说明了现在暂时的尽孝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尽忠。忠与孝的矛盾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们读李密的文章,一方面为他那片至诚的孝心所感动,同时也庆幸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常人难以解决的矛盾。
训练提高
1.根据课文,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①但以刘 ,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③ , ;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
答案: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④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险衅xìn 优渥wò 洗马xǐ 更相为命ɡēnɡ
B.逋慢bū 茕茕 qiónɡ 盘桓yuán 门衰祚薄zuò
C.日笃dǔ 期功jī 陛下bì 终鲜兄弟xiān
D.闵凶mǐn 矜育jīn 拔擢zhuó 猥以微贱wěi
解析:A项“洗”表示姓和官职(洗马)时念xiǎn。“更”表示“更替、更换”的意义念ɡēnɡ。 B项“桓”念huán(不要误读成“垣yuán”)。 C项“期”,表示周年、周月和服丧一周年时念jī,“鲜”,表“稀少”的意思时,念xiǎn。
答案:D.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有:
A.行年四月,舅夺母志。 夺:夺取
B.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C.谨拜表以闻。 闻:知道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笃:病重
E.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孑:孤单,与“茕茕”同义
F.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G.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厚”的反义词
H.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卒:终
解析:舅夺母志,夺,丧失、改变。成语“三军可以易帅,匹夫不夺志”,夺与易同义。具以表闻,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皇上)闻。日薄西山,薄,逼近,念bó。薄,作单音节词,念báo,如~饼、~待、~酒、~田;在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念bó。
答案:ACG。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A.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B.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③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C.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D.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解析:本题列出的都是一词多义现象,要求根据具体语境,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这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
答案:A项①③怜惜、同情,②注重、崇尚。B项①授与官职、任命,②呈上、献上,③跪拜礼。C项①②推辞、辞谢,③辞别、告辞。D项①因,②凭,③拿、用。
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答案:A项闵,教材注通“悯”,本资料注“闵”,病困,凶丧,不是通假用法。“闵”通“悯”,表“怜恤、哀伤、忧虑”等义。B项蓐,本指草席、草垫,文中通“褥”,指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褥子。C项零丁,通“伶仃”。D项有,通“又”。
6.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同形异义词: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解析;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稍不注意,就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用今义释古义。阅读时要特别留意。
答案:A项不行,文中意义是“不能行走”,今义表示“不可以、能力不够”等。成立,文中的意义是“长大成人”,古有三十而立的说法。今义是表示“某项事情筹划成功或某观点能站得住脚”等。B项 汤,文中指加水把中药熬煎,今义指菜汤。废,文中与“离”同义复用,今义表示“废弃、废止”。C项秀才,文中指优秀的人才,与明、清朝时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D项告诉,文中表示的意义是“请求、诉求”,今义指“通知对方,使人知道”,也表示“向法庭起诉讼”。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7--10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①蒙国恩,除②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③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④,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⑤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①不久。②授予官职,与“拜”同义。③掉落。④使……闻,动词使动用法。⑤逃避、拖延。⑥深、甚。
8.指出文中用了比喻和夸张的语句,说说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解析:这是一道修辞分析题,同时要求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所以这同时又是一道语言鉴赏题。
答案:“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是比喻兼夸张,形象地描写了自己所蒙受的逼迫和巨大压力。“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里是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自己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尴尬。
9.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A.本段为什么要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个字起笔?
B.陈述太守、刺史对自己的荐举,其用意是什么?
C.“臣具以表闻”,这奏表的内容是什么?
D.本段文字要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E.这段文字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理解题。A、B项侧重揭示文字背后的用意。C项“表”的内容作者虽然没有明言,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揣摩出它的大意。D项要求概括本段中心内容,实际就是考查捕捉中心句的能力。E项要求分析本段文字在全篇中的作用。这些题目体现了文章分析和鉴赏的基本要求。
答案:A,开头称颂朝廷清明教化,以此必不可少的阿谀之词博取晋武帝好感。“清化”二字在文中关涉重大,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是自己“沐浴清化”的表现,而“孝治天下”也是政治“清化”的内容,这便为全文的论说确定了一个能得到晋武帝认可的前提。B,追述自己因“供养无主”,对太守、刺史的“察”“举”,曾经“辞不受命”,对下文有铺垫的作用,一方面说明自己不能应召并非即兴之想,而是确有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的苦衷曾经为地方官吏所谅解,委婉地指斥朝廷催逼甚急有背情理,同时也为下文“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一句张本。C,“表”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朝廷征召表示无限感激,“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另一方面是表白“供养无主”“辞不就职”。D,本段的中心是说明由于“诏书切峻”“郡县逼迫”,使“臣之进退,实为狼狈”。E,本段突出朝廷征召,使自己陷入忠孝两难的境地。那末作者对这一人生难题,究竟如何决断呢?他会把祖母弃置不顾吗?他能说服晋武帝放弃成命吗?这便为下文留下悬念。
10.将“诏书切峻”以下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散文: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文中关键字词意义准确。本文重要的词语是:切峻、逋慢、临门、日笃、告诉、狼狈。
答案: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故意逃避、怠慢。郡县长官一次又一次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府官员亲自登门,逼迫急如星火,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一再向长官请求、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为父亲欧阳观墓碑写的一篇碑文,下面是其中节选的一段文字,读后请回答11--17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zhǎnɡ,抚养)以教,俾(bǐ,使)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通“尔”,你)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婆母),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古时女子出嫁称“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母亲死后,守丧期满。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儿子与长房长孙须谢绝人事,做官的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三年,也叫守制)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用、进用)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shěn,况且)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岁星运行到戌年。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古时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纪年,但习惯上只重视“地支”)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A.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B.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C.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D.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E.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F.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
解析:A,联系“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句,故知“间”当为“间或、偶然”。B,利用“对文见义”,知道“适然”当与“常然”意义相反。D,“矜饰”当与“发于中”相反。E,联系成语“厚此薄彼”。F,防止用今义释古义,把它当作一个双音节合成词。
答案:A,偶尔,间或。B,偶然,即偶尔这样。C,遗憾。D,矜夸掩饰,意义同“矫饰”,矫揉造作。E,重视。F,回过头看见。
12.指出下面句中加点代词在文中的指代意义:
A.毋以是为我累。
B.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C.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D.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解析:能否正解理解代词的指代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衡量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所以这也是高考常见的一个测试点。判断代词是否正确的一般方法是代入法。把代词的意义代入原文,如果文意贯通而且符合句子本意,则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答案:A,财物。B,他(为什么“废而叹”)。C,求其生。D,儿(即欧阳修)。
1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之”二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②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
③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④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A.两个“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两个“其”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两个“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两个“其”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解析:①②句的“其”字都用作副词,表感叹和祈使语气,③④句的“之”都用作助词,置于主谓之间。
答案:B。
14.仔细理会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回答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A.吾何恃而能自守耶?(请说说欧阳修的母亲凭什么而“自守”?)
B.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欧阳修的母亲为什么说“知汝父之必将有后”?)
C.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欧阳修父亲的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深刻教示?)
D.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欧母是怎样看出欧父“能养”、“心仁”?从这里看出欧母分析问题有什么高人之处?)
解析:这里列出的都是文中的重要语句,A是一个设问句,有领起下文的作用,阅读时要理出对这个问句的答案。B句字面上讲欧父必有后代,实际上是说欧父的高贵品德必有后继者,阅读时必须理解这个句子的深层意义。文章前有“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句提起下文,后有“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句呼应,概括中间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C句要理解它的教育意义。D是一个概括性的语句,概括抽象的语句要能具体化,具体形象的语言要能抽象化,这是阅读理解的深化。
答案:A,前面讲,欧父“廉”,死后一无所有,所以欧母不能靠欧父的遗产而“自守”,那么靠什么呢?下文说“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所以欧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子继承父亲的高贵品德之上。B,欧母从“汝父之能养”“其心厚于仁”这两点“知汝父之必将有后”,家庭有个好的传统,由此熏陶出来的儿子也一定会有好的品德。C,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其父母去世之后,用丰厚的礼品祭祀,还不如父母在生之时用微薄的礼物服侍。曾子说:“椎牛祭墓,不如鸡豚之逮亲存。”也就是说:你宰了一只肥牛放在亲人的墓前,还不如在亲人生前时好好对待他,给他端上鸡鸭之类菜肴。长辈抚育后人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如果在世时能得到晚辈的尊重和赡养,这会比死后的“祭而丰”强得多,实在得多。与其在人死后隆重地大办丧事,还不如在他生前尽点孝心。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有很重大的教育意义。D“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由此“知汝父之能养”。“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由此知“其心厚于仁者耶!”欧母说“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欧母都是从欧父居家时的一些小事中见出欧父的高贵品德,可见欧母观察人、观察事物,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具有很高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15.在这段文字里,欧阳修母亲认为儿子应该培养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她教育儿子的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解析:本题第一问着重考查概括能力,第二问考查分析能力,第三问考查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
答案:欧母认为最重要的品德是为官要廉,为子要孝,为人要仁。欧母教育儿子的方法,一是用欧父的优良传统教育儿子,二是用自己“自守”的实际行动感染儿子。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告诉我们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总是寄厚望于子女,但是对儿女的教育不能只重“才”,更重要的是必须重“德”。其次是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行动,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自身做好了,有一个好的家风,儿女耳濡目染,日熏月陶,自然就会积习成俗,好的品德代代相传。
16.这段文字在写作方法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试对此作些简要分析。
解析:一是从分析文体入手,本文是一篇碑文(墓碑记),要记述亡父的生平事迹,但父亲亡故时,欧阳修年仅四岁,无法知悉父亲的生平行状,所以作者避实就虚,从侧面落笔。二是从分析内容入手,本文重在赞颂亡父高贵品德,但并未一字叙及亡父生平功业,而全是选择家常平凡小事,以小见大。
答案:本文写作特点,一是避实就虚,巧妙地以其母太夫人郑氏之口,从侧面落笔来写父亲。这样既表现了父亲的孝顺与仁厚,同时又颂扬了母亲的贤良;既表现了父母辈的优良传统,又表现了母亲对自己殷殷期盼。二是在选材上,都是些琐事琐谈,不事描绘,而又句句入情。这些琐事,看似信笔写来,实则经过精心筛选。欧阳修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曾指出写人“其事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二事以取信”,本文“为官廉、为子孝、为人仁”这三方面的典型事例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17.请以“乌鸟私情写新篇”为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解析:据说羊羔为了感谢母羊,每次都是跪下来吮奶。乌鸦为了感谢母鸦,长大后便将觅来的食物喂到年老体衰的母鸦口中,回报养育之恩。所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就成了儿女孝顺父母的代名词。是的,舐犊情深,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中儿女孝顺父母的事迹比比皆是,但是不孝之子,也屡见不鲜。写写这方面的文章,对我们的心灵进行一番拷问,还是很有意义的。
答案: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