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教育需要集体“觉醒”
[打印本页]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6-4 08:37
标题:
教育需要集体“觉醒”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质量是以升学率来衡量的。这种评价强化了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强化了“应试教育”生存的社会价值,掩盖了教育的诸多弊端,扭曲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造成“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种假象。为了适应这一“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在不断地督导强化,学校则疲于奔命,不惜代价地追求升学率,对教师的评价也仅局限于学生的分数,致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题目越做越多,教师搞题海战,打时间战,用“一网打尽”的办法在题海中为学生打捞着分数。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没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了研究问题的兴趣,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变成了一个个应付考试的“机器”。更可怕的是这一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顽症”,久治不愈。教育行政领导、学校、家长、学生都陷入了这一怪圈,大家都有怨言,大家又都乐此不疲。
在独生子女、就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不切实际的盲目寄希望于教育,已使教育“不堪重负”。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百万家长评教育”的驱使下,学校一味地屈从于世俗的教育观,既缺乏对“功利性”的合理引导又缺少“超功利性”的洁身自好,教育自身也趋之若鹜地“助纣为虐”,自我“摧残”。学生要用“分数”分出“好坏”,教师要用学生成绩分出“优劣”,学校要用升学成绩划分“等次”。更为可怕的是,受功利性评价的驱使,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被异化得面目全非,学生失去了可爱的纯真,成人失去了起码的良心,社会失去了本能的理性。
究其原因,它是多种利益驱使下心理烘托的结果,它是把教育彻底工具化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它以“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仕途策略满足了多方的利益,使多方利益和利益驱使下的心理在教育结果的评价中得到了平衡。
我们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大家期望孩子将来是政府高级官员、大科学家、社会名流、公司老总等等,事实上有多少人达到了这样的目的?教育本是为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一个可以谋生的手段,发展到他所能发展的极限,但是我们把它“异化”成了非凡人物的“制造”中心。
钱学森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看我们这些人,生活在苦难的二三十年代(上个世纪),却有一个愉快的学生生活。现在的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时代,却遇到了苦难的学生生活。”是谁给现代中小学生带来学习的“灾难”呢?它为何会成为现代教育久治不愈的顽症呢?究其原因当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需要我们冷静理智地予以分析,共同寻求解决之策。一定程度上需要一场痛苦的“思想革命”,需要我们共同的“觉醒”。
我们在球场观看比赛时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开始大家都是坐着看比赛,过一会有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来。当只有他一人站着其他人都坐着的时候,他确实能比其它人看得清楚。从看清楚的程度上说全站着看与全坐着看,并没有实质性区别。但是,全场都站着看的时候,你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坐下来,你也不敢让自己的“方队”坐下来,大家只能辛苦地站着看而不能安逸地坐着看了。这就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中小学“应试”倾向严重的问题,颇有几分类似“看球赛现象”,人们本应谴责那“第一个站起来的人”,但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下,很难找到始作俑者。
因此,教育呼唤一场集体的觉醒。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6-4 08:38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恰当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发展人的教育?一个只关注现实需要的老师是教不出关怀远大的学生的;一个思想肤浅的老师是教不出有深度思维能力的学生的;一个拘囿于学生考试成绩提高的老师是教不出有创新思维萌芽的学生的。
教育,永远都不可失去理想,不可迷失在“集体无意识”的盲从中,我们需要一场对教育目的的集体反思,对教育公平机制的改革调整。“减负”的呼吁叫喊多年,但就是减不下来,甚至是越减越多,原因就在于这些负担不是由学校主动要求的,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在推波助澜。“负担”的背后甚至有着巨大的利益驱动,“重点学校”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收益,“加负”是他们的“扩权”和“增收”,主动为学生“减负”无异于学校“自讨苦吃”。教育资源的不公平,由于历史原因或者政府“优惠”而形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变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强化了教育的“畸形”发展,强化了社会家长追求应试的动力,也扼杀了学生超越功利性的学习兴趣。这种现象长此以往,也必将扼杀一个民族的创新与发展。
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时谈到:“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学习探究的本质是兴趣推动和非竞争性的,最需要宽松、自由、平等、闲暇的环境。人生成败的参照系不是在学校里的分数,而应该是他们离开学校以后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教育根本上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为了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审美欲,教育的追求高于世俗功利追求,只有坚守这一点,教育才能成为社会进化之源。
教育的核心底蕴是一种对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是从学生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思考意识,探究意识,使他有一种觉悟,以表达、探究和弘扬宇宙真理、人生智慧和生命意义。真心呼唤全社会的人们重新认识“教育”,尊重教育规律,使我们的教育更人本、更科学。
(原载:中国发展观察)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